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例下的狂欢”——对话(一)
时间:2012年10月22日下午2时至4时
参与对话者: 赵要,高铭研,PDF成员(李牧,陆平原,胡昀)
地点:歌德开放空间办公室
持续展览项目《惯例下的狂欢》除了在歌德开放空间先后呈现多位艺术家的个案和“艺术家的美术馆”特别项目之外,还将针对每个单独的项目和个体艺术家的创作展开讨论,以进一步揭示展厅的半私密性本质和集会之功能。讨论将以对话的形式开展,由独立电子期刊PDF组织,除了正在展出个人项目的艺术家和PDF的三位成员之外,每次还会邀请一位嘉宾参与讨论。对话的现场不对外开放,讨论的内容将整理为文稿发表。
2012年10月22日下午,PDF邀请了北京的年轻艺术家赵要来到上海,就持续展览项目《惯例下的狂欢》的首个艺术家个人项目(我还能做些什么?——高铭研个人项目,2012年9月30日—10月27日),与艺术家高铭研进行了一次半公开的讨论。
在对话的开始,赵要谈到在与前辈艺术家的交往中,他通过一个纵向的比较发现,今天的年轻艺术家创作中的“新”形式和方向的背后,有很多前辈艺术家已经涉猎过,或是放弃探讨的方向。那么,为什么他们要放弃?我们“捡”来的东西还有讨论和探索的意义吗?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艺术家之间是一种怎样的传承和反叛关系?看似相同的形式和结果背后,艺术家的出发点和实质是不同的吗?
高铭研提到这次的项目是他创作上的一个转向,因为他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作为艺术家的身份以及与这个社会的关系,在这之前,他的创作是和社会脱节的。他决定从工作室走出来,用艺术家的身份去介入社会,并力图改变现实。他以艺术家的身份去不同的公司应聘,希望能进入公司,用自己的介入改变公司,让公司成为一个人与人平等、有创造力、员工快乐并享受工作的理想的社会环境。由此,大家又展开了讨论:艺术家在社会的介入中到底是什么角色?艺术家是否无意中已经成为了统治者的“帮凶”?
在随后的对话中,高铭研又谈到他的创作不依赖于经验,更多的是凭借直觉。赵要认为,直觉也是由经验得来的,直觉是需要被质疑的,因为我们的任何举动和直觉都是在经验下产生的。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回头来观看并质疑我们的工作,质疑我们的直觉。
赵要(1981年出生于四川泸州),2004年毕业于四川美院设计艺术系,现生活工作于北京。赵要的创作涵盖了摄影、装置及绘画,内容多变、形式多样,富于观念的思辨性。同时,赵要活跃于国内艺术媒体的编辑工作,以及艺术小组“guest”的创作,他于2003年开始参加各种群展,其中包括:2006年上海当代艺术馆的“入境: 中国无章美学”,以及2010年在英国伦敦泰特现代美术馆的“灵魂不可出卖”等展览。他的个展中包括了绘画、雕塑和装置艺术,如2010年北京泰康空间的“51平方:3# 赵要”和2011年在北京公社的“我是你的黑夜”,2012年的“你看不见我,你看不见我”。
PDF 是由艺术家胡昀、李牧和陆平原于2012年发起的一份艺术电子月刊,作为一个交流想法和分享知识的平台,该电子杂志以电子邮件、论坛、网站等渠道进行发送(免费下载)。如果您需要订阅或有任何建议,可发送邮件至:nowpdf@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