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心远忘言——屠宏涛个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6   浏览数:1912   最后更新:2013/08/07 14:27:01 by guest
[楼主] 陆小果 2013-08-06 16:04:05

来源:AiZen光的博客


何为“表态”?
个人认为摄影表态就是一种自我观察、展现、饱含自己内心思绪的一种情感流露的表达。


自海杰老师的《照镜子的人》之后,其又一力作《表态》再次呈现在华人影像界,这次的书做得更成熟、也更有深度。这十四位来自中国社会的当代摄影艺术家们有早已拿过国内国际大奖的资深摄影家,有在业内不断积极探索的摄影新锐。总的来说,饱读《表态》的确是一种对当代艺术的消遣和享受。

《表态读后感》

作为一只视觉猛虎,韩磊的作品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深。像他的《一个戏剧丑角教授》和《一个坐在洗头房里的年轻女子》在我的眼中展现了一种生活中的荒诞感,这种表现手法是我一直很好奇的,为什么他要这样拍?

《表态读后感》

韩磊《一个坐在洗头房里的年轻女子》

在观念摄影大行其道的今天,摄影的概念不断被人们丰富和升华,它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观看方式,而是一种思维方式,这主要可能与个人经验、教育程度、知识结构、社会环境等有关。其方式的界定与区别是有差异的,虽然艺术的根起源于美术绘画等基本形态,但是通过后天的培养和锻炼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这种天分上的缺陷,毕竟快门定格的瞬间或多或少能反映一个人的审美意趣和内心修养。而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就是人的个性,这也是人最重要的属性。

我们经常听说艺术家们保持童心,生活中处处保持好奇,大概也是他们力求新变与思维模式保持新鲜程度的要求吧。所以他们能拍到常人拍不到的,而正是那种“怪”、“荒诞”、“奇特”奠定了这些优秀摄影师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日常,生活中的非日常。

这点做得好的摄影师冯立算一个,就是保持对事物的陌生和好奇才使得他天天在闪光惊魂的生活中成为一个并不绝望的悲观者,一开始看他的作品容易让人觉得他是个内心阴暗的人。但实际上,正是这道闪光照亮了人们内心中莫名的恐慌,台湾的张照堂曾说过“生活本来就是很清苦的,我们何必要去逃避呢?”面对“现实”这张纸,我们还真得小心保存,或是尽力修复,以求得一点内心的安慰。如此,冯立的《白夜》系列就彻底提示了我们生活中的那种对错愕的体恤。

《表态读后感》

冯立《白夜》系列

洪磊有幅作品叫《我梦见我在阆苑遨游时被我父亲杀死》,名字很长,内容也令人震撼,但这种超现实的梦幻效果犹如童话世界一般,不禁让我想起了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桃花源记》艺术地展现了大同社会的风貌,但同样有一种超现实的味道在里面。面对帝王、政治、英雄书写下的历史,正面的确没多大意义,假了也就算了,关键是还不怎么干净,挺污秽的。所以在洪磊身上我找到了陶渊明的影子,超现实的观念摄影有时候并非是逃避,而是一种更加智慧的本真,与其“心为形役”的,不如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

《表态读后感》

洪磊《我梦见我在阆苑遨游时被我父亲杀死》

但同这些人相比,蒋鹏奕才真的算是一个真正简单的人,在书中你可以直接感受到这个摄影师的单纯,毫无心机。他也是个善于将废墟素材进行二次转化的摄影师,把他们堆积成“不被注册的城市”,但是面对中国式拆迁,最终也让“万物归空”。他的这种长时间的等待与平静,展现了微缩景观下人的渺小,但是他观察得够仔细,放大呈现的细节隐含了他创作的缜密与精致。因此,他的这种等待我认为也是值得的!

《表态读后感》

蒋鹏奕《不被注册的城市》

我一直不理解海杰老师为什么要选用蒋志的《0.7%的盐》阿娇的哭泣照作为《表态》一书的封面。一开始让我产生了一种对阿娇“艳照门”的社会同情,读到后面才觉得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和《木木》系列一样,他应该是基于一种苦行僧修行的自我反思,但是又没那么痛苦,对于这种不加干预展示一个人从内到外的哭泣,这种表态的感觉才是正常的自然流露。所以真的犯不着实行全民公审的口诛笔伐,那种“墙倒众人推”式的做法其实挺可怕。

《表态读后感》

你瞧阿娇哭得多伤心呐!

然而,随着中国在国际艺术舞台上近几年的崭露头角,中国影像创作的语言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观,当代影像更加充分的体现了分享精神和民主性。以前那种只有少部分人玩摄影的“英雄时代”已经在数码科技和互联网的冲击下一去不复返,随之而来的是“读图时代”下全民摄影的狂欢。“全民快拍”时代的摄影并不是简单的机械记录,它还需要解决一些“自身”的问题,比如:记录历史、反映真实、呈现观点等,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优秀的摄影师的确为社会解决了很多疑问,提高了社会能见度,同时也表达了一种社会责任的立场。比起那些商业摄影或是景观摄影,纪实的社会属性可能更具有现实意义。因此,于无声处听惊雷才是有责任担当的摄影人的价值之所在。


在骆丹、王轶庶这两个人中你可以明显的看出他们对当下一些人类问题的思考,介于媒体介质的呈现,传统的湿版工艺彰显了历史的厚重和情怀,而科技进步下手机快拍的便携同样充分刻画了时代的脉搏,二者并不矛盾。

《表态读后感》

骆丹《素歌》系列

通过观看《素歌》系列,你立马会燃起对待仪式般的虔诚敬意,这种影像的力量是多么强大,它演绎了来自于一个人类旁观者的内心思考,我们现在为了得到一点点的感动,不惜做一些奢侈之事,而《素歌》是让你看一遍就会感动流泪的照片。

《表态读后感》

王轶庶作品

但毕竟,胶片和传统技法的制作成本太高,我们今天的手机功能非常强大,我们缺的并不是设备,而是想法。出于媒体的时效性,《南方周末》的摄影记者王轶庶用手机表达得更加快速准确,这种用事实表达抽象的观念让视觉情感吐露的心声成为一种可能。

当然,这本已肩负了摄影应该具备的社会功能,而且他们对一些题材的大胆尝试和探索又成为一种当代摄影人的职业担当。

海杰老师和塔可的对话是最能吸引我的,也许是他接触的东西更新一些,让我对他的求学经历充满了好奇,他的《诗山河考》是对中国古代诗歌总集《诗经》的具象转码,这种考证并不是个夺人眼球的噱头,而是基于一种对现实的思考,沧海桑田,一日巨变。他也大胆尝试手机摄影,并认为50%的摄影形态会被重新定义,这一点我深有感受,可能认为功能没有专业相机的多吧,这样一来,那就可以专心用手机拍照,不去想那些令人烦恼的琐事,因为花在设备上的时间越多,花在摄影上的思考就越少。

《表态读后感》

储楚《物非物》系列

储楚老师的《物非物》系列倒是很自然够直接,这照应了她引用的“万物齐一”,而我认为“万物皆空、魔由心生、心若不在、魔便难存”可能是她要寻求的这种“道”。人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的性格,这也不必急于求成,它是一个自然悟道的过程,我们要慢慢享受。所以以前总觉得有的大师的画看不懂而产生焦虑,其实后来想想,看不懂就看不懂吧,用不着总着急去弄懂它,鸟叫谁都听过,可你听得懂吗?

摄影其实是个不太能挣大钱的活儿,你想借此买车买房,那估计你只能是生存在摄影界这个金字塔顶端的极少数了,很多人都只能做到以摄影养摄影,张晓这几年是西南地区很出名的摄影师,他也不是很富裕,但他的《海岸线》我很喜欢,看上去觉得平常,但是你细细地感受一下那种情景,人面对大海,心情是完全放松的,这种愉悦不同于夜店的身体解放,而是一种出于享受状态下的心里解放。

《表态读后感》

张晓《海岸线》

《表态读后感》

(瞧,海边那个人,他多激动啊,手舞足蹈的,他是不怕滑摔的!

最后,这些试图把现代科技和东方美学结合的先行者,让我们再次向他们致敬!

限于时间关系,最近一直忙于期末考试,昨天才考完,这篇读后心得一直抽不出时间来写,在此我深表歉意,忘大家见谅。但我这段时间还是每天都挤时间认真的阅读此书,读后也没有忙写,更多的还是思考。中国摄影师们取得的成绩值得祝贺,他们为大家带来了丰富的视觉盛宴;同样,对于艺术评论,能读到海杰老师这样的佳作,能令人茅塞顿开、有所受益。希望我的读后心得能为其他摄友提供有用的帮助,文章如有不足之处,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