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峰评《我是开豆腐店的,我只做豆腐》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247   最后更新:2013/08/03 12:59:28 by artforum精选
[楼主] 叮当猫 2013-08-03 12:59:28

来源:艺讯中国 作者 李逦


废墟中的“夜走黑桥”现场


8月1日晚9时,在黑桥“我们说要有空间就有了空间”, 这个替代空间旁,聚集了众多艺术圈内外人士,持续了两个月的“夜走黑桥”项目终于迎来了它的收官大趴。之前ARTINFO对此已有报道,点击查看。然而这个紧挨黑桥村排水沟、毗邻蓝房子酒吧的小空间早已被变为了一片废墟,而这个聚集了上百人的闭幕大趴就是在废墟上的一次聚会,来宾包括曾参与创作的艺术家和“掺和”过的任何一个人,大家全体聚集在废墟旁的空地上,没有人知道开幕前夜开着小型推土机推倒房子的是何许人。

黑桥村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东南部。近几年来,由于黑桥村的特殊地理位置和较为廉价的房租吸引了许多艺术家在此创作。然而,这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环境并未得以改善,几百位艺术家和当地村民需要每天面对被污染的自来水、脏乱的街道、几座庞大的垃圾山和并不稳定的治安。

“夜走黑桥”就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生发的一场自由创作的互动艺术项目,其打破了美术馆和画廊的游戏规则,从6月1日开始至8月1日由蔡东东、戴卓群、何迟、康学儒、闫冰、朱殿琼于2012年6月发起创办的不到10平米的“我们说要有空间就有了空间”,吸纳了赵赵、庄辉、沈敬东、谢南星、汪建伟、何云昌、刘铮等40多位艺术家参与,由崔灿灿策划,并且接受任何人,包括村民和路人前来创作的“夜走黑桥”,虽然躲过了焚烧和墙体的破坏,但最终还是没有逃过开幕前夜的轰塌,而这也许也是作品之一。 而这场将权利交付于“人民”的行动结果,除了天马行空、故事接龙自由创作的件件精彩或富有噱头的作品以外,还有暴力事件。这场以艺术为契的“下放”权利的活动本身,就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实验,不禁让人拿来与阿布拉莫维奇1974年的行为作品“节奏0”比较。

然而在展览期间的60个夜晚中,还是有不少艺术家和非艺术家,在此近乎狂欢似地实践了在黑夜中的“偷袭”创作,并将全过程在@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的新浪微博直播:艺术家陈卫群的警灯曾招来地区民警,并由于警灯管制而将其没收;艺术家赵赵在黑桥空间外开了一瓶香槟,并将此作品取名为 “祝贺!你们都成功了,希望你们取得更大的胜利”;汪建伟将自己工作室的凳子拿到了空间中,意图将凳子和空间中其他艺术家的作品,甚至房梁之间构成联结,起到工具性的作用。然而在试过一圈之后,他还是将凳子原封不动拿回自己工作室中,而其过程则探讨了物本身属性的概念转换;谢南星则随后邀请了已经在空间实施创作的汪建伟,再次返回空间,进行了一次关于空间的谈话。此次谈话名为“返场与参观”;何云昌则从里到外将整个空间涂黑,并在房顶模仿苏联红军在柏林议会大厦上插旗的姿势,插了一把黑色大旗;而摄影家刘铮则更是将自己标有版号的两幅摄影作品,在空间内付之一炬,化为灰烬⋯⋯

此次“夜走黑桥”参与者的名单尚不明朗,在众多艺术家的署名创作之外,还有很多匿名的作品。而此次的画册则正由二楼出版机构紧张的编辑中,并在征集自6月1日以来曾陆续介入项目的艺术家名单及作品图片。


民警查看艺术家陈卫群的警灯装置 蔡东东供图

陈卫群的警灯装置 蔡东东供图

何云昌行为 蔡东东供图


[沙发:1楼] guest 2013-08-03 18:44:22
终于尼玛结束了
[板凳:2楼] guest 2013-08-03 20:08:49
都他妈啥时代了,崔,艾二鄙还干这事,倒引来了汪建尾。
[地板:3楼] guest 2013-08-04 07:55:44
自由是属于人民的!
[4楼] guest 2013-08-04 09:30:41
艺术家结构由过气的老炮和低智的屌丝组成,从2、30年代的达达与60年代贫穷艺术那里搞来的文化地沟油在黑桥隆重上市,老板和策展人获暴利,展览概念及作品概念的地沟油档次说明了傻逼终究是傻逼的,该过气的终究要过气。
[5楼] guest 2013-08-04 09:51:26
不言自喻,楼上的你也会过气的。
[6楼] guest 2013-08-04 12:45:54
地沟油熬起来其实也不容易,大家还是别骂了吧
[7楼] guest 2013-08-04 14:56:13
纳闷黑桥怎么那么多宋庄艺术家
[8楼] guest 2013-08-04 19:17:57
艺术家赚钱之余夏闲一把而已,没大碍。
[9楼] guest 2013-08-04 20:36:57
没事,小红卫兵和无知的群众背后有大佬撑腰
[10楼] guest 2013-08-05 03:32:30
当全世界就你知道真相的时候,你肯定有精神病。
[11楼] guest 2013-08-05 12:50:41
辟谣就辟谣,别给人扣精神病的帽子,这手法太像那啥老大哥的了
[12楼] guest 2013-08-05 13:53:58
来源:墙报


由崔灿灿负责的一个艺术项目“夜走黑桥”,自2013年6月1日到8月1日,为期两个月,于昨晚闭幕趴的举办宣布正式结束。8月1日晚9点,在现场可以看到实施“夜走黑桥”艺术项目的临时场所“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已经被大部分拆毁,就如那些被拆迁过程中的房屋一样,只剩下残垣断壁。一块写着“卧槽泥马”、被烧过的红漆木匾挂在醒目的位置,一块镜子作品,以及一台投影仪构成了闭幕现场的“主舞台”。各种艺术人士聚集在此,鱼目混杂分不清身份。大家喝酒聊天,倒也一派祥和之气。只是肚子里暗自期待发生点什么的“小九九”,没能如愿发生。


8月1日晚“夜走黑桥”艺术项目闭幕趴现场

崔灿灿做为年仅26岁的策展人,近一两年内风头正上:批判尤伦斯ON/OFF展览、与策展人约架、在国外艺术空间策划中国前卫艺术展等等,颇有一种“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冲劲与架势。有关“夜走黑桥”,虽然他强调是一次临时、随机的实验项目,到最后他还是卖了个关子,在8月1日前一晚“我们说有了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被拆毁,而对于究竟是谁实施了“拆毁空间”这个行为,大家费劲猜测无从而知,似乎所有人都如约定般守口如瓶。看得出崔灿灿最后 “灵机一动”达到了预期效果。


8月1日晚“夜走黑桥”艺术项目闭幕趴现场
也许这只是个玩笑,并不能说明崔灿灿耍了个小聪明。但整个项目做得意趣盎然,仅十平的空间,60天,总计有150人参与了艺术项目,不能不说是一场完胜。


艺术家在聊天

现场的艺术家在一起聊天说,原本计划邀请40位参加,刚开始并不是每天排满,有过空闲的一两天间隔,负责人还打电话给其他艺术家,很快参与的艺术家就越来越多,有时一天要排好几位艺术家做作品。大家都认为这种方式非常自由、难得,不用计较卖不卖作品更不考虑市场,就是很纯粹地去做一件作品,调动起了艺术家即兴创作的热情。有人的做得很认真,有的人做得很随意,但是没有半点约束,随兴的让人舒服。


8月2日清晨的“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


闭幕趴的艺术家们

夜走黑桥:十平米的自由完胜

从投影仪放映的作品记录里,可以看到参与者的创作作品水平参差不齐。即使如此,也看到一间临时的艺术空间在两个时间里存在的活力、创造力和想像力。很多时候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却被太多的生存、市场与虚荣冲击得支离破碎。而“夜走黑桥”让真正做艺术的艺术家们得到了一个小小的机会,那就是真实地表达“做了再说”的创作快感。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汪建伟作品

这个艺术项目的发生地位于黑桥村,“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是由蔡东东、戴卓群、何迟、康学儒、闫冰、朱殿琼于2012年6月发起创办,原址位于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草场地村。2013年5月起,“我们说要有空间于是就有了空间”迁至北京市朝阳区崔各庄乡黑桥村。该空间在建筑上和黑桥其它民居并无区别,只是被六位艺术从业者租用,并作为替代性空间使用。空间室内建筑面积10平方米,位于黑桥主街旁,临近是由几位艺术家人经营的蓝房子酒吧和面馆。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隋建国
周围的臭水沟显示出这一地理位置的“魔幻”的一面,却对到场的一百多人丝毫没有影响,完全不同于798艺术区展览开幕趴的“端”与“装”,似乎每一个人都极为朴素,甚至和这里的村民没什么区别,拿着啤酒跟周围相识不相识人小聊几句,看不出欢乐也没什么忧伤。艾未未的出现仍然是身边尾随着一些人,可也没人特别地太把他当回事儿。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艾未未作品



参与“夜走黑桥”项目的艺术家梁克刚作品



艺术家黎薇


总之,“夜走黑桥”带给人一种可怜又宝贵的自由感,而且那么和平地开始并且那么和平地结束了。没有什么可庆幸的也没有什么思考的,2个月,10平米,那么短的时间那么小的空间,就这样消失了,它存在过,或许重要或许不重要也罢。


背景资料:


艺术家在6月1日至8月1日的60天之间的夜晚随时至此空间进行创作,也可多次前往 。 创作内容、形式、过程、目的由艺术家自行决定。 所有的作品或行为在空间室内发生和出现。空间不提供作品的材料费和安全保障 。由于艺术家前往的时间并不确定,留下的作品有可能会被覆盖或是破坏,所以艺术家将会通过照片或影像自行记录创作过程和结果 。由于空间24小时开门的原因,此项目除了被邀请的40位艺术家外,其它未被邀请的艺术家或其它人员都有可能进入该空间进行创作或自由活动,具体行为不可控制,也难以预料。


策展人:崔灿灿
“夜走”所强调是一种不确定的感性诗意,保持对新奇的想象,在充满现实暴力的黑桥的 “锦衣夜行”。在这个项目中,空间不仅作为展示作品的场所,也可以被看做一种材料,成为问题的一部分。不同 艺术家的作品之间彼此成为对方的背景与问题。进入这个空间的人,也不再是观者,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和创作者,它包括邀请的艺术家、未被邀请的艺术家以及当地的村民,或是路过的某人。此项目无法预设会有多少人参与,也无法预设60天结束后这个空间的所出现的结果。在60天的过程中,任何一件作品都是无安全保障的,对已有作品的态度呈现在更多陌生人的行动中。这些都是偶然的、失控的、未知的。
(崔灿灿)
[13楼] guest 2013-08-06 08:52:23
继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