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割手法便是刘韡沿用至今的。2006年“看见的就是我的”系列中,他用宝丽来相机拍下各种家用电器和家具、并按照片画框中呈现出的局部状态对实物进行切割。这种经由切割惯有形态、进而关乎“观看方式”的强烈暗示,一直存在于刘韡或大或小的装置作品中,用各种工业、民用材料组合、搭建的形式在他的创作中逐渐变得笃定、纯熟,具体材料与形态的变化,造就出的似乎只是其形式政治中的种种变形。艺术家刻意剔除材料原本的功用,通过新的组合关系提供新的视觉经验、提出新的可能性,这在长征空间展出的新作中得到了延续。
《历史资料》43之图像之
长征空间刘韡个展将持续至10月7日
在长征空间的展厅中,面对几乎充盈了整个空间的一系列大型装置,得到的讯息之一,是艺术家刘韡还在思考作品的名字。展场外的大幅海报稍带迷惑性:横七竖八躺倒的人,让人猜测刘韡是否开始转向行为艺术创作;实际上,这些帮助他实施诸多创作的工人出现在海报上,除了某种致意的意味,也可使对这一系列新作的观看更加全面,艺术家与实施者作为一个共同的创作主体浮现出来。
作品本身也蕴藏着种种细微的主体讯息:包裹着画框的层层帆布、错落焊接、捆扎起的钢管、拼接起的几何木板,在传递艺术家不诉诸言语的意图的同时,也透露出粗砺做工的即兴或是非精确性。刘韡与工人更多地是以草图与口头说明共同工作,精密的图纸是缺失的、艺术家多少也放松了对作品的控制权。刘韡拒绝对作品作出任何阐释,或许他深谙现实事物“不可言说”之理,或许是他对于阐释会对创作意图所产生的破坏过于忧虑,而不可否认的是刘韡的作品一向是在形式本身中蕴含着有过之而无不及于意象的内涵,并且新旧作之间有着相当明晰的关联性。
然而在长征空间内游乐园般的堆砌几近给人以压抑感,艺术家“因地制宜”,似乎想要穷尽这一展厅空间之能事。这种复调布局却也有其必要性,从感官上强化了对于材料以及形式政治的关注。更有甚者,一组近似前作《紫气》(2011)的三联画,是站在了另一个维度、另一个语言层面上加入这个网状结构,这个结构中的各个元素犹如镜子般互相映衬。
?php>
长征空间刘韡个展现场
?php>
?php>
?php>
?php>
?php>
?php>
?php>
?php>
?php>
?php>
唯一一次取对名字的。
只有名字好
很奇幻
大刘的作品偶看不懂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