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口胜弘个展近日开幕
来源:艺术时代
柏谢尔·玛库:身份的盗用
Bashir Makhoul:Between Palestine and Israel
文/宋爽
图/柏谢尔·玛库
Who the fuck are you?(《你他妈是谁?》—这是一个装置作品的名字,这句愤怒的疑问正是巴勒斯坦加利利(Galilee)出生的以色列籍艺术家柏谢尔· 玛库的内心独白。100多年前,另一位与他有着相同遭遇的伟大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也面临着令人头疼的身份认同问题:“我是一个三重无家可归者。在奥地利我是波希米亚人,在德国我是奥地利人,在全世界我又是犹太人。”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玛库对此曾言道:“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会演变成政治事件。对于一个在以色列长大的巴勒斯坦人来说,我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国家既是我的,又不是我的。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时刻都会被提醒,他们是在以色列,而不是巴勒斯坦,只不过是因为被容忍,他们才能留下来。以色列的地图上找不到我的村庄,所有的巴勒斯坦地名都会换成希伯来语。我只知道我的双脚正站在巴勒斯坦的大地上,但四处看到的都是一个叫做以色列的奇怪地方。我能找到的唯一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在我的身体里,在我脚下,在我手中,比如说,我的血液。我只想使用那些切实存在的东西,就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样—我的一滴血—这满载着某种象征意义。”这是玛库对自己的作品《我的一滴血》(One drop of my blood)所做的评述。
一个人之所以对身份和自己是谁想要一探究竟,多半是因为他无法确定。玛库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只有当认同陷入危机的时候,它才成了问题。”这其中的困惑、愤怒和不安,特别像巴以地区这种多年战乱,民族、宗教等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的地方,身份认同对于玛库来说尤为特殊,这不只关系到他的民族和政治立场,更是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但是身份带给他更多的是一种困惑。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布展现场
玛库与他的策展人和理论支持者戈登·洪(Gordon Hon)的交谈中谈到他对身份和所有权(ownership)之间的关系。玛库认为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谁以及如何看待自我。他认为身份作为一种所能拥有的事物是可以被盗走的,即“身份的盗用”(identity theft)。特别是对于他巴勒斯坦/以色列这种矛盾冲突的身份背景而言。戈登·洪对此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想法:“身份可以是一种可以被掠夺和被抢走的一件商品(commodity)或者物品(object)。”那些在被以色列占领的原巴勒斯坦境内的人们就有非常强烈的身份被剥夺的感受,一夜之间他们就从巴勒斯坦人变成了拥有以色列国籍的人,不论从情感、信仰和宗教上都让这些人难以接受。
在那样一个敏感的特殊地带长大,玛库对于认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认同也有非常危险的一面—仇外,沉迷于自我,而对其他人心怀仇恨,凸显自己的特殊性。认同其实就是不同。”认同带来归属感和群体性的一致,这轻易就导致对外来者的抵触甚至仇恨情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就是认同和排斥这两个命题的最佳诠释者,并且是以血的代价。这不仅“危险”,而且“邪恶”。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21年前,玛库远离故土以色列搬到英国居住。在此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以重复叠加的美学形式为主要特征,观众会在那些美丽图形的背后感知更深刻的涵义。经济、民族主义、战争和酷刑这些内容会不时地在玛库的作品里隐现。一般来说,使用的材料越鲜明,作品就越让人迷惑。 1995年,玛库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他经常在英国和全世界举办展览,包括伦敦的海沃美术馆(Hayward Gallery)、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布里斯托的阿诺菲尼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约旦国立美术馆、中国的常熟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以及北京杨艺术中心等等。不仅如此,玛库还是多本书的合著者,包括《身份盗用》(Identity Theft)、《回归》(Return)、《回到冲突》(Return in Conflict)等。
玛库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有九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在他五岁时被拖拉机压死,他的童年用他的话说“极为悲惨”。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支柱,玛库形容她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不仅抚养九个孩子,同时还鼓励他们要拥有成功的人生。后来,玛库当了木匠,制作小提琴和其他一些昂贵的物件,这让他赚到了足够的钱供自己去国外留学。过去的一切遭遇让玛库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正义的信仰以及对家乡的眷恋至今仍难以抹去,这些印记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玛库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在探讨巴以问题,可是这位艺术家并不认为艺术能够对当下有多大改变,对他而言,他的作品功能仅仅是“让观众参与(engage)进去”,他说:“艺术并不会改变世界,否则就是一种幼稚的观点。艺术就像写一本小说,迄今为止并没有哪本小说改变了世界。艺术不能改变世界,政治才是。”这个想法并不悲观,反而很现实。当然,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听上去多少有点让人泄气,“参与”一下到底能带来什么,有什么用,走出这个展厅后观众的内心又能获得多大启示和震动,这是艺术家掌控能力之外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探索本身就具有价值,无动于衷才真正危险。“至少在你看展览的十分钟里,你必须置身其中,面对它。”玛库说。
今年,玛库来到了北京,在杨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幽灵现,幽灵隐》(Enter Ghost,Exit Ghost)的展览,这个展览的题目出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反复出现和消失的舞台指导,用以表示在不能确定的鬼魂本体论中重复和返回的必要性,其中总是存在这一个“重复的问题“,即:“鬼魂总是一个幽灵,我们不能控制它的来往,因为它是通过返回而开始的。”玛库制造出一个庞大的迷宫,在展览现场发放的小册子上写着:迷宫墙高2.4米,迷宫总长约100米。迷宫所有墙面从上到下均覆以棱镜图像,进入迷宫的观察者走动时,影像会相应移动。这些影像展示的是东耶路撒冷、希伯伦和一些较大的难民营,这些影像上又叠加着模型城的影像。影像的总数限制在十二个以内,它们反复无序的出现,增加了迷宫的迷幻性,使人体验到熟悉和迷失同时存在的感觉。这是一种迷路的恐惧的快感,一旦我们穿过了这个迷宫,就会突然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一个由纸板箱制造的阿拉伯城镇模型。这些随意堆砌的纸箱子,就像拥挤不堪的难民营,也是美军为了训练士兵而建设出的模拟城镇。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越战失败后,美国开始借助以色列军队来寻求城市战争的新手段,约旦河西岸成了他们的主要试验场。2000年以来,以色列政府在加沙、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等地竖起分隔墙。在纳格夫,以色列军队建设了一座完整的阿拉伯城镇用来训练士兵。在美国本土的沙漠地带,也有一些类似的模拟城市被军方用来熟悉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巷战环境,这些模拟城市空无一人,被称为“鬼城”。玛库以这种巧妙地或者说不痛不痒的方式介入政治游戏和战争命题,但是虚拟和现实之间仍存在巨大的裂痕—无论如何,我们是难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战争和杀戮所带来的巨大苦难和恐惧的。
玛库的装置作品使被观测物体的速度、背景的速度、人工环境的速度、客体的速度以及客体反射的光,都纳入感知和艺术之间的相对关系当中。玛库的作品涉及地缘政治、存在主义以及现象学。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乔纳森·哈里斯教授评价《幽灵现,幽灵隐》时说:“在整体上强调指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认识—意识和自我意识—即所有的材料和形式可以意味或代表另一些事,甚至是它的对立面。再生的过程可能是生产性的也可能是浪费的—或许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式而已,那可能是可见的,但仍然不可被证明。”策展人戈登·洪则认为:“很难通过文本描述来获得对这个展览的好感,摄影也不行,因为它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观众在这件艺术品之中的移动。透镜表面包含着运动,它们必须经过观众的运动才能被激发出来。从迷宫出发,最终到达纸板城市的旅程,就是返回到日常生活每一个层面的激动和抵抗的世界。对那些反思自己与这个展览之间关系的人而言,这是一个返回。”
玛库承认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政治宣言,但当有人问他这是否是他对抗的武器时,他对此则不屑一顾:“是的,这的确是我抵抗的武器。可是抵抗什么呢?我现在住在英国,我并不认为我能够宣称我是在抵抗,在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才是在进行抵抗,而我不是,我个人并没有被占领,反而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我并不假装我在反抗,在这个问题上,我必须诚实。”远离硝烟战火的故土,身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这种反抗是否有太轻巧的嫌疑?可以说,他其实没有反抗,完全没有,他只是在做艺术家式的提示,这是否足够,我们不得而知。
柏谢尔·玛库访谈
Interviewing Bashir Makhoul
艺术时代= ARTTIME
Bashir Makhoul= B
ARTTIME:你的国籍是以色列,但是出生地在巴勒斯坦,现在你又生活在英国,我知道你对身份这个命题很感兴趣,那么你认为你的身份是什么。
B:身份问题是一个很难去分析谈论的领域。民族主义和归属感是互相矛盾的,也是难以用简单的词语去界定的。身份是一个多重的概念,不可否认的是,我是同时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出生(玛库的出生地是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但当时已被以色列占领),而现在我的国籍是英国。身份是一个关乎归属感的概念,是一种你从属于一个更大群体的一部分的感觉。在我的案例中,身份包含了政治所带来的代价,而我所做的则是反映出作为巴勒斯坦人所面临的不公正的经历,不仅仅是巴勒斯坦的国土被人占领,我们如何挣扎着去夺回属于自己的领土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人,被周围世界所逐出和被霸占的感受。巴勒斯坦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国土,更失去了成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资格。同时,掠夺或者说被逐出(dispossession)是后现代主义中的典型命题,这一现象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紧密。讽刺的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掠夺也在加剧,并被视为对国家稳定构成了威胁。当前巴勒斯坦局势中的内部矛盾:分裂和统一这一复杂的结构特点也许更适合在当代视觉艺术中被展现出来。我最近在北京的展览《幽灵现,幽灵隐》就表达了这些关于身份认同的观点。
ARTTIME:你曾说身份认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带来排外和仇视,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B:可能很多人知道,身份代表着一个如何界定的概念。当前世界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身份的提炼(essentialized identity),我们对于身份有一种固定下来的、不可置疑的强烈概念,这是一个不能被改变的概念,即对我们自身的身份认同。当然像传统、国籍、语言和习惯都是塑造一个人身份的条件。但我认为,身份不能简单地由这些因素去界定,而应该是由一个人的经历组成的。我之所以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排外的概念,是因为我一直坚持身份是一个复数的、多重的概念。它的危险来自于认同即是突出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不仅如此还大大强调了同质性(homogeneousness),身份这个词语本身就意味着所有这个群体里的成员都有着同质性,他们有着相同的特征。在巴勒斯坦人的案列中,这意味着国家身份和文化身份几乎是不可能割裂开的。作为一个社会来说,巴勒斯坦人在人类学上是没有同质性的。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ARTTIME:你有一个作品叫《你他妈是谁》(who the fuck are you?),你是否受到这件事的困扰或者说它如何影响了你?
B:《你他妈是谁?》这件作品更多的是在讨论归属和对抗的概念,这远远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这件作品是关于在以色列生活的巴勒斯坦人的群体经历。
ARTTIME:你曾经说你的作品源于生活经历,有没有哪件事情对你影响最大,甚至塑造了你?
B:我很难挑出具体哪件事情最终塑造了我的生活和我现在的身份感。我想是整个的生活经历慢慢造就了现在的我。一次事件也许会改变某人的一生,我们周围也经常会发生这种事。但是对于我自身整个身份的构成,是建立在各式各样的生活经验上的,不论大小,所有这些事情构成了我的外在和内在。
ARTTIME:你曾说艺术改变不了世界,只有政治可以。那么你当艺术家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艺术这么无力的话。
B:我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思考型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纯粹的艺术家。我的目的是促使他人思考。
ARTTIME:现在有数量可观的一批艺术家在做跟政治有关的作品,在中国也是如此,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B: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创作艺术的过程就是一个政治性的举动或者行为。对于一次行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表达观点。中国对于当代艺术实践来说是一个很有的挖掘和探讨的国家,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艺术实践都是带有政治性的。
Bashir Makhoul:Between Palestine and Israel
文/宋爽
图/柏谢尔·玛库
Who the fuck are you?(《你他妈是谁?》—这是一个装置作品的名字,这句愤怒的疑问正是巴勒斯坦加利利(Galilee)出生的以色列籍艺术家柏谢尔· 玛库的内心独白。100多年前,另一位与他有着相同遭遇的伟大音乐家古斯塔夫·马勒也面临着令人头疼的身份认同问题:“我是一个三重无家可归者。在奥地利我是波希米亚人,在德国我是奥地利人,在全世界我又是犹太人。”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玛库对此曾言道:“最让我有感触的是,一个全新的身份会演变成政治事件。对于一个在以色列长大的巴勒斯坦人来说,我非常敏锐地意识到这个国家既是我的,又不是我的。在那里居住的人们时刻都会被提醒,他们是在以色列,而不是巴勒斯坦,只不过是因为被容忍,他们才能留下来。以色列的地图上找不到我的村庄,所有的巴勒斯坦地名都会换成希伯来语。我只知道我的双脚正站在巴勒斯坦的大地上,但四处看到的都是一个叫做以色列的奇怪地方。我能找到的唯一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在我的身体里,在我脚下,在我手中,比如说,我的血液。我只想使用那些切实存在的东西,就如同你所看到的那样—我的一滴血—这满载着某种象征意义。”这是玛库对自己的作品《我的一滴血》(One drop of my blood)所做的评述。
一个人之所以对身份和自己是谁想要一探究竟,多半是因为他无法确定。玛库在一次采访中说道:“只有当认同陷入危机的时候,它才成了问题。”这其中的困惑、愤怒和不安,特别像巴以地区这种多年战乱,民族、宗教等各种因素混杂在一起的地方,身份认同对于玛库来说尤为特殊,这不只关系到他的民族和政治立场,更是形成自我认知的关键,但是身份带给他更多的是一种困惑。阿兰德·波顿在《身份的焦虑》一书中说:“他人对我们的关注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原因便在于人类对自身价值的判断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不确定性—我们对自己的认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我们的感觉和自我认同完全受制于周围的人对我们的评价。”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布展现场
玛库与他的策展人和理论支持者戈登·洪(Gordon Hon)的交谈中谈到他对身份和所有权(ownership)之间的关系。玛库认为所有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是谁以及如何看待自我。他认为身份作为一种所能拥有的事物是可以被盗走的,即“身份的盗用”(identity theft)。特别是对于他巴勒斯坦/以色列这种矛盾冲突的身份背景而言。戈登·洪对此提出了更为激进的想法:“身份可以是一种可以被掠夺和被抢走的一件商品(commodity)或者物品(object)。”那些在被以色列占领的原巴勒斯坦境内的人们就有非常强烈的身份被剥夺的感受,一夜之间他们就从巴勒斯坦人变成了拥有以色列国籍的人,不论从情感、信仰和宗教上都让这些人难以接受。
在那样一个敏感的特殊地带长大,玛库对于认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他认为“认同也有非常危险的一面—仇外,沉迷于自我,而对其他人心怀仇恨,凸显自己的特殊性。认同其实就是不同。”认同带来归属感和群体性的一致,这轻易就导致对外来者的抵触甚至仇恨情绪,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就是认同和排斥这两个命题的最佳诠释者,并且是以血的代价。这不仅“危险”,而且“邪恶”。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21年前,玛库远离故土以色列搬到英国居住。在此期间他进行了一系列的艺术创作,以重复叠加的美学形式为主要特征,观众会在那些美丽图形的背后感知更深刻的涵义。经济、民族主义、战争和酷刑这些内容会不时地在玛库的作品里隐现。一般来说,使用的材料越鲜明,作品就越让人迷惑。 1995年,玛库在曼彻斯特城市大学完成了他的博士学位。他经常在英国和全世界举办展览,包括伦敦的海沃美术馆(Hayward Gallery)、泰特利物浦美术馆、布里斯托的阿诺菲尼美术馆、利物浦双年展、约旦国立美术馆、中国的常熟美术馆、苏州美术馆、深圳美术馆以及北京杨艺术中心等等。不仅如此,玛库还是多本书的合著者,包括《身份盗用》(Identity Theft)、《回归》(Return)、《回到冲突》(Return in Conflict)等。
玛库出生在一个非常贫寒的家庭,有九个兄弟姐妹。他的父亲在他五岁时被拖拉机压死,他的童年用他的话说“极为悲惨”。母亲是整个家庭的支柱,玛库形容她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不仅抚养九个孩子,同时还鼓励他们要拥有成功的人生。后来,玛库当了木匠,制作小提琴和其他一些昂贵的物件,这让他赚到了足够的钱供自己去国外留学。过去的一切遭遇让玛库对人性有着深刻的洞察力,对正义的信仰以及对家乡的眷恋至今仍难以抹去,这些印记都能在他的作品中找到。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玛库的作品当中有很多在探讨巴以问题,可是这位艺术家并不认为艺术能够对当下有多大改变,对他而言,他的作品功能仅仅是“让观众参与(engage)进去”,他说:“艺术并不会改变世界,否则就是一种幼稚的观点。艺术就像写一本小说,迄今为止并没有哪本小说改变了世界。艺术不能改变世界,政治才是。”这个想法并不悲观,反而很现实。当然,对于一个艺术家而言,这听上去多少有点让人泄气,“参与”一下到底能带来什么,有什么用,走出这个展厅后观众的内心又能获得多大启示和震动,这是艺术家掌控能力之外的事情,但是我们不能否认,探索本身就具有价值,无动于衷才真正危险。“至少在你看展览的十分钟里,你必须置身其中,面对它。”玛库说。
今年,玛库来到了北京,在杨艺术中心举办了一场名为《幽灵现,幽灵隐》(Enter Ghost,Exit Ghost)的展览,这个展览的题目出自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中鬼魂的反复出现和消失的舞台指导,用以表示在不能确定的鬼魂本体论中重复和返回的必要性,其中总是存在这一个“重复的问题“,即:“鬼魂总是一个幽灵,我们不能控制它的来往,因为它是通过返回而开始的。”玛库制造出一个庞大的迷宫,在展览现场发放的小册子上写着:迷宫墙高2.4米,迷宫总长约100米。迷宫所有墙面从上到下均覆以棱镜图像,进入迷宫的观察者走动时,影像会相应移动。这些影像展示的是东耶路撒冷、希伯伦和一些较大的难民营,这些影像上又叠加着模型城的影像。影像的总数限制在十二个以内,它们反复无序的出现,增加了迷宫的迷幻性,使人体验到熟悉和迷失同时存在的感觉。这是一种迷路的恐惧的快感,一旦我们穿过了这个迷宫,就会突然来到一个不同的空间—一个由纸板箱制造的阿拉伯城镇模型。这些随意堆砌的纸箱子,就像拥挤不堪的难民营,也是美军为了训练士兵而建设出的模拟城镇。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越战失败后,美国开始借助以色列军队来寻求城市战争的新手段,约旦河西岸成了他们的主要试验场。2000年以来,以色列政府在加沙、约旦河西岸、东耶路撒冷等地竖起分隔墙。在纳格夫,以色列军队建设了一座完整的阿拉伯城镇用来训练士兵。在美国本土的沙漠地带,也有一些类似的模拟城市被军方用来熟悉伊拉克、阿富汗等地的巷战环境,这些模拟城市空无一人,被称为“鬼城”。玛库以这种巧妙地或者说不痛不痒的方式介入政治游戏和战争命题,但是虚拟和现实之间仍存在巨大的裂痕—无论如何,我们是难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战争和杀戮所带来的巨大苦难和恐惧的。
玛库的装置作品使被观测物体的速度、背景的速度、人工环境的速度、客体的速度以及客体反射的光,都纳入感知和艺术之间的相对关系当中。玛库的作品涉及地缘政治、存在主义以及现象学。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乔纳森·哈里斯教授评价《幽灵现,幽灵隐》时说:“在整体上强调指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认识—意识和自我意识—即所有的材料和形式可以意味或代表另一些事,甚至是它的对立面。再生的过程可能是生产性的也可能是浪费的—或许是同一事物的不同形式而已,那可能是可见的,但仍然不可被证明。”策展人戈登·洪则认为:“很难通过文本描述来获得对这个展览的好感,摄影也不行,因为它的效果直接取决于观众在这件艺术品之中的移动。透镜表面包含着运动,它们必须经过观众的运动才能被激发出来。从迷宫出发,最终到达纸板城市的旅程,就是返回到日常生活每一个层面的激动和抵抗的世界。对那些反思自己与这个展览之间关系的人而言,这是一个返回。”
玛库承认他的作品中带有强烈的政治宣言,但当有人问他这是否是他对抗的武器时,他对此则不屑一顾:“是的,这的确是我抵抗的武器。可是抵抗什么呢?我现在住在英国,我并不认为我能够宣称我是在抵抗,在加沙地区的巴勒斯坦难民才是在进行抵抗,而我不是,我个人并没有被占领,反而过着相当不错的生活。我并不假装我在反抗,在这个问题上,我必须诚实。”远离硝烟战火的故土,身在万里之外的英国,这种反抗是否有太轻巧的嫌疑?可以说,他其实没有反抗,完全没有,他只是在做艺术家式的提示,这是否足够,我们不得而知。
柏谢尔·玛库访谈
Interviewing Bashir Makhoul
艺术时代= ARTTIME
Bashir Makhoul= B
ARTTIME:你的国籍是以色列,但是出生地在巴勒斯坦,现在你又生活在英国,我知道你对身份这个命题很感兴趣,那么你认为你的身份是什么。
B:身份问题是一个很难去分析谈论的领域。民族主义和归属感是互相矛盾的,也是难以用简单的词语去界定的。身份是一个多重的概念,不可否认的是,我是同时在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出生(玛库的出生地是巴勒斯坦北部的加利利,但当时已被以色列占领),而现在我的国籍是英国。身份是一个关乎归属感的概念,是一种你从属于一个更大群体的一部分的感觉。在我的案例中,身份包含了政治所带来的代价,而我所做的则是反映出作为巴勒斯坦人所面临的不公正的经历,不仅仅是巴勒斯坦的国土被人占领,我们如何挣扎着去夺回属于自己的领土的问题,更是作为一个人,被周围世界所逐出和被霸占的感受。巴勒斯坦人不仅失去了自己的国土,更失去了成为世界上一个国家的资格。同时,掠夺或者说被逐出(dispossession)是后现代主义中的典型命题,这一现象与民族主义之间的关联紧密。讽刺的是,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范围内的经济和政治掠夺也在加剧,并被视为对国家稳定构成了威胁。当前巴勒斯坦局势中的内部矛盾:分裂和统一这一复杂的结构特点也许更适合在当代视觉艺术中被展现出来。我最近在北京的展览《幽灵现,幽灵隐》就表达了这些关于身份认同的观点。
ARTTIME:你曾说身份认同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带来排外和仇视,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B:可能很多人知道,身份代表着一个如何界定的概念。当前世界最大的迷思之一就是身份的提炼(essentialized identity),我们对于身份有一种固定下来的、不可置疑的强烈概念,这是一个不能被改变的概念,即对我们自身的身份认同。当然像传统、国籍、语言和习惯都是塑造一个人身份的条件。但我认为,身份不能简单地由这些因素去界定,而应该是由一个人的经历组成的。我之所以认为身份认同是一个排外的概念,是因为我一直坚持身份是一个复数的、多重的概念。它的危险来自于认同即是突出了与其他群体的不同,不仅如此还大大强调了同质性(homogeneousness),身份这个词语本身就意味着所有这个群体里的成员都有着同质性,他们有着相同的特征。在巴勒斯坦人的案列中,这意味着国家身份和文化身份几乎是不可能割裂开的。作为一个社会来说,巴勒斯坦人在人类学上是没有同质性的。

柏谢尔·玛库 《幽灵现,幽灵隐》展览现场
ARTTIME:你有一个作品叫《你他妈是谁》(who the fuck are you?),你是否受到这件事的困扰或者说它如何影响了你?
B:《你他妈是谁?》这件作品更多的是在讨论归属和对抗的概念,这远远超越了个人情感的范畴。这件作品是关于在以色列生活的巴勒斯坦人的群体经历。
ARTTIME:你曾经说你的作品源于生活经历,有没有哪件事情对你影响最大,甚至塑造了你?
B:我很难挑出具体哪件事情最终塑造了我的生活和我现在的身份感。我想是整个的生活经历慢慢造就了现在的我。一次事件也许会改变某人的一生,我们周围也经常会发生这种事。但是对于我自身整个身份的构成,是建立在各式各样的生活经验上的,不论大小,所有这些事情构成了我的外在和内在。
ARTTIME:你曾说艺术改变不了世界,只有政治可以。那么你当艺术家的动机是什么,如果艺术这么无力的话。
B:我把自己看做是一个思考型的艺术家而不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纯粹的艺术家。我的目的是促使他人思考。
ARTTIME:现在有数量可观的一批艺术家在做跟政治有关的作品,在中国也是如此,你怎么看待这件事?
B:不论我们承认与否,创作艺术的过程就是一个政治性的举动或者行为。对于一次行为来说最重要的就是要表达观点。中国对于当代艺术实践来说是一个很有的挖掘和探讨的国家,某种程度上来说,所有艺术实践都是带有政治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