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图录:典雅风范:《玲珑》杂志创刊号
发起人:picark  回复数:0   浏览数:2567   最后更新:2012/11/25 15:53:28 by picark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2-11-25 15:53:28

来源:artforum

 

没顶公司作品表演者艺术家施勇,没顶公司徐震 , 民生美术馆执行馆长周铁海

全文摄影林昱

 

开幕前已经听说没顶公司和李杰的双个展可能会延续到农历新年虽然再过一周美术馆一楼的两个空间还会有Gabriel Lester个展的开幕心里却还是忍不住有点低落这是民生美术馆2012年最后一个开幕季了冬天来了大家都开始放缓工作节奏也不是没有想要庆祝和派对的心情只是看着时间轴里的人来人往偶尔也会禁不住唏嘘逝者如斯

不过刚刚沉默下来的心情很快被没顶公司展厅内的喧闹人声鼓舞了起来大家早已知道这次没顶公司将其在桃浦的工作室复制到美术馆展厅所以看到项目最终实现出来的样子也不是很惊讶张恩利说室内的温度也很像——有点热

艾可画廊的罗贝托·赛瑞希亚(Roberto Ceresia),艺术家李杰和上海当代艺术博览会总监马西莫·托里贾尼(Massimo Torrigiani)。:James Cohan画廊的邵希亚Arthur Solway)。

 

美术馆的照明把没顶公司的整个空间修饰了一遍尽管程度非常细微但在拍出来的照片上可以发现每个人的皮肤和气色都变得非常好哲学老师陆兴华背着双肩书包独自一人步入展厅作为桃浦的常客这里对他来说毫不陌生他自顾自地跑到会客区的墙角用饮水机给自己弄了杯水喝艺术家章清说他最期待看到没顶公司工作的过程以及那些想法产生的源头在这个展厅里第一个目的已经达到第二个东西却还没能看到后来我在作品展示区遇到徐震把问题抛给了他徐震笑说:“那是因为这里没有会议室也没有我的办公室但即使是在桃浦的没顶公司每个人各司其职地进行工作所有那些构思的产生也不是每个人都能看得到。”他指着仓库区那几件海绵雕塑说这次也想干脆让大家看看艺术品在仓库的状态

谈起真正的没顶工作室和民生美术馆现场的区别张冰和马修夸赞这里比较干净和有序可是也有人觉得恰恰相反曾经和没顶公司合作过的邵希亚(Arthur Solway)认为让观众到美术馆里来看艺术家制作艺术是一个妙不可言的想法,“也许是带着点娱乐的精神”,他也赞赏没顶再一次地做到了没顶式的无序:“在美术馆里展示乱七八糟”。可算作半个桃浦艺术家的何岸姗姗来迟只匆匆留下一句话:“艺术生产等于政治生产这种生产永远在路上徐震的东西很粗糙但是他把粗糙变成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和他的性格在一块儿往前推进很好。”

华氏画廊的柳正浩画廊家许宇和收藏家周大为艺术家何岸和友人李菁

 

和喧嚣堆砌充满热度的没顶公司相反楼上李杰的个展完全沉浸在另一种气氛中静谧私密很多的空间留白和很少的内容人们在这里说话时声音也似乎柔和了一些不要忘记李杰是在艺术空间中营造日常私密氛围的高手而他最近愈加热衷做减法为这次展览带来的作品只用了一部分很多作品直到最后一晚才决定到底要不要用这是李杰第一次在美术馆做个展他却决定尽量减少过多的展示也许可以这么说艺术品的存在感越稀薄李杰的艺术完成也就越成功这里似乎可以屏蔽一切喧嚣对话只在每一个观众与李杰的空间互动中发生这种体验就像艺术家本人在展览自述中的一句话:“那一下忽然安静了包括你自己跟一旁的声音。”

Parkett杂志的出版人迪特尔格拉芬利德Dieter von Graffenried也敏锐地感受到了上下两层楼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美学体验当然这个问题最终还是要去请教美术馆执行馆长周铁海他的回答言简意赅:“我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但总是可以很快地决定哪两个展览可以放在一起做决定了李杰之后展览会是什么样子就已经很清楚然后就会想另一个空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展览答案不言而喻。”这也让我想到过去三年里因为周铁海的工作而在民生美术馆同期发生的那些展览张恩利个展与汉斯沃尔夫Hans de Wolf策划的布鲁塞尔身体语言”,刘韡与伊夫内茨哈默Yves Netzhammer的双个展这些展览的并置都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美妙这让我相信作为美术馆馆长的周铁海是本能地利用他作为艺术家的思维方式在进行着工作

干玮玮女士和民生美术馆的刘佳艺术家金锋和策展人巢佳幸

:《帕科特杂志出版人迪特尔··格拉芬利德Dieter von Graffenried),长征空间卢杰澳大利亚中国当代艺术基金会的董亚仙,MABSOCIETY的马修·伯利塞维兹(Mathieu Borysevicz)和策展人张冰

艺术家章清与艺术家张恩利。 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师陆蕾平与艺术家杨振中

维他命空间主持人张巍与艺术家周俊辉学者陆兴华

 

— 文/ 林昱(Aimee Lin)

[沙发:1楼] guest 2012-11-26 08:59:54
除了老陆, 都是他妈的“名人”。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