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韡:从签约白立方谈起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2   浏览数:2378   最后更新:2013/04/03 04:05:44 by guest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3-04-02 10:13:10

作者:Jerry Saltz(陈颖编译)  来源:Vulture


画廊展览是我生命中的光线,是我眼中的火焰。我热爱并且渴望它们。我一个星期大约会看30场展览,周周如此。我对当代艺术的所知所识很大部分都来源于我和艺术家的攀谈以及我对画廊展览的观看。糟糕的展览和优秀的展览教会了我同样多的东西。关于画廊很棒的一点在于——尤其是对某些将大部分时间都花费在了电脑、打字上的人来说——它就是进行社交、集会的空间。我是个唠叨的人,因此在画廊里我会对着陌生人直言不讳地说出我对我们正在看的东西的想法。如果他们不认为我是个古怪的老头子,那么他们也会对我说出他们的想法。然后我就看到了完全不一样的东西。画廊可以是脱离现实的,人们在其中可以与集体心理进行交流。

基思·哈林(Keith Haring)1982年时在Tony Shafrazi画廊举办的展览


纽约比其它地方有着更多的画廊,而且免收入场费。数百间画廊分区域的聚集意味着大片的艺术持续地在我们的家门口被呈现出来。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而且改变得快。如今,艺术界变得更大而且伸展开来了,同时在每个地方进行。画廊的作品交易中通过上门观展的收藏家而售出作品的比例减少了。作品交易在一整年都能发生,作品可以借助艺博会、拍卖会、双年展、大型的展览以及图片资料甚至是收藏家的各种应用软件等售出。画廊展览如今只是全球化的车轮中的一部分。许多经销商承认他们的一部分收藏家从来不曾踏足他们的实体展示空间。

我的观赏生涯中所热爱的一个关键部分正在艺术的领域里扮演一个被削弱了的角色。而我也很担心我对艺术的认知——连同观看艺术作品而产生的自我认知——将会萎缩。

艺术家与经销商对创作好的展览的热情一如既往,然而越来越少的人会真正地去看这些展览。切尔西区的画廊曾经充满了活力,而如今它们常常寂静的可怕。有的时候那里甚至只有我一个人。即使是在某些周末,画廊里也很安静,而这在之前的30年里几乎是不可能会出现的情况(当然也有一些例外,比如正为让-米歇尔·巴斯奎特)举办回顾展的高古轩画廊)。被交换的想法更少了,关于美学的辩论也更少了。我甚至不能向旁边的人询问他在想什么,因为我旁边根本就没有人。

与此同时,审美的“流血运动”开始在冲对基金的亿万富翁与声称自己是“反市场”的专业策展人的圈子里逐渐消失。当代艺术的领域里过去曾存在共享的情节:艺术家发展、交流各自的想法的方式,对他人作品的回应的方式,与他们的批评家“交战”的方式。而现在已经没有人知道这些东西了;整个线索都被遗失了。展览不断地被推出,但似乎都没有产生什么影响,除了被人关心是否有作品售出之外。这些展览没有构建起什么东西来。艺术无法获得牵引力。那些对此不感到厌倦的人出现了精疲力尽的感觉。销售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的艺术家避免在纽约举办展览,因为他们担心任何评论性的回应会与作品的销售挂钩(就好像富有偶然性的国际艺术“巨星”的强大力量会因为一两篇不好的评论而停滞一样)。询问任何一位艺术家你都会得到类似的回应——他们也开始好奇这里正在发生什么。


未完待续…


[沙发:1楼] guest 2013-04-04 10:32:46
gallery goer在中国还没有形成群体。这个也说明老外自己也烦了
[板凳:2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4-06 22:28:55
作者:Jerry Saltz(陈颖编译)  来源:Vulture


Jerry Saltz看画廊展览之死 Pt.2

批评家所扮演的角色正在被削弱这一事实都没有给我造成这么大的困扰。反正批评家克莱门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就是恃强凌弱的人。最重要的位置始终属于艺术和艺术家。我曾尝试去阻止那些言过其实的东西,但是却一点影响都没有。事实上,在如此多的地方举办如此多的展览意味着现在有大量关于艺术的写作。约瑟夫·博伊斯(Joseph Beuys)曾经说过:“每个人都是艺术家。”如今变成了每个人都是作家。与无法得到牵引力的展览类似,评论同样经历着一段难以立足的时期,除非你自己进入到了展览的竞技场之中,变成了场景的一部分。此外,一代在学术上得到了培养的批评家被教育去相信他们应该以令人费解的语言写作,克制自我主张和负面的批评。

这并不是说艺术品的销售量在下降。做高端销售的网站和拍卖行正在迅猛发展。我们知道了一些带有允许收藏家“在不离开桌子的情况下就能立体地观赏作品”、“动态gif展示作品”、“在线销售平台”、“可分类的JPEG图片”等技术的网站。我们还听说过一种“在线的收藏档案和画廊……在其中你能够列出自己的喜好,享受为你量身挑选出来的艺术品”。

如今有如此多的艺术品通过网络或是艺博会的平台出售,这样的情况对那些能够赚钱的幸运的艺术家来说是非常棒的,但它忽略了那些尚未形成自己的“品牌”的艺术家。这样的艺术只会作为商业而存在,而不会作为交谈或论述而存在。艺术经销商Kenny Schachter就曾评价说“给越来越少的艺术家以越来越高的价格”。

Artspace网站

这些销售平台也在不断地增多。在线艺术品交易网站Paddle 8宣称自己能提供两种类型的在线拍卖;Artspace在近日筹集了850万美元的扩展资金,这其中包括了由俄罗斯收藏家Maria Baibakova提供的资助。另外,由Dasha Zhukova联合创立的Artsy.com称其“将利用网络连接使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艺术”;它的CEO还告诉我们说:“您越多地使用Artsy,您越能了解自己喜欢什么样的作品。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我们能更好地向您推荐您可能会喜欢的作品。即使某位艺术家的作品目前还未有出售…在将来一旦作品开始出售,我们也将及时通知您。”

拍卖行也加入到了新的游戏中。佳士得与一间名为Y&S的公司联合推出了“一间为尚未有画廊代理的新兴艺术家服务的展馆”并将“在年轻艺术家与年轻的观众之间建造起一座桥梁”。它的潜台词则是:“我们撇开了经销商,来吧,一起赚大钱!”以此,未经代理的艺术家直接走上了拍卖行。以这种方式售出的作品只存在于收藏家的圈子里。其他的艺术家不会有机会看到、接触它们,不会有机会对其进行思考。画廊空间的公共职能以及它的所有者直接就被绕过和排除了。有些人的本意可能的确是想帮助艺术家,而且他们很有可能认为自己正在为其提供帮助。但事实上他们从事的是别的一些事务,这使得与艺术相关的特质变得没那么特别。太多的买家把他们购买到的作品囤积起来(甚至直接保存在板条箱里)等待转售。普通的中国超现实主义已经演变成了一件有销路的包装好的商品、

我承认关于这一切存在某种民主化的东西。所有的买家都可以自己判断他们所喜欢的作品、将他们的钱放在他们的品味所在的地方。而矛盾的情况则是民主并不是艺术的固有属性——艺术反而具备一种精英体制的感觉。如今,那些掌握着大部分金钱的人是唯一掌握着话语权的人。尽管我很喜欢年轻、不名一文因而无法旅行至纽约或柏林的年轻艺术家能够通过网络观看艺术、思考它们的含义然后将信息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样的情况,但毕竟亲眼观看艺术品是能够给你一些独特的东西的。我曾经去地下观看过洞穴壁画——那是我唯一的一次,可就是那一次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正在Postmasters画廊举办的展览“TMI”

幸好到目前为止画廊本身并没有消失,但也许离它们消失的日子也不太远了。这部分是因为切尔西区公寓和办公楼的繁荣,即使是那些成功的画廊也要为它们的经济财产而战。最好的例子便是Postmasters画廊,它位于西19号大街的空间的房租刚刚涨到了3万美元一个月,所以它不得不面临搬迁,重新选址。切尔西区还有其他中等水平的经销商因为相同的原因而搬出了这个地区。画廊主Casey Kaplan对《Bloomberg News》的记者说:“如果房租持续上涨的话,这种类型的画廊将不会在这里存在了。”Postmasters画廊的所有人Magda Sawon则解释称“中档的画廊将会从切尔西区消失”,他进而补充说:“整个中等阶层基本上将会被粉碎。”即使它们幸存下来了,我也很想知道是否还会有更大的经济衰退再等待它们——这样的经济衰退也许会使得艺术像其它所有主流的商业那样,成为另一个被“生吞活剥”的文化产业。

[地板:3楼] 艺术眼artspy 2013-04-07 10:44:38
作者:Jerry Saltz(陈颖编译)  来源:Vulture

Jerry Saltz看画廊展览之死 Pt.3

能够最好地适应这个新世界的画廊都是大规模的跨国画廊,无论这种跨国是从地域性或是从市场占有率来说。我对大画廊的喜爱和我对小画廊的喜爱是一样的,但我常常会想知道这些大型画廊是否并不是美学的大象墓地——也就是有野心的艺术家以及六、七十年代的各种运动将要死去的地方。许多人都觉得大画廊没有人情味,而其中的艺术似乎也让人不知所措。画廊主David Zwirner在20号街的新场馆又为他的空间增加了3万平方英尺;Hauser & Wirth画廊也刚在西18号街上增加了一个看起来像是飞艇机库一样的空间;而拉里·高古轩已经在全世界拥有了数十间分画廊。也许其它的画廊扩大自己的规模只为了与高古轩画廊竞争;又或者是他们想要从Gladstone、Marian Goodman等更加有年头的画廊那里“继承”艺术家——但这些经销商不应该是去寻找年轻的天才而非竞相为劳伦斯·韦尔(Lawrence Weiner)或是希林·娜沙特(Shirin Neshat)举办展览吗?

Hauser & Wirth画廊新空间的首展“Dieter Roth. Bjorn Roth

规模大并不是一个固有的问题。经销商Gavin Brown就曾表示大尺寸的艺术是适合于我们这个时代的:“当我们在24小时内就能来往全球各地时——而这如今也是屡见不鲜的情况——这些大规模的作品也许代表了一种对找回敬畏的潜意识的尝试。”这点我同意。然而“大”同时也会提升价格,所以大型画廊非常鼓励这样的尺寸。这与敬畏无关,而是与金钱有关。展览本身的规模也应该更小——我见过许多这样的展览:它们的规模要是只有实际的一半,那么它们的质量至少会好上一倍。即使是著名画家鲁宾斯(Rubens)也会有一段难以填满这些超大的空间的时期,更不必说每两年就要做一次这样的展览了。杜尚曾经说过:“我本来能够在10年里轻松地创作出数10万件的现成物品艺术品。它们全都是假的…大量的创作只能导致平庸。”许多艺术家现在都处于这种“大量创造”的阶段,这诱惑着正在各种东西之中徘徊的收藏家来填充他们超大的中庭。我不确定他们创作的许多东西究竟是不是艺术,也不确定这样的艺术家、收藏家究竟是不是艺术家、收藏家;更不确定将这样的作品卖给这样的人的画廊究竟还是不是画廊。

[4楼] alian0911 2013-04-20 13:41:55
引用艺术眼artspy的发言:
作者:Jerry Saltz(陈颖编译)  来源:Vulture画廊展览是我生命中的光线,是我眼中的火焰。我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