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资料》34之图像之
发起人:ads000001  回复数:0   浏览数:2187   最后更新:2012/09/06 13:52:27 by ads000001
[楼主] 蜡笔头 2012-09-06 13:52:27

来源:非常现场

 




1,    画面左侧,学园的入口处,来自不同思想体系的教育思想,涉及到教育的基本原则。性恶论认为教育是为了压制不良善的本能。反之,性善论主张教育是为了维护本来良善的天性,防止“苟不教,性乃迁”。两条道路汇集于“自性本空”,那就是把受教育者视为空白。
然后,准备受教育者的登上学习能力和学习的愿望的台阶,来到“几何门”。柏拉图学园的入口高悬“不懂几何学者不得入内”的铭文,是为了确保学习者参与讨论的逻辑水平。

2,    这是一个知识背景交换广场,人们来到学院,首先是来交换不同的故事、信念。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学习者在这里意识到和自己相当不同的它者的存在,反省自己的思想限制。学会尊重差异,学会将心比心。走出“我执”和“法执”,这本身就是学园的解放作用。

3,    向下穿越一座“因缘聚汇桥”,学习者来到学生宿舍,这里讨论了同吃同住的必要性。学习者在这里从事自我管理,展开日常生活的磨练功夫。于衣食住行格物致知,于游戏体育强其骨,雄其魄。尤其是,在一种理性思考的氛围里面相互砥砺和竞争。所谓“同师为朋”,一座学园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其实是同学。

4,    从学生宿舍楼往上,学习者会登上“自我设计”的小山。这座山岗和右边的道路,铺陈了一个人学术生涯的过程:首先是广泛的兴趣,其次独好某事,乐在其中,觉其有益。这慢慢形成了个人的关切,由关切滋养出责任感,感觉到自己的终极关怀,是为“知天命”,实乃“自我授命”。这样我们就登临“立志”的亭子。立志为学者之始。

5,    在此立志亭,把栏杆拍遍,思维古今学人遗志,遂能找到吾志所归的传统,能够问史,遂能开拓学域,寻同道,所谓“同志为友”。乃返回社会现实,能将历史问题当下化。更需磨练思想技艺,寻得独特工具箱。更重要的是,寻得自己的个案和社会研究的领域。于是分析和选择,于是为学日精。乃获得立场,乃能言说与写作,乃能有所行动。此为学者终身之命。

6,    在“实践大道”的下方,一组池塘描述了学者的日常上手工作之为要。学习者并非书斋冥想者,而是实验室的劳作者。他总是始于空性,善加筹谋,以理性精神,接纳合作。然后,以日常劳作做思考之舟,逐渐熟捻物性和工具性,乃达至技进乎道。于是怀贡献之心,能产。能巧。
此区域的开阔地,是失败者纪念碑。学者但求耕耘,成故可喜,败亦可敬。此败以成彼成,成败何必在我。
7,    画面核心,为圆形的“论辩广场”。这里提出我们如何面对异见。

右边台阶是何以待他人:先是起疑情,觉有趣,批判、辨析、论辩、扬弃、三思,乃至最终接受认同。
左边台阶,是何以自待:要论辩有道:首先善于倾听,愿闻其祥。然后自己需言之有据,言之有理。理据不足者,言使之成理。指导形成共识。
广场下部,有论辩中在场的事物:有共识有异见,有例有据有辞,最重要的是有敌手。
广场上半部分,是论辩的风格:尚平和,尚明理,尚实据,尚柔软,尚礼尚雅。在“信”之外,有另一小径:从善意出发,批评为的是建构,为的是最终的助益。这才是辩才无碍的最终目标。

8,    一条河流流向论辩广场,上游是内部世界研究之流,内部世界的研究,无非养起诸观。一曰空观:知五蕴皆空;二曰易观:知诸行无常;三曰幻观:知一切皆幻;四曰场观:知全盘互动;于是能做反观,知事物皆可另眼相看。能反,则能开放胸襟。胸怀诸观,则能以灵动之心待外物。
此河下游是外部世界之研究。横跨其上的是客观知识之塔。此塔基于普遍怀疑,以理性主义超越主观性、,乃达致客观知识。由客观而求普遍,最终目标是总体之知。

9,    画面右上角,描述为师之道。圆明学园之师,无非终身学习之先行者。师者无非以其善错为教,以其学习经验为教,以组织论辩为教,师的根本角色是先行践道的学长。所谓传道,实际上是引用传统价值观加入论辩,搭代沟的桥梁。
作为叙事者,师是善譬者,教室即是人生剧场,通过共同投入教学剧场,无分长幼的学习者发现他们的“情境我”。
这里的教师不解惑,相反他们是一些问难者。是给出选择,更是提出两难,置问题于开放的答案,并引向无解问题。在此情景中,学与教实如手谈对弈。教学者并不心存标准答案。教学者自身以教为学,越教越疑。终于泯灭教与学。学园是不同起跑点的学习者互相交换、论辩、相互循环启蒙的场所。“圆”为循环往复,亦为圆满周彻,“明”为启蒙去昧。“圆明学园”者,往复互学直到圆满觉悟之地。

10,    师道左侧高峰,为圆明学院外部群山,此山密布隐修秘境。禅定渡散乱,遂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独觉圣贤,虽在学园之外,实若即若离,去学园不远。

11,    凡我所至,皆为残局。“圆明大道”下方,是学者之接力。学术为天下之公器,学术需公开化,经由演讲、写作、印刷出版,成后学之资。学者相接续,遂有图书馆,有塔林,有学派谱系。为学有宗,非私传承,聚同学为公用而已。

12,    画面最右边,学习者经历学园种种教益之后,来到一处迷宫。一个入口是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个入口是以无功利的游戏精神为学。迷宫出口,教学习者享受过程。于是我们来到“知行合一坊”。学者从此扬帆,以终身学习之舟,行学无涯海。固知学乃终身之事,此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虽离学园,何曾离于学园。

 

[沙发:1楼] guest 2012-09-06 23:36:43
志杰在矛坑里喘气就一活字典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