为什么文化人都在谈政治?
发起人:ARTSOO  回复数:0   浏览数:1935   最后更新:2013/08/29 14:49:24 by ARTSOO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3-08-29 14:49:24

来源:artforum


分泌场 | GLAND
北京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村黑桥艺术区C
2013.08.17–2013.09.28


郭鸿蔚,《诗打的洞》,2013,地面钻孔及水泥粉末尺寸可变.


艺术家郭鸿蔚在其位于黑桥艺术区的空间分泌场策划的展览乡村诗学”,将审视那些工作室位于城乡结合部的艺术家们的创作与他们所处生态环境的关系从社会公用性的角度回归到艺术家自身直觉每一件参展作品都试图探讨日常与艺术的界限展览题目乡村诗学”(Rural Poetics)让人联想到了鲍里斯·格洛伊斯在走向公众》(Boris Groys, Going Public) 一书中所提及的美学到诗学的转变在格洛伊斯看来艺术家是美学经验的提供者和制造者而当代艺术应该从诗学即制作者的角度给予分析从社会学角度分析艺术品被视为一种存在现实的折射,艺术品的制造是在一种真实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但是艺术不能完全被解释为一种真实文化和社会环境的化身因为它所关联与凸显的环境本身也是人造的而相对于这个展览人造环境不仅包括策展人观察到的黑桥近年来被忽视的变化还体现在乡村这一复杂的政治与社会现象中而当代艺术的制作与生产如格洛伊斯所说不能单一归类为社会学与政治学的分支那么它与所在环境两者之间的逻辑关系也同样不能用一些表象的演绎来界定

梁远苇和谢墨凛的抽象绘画分别重叠在黑桥周边景象的喷绘图案上从直观的角度上讲或许观者会试图从作品的颜色或文理上寻求某种它们与所在背景间的逻辑关系但是了解这两位艺术家创作线索的观者同样清楚两者间的格格不入就如同我们无法借用纽约纺织区工作室的背景来解读马克罗斯科而展厅门口的两个洗手池中喷向彼此的两股水和厉槟源的短片臭水沟的春天似乎更直观的把观者带入了乡村语境我们不难在其中找到乡村环境与其创作间的某种紧密关系同时艺术家随心所欲的对他所在环境的干预也表达了某种浪漫主义情怀郭鸿蔚自己的作品是用有机玻璃罩着的一些用不同型号电钻在地上打的孔以及打孔时留下的粉尘石灰地上的孔是乡村城市化过程中最通常的景观而在有机玻璃的保护下它作为一件艺术作品还是乡村一景的临界性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另外两位绘画艺术家则以截然不容的形式展现了自身创作中的诗学成分廖国核近似童真的涂鸦创作则被他倒着写在画布上的诗句黑珍珠猩红的含羞盒子宛如开启带入某个精神层面相反一直因描绘物体光线而贴有城市诗学标签的艺术家陈文波也在父亲希望得到一幅归隐田园的绘画的要求下开始在他工作室前的小树林里寻觅自然的高光他笔下的喜马拉雅山不仅没有脱离对物体的理性构造扭曲的自然图像还为喜马拉雅山注入了人造的神圣感在开幕现场一直生活在东莞的艺术家李景湖安排了一场即兴的足球比赛但两边队员们踢来踢去的只是一个被踩憋的易拉罐这一在乡村常见的场景被带入一个艺术空间时我们解读它的逻辑到底应该依赖我们惯用的艺术名词——表演行为现场——还是可以把它延伸到更日常的景观中综上所述的这些作品它们的名称并没有以单件作品的形式被标示在墙面上而是以整体的形式展现无论与所在环境的关系是共存抑或是日常形式感中的临界艺术家们创作的诗意打破了社会学政治学以及美学解读作品的公用性由每个主体的直觉带给观者更多解读的可能

— 文/ 贺潇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