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TimeOut北京
陆扬的作品总是能给观者带来很强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这世界是老炮们的,但归根到底是年轻人的。如今的艺术界这一趋势似乎更加明显。即使年轻艺术家们表情和缓、深思熟虑,作品也难免会有一股青春期的味道。这是无可避免的缺陷,也是最难得的天赋。好在在这个个性多元的时代,只要你有实力,不管你用什么载体,都不用担心自己的青春无处安放。文 李谦
国内艺术界好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么重视年轻艺术家,2012年收藏界曾一度出现买手疯抢年轻艺术家作品的畸形现象。
这些年轻人成长在一个最好却又最坏的时代,“艺术家的困境和挑战永远表现在实践范畴内,尤其当艺术系统对他们越关注,这种来自职业内部的焦虑就越发明显,上一代艺术家的现状已经在提醒我们艺术实践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比他的合作伙伴长不了几岁的策展人孙冬冬,说起年轻艺术家现状时如此感慨。
在出生于1979年的策展人鲍栋看来,“和上几代艺术家比,这一代艺术家很少从‘中国当代艺术’的概念出发要求自己创作的,他们首先面对的是自己这个艺术个体,解决的是个人艺术实践的问题,而之前的那种有些宏大而虚假的集体问题被他们暂时抛弃了。”
张鼎作品《控制俱乐部》
年轻艺术家们不在乎所谓时代的好坏,而这也就意味着他们比前人更有机会成为真正的自己,这显然无比重要。但值得庆幸的是,不仅策展人,就连UCCA这样重要艺术机构的掌管者都是同龄人,有了一伙儿的,初生牛犊们的艺术探索之路天生就有底气。
TimeOut这次选取了四位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同样风头正劲的年轻艺术家,从最直观的角度,带您看看他们的艺术青春期是如何安放的。
架上绘画
如今专注传统架上绘画的年轻艺术家越来越少,在拥有多种可能性的今天这样的现状似乎是必然,然而在浮躁的大环境之下,对自己创作语言自信并坚持,或许才是当下惯于滔滔不绝、表达过剩的当代艺术更需要做的,显然,这也是克制的美德。
对话周轶伦(1983年生人)
TO:你的作品一直用偏传统的纯绘画方式,为什么这样坚持?
因为感觉使用颜料和各种彩纸的那种方式比较有魔力,我从小一直是学绘画,也曾经有过特别排斥传统绘画的阶段,但过去之后仍然是最喜欢这种方式。
TO:公共事务与表达自我世界,你更倾向于哪种?
后一种吧,虽然每个阶段的自我世界都不同,小的时候反而对周围的公共事务比较关心。
TO: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的特别在哪儿?
有小聪明、缺乏大智慧吧。
TO:搞艺术对你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有时候不觉得自己是在做艺术,但旁边的人这么认为,但它对于我来说就是生活。
作品推荐《只管闭起眼睛拼命跑》
画面上一群闭起眼睛的年轻人在跑道上奔跑着,他们胸前号码布上的单词连成一句英文就是这件作品的名字,也是艺术家本人对这盲目奔忙、盲目顺从时代的讽刺。
展览:站台中国,“丛林Ⅱ——弥漫的形态” 4月20日
摄影影像艺术
摄影影像艺术在当今艺术界并不是很讨巧,毕竟用现实表现现实本身就是件难度极高的事,也是回归摄影艺术本真的唯一途径,时下能耐得住性子专注于此的艺术家并不多。抛却相对概念、直观的观念摄影,不利用非摄影因素进行变相炫技的作品尤为少,说不好是人们对什么失去了耐心。
对话鸟头宋涛(1979年生人)
TO:你们的作品一直是生活摄影的方式呈现,为什么坚持这种选择?
很自然地拍些想拍的照片。谈不上坚持,我们之前想拍的照片大多数都是围绕自身的生活,所以现在看起来就是这样的呈现。以后要是有什么变化,那就变化吧。
TO:公共事务与表达自我世界,你更倾向于哪种?
表达自我世界。
TO:“搞艺术”对你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就是活着,然后关心关心自己。
作品推荐《今天》
一组讨论“摄影如何展示”问题的作品,炫耀着那些一般认为是非摄影性的因素,如暗房的处理痕迹、外框的特殊材料,以及展墙的花纹与质地,很有些讽刺味道。
展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4月14日
装置艺术
如今装置艺术火热得有点撩人了,不仅年轻艺术家对它着迷,连之前醉心传统绘画的前辈级艺术家们也纷纷投入其中,但也有人不断在问装置的魅力在哪儿。年轻人里受杜尚影响的太多、受生活影响的更多,因此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这种艺术形式会俘虏他们,用生活倾诉生活,这方法简单有效,有时还会很别致。
对话张鼎(1980年生人)
TO:你的作品一直是以装置的方式呈现,为什么坚持这种选择?
因为,因为没的选。
TO:当下年轻艺术家的生存和生长环境还不错吧?你怎么看好像特别好!但其实……
TO:这一代年轻艺术家的特别在哪儿?
什么都懂,什么都又不懂!
作品推荐《控制俱乐部》
由音响搭建成的一个巨大的塔状舞台,同时也是一个繁复的声音反馈装置,在舞台纪念碑式的静默与声音强迫症式的狂欢中,一个因过度控制而失控的世界得到了呈现。
展览: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ON |OFF”——中国年轻艺术家的观念与实践 4月14日
新媒体艺术
近些年新媒体艺术正当红,这种以光学和电子为媒介的艺术载体表达直观、坦率,就像青春期的一针见血,也正因此有很强的感染力。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种讨巧的艺术媒介,毕竟人们对越熟悉、了解的事物往往抱有越大的戒心,如何破除作品仿佛有意义的“景观”性质,似乎才是更重要的。
对话陆扬(1984年生人)
TO:公共事务与表达自我世界,你更倾向?
表达自己关注的事物和问题。
TO:“搞艺术”对你来说是怎样的存在?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些事情在其他领域无法被很好地展现,就被称为“艺术”在一些展览中出现。打发余生的兴趣爱好。
作品推荐《兽化》
艺术家受90年代未来主义动画《新世纪福音战士》启发创作的新媒体作品,影片里用中国传统的火罐疗法将人进行了兽化。
展览:空白空间,“备忘录 I” 5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