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台北艺术论坛 文:林心如
图片提供:台北市立美术馆
40-41期的《帕克特》推出十週年特刊,邀请多位艺术家参与编製。封面是基於「蛇和梯子」这项儿童游戏的图版,意味著某种起伏与进退,以及冒险和机运。蛇的图案则涉及部份艺术家纪念身边的爱滋病友人。参与本期的艺术家珍妮.霍泽尔(Jenny Holzer)為该刊物所做的作品即是蛇形戒指,标题為「因你在我体内,我了解到我的死亡」(With You Inside Me Comes the Knowledge of My Death, 1994)。
「《帕克特》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它作為今日现存的最佳当代艺术刊物之一的地位。它属於那些罕见的期刊之列,这些刊物不像是杂誌。结合其操作方式的水準及其讨论的话题性,成就了《帕克特》為一本顶级而且不可或缺的刊物。」――巴黎,庞毕度中心(Centre Georges Pompidou)【註1】
缘起
英、德双语的当代艺术刊物《帕克特》(Parkett,官网為http://www.parkettart.com/)在1984年创始於瑞士的苏黎世(Zurich),今日的编辑部成员包括白丝•柯瑞哲(Bice Curiger,主编)、贾柯琳•布柯哈德特(Jacqueline Burckhardt,协同创办人)和狄特‧冯‧格兰菲瑞德(Dieter von Graffenried,社长)。相异於一般杂誌具有多项主题和各种不同的单元,《帕克特》的独特之处是:其型态类似於单一艺术家专辑(monograph),每年仅发行四本,每本仅介绍一位艺术家(1989年起,改為每年发行两本,每本介绍两位艺术家)。此外,《帕克特》除了在挑选艺术家上兼顾地位重要者和富於潜力的新秀,其编辑方式更是直接和艺术家合作,请艺术家一同构思刊物的内容、排版、挑图、作者选择,以及封面甚至书脊【註2】的设计;这种作法在现今的所有艺术刊物中是仅见的,而这也涉及该刊物的标题本身:贾柯琳•布柯哈德特於近期在台北市立美术馆的演说中即说明,‘parkett’这个德文字除了指「木头镶嵌地板」,也指剧场观眾席中最接近舞台、也最接近演员的座位,由此指涉到该刊物和艺术家的近距离合作。
艺术家為《帕克特》刊物设计的书脊。
从艺坛发展的背景观之,回顾1980年代,欧、美之间的当代艺术交流远不如今日频繁――美国的当代艺术在欧洲知名,但反之却不然。有鉴於此,《帕克特》的成立宗旨之一即是作為跨洲的艺术平台。此外,1980年代中期,当代艺术逐渐广為大眾所知,伴随而来的是艺术家明星化的风潮:收藏被蔚為富人的活动,美国开始出现收藏欧洲艺术的藏家,急切地寻觅下一个艺术明星,连非艺术类的杂誌也以推测下一个艺术巨星為主题。面对艺坛这股加速的趋势,《帕克特》却仍坚持初衷,维持精简的出刊频率和艺术家专题的型态,继续找寻和呈现具有长期延续能量的艺术实践。延续这番坚持并精选其艺术家与作者阵容,发行将届三十年的《帕克特》至今业已累积了大约90本刊物、215项艺术家专题,涵盖1400篇专文。作為一本由内容主导的刊物,其编辑方式也细心地将广告和内文分别置於两个区块,而儘可能保持内容的完整性。
当代艺术的大型图书馆和小型博物馆
上述种种面向造就了《帕克特》作為富於参考价值的当代艺术文献;和艺术家共同发想和编製,更使每一本刊物具有如收藏品般的珍贵性质。然而,《帕克特》的自我期许乃是同时作為「当代艺术的大型图书馆和小型博物馆」,它不仅和艺术家合製刊物,也基於「公寓式美术馆」(Musée en appartement)的概念,委託艺术家製作限量作品。如黛博拉.维耶(Deborah Wye,纽约现代美术馆(Museum of Modern Art)版画及插画部总策展人)所述,这个概念的灵感源自马歇尔.杜象(Marcel Duchamp):「他藉由為杂誌做设计、画插页、多种出版品,得以表达其对於『复製』的兴趣。他的作品『手提箱内的盒子』(Box in a Valise)与《帕克特》企划显然是契合的。1941年,他出版了作品的第一个版本:一个手提箱内放著一个精心打造的展示盒,裡面满是他过去作品的彩色微型复製品。他将这件作品描述為一个『可移动的博物馆』,并在之后几年间卖出了大约300件该作品的不同版本」。【註3】
在《帕克特》先后於各大国际艺术机构的展览中,这座微型博物馆伴随著刊物展出,而整套帕克特艺术家作品也在1998年由纽约现代美术馆典藏。这批数量渐增的藏品如今巡迴到台北市立美术馆,展品总数量约220件,是迄今规模最大的帕克特展览;展览架构以六个生活空间為子题,以下分别简介各区块的作品。
《帕克特》的社长──狄特‧冯‧格兰菲瑞德(Dieter von Graffenried,如图示)和协同创办人──贾柯琳•布柯哈德特(Jacqueline Burckhardt)於5月份在台北市立美术馆演说。
「城市」(City)
莎拉.莫瑞斯(Sarah Morris)其欧普艺术(Op Art)【註4】路线的作品多以当代都会景观為主题,透过平面化和几何化的视觉手段,以及鲜丽的色调,具现出都会的奇观及都会经验的虚幻空洞。这也显现在她提供给《帕克特》的作品:「首都(莎拉.莫瑞斯的电影)」(Capital (A Film by Sarah Morris), 2001)。
汤玛斯.迪曼(Thomas Demand)的创作方式是拍摄自己模仿特定空间所做的立体纸模型,这些取材自媒体的空间场景中往往发生过激烈的政治事件。「舷梯」(Gangway, 2001)延续他这样的创作手法,也展现其画面的一贯特色:乍看逼真的画面显得过於完美而均质,且富於抽象感,使影像的性质摆盪在模仿╱重建和再现之间。
「衣物间」(Wardrobe)
苏菲.卡尔(Sophie Calle)的创作具有高度的自传性和亲密性,混合虚构和事实,并且时而涉及她亲身经验的事件或人物,或是促动一连串人际互动的过程。她為《帕克特》所做的「领带」(The Tie, 1993)亦援引个人的贴身物件,上面并印有艺术家所写的故事;故事涉及将关於衣著的有趣文章传给一名不懂得穿著的迷人男子。
以某种破除偶像(iconoclast)的姿态,法兰兹.魏斯特(Franz West)的作品刻意逸出严肃、意识形态的框架,往往显得平易近人,部份作品也邀请观眾参与互动。艺术家甚至曾说,「艺术的外观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用途」。【註5】他所做的「帕克特袋」(Pouch for Parkett, 1993)贴切反映这种实用的导向,袋子的大小并依照《帕克特》刊物的尺寸而设计。魏斯特也在《帕克特》二十週年之际,為刊物量身打造了足以放入四十年份刊物的金属书架──作品名称為「两个二十年份的帕克特」(2 x 20 Years of Parkett, 2004),传达对这份刊物的未来愿景。
「工作室」(Studio)
安尼施.卡普尔(Anish Kapoor)的创作持续探索材质和量感的种种可能,而暗红色是他常用的色调,足以唤起关於有机、血液等隐喻。他為《帕克特》所做的「无题」(Untitled, 2003)即沿用了这种色调,以手染丝袜布料延展成类似扬声器的造型。作品唤起了诺曼.布莱森(Norman Bryson)引用的这段卡普尔的话:「我以往总是感到自己被拉往某种恐惧的概念──从很视觉的意义上,被拉向这种种感觉:跌落、往内拉扯、失去自我。」【註6】
安迪.沃荷(Andy Warhol)的「给帕克特的照片集」(Photo Edition for Parkett, 1987)沿袭其系列性、影像重复的肖像之形式,亦触及始终縈绕其创作的死亡和毁灭的阴影:这见於他选择的人物──如猫王和玛丽莲.梦露,以及场景──如电椅、车祸现场等。而实际上,这位艺术大师本人在完成这件作品完成后不久与世长辞。【註7】
「花园」(Garden)
理查.塞拉(Richard Serra)以其规模巨大的钢板雕塑著称,其造型往往呈极简的弧状或平板状,观者并可游走其间。「毕尔包1号」(Bilbao 1, 2005)这幅蚀版画直接指涉到他在毕尔包的古根汉(Guggenheim)美术馆的大型走进式(walk-in)抽象雕塑,画中勾勒的线条呼应了从空中俯瞰该雕塑作品所见的几道弧形。然而,相对於塞拉的沉重雕塑,版画则以简单的线条构成了一个轻盈的版本。
洛尼.葛兰姆(Rodney Graham)的概念式作品汲取自文学、哲学、心理学、音乐、次文化等领域,且不时在其摄影和录像作品中亲自演出。这具不銹钢製的「风向标」(Weather Vane, 2002)以多种方式连接到艺术家本身的创作概念。例如琳恩.库克(Lynne Cooke)在《帕克特》中谈到葛兰姆亲自分饰两角的「城市的我╱乡村的我」(CITY SELF╱COUNTRY SELF)录像作品如何透过特有的剪接、音效和取镜方式,在影片中造成「戏剧性的时空裂口」(dramatic spatio-temporal hiatus)、「天衣无缝的循环」(seamless looping)【註8】,而改变了制式的叙事影片观赏经验。位居一个空缺点、以及某种反覆和循环──这些不也适足以贴切形容「风向标」中、位居转轴中心的单车骑士?而实际上,艺术家后来将发展新的「风向标」版本,其中,他本人扮演骑在马上的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莫斯(Erasmus)…。【註8】
「游戏间」(Playroom)
克里斯汀.马克雷(Christian Marclay)和萝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的创作均和音乐有著密切的关联,两人為《帕克特》所做的作品也都涉及「耳朵」。马克雷关注声音和影像的问题,
并进行各种将声音视觉化的实验;「我坏掉的耳朵」(My Bad Ear, 2004)即是把听觉的器官具体化為雕塑。擅长改装或发明乐器、声音装置的安德森则製作了耳环状的播音器──「听耳环」(Hearring, 1997)。【註9】
道格.阿提肯(Doug Aitken)的「减少的品质和运行像地狱」(Decrease the Mass and Run like Hell, 1999)是一具镜面风箏,令人联想到在他的「超世界」(Ultraworld)个展中,以多面镜片构成一间展室,以此唤起将主体性分解的概念。艺术家的一项庞大展览也以「镜子」(Mirror)為标题,在西雅图美术馆(Seattle Art Museum)外面架起连续播放影像的大型萤幕,川流、瞬息万变的风景或环境的影像於是融入都会本身的情境,也伴随展览期间在美术馆内、外的各项现场活动。【註10】
此外,「阅读室」(Reading room)展出所有的《帕克特》刊物,供参观者阅读。其中并呈现部份艺术家和《帕克特》合作过程中的各种文件,包括传真文件、草图、修改稿件…等,见证了该刊物和艺术家们一同走过的创造性歷程。而依循《帕克特》秉持的合作式手法,在台北的展览中,也特别囊括了来自台湾和日本艺坛的作品和计划,呈现在「+5会面室」中,包括立方计划空间重新呈现由澎叶生、许雁婷和蔡宛璇合作的、基於在嘉义的声音採集素材所做的「声土不二──嘉义声音再生计划」【註11】,以及《今艺术》杂誌的「开放编辑台」,呈现这本艺术刊物的歷期杂誌和编辑文件。
台北市立美术馆的Parkett阅览室一景。
「帕克特X 艺术家─220件合作计画+ 5」
展期 2013/5/18~8/25
馆方相关网页http://www.tfam.museum/TFAM_Exhibition/exhibitionDetail.aspx?PMN=1&ExhibitionId=446&PMId=446
註
1.引自http://www.parkettart.com/about/quotes.
2. 所有的《帕克特》书脊,见於http://www.parkettart.com/library/.
3. 维耶,〈自1984年与《帕克特》合作至今〉(Collaborations with Parkett: 1984 to Now),收录於台北市立美术馆於2013年出版的《帕克特》展览专辑。该文的原始版本刊於纽约现代美术馆在2001年出版的册子(册子标题与文章标题相同),新版文章对原始版本的部份日期、人名等进行了修改。
4. 关於欧普艺术,参考http://terms.naer.edu.tw/detail/1313868/。关於莫瑞斯的创作,可参考笔者所撰的〈电吉他的延长音──东京宫近期展览特写〉,http://blog.roodo.com/sylvie/archives/8173597.html.
5. 摘自Robert Smith, ‘Designers for a Day: Sculptors Take a Turn’, New York Times, http://www.nytimes.com/2004/09/10/arts/design/10SMIT.html?_r=1
6.摘自《帕克特》第69期,2003年出版,亦参见http://www.parkettart.com/editions/69-edition-kapoor.html。关於卡普尔,参考笔者以笔名发表於《艺术与投资》(2011年8月号)的文章,http://issuu.com/sylvielin2011/docs/anish_kapoor_grand_palais_2011
7.参考笔者所撰的〈瞬时迸发的超新星。柯能堡眼中,安迪.沃荷作品的毁灭性〉,http://blog.roodo.com/sylvie/archives/22092246.html.
8. 引自库克,〈洛尼.葛兰姆帽子的故事〉(Rodney Graham.A Tale of a Hat),《帕克特》第64期(2002年),98页。关於新版本的风向标,参考https://app.vancouver.ca/PublicArt_net/ArtworkDetails.aspx?ArtworkID=487&Neighbourhood=&Ownership=&Program=;该作品并出了雪球商品版本,见http://www.whitechapelgallery.org/shop/product/category_id/50/product_id/218。关於葛兰汉,亦可参考笔者所撰的〈拆解影像机器。法洛基、葛兰汉的双回顾展〉,http://blog.roodo.com/sylvie/archives/11043361.html.
9. 参考笔者所撰的〈萝瑞.安德森——用影像和音乐说故事〉,http://www.atfm.asia/tw/article.php?id=125.
10. 参考笔者所撰的〈当代世界的影像赋格。道格.艾肯:「超世界」〉,http://blog.roodo.com/sylvie/archives/8196627.html;「镜子」展览,参考http://www.mirrorseattle.org/.
11. 参考http://thecubespace.com/exhibitions/re-envisioning-society/chiayi-revitalization.p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