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讲座-预告】德国波鸿博物馆馆长汉斯博士(Dr. Hans Golinski)
发起人:assm  回复数:0   浏览数:2331   最后更新:2012/11/07 16:00:01 by assm
[楼主] 2012exin 2012-11-07 16:00:01

“EXiN2012亚洲实验电影与录像艺术论坛”国内主体板块之一
策展人:张海涛
“记忆物象”
                                                                        ——影像记忆的当代性情感转换
“记忆物象”单元艺术家:
刘畅、李山、袁智超、郭维+赵伯祚+郝树人、孙磊、孙楠、王琳慧、宋松、汪东升
文/张海涛
南京影展强调展览单元的主题性和类型:既近几年影像的发展现象梳理、推新计划和影展的档案特征。影像档案是一种以影像艺术为研究对象,借以历史系谱、理论系谱、艺术系谱发现、梳理、比较和分析影像发展的脉络。南京影展是以系谱影像为方式的策展,将影像艺术放在一个框架系统里,建立清晰的艺术类型,避免拼盘、乱炖。这次影展在国内实验单元分类上我想打破以前以媒介表达方式、年代和地域、影像机构分类的常规思路,这些类型会失去部分作品本体的现象价值,我想以作品的感受表达趋向为主题性统计,探讨近几年出现艺术家在关注些什么,什么关注的最多,如何把关注的东西转换为鲜活、敏锐的生存感受。历史上意识形态和市场对于题材传达的敏感性(特指“色情、暴力、政治”的关注点),一直是有所关注和控制,而这次影展我策划的实验影像尽可能的多元化梳理,避免讨论话题单一性,我把实验影像作品类型分为了四个主题单元:即“记忆物象、生命寓言和日常异常”。“记忆物象”单元是关注历史记忆的当代性情感传达,“生命寓言”单元是对普世、永恒、经典和终极人类价值的再思考,“日常异常”则是对当下现实生存环境和感受的异样或批判性表达,而“暧昧时空”则是从影像表达语言与内容上探讨现实的不确定的生存状态。这四个主题也涵盖了过去、现在、暧昧时空和经典价值的当代性转化和判断,据统计也是影像艺术家最关注的几个话题。
 “记忆物象”:时间、情感、自然规律、时空感、静止、消逝、感伤、记忆、叙事、历史感
纠错、激活、转换当代性

如果说时间是纪录微观和宏观的情感本源,我们书写当代影像艺术之时,这个年代的艺术家必定会回忆他们走过的年代,这些年代记忆中传达给我们的生存感受,即带有一个时代的特征。我们时常认为当下人是没有记忆能力的一代,这也是我们对他们的误读。对历史要时常回忆,才能正确审视和激励当下和未来良性的发展。生存环境带给我们的不论是快乐和苦涩的经历终极都会消逝,记忆物象的时空感带给我们的感伤是很多艺术家表达情感的一个愿望。这次展览作品中题材如记忆的环境、阴影与情感、历史原像以当代语言来进行的转换,也给记忆带来了个性新鲜的感觉。记忆中有美好的事物也有伤感的事物,作为当下人需要用作品改变记忆的阴影,积极面对美好的现实和未来。李山作品《动不动》将导演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揭示未来文明及人类发展史的原像信息用影像技术语言进行快速前进和后退,这种语言自身的力量又带给我们一种记忆的流失感和新感受。王琳慧《游园惊梦》、袁智超《海报狂想曲》运用对原像消逝重构的语言,激活转换经典传统作品图像,表达了对记忆中的经典爱情和生活的美好追求和愿望。孙楠《考试协奏曲》表现了学生时代的我们对考试留下的阴影,反映了教育体制和社会环境带给我们的生存压力,记忆中学生考试综合症病发的真实状态。刘畅《你看见冬天》表达了作者对虚幻的物象探寻,通过作品描述了自我内心的分离、失落和欲望。郭维+赵伯祚+郝树人作品《胡子》以纸偶定格的独特动画语言,选取了历史中重要人物不同风格的胡子以黑色幽默的方式讲述了胡子的“发展史”和不同的时代特征。孙磊《嬉•戏》一直在关注记忆中的游戏特征,但作品时常表达了时光的消逝感、迷幻感与自己生活记忆中的时代特征。汪东升《2008年里的一些时间》导演了时间静止的记忆画面,时光停止暗喻了我们需要的情感和生存状态,有些记忆也是对现实中异常现象的讽刺和批判。宋松作品《彼岸》通过对一些有意识安排的场景移动拍摄、合成,再加上音效处理使熟悉的世界呈现出记忆的消逝感和陌生感。同时场景的转换与对照也体会到佛家倡导的人生感悟。

2012年9月25日于宋庄


“生命寓言” 
                                                                ——普世、永恒、经典和终极生命价值的影像再思考
“生命寓言”单元艺术家
方昊、许成、包建、易连、钰柯、孙祎童、黄思颖、邓尚、赵域
文/张海涛
“生命寓言”:超现实、潜意识、梦幻、怪诞、形而上、静止、寓言、道理、不相干、永恒、经典转换、终极生命价值、陌生感

艺术的当代性除了表达当下人的生存感受,还会把当下的生存感受与永恒的寓言嫁接,给我们以新的启示。在表现这些寓言时多采用超现实的手法,让陌生的“世界”产生强烈的象征,这样画面不相干事物混杂的潜意识,作品产生的梦幻、怪诞、静止、神秘感来给我们述说生存的道理,也是将永恒哲理的当代化转换。很多影像艺术家喜欢这样的神秘语言,内心崇尚神经质而又有深度感,然而在不少的影展上我们发现对这类实验影像作品的误解和争议最大。很多人反映实验影像是装神弄鬼的炫技,观众看不懂。我个人觉得是因为实验影像的语言寻求创造的可能性,是不以常人惯性的观看方式为意志的,它不是以我们适应的线性讲述隐藏的感受,多以直接借助符号或信息直接表达新感受。它包容和跨界的特征不是二元论表达,时常在一部片子中以多焦点的隐形脉络贯穿,最终整体传达思想和情感。因此实验影像的表达方式和观看方式与大众产生了距离感。但我相信这种距离感会随着观看次数和专业解读逐步改变,逐渐被大家接受。易连作品《暖流》以造景的观念表现了生命在危机的环境中的迷失感、游离感。许成作品《鸡先生》以定机位、纯化的动画语言表现了一个深刻的寓言,这个寓言故事引申到现实成为失败教育、思想封闭案例的悲剧启示。

我们时常因为蜡烛点燃和熄灭、生老病死、花开花谢而发出感伤,然而我们无法寻找到这种自然现象存在的真实原由,也无法阻止这种无形力量的存在,人类为了私欲向改造世界,而带来了物态的生存危机,因此自然物态规律不会因人的外在意志而转移,人们最终选择了心灵的回归,以追求精神上永恒,对物态感伤化解为积极的体悟和平静心态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未来的世界除了人造的世界就是自然朴素的环境,未来的人类具有强烈愿望融合永恒的自然,与当下人造危机世界的形成补充关系,平衡未来精神和心理的需求。孙祎童《1/4》作品以自然、物与人的关系表现朴素的生命禅意和感悟。黄思颖《融贯的平面.千座高原》将自然的无机物态通过互动技术让其鲜活起来,随着音乐的节奏赋予美与生命的活力。方昊作品《回》以简洁、朴素、生动的动画语言表达了生命起源和文化本源的意义,然而人类欲望是引发了生态危机的根源,最终生命又轮回到本源的思想。赵域作品《从大爆炸那刻起我们从未停止过远离》表达物理自然的状态与生命的关系是赵域一直关注的话题:面对陌生的未知世界,作者形而上的探寻生命的意义。

当下的人群不断趋向热情与个性,逐渐想脱离传统集体意识形态的束缚,它们我行我素、率性的内心像脱缰的野马。愿望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和生命体悟;他们更加真实,在不断与理性碰撞中生存,最终寻求精神和心理的平衡。个人欲望体现于各个方面,艺术也不例外,自我激情的表达与开放的时代背景是分不开的。钰柯作品《翠罗弥诺浮彼亚 Ⅰ》作品造景的戏剧化,个性与共性、感性与理性的交织寓言,表现自我生理和心理的审视、纠结和压抑。包建的作品《寻找黑巫师》也是在探寻生命的意义,这是艺术家个人的体悟,也是普世价值的寓言:人生像个梦境和舞台,命运承受各种诱惑和压力,生命个体又如此的卑微。邓尚《时间是众生普度的僧侣》以舞台与数字合成的荒诞寓言画面表现时间与生命、未来日常的关系和自我价值观。
        

2012年9月26日于宋庄

“日常异常”
——影像中现实生存感受的异样和批判性表达
文/张海涛
“日常异常”单元艺术家:
杨正帆、杨迪、李隆、许慧晶、王展、王旭龙+谢筱禹、贺东昕、陈镪、周飞、张敏捷
徐雄
                
南京影展对实验影展推广的普及性和互动性意义很大。很多观众对实验影像的误解是不关心现实,这是最大的误读。实验影像关注点很多元化,它可以转换历史也可以触及当下,还可以虚设未来,甚至可以表达普世的生命寓言,它不受现实题材的限制,机动性很强,但都以当下现实做为依托。它不像纪录片多数片子只能最大化直击现实。实验影像在国内依然是小众化媒体,所以我觉得南京影展在公共电影院和学校放映会逐步改变实验影像被误读的现象。

“日常异常”:平淡生活、个人化、物欲、不正常、悖论、都市化、休闲、消费、伦理、时空、道德、介入现实、良知、责任、情感、时代感
日常生活与当下人群联系最紧密,我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个性化,成长于改革开放后的生存环境,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在追求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物质生活的同时,欲望越来越强烈。日常生活也会出现异常,出现很多新的社会现象:如、数字情感泛滥、新的伦理、丁克家庭、月光族、娱乐一代、人工社会、一夜情等等,心理上也会出现各种异常。杨迪作品《饥饿症》表现了当代人对数字信息的依赖、焦虑和饥饿的生存状态。徐雄《梦之梦》对于日常自我的潜意识分离、三个梦境自我的矛盾和绝望压抑其实都是来自现实的心理写照。王旭龙、谢筱禹《小本本大战记》运用现实与动画虚拟结合的独特游戏语言,表现了虚拟与现实间命运的偶然性寓言,使整个作品带有很强的时代感,也反映了青年一代的娱乐消费、放纵的价值观和情感心理。
日常异常强调艺术家以社会学者的身份介入现实,并以艺术媒介和语言(图片、录像、绘画、装置)得以呈现,以真实、真诚的良知为改变社会生存环境作出一份努力,由外及里的为艺术提供参考的文化背景。这样的作品避免了当代艺术作品中普遍存在的概念空洞的点子化特点和与现实脱节的现象。都说当下的一代人是缺少责任与良知的一代,我们也想试图了解影像艺术家对现实介入的意义。杨正帆《我穿越时空为了再次遇见你》作品中电影时态研究和时空交错,来表现日常都市的冰冷,作品也表达了这样环境下人与人情感交往的愿望。陈镪《悬城》把日常的现实空间给虚拟成了异常生存环境,这样异样的凄美和悬浮感也表现了当下人不确定的生存状态。王展《city-introduction》作品表现了当代人心理压抑的欲望和精神的虚无、生理狂欢的生存状态和感受。李隆《暗疾》以医院治疗的描述来隐喻现代都市、生态和人的心灵危机。许慧晶《幸福生活得开始》以夸张异常的行为方式描述了作者渴望自由和摆脱束缚的生命状态。张敏捷《短语为生》以实验记录的方式直击底层人物的日常生存的艰辛,令人感触。贺东昕《NO.2012》作品梦境中的世界只剩下了人造和毁灭的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给人类以利益满足的同时也在毁灭了人类。周飞作品《陌生的家》反映了现代人心理上幻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选择的不确定、个体与社会的隔膜感受以及人生的漂泊感。
2012年9月27日于宋庄

                                                                
“暧昧空间”
——实验剧情的不确定性表达
“暧昧空间”单元艺术家:
史广智、史杰鹏/黄香/徐若涛、丛峰、武权、徐若涛+薛利、乌青


不确定性表达主要代表中心消失和本体论消失的结果,是艺术家有意识的表达这种不确定状态的结果,其为当代现实社会的重要特征之一。这一范畴具有多重衍生性含义,诸如:模糊性、间断性、若近若离、散漫性、多元性等等。表征“暧昧”的艺术的作品本身传统意义上的主题性被消解,而是提供更多的视觉上的不确定和新观念的可能性,时常在一部片子中以多焦点的隐形脉络贯穿,最终整体传达思想和情感。同一件作品呈现出语言与语言、内容与内容,甚至语言与内容不一致、暧昧交错。

这种“灰色交错”(两种相悖状态之外的第三种状态)的艺术作品时常同时呈现出两种相悖的感觉:微弱(隐晦)的爱与恨的交织、紧张与暧昧的情绪纠缠,将给艺术带来一个新的课题:即多义性并存。打破了传统艺术须内容意义单一的传统审美原则。在游戏规则上则打破中心论,以更深广的气度去宽容不一致的标准,倡导一种异质标准。史广智《隐身人巴特尔比到灯塔去》把大量的现实和历史信息符号非线性加以时空变异,呈现了一个多元混杂的的世界。

  表征不确定的艺术多义性的背后艺术家却目的明确,作品本身并可能引申出:混沌、隐悔、杂交等现实状态,因此暧昧既可以是一种表达方式,同时也可以是一种新时代的感受,生活在其中的人最后很可能会被严重涂上冷漠、空虚的世纪病症。史杰鹏/黄香/徐若涛《玉门》拍摄了因为生存环境问题而成了空城的玉门,作品中记忆、幻想与现实的不确定行为表演都给我们带来了暧昧的时空交错,但最终作者依然表达了感伤、凄凉的陌生感受。


暧昧关系的存在在我们这个似乎和平的年代表现的尤为突出,不象列强直接以武力的姿态向他国掠夺的殖民时期爱憎分明,即使“坏”也坏得直接;而我们这个全球一体化及后殖民的时代,国际关系和人际关系却表现出伪善而似乎平静,很多关系表现出政治诗意化。中国当代文化也走入了不能拒绝,又不能完全接受的两难困境,时常表现出转化中的困惑和不确定。生物工程及尖端科技的迅猛发展:如克隆、变性、转基因、机器智能化的研制,给整个人类带来了新的伦理、道德的冲击。人的文化身份、性别身份更加模糊、不确定,人与机器的界线也将日益复杂而暧昧,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各行各业(包括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界线的撕裂,融合;更是给我们带来选择的摇摆和彷惶的感觉。新世纪私欲横流、崇高消解,使得各种人际关系乃至亲情关系都在不确定和怀疑之中,人必空虚失落。


如果说剧情、纪录和实验是影像艺术的三驾马车,剧情片可以通过导演的主观性、叙事性、典型性故事的转承起伏让观众扣人心弦,立体、综合体验作品剧情线性发展;纪录片则以选题、真实性、冲击力勾起我们的情感和人文关怀;而实验影像在语言实验和内容实验中,更多给我们鲜活的感觉:时代感、未来感和活力。剧情、纪录、实验影像三者虽然有各自特点,然而艺术表达的本质和功能性依然是一致的,即给以我们生存的启示、担当起现实社会的责任、传送永恒的价值情感,因此我们不应该对任何一种表达方式有所成见,而且近些年剧情、实验、纪录也相互融合发展,出现了很多实验剧情和实验纪录,让剧情、实验和纪录影像并驾齐驱,从艺术整体的生态学视角来审视每一种表达媒介和方式存在的意义。
这次在选影片的过程中,也不乏实验剧情和实验纪录片,这个类型的影片主要在实验剧情长篇单元里有所体现。实验纪录和实验剧情即倾向于将叙事中融入朴实的观念,使其实验化、当代化,其避开了传统叙事那种“死板”的记叙方式,又避开了狭义的观念艺术的概念化、缺少情感、细节与感性的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角认知现实。这类影片在语言朴素的基础上强化了影像结构和场景内容的异化特征,这也是未来的一个方向。乌青《爬山小说》除了把实验与剧情进行了整合,还将剧情与小说柔和,片中始终笼罩着与现实的间离感,虽然整体叙事但有些细节描写很不确定,把美好的愿望、幻想与孤独、沮丧、无聊处理的很矛盾、荒谬、迷惑。伍权的作品《感情动物》与丛峰《地层1:来客》、徐若涛和薛利的《拆线》在故事讲述中加入了实验性元素如非线、漠然和戏剧性而使剧情暧昧交错,从而寓言化和观念化。
                                                                        2012年9月28日于宋庄

[沙发:1楼] 2012exin 2012-11-07 17:20:16

李山《动不动》18'35''影片是以英国导演斯坦利•库布里克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为素材,电影被拆分后,再重新架构,画面拍摄和音乐分别独立创作。短片中的电影画面在反复的快进或快退,音乐也随之快退或快进。导演希望这部从原有的电影中解构的短片角度犀利,但又不失其语言自身的力量,至少它是那个原片中对未来人类文明世界的最后通牒。

The film is based on 2001 Space Odyssey of Stanley Kubrick.
It is filmed by a mini DV though a TV screen on which the DVD of the movie was playing. The screen is speeding up forward and backward while the sound is running the opposite.
The director wanted this deconstruction of Kubrick's Odyssey to be brutal but not to lose the power of its own language, a lost language that, if failed to be a promise can at least, be that final warning about the future of our civilization.

[板凳:2楼] 2012exin 2012-11-07 17:21:20

 

《饥饿症》 15’30” 编剧&导演 杨迪 
联合出品:杨迪 代萌 贺黎


有天你走在路上,发现自己左手边的口袋里手机震的难受,拿出来却又什么都没发生。又或者你洗澡的时候听到电话铃在想,慌忙出来又面对着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手机。那你就要小心了,因为明天你可能和他变得一样。

《Offline》 15’30” Writer & Director:Yang Di
                  Co-Presented by:Yang Di, Dai Meng, He Li

One day you’re walking down the street. Suddenly, there's something vibrating in your pocket. But when you check your phone, it turns out no call, no new message.
Another day you’re taking shower. When you hurry outside after an unexpected ringing, only to find your phone like nothing happened. 
So you have my warning: be cautious of becoming the next him, tomorrow.

[地板:3楼] 2012exin 2012-11-07 17:22:14

 

易连作品《暖流》
单频录像
彩色/黑白混合有声 8分47秒 2012 HD
夜晚,一片散发着热气的水域中,飘着些不知名的果子。不知要去何处的野狗在水中的灌木丛中乱窜,散放的椅子和杂乱的树枝上立着东张西望的公鸡,它的目光落在一些在水中倒立或被裹住的静止的躯体上,而野狗最后停在了一个躯体的旁边喘息,尔后又离开不知去向了。
WARM CURRENT 
single channel video,colour&black and white,sound,8min 47sec,2012,HD
Night.Unknown fruits are floating on the water, excluding hot air. A finding wild dog is scurrying in the wet bushes.A cock, dissipated into the surrondings, is standing on the chair and messy branches and peering around.Its eyes rest on a stationary body in the water upside down or wrapped around, while the wild dog stopps next to a body and breaths,finally disappears.

[4楼] 2012exin 2012-11-07 17:22:54

 

钰柯作品PHILOMIRROPHOBIA(翡羅彌諾浮彼亞)
= PHILO(对…爱)+ MIRROR(镜子)+ PHOBIA(对…恐惧)

《翡羅彌諾浮彼亞》是‘PHILOMIRROPHOBIA’的音译。‘PHILOMIRROPHOBIA’是钰柯造的一个并不存在于英文字典的词,是一个只存在于钰柯世界的,由语言系统编织而成的符号。

电影情节的中心指向“我”的(被)凝视,这构成了钰柯作品在晦明不定的想象界认同(否定)“我”的自恋性母体。电影把对支离破碎的身体奇观的窥视,投射在同彼者粘着的纵深幻觉里;用谜图式的象征叙事,将隐秘的因果关系编码成一个徘徊于己像和彼像之间的合法机制。并联手‘PHILO+PHOBIA’所形成的自恋悖论,以此谋杀镜子施与“我”的魔咒。进而在电影里重构了一种按照被压抑的,欲望着他者的欲望,来剪裁的空无真实——不可能的存在之真。

PHILOMIRROPHOBIA = PHILO + MIRROR + PHOBIA
‘PHILOMIRROPHOBIA’ is a concept that emerges in Yuke's world, owing to the asymmetry in the morphology of philo- and phobic inclinations: both the prefix and the suffix are allowed to cluster around my selfless companions--mirrors. 

The film's plot points back at the gaze which I feel is night and day intently fixed on "me". This is nothing else than pure Gerichtet-sein: this attention, which becomes the matrix of my creations, eventually defines me as its focus: the objective correlate of a gaze.

Under the crude light of relentless observation, the gaudy spectacle of my bedraggled body coalesces with the outreaching hallucinations and illuminations in which I am steeped. Could this be the rightful mechanism to achieve the unity of body and soul? Or is this just another riddle, accelerating the destructive back-and-forth mirror dance of appearances and substances?
Philo-, -phobia: a cruel paradox of the Narcissus is that murdering the mirror, even as it would liberate the Self from the stifling confrontation with It-self, would entails a curse to the Self, as its captured image is smattered to shards.

The next logical step is for the film to reconstruct a reality that cannot come to being; to project, into a newly opened space, an inhibited identity built on the desire of otherness.

[5楼] 2012exin 2012-11-07 17:23:39

 

赵域《从大爆炸那刻起我们从未停止过远离》27分钟
在虚构的封闭的空间中,在各自内在的世界里,影像中的人物被疏离感所紧紧包裹。既无法回到自身,更无法逃离向未知衰退的命运。两个穿梭其中的宇航员,似乎在回应在这个无法逃避的物理世界所展现的巨大而空洞的力量,正裹挟主宰着一切向着无限空旷的边缘四散滑落。就像从大爆炸那一刻开始,已经无法回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