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现代美术馆】07/19“向前进!——当代艺术与当代城市(一)”开幕
发起人:570F  回复数:2   浏览数:2017   最后更新:2013/07/18 16:50:07 by 570F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3-07-17 17:37:24

来源:artforum


整个柏林都兴高采烈马丁基彭伯格回来了与基彭伯格在科隆开始艺术创作生涯的流行观点相反其实艺术家的起点在柏林在柏林他开设了基彭伯格办公室一个专用于交流的办公室”),也是在这里他成为具有传奇色彩的朋克夜总会SO36的活跃经理人不得不承认一提到基彭伯格的名字人们就会联想到他放荡不羁的生活方式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的展览马丁基彭伯格很好正是通过墙面介绍的文字勾勒并重述了艺术家无节制的生活”。他的作品流通无疑伴随着大量的轶闻而这无疑又归因于众多市场推手艺术史研究者以及记者们围绕他编造的身后事但是这些都不能代表基彭伯格的毕生之作无论他在作品中多么喜欢动用个人经验其语义上的高密度和概念上的复杂性也远远超越了对艺术家人格面具的呈现

以基彭伯格1983年的自画像请不要送我回家》(Bitte nicht nach Hause schicken)为例该作品被放置于此次展览入口在这幅长宽为4X3英尺的速写画里艺术家身穿西服一脸无辜的尴尬脖子上挂的告示牌上用德语写着请不要送我回家”,身后漆黑的背景暗示这是晚上或是某夜总会内部而以松散白色笔触描绘的宝丽来相片底边则透露了图像来源基彭伯格在粗砺的画布上用干燥的笔触以坏画风格再现了自己的快照但是这张宝丽来照片本身还包含着另一件作品——《夜晚还不错》(1982),该作品的组成元素里既有把标志挂在身上的动作也有请不要送我回家这一信息因此该戏剧性场面就从对一张派对照片的绘画再现扩展为一系列话语对象(discursive objects)构成的戏中戏”——绘画和画中的告示牌都变成一种表演性言语行为扎根于艺术家的个人历史也象征了当时西德的生活现实

马丁基彭伯格,《正确句法》(局部),1987,木头胶合板上丝网印刷贴纸卡片架, 487⁄8 x 11 x 187⁄8"。选自彼得雕塑系列 (Peter-Skulpturen),1987。


人们不难想象作为一个臭名昭著的坏学生孩童时代的基彭伯格如何在战后教育体系下饱受折磨因破坏规矩而被送回家的恐惧时时萦绕着他因此与汉纳道伯温(Hanne Darboven)和麦克·凯利(Mike Kelley)的作品相似学校在他的作品中成为无处不在的表现主题同样学校也成为他1989年著名的系列雕塑作品马丁站到墙角去你应该为自己感到羞愧》(Martin, ab in die Ecke und schäm dich)影射的实际场所人体模型(此次展览展出了其中一座树脂雕塑) 身穿艺术家通常的衣着按照标题所示面壁思过”,这样一来它们有效地将罗伯特莫里斯(Robert Morris)1964年的作品角落之作中的现象学空间转化为常见的惩戒青少年的规训空间在基彭伯格这里个人总是同时也包含着社会与政治维度

这一点放在请不要送我回家上同样适用作品题目充分体现了基彭伯格对私人空间的恐惧和抵抗心理当然基彭伯格并不是特例:80年代科隆艺术家圈子都倾向于将自己的生活曝露于公众视线下——具体而言应该是他们在夜店纵酒的生活的确画面歪曲的线条甚至暗示着图像制造者如果不是观赏者曾经一度或正在处于醉酒状态。 “请不要送我回家的请求也让人回想到八十年代早期艺术圈流行给家庭领域附加上女性气质这一负面含义的做法然而这件作品中最尖锐的社会指涉还是基彭伯格的姿势因为它令人想到汉斯马丁施莱耶(Hanns-Martin Schleyer)的那套著名照片施莱耶是前纳粹长官同时也是一名强有力的实业家。1977年他被德国红军支队(Red Army Faction)扣押作为人质长达四十三天期间红军支队几次拍摄了举着表明自己是囚徒之身标志的施莱耶的照片最后将他枪决如此对比也许荒诞——施莱耶的境遇关乎生死而基彭伯格却仅仅是他自己的囚徒被各种童年创伤和酗酒问题折磨——但艺术家从来没说过他的政治是完全严肃的相反这一指涉的沉重在被调动的同时也被掏空面对历史艺术家仿佛坚持个体人格的中介是必要的从而也就获得了嘲讽某段历史的可能性


马丁基彭伯格,《无题白色绘画)》(局部),1991,十一张木板布面清漆尺寸可变


鉴于基彭伯格对私人性与公共性的独特混合策展人乌多·凯特曼(Udo Kittelmann)和布丽塔·施密茨(Britta Schmitz)决定将单件作品分离出各自的系列展示把强调重点放在了艺术家个人生活中众多单独的时刻而不是宏观主题或生产模式然而最终展览却呈现出某种奇怪的干净例如,1987年的胶合板作品正确句法》(Korrekte Syntax)离开了其他彼得雕塑”(Peter Sculptures),就显得好像是台放错了位置的文件柜基彭伯格1987年完成的该系列作品的精髓——观念主义美学在存在主义悲怆的笼罩下陷入寸步难行的滑稽状态——无疑仍然清晰可辨但被单独分离出来的这件作品一个侧面贴满了艺术家本人的照片实际上这些照片正是请不要送我回家的原型),将观众注意力引向了基彭伯格的社会人格突显了夜色中的微观社会细节却弱化了该作品可能提出的那些更广泛的问题矛盾的是正是大量自传式的材料抵消了整体干净乏味的气氛而最终挽救了此次展览在此——展墙上的艺术家妙语陈列着各式邀请函信件和画册的玻璃展柜有关艺术家早年演员和乐队身份的大量暗示以及相关影像资料的循环播放——基彭伯格的幽灵仿佛从坟墓中归来使逝去的派对死而复生

上述效果在基彭伯格1995年的声音作品》(Ja, Ja, Nee, Nee)中体现得尤其明显在该作品中基彭伯格重演了博伊斯(Joseph Beuys)1968年几乎同名的行为作品博伊斯为嘲讽现代主义艺术批评喜欢把什么事儿都搞得黑白分明的评论嗜好”(ja)”(ne:“nein”的科隆方言发音的发音间冥想式地重复说喊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基彭伯格却使用类似醉汉说胡话似的模糊发音对博伊斯的戏谑模仿暗藏玄机主观的美学观念评判并不比醉汉的感知更切实

美学和教育层面上的批评行为在位于美术馆二楼独立展区的白色绘画系列中同样成为了作品的组成要素和基彭伯格的大部分代表作一样这些绘画的生产过程与作品意义有直接联系据说,1990-91年冬艺术家请一个居住在附近的九岁男孩来看他的展览画册并让他对一系列作品给出很好的评语然后就每件作品写一段简短介绍这些男孩亲手写出的文字被艺术家用白色有光涂料翻制在备好的白色画布上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文字几乎难以分辨跟梅尔拉姆斯登(Mel Ramsden)1967-68年间创作的秘密绘画》(Secret Painting)一样基彭伯格的白色绘画也是动用了以文字代替图像的陈旧概念隐喻但加上孩子的天真烂漫——如德语的旧的和新的鞋子老头吐在画上了”——基彭伯格绘画里出现的文字跟其严肃的语言主题完全不相称而重点就在于此这些绘画一边探索观念艺术文字游戏的有限性一边恶作剧式地表明观念艺术的论述到如今九十年代初期也已只是孩子的把戏因此将安德烈·弗雷泽(Andrea Fraser)2001年的作品艺术必须悬挂》(Kunst muß hängen)安排在隔壁展厅就似乎有些误导观众被投影在挂有绘画的墙面上的这件录像作品展示了弗雷泽在科隆克里斯丁内格尔画廊的一场行为演出在该行为表现中弗雷泽重现了基彭伯格一次醉酒状态下做的演讲然而弗雷泽这样做并非出于天真的敬意所以把该录像跟基彭伯格的作品放到一起实际上等于消除了这种差异转而强调了两者之间的一种被迫的连续性攀附于基彭伯格的王国弗雷泽的作品未能完全展示其批判潜能


马丁基彭伯格,《无题》,1996,布面油画和布料拼贴,707⁄8 x 59"。选自梅都萨之筏”(Das Floß der Medusa)系列,1996。


但这次回顾展的确对基彭伯格体”(弗雷泽肯定仔细研究过做了前所未有的澄清即战后德国规训社会的原型出现在八十年代早期录像影片中的基彭伯格带有某种军人式的严厉而朋克和新浪潮音乐向往的也正是这种清晰的冷酷无论他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男子气概的理想形象他也在同等程度上反抗着这些形象例如此次展出的一些后期绘画作品中艺术家用夸张怪异的方式将自己塑造为典型的异性恋男性——摆着毕加索式的姿势穿着针织内衣但露出啤酒肚形象的其余部分都奇怪地萎缩在一起这些作品都通过迷恋于自我表现的新经济体制所提出的要求折射了规训式的强迫症在另一组作品——基彭伯格1975年还是学生时拍摄的照片——艺术家站在基座上摆出从阿多尼斯到光屁股小丑的一系列雕塑式的姿势

不幸的是这些宝贵之处都不能掩盖一个事实此次展览漏掉了弗兰茨卡夫卡的阿美利加欢乐大结局》(The Happy End of Franz Kafka’s “Amerika”,1994);《现在我要钻进我的大桦树林我的药丸会让我好起来》(Jetzt geh ich in den Birkenwald, denn meine Pillen wirken bald,1990-91);《重家伙》(Heavy Burschi,1989/90);《邪恶的战争系列(Krieg Böse, 1983)以及奖品/价格图画》(Preis-Bilder,1987/94)等基彭伯格重要的代表作仿佛是为了弥补这一缺憾策展人将艺术家的海报推到显著位置几乎占据了所有展厅而且跟绘画平起平坐——这样处理理所应当因为艺术家本人也非常重视海报这种宣传形式

但是在某些地方海报的存在反而突出了展览的弱点这在他们面对迪特尔·罗特(Dieter Roth)和他儿子 Björn创作的占满整个房间的装置作品雕塑公园》(Gartenskuptur)没有说服力的处理方式上体现得尤为明显基彭伯格将自己变为作品的做法跟罗特日记式的策略毫无关系策展人依靠罗特式的个人效力和自传架构去支撑展览的做法实在令人感到遗憾因为基彭伯格的作品本身其实就足以为之提供动态框架毕竟正是这种能力——这种自己为自己创造社会以及其他语境的能力——构成了基彭伯格的核心成就

马丁基彭伯格很好展览持续展出至到818

伊莎贝尔葛诺(Isabelle Graw)是柏林艺术文本评论家与出版人

— 文/ 伊莎贝尔葛诺|Isabelle Graw, 译/ 韩丽



[沙发:1楼] guest 2013-07-18 01:18:21
[板凳:2楼] guest 2013-07-24 15:39:15
专利许可促发离开时度反馈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