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磊:我不是个艺术家,我是个人!
发起人:顾灵GL  回复数:1   浏览数:2937   最后更新:2012/08/31 14:05:17 by guest
[楼主] 见所未见 2012-08-31 14:05:17

编者按: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将于2012年9月28日-12月16日重装上阵,参加“见所未见”展的艺术家多达75位,既有已经载入美术史的中外名家,也有表现出色的艺界新丁。到底有哪些人会与您相约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呢?artbaba将与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一起,随时“爆料”,陆续公布参展艺术家名单,敬请关注。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陆扬

 

“然作为个人,我的观点难免陷入多愁善感,可是我并不想将主观情感带入到作品当中——我是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创作的。我喜欢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去展现残忍和痛苦。娱乐可以扩大作品的受众,但是我仍然提倡幽默风趣。”
——陆扬

陆扬,1984年出生于中国上海市,2004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的新媒体专业艺术学士学位,2010年获得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专业艺术硕士学位。现为新媒体艺术家,在中国上海工作和生活。

 

在大部分作品里面,陆扬刻意地颠覆了传统的观赏模式,将观众的视觉引向不适与恶心。而在中国当代艺术界,很少会有艺术家将污秽如此直白、残忍地展现给观众。她早期备受争议的装置作品《快乐树》就是利用动物活标本为素材的电击神经装置,而近期的作品《震颤麻痹-计划》则是对帕金森及其治疗方式的控制与被控制、失控与治疗之间的悖论关系的探讨。这些作品让人感到无比恐惧,挑起了人们对残忍的现实和人间地狱的思绪。宗教和科学是陆扬目前的两个创作关键点。她从小就是佛教徒,对于宗教的“信”或“不信”始终贯穿于她的作品。她的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大胆挑战道德底线的作风,常常让观者感到匪夷所思和无比惊悚。她的所有项目作品都建立在一定的科学研究和现有理论基础上,具有科学实验一样精准严密的实施过程。宗教和科学的融合使她的作品带有一种怪诞乖张的气息。

《寻求科学团队计划》系列作品


《寻求科学团队计划》中呈现了人/动物与机器的控制和反控制错综复杂的关系,这是一种人机之间树状结构的权力机制,以及社会畸形观念下的极端妄想。

 

《震颤麻痹-计划》


《震颤麻痹-计划》就是对帕金森与其治疗方式之间悖论关系的探讨。一方面艺术家用科学图谱和动画的方式介绍了帕金森病理及其治疗方式,另一方面艺术家通过对不同的帕金森进行抖动频率的采样,制造合成出电子乐的片段。通过对抗化的视觉阐释,艺术家阐释了控制与被控制、失控与治疗之间的悖论关系。

 

【陆扬说】
我的兴趣广泛,当我还是个小孩子的时候,便开始对宗教和科学十分着迷了,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会一直将这两个领域融入到艺术当中。我对技术本身并不感冒——但是对于如何利用各种与技术相关的数据去表达我想探究的观点却十分的好奇。我对于生理构造中所进行的生物反射十分感兴趣。也许将人类想象成单一的反射系统有些偏激,但是为什么“神”要创造出生物反射机制呢?如果人类具有原罪,那么腐败、忿怒、痴迷及憎恨这些执念又来源于哪里?如果人类的神经系统欠发达,罪恶还会不可避免的存在吗?
虽然作为个人,我的观点难免陷入多愁善感,可是我并不想将主观情感带入到作品当中——我是以客观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创作的。我喜欢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去展现残忍和痛苦。娱乐可以扩大作品的受众,但是我仍然提倡幽默风趣。我认为,汲取憎恨和苦难这些元素会让作品难以出传递作者的想法,观众也会变得很难接受。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叶婧、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沙发:1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4:17:33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黄然

 

“恶的事物和厌恶是我创作的出发点。有时候把特定的事情混杂在一起是一种挑战。如果你能让人喜欢上丑陋的事物,这就很有意思,也很讽刺。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美是好的,但丑恶往往带来更多思考。它让你质疑自己,质疑标准以及价值体系。”
——黄然

黄然,1982年出生于中国四川省西昌市,2004年在英国伯明翰艺术与设计学院获得了艺术学士学位,2007年在英国伦敦金史密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中国北京和英国伦敦。

 

黄然目前的创作以带有强烈观念性的录像为主,但他并不局限于单一的艺术表现形式,而是希望努力推进自己的创作语言,在不同媒介之间进行创作。他的作品常常给人一种模糊而又复杂的印象。从道德的概念出发,他通过强烈的视觉语言讨论政治、文化等诸多问题,但这种讨论多数是观念性的,不涉及具体现象。对丑恶的认知和厌恶让人质疑自身、质疑标准和价值体系,而并置排列和自相矛盾又让人在徘徊中走向某种极限,黄然希望在他的作品里制造一种隐藏在图像表象后面的观念模糊状态。2009年,黄然得到欧洲媒体艺术家进驻计划(EMARE)、欧盟文化部以及英国艺术委员会的共同支持,在英国和德国完成了艺术家进驻项目。

《愉悦悲剧》(视频,2010)


《愉悦悲剧》是黄然回国后创作的第一部录像片作品,探究了爱,色情,性别,暴力以及死亡之间的某种不确定的共谋关系,表现了当代美学无解状态的混乱。(摘自网络)

 

《美的,让人渴望的,卓越的,邪恶的》(2011)


“挑战者号”宇宙飞船爆炸录像与一系列19世纪医学版画并列在一起,制作成幻灯片进行展示。

 

【黄然说】
丑恶的事物和厌恶是我创作的出发点。有时候把特定的事情混杂在一起是一种挑战。如果你能让人喜欢上丑陋的事物,这就很有意思,也很讽刺。很多时候,我们都觉得美是好的,但丑恶往往带来更多思考。它让你质疑自己,质疑标准以及价值体系。我的创作牵扯到了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和批评艺术(Critical Art),但我并非在作品中简单地追求某种批评性的理解(critical comprehension)。我对道德这一人类的基本条件非常感兴趣。在道德这个概念背后,包含着关于政治和文化的诸多问题。然而这并不是要涉及任何具体的现象,而是针对其背后的本质上的观念性问题。现在,很多当代艺术都在试图让我们理解艺术家和评论家所声称的观点。但是,是否又有人为当代现实中本质上所具有的无解状态提供一个解决之道呢?或者说艺术的功能性到底是什么呢? 我想我的创作在某种程度上是在尽力制造“相信”(believe)。我觉得这是更有力量的事。虽然我没有信仰,但这有点像宗教所具有的力量:它从来就不在乎是否在真正意义上提供理解,却始终令你对其深信不疑。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叶婧、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板凳:2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4:25:40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庄辉和旦儿

 

“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突破了以往对艺术的认识局限,使用方法论作为新的法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但又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家过度滥用方法论这个武器,沉迷于观念、技术等等问题的研究,从而造成对艺术作品感性认识上的缺失,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庄辉

庄辉,当代艺术家,1963年出生于中国甘肃省玉门市, 1976年拜师学习绘画,1981年在拖拉机厂工作,1991年在洛阳实施行为艺术时遭拘留。自1992年起,他开始接触摄影,1995年开始闯荡北京。现常居住和工作于北京。
庄辉和旦儿在2006年相识,从试着合作到共同创作直到现在。他们的作品有《玉门》《倾斜11度》《木工师傅的边角料》《图库系列》等。

 

农民家庭出身背景及20年的工厂劳作经历使庄辉不仅拥有农民般的朴实,同时也拥有着工人般的执着,这些品质深刻地影响着他的作品。从1995年他放下画笔拿起相机开始,至今已创作出许多优秀的摄影、装置作品。庄辉的每一件作品都像他的血肉身躯,深深地刻下他的烙印,他在作品中投入丰富的个人情感,使其作品拥有无可替代的真实感。他关注社会现实、关注人们的日常生活,尤其关注农民和工人这两个群体。他倾向于用敏锐的眼光从人们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掘细节。他从不避讳那些所谓“恶俗”的情感,不在乎人们的眼光,特立独行,带着他独到的农民审美眼光进城,以本真的社会底层视角去反映人们的生活。

《集体照》(1997-)


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形式,集体是很中国式的存在,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国家单位这个群体在逐渐消失。庄辉敏感地发现这一点,他要抓住和反映这一消失的过程,作为永恒存留在人们的记忆中。(摘自:《玩艺术的庄辉》)


【庄辉的作品】

 

《带钢车间》(2003)


十五岁我进入工厂做工,一九九五年辞职离开。这是一家集体时代的国营大工厂——东方红拖拉机厂,我最后离开的工作地点是带钢车间。为了尽早脱离这段像梦靥一样的记忆,我复制了这个车间的一个角落。虽然是复制,我更多地考虑到如何选择材料,以及在展览时怎样给观众带来视觉上和心理上的干扰。(摘自《关系:与十二位艺术家的书信集》)

 

【庄辉说】
在当代艺术创作中,我们突破了以往对艺术的认识局限,使用方法论作为新的法宝。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但又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家过度滥用方法论这个武器,沉迷于观念、技术等等问题的研究,从而造成对艺术作品感性认识上的缺失,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当代艺术毕竟是从视觉领域演化出来的一个产物,艺术家应该锤炼自己的直觉,应该是这个世界的精灵,一只视觉猛兽。对知识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我们在认知和意识上的提高,它决不应该作为艺术创作中的行文规则,依葫芦画瓢。事实上,策展人(批评家)同艺术家完全是两个不太相干的职业。(摘自《关系:与十二位艺术家的书信集》)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孙莹辉、黎婉秋、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地板:3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4:31:20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徐震和MadeIn

 

“能针对‘没顶公司’的理解,大都是从身份、商业、生产等几个方面展开,但‘没顶公司’的重点是针对问题研究的不可封闭性及理解方式的不限制性进行工作,并强调一种能产生事实的态度和方法。关键词是‘产生’非‘生产’。”
——徐震

 

MadeIn(没顶文化有限公司)是由徐震在2009年创立于上海的文化有限公司,致力于艺术创造、制作、传播、支持以及策划,是一个(多元化)的复合式文化有限公司。它以生产艺术创造力为核心,致力于探索当代文化的无限可能。

 

徐震的创作媒介非常广泛,包括现场行为、摄影、装置及影像,并把他个人的独特体验和中国社会政治的姿态反映其中。自2009年没顶公司成立至今,完成了许多不同系列的、不同领域的作品。没顶公司敢于挑战各种禁忌、权威及人们习以为常的事物符号,不仅是艺术的,文化的,政治的,伦理的,甚至是思维上的,凡是规则与习惯的堡垒都是它的敌人。他带着一颗自由的、挑衅的、批判的、怜悯的、有时甚至是救赎的心去补充、变形、重新定义艺术。没顶公司现今的创造重点落在对问题研究的不可封闭性和对理解方式的非限制性上,并由此强调某种态度和施用性方法。

《神》系列作品与《玩》系列作品


每个人都预先带着某种文化惯性去“观看”作品,而这两组作品正是从一种文化偏见的视角去反观观看和认知层面上的不协调。


 

《猎物》系列作品


这组作品是在“破旧”迷恋的美学趣味上加入一种道德元素,制造一种审美感受与道德认知的不协调,反讽艺术与贫穷之间的美学关系。


 

【徐震说】
我认为,“没顶公司”目前还是无法(归类)的一个以公司为模式的创作机构。它关注已有艺术系统的内部结构,而不仅仅停留在使用经验和个体生产经验上,公司的尝试扩大了原有个体的工作范围,形成了另一种工作方向。可能针对“没顶公司”的理解,大都是从身份、商业、生产等几个方面展开,但“没顶公司”的重点是针对问题研究的不可封闭性及理解方式的不限制性进行工作,并强调一种能产生事实的态度和方法。关键词是“产生”而非“生产”。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孙莹辉 / 校对:叶小青、陈碧霞
————————————————————

[4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4:36:24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缪晓春

 

“在《虚拟最后审判》做完后,很多人跟我说,你怎么会做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呢?我想,虽然它表面上看跟我以前做的东西不一样,是两种媒介,两种做法,但其实它们还是有关系的。假设没有在摄影中把三维变成二维的话,也可能就没有把二维的东西变回三维,然后去拍摄它的想法。”
——缪晓春

缪晓春,1964年出生于江苏无锡,1989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99年毕业于德国卡塞尔美术学院,现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生活工作于北京。

 

缪晓春钟爱摄影的后期制作。他常常借助数码技术改变物体的形态,制造出超凡的效果。他通过大胆的影像重组来展现现实中的大千世界,并且不断地提高照片的分辨率和加大展出尺幅,努力让影像更逼真,让观众如身临其境。缪晓春渴望与观众沟通。为了探索看与被看的关系,他刻意将许多日常因素融入影像之中,制造出现实中中国社会急剧变化转型的场(景)。这种现实再现的手法,可唤起观众个人日常生活经验的回放,将更多的自我理念注入其中,带给观众一种特殊的视觉体验,从而改变其认知事物的习惯,甚至改变其看作品的因果关系。

《H2O——艺术史研究》系列作品


缪晓春在艺术史里挑选了10幅与水有关,又能触动心灵的作品,用数码方式进行了重新演绎。

 

《从头再来》


《从头再来》是缪晓春在2008年到2010年间创造的3D动画作品。他将各种社会敏感主题整合到这部作品之中,使观众在这个三维空间中观看这些混合了各种生物形态的动画作品时,感受到种种矛盾、诱惑和骚动。

 

 

【缪晓春说】
这两个作品(《虚拟最后的审判》和《H2O》)确实代表了我的艺术中的一个转折点。我当时是这样想的:做常规意义上的摄影的时候,我们面对的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三维的立体的场景,我所想的是如何找到一个最恰当的角度去拍摄它,把它变成一个二维的平面的东西。而当我面对艺术史上二维的平面的绘画作品时,有一天又突发奇想:如果把它重新再变成三维的立体的场景会是什么样?我想如果我把它复原了以后可能会是很有意思的。于是我选择了米开朗基罗《最后的审判》这件作品,先把它做成一个三维的虚拟场景,然后再尝试从几个不同的角度去“观看” 它,“拍摄”它。这是和拍摄常规照片截然相反的过程。
另外,现实中的三维场景是处于不断的变化流动之中的,摄影只能选择一个瞬间,把运动的变成静止的。而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原来是静止的,我的目的是把它做成三维之后再把它变成运动的。因此我做了一个三维电脑动画,从而实现了从静止到运动的逆转。
所以在《虚拟最后审判》做完后,很多人跟我说,你怎么会做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东西呢?我想,虽然它表面上看跟我以前做的东西不一样,是两种媒介,两种做法,但其实它们还是有关系的。假设没有在摄影中把三维变成二维的话,也可能就没有把二维的东西变回三维,然后去拍摄它的想法。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孙莹辉、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5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4:52:38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阚萱

 

“未见是一个行动,我常常想寻找一种途径,离开那个时刻让我们交付并收纳着我们注意力的系统,这个系统时刻给我们提供并制造许多的‘是’。我觉得未见就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充满不适的关注角度和与关注的事物的新关系,它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和需求的内在节奏,它涉及到我的愿望。”
——阚萱

阚萱,1972年出生于中国安徽省宣城市,199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2002-2003年获得奖学金以参加荷兰Rijksakademie van Beeldende Kunsten的艺术工作室计划,2005年获得罗马奖提名。现为职业艺术家,在中国北京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工作和生活。

 

阚萱主要艺术媒介是录像,同时也会做摄影和装置,作品(包括)行为表演和伪造图像,经常使用重复的手法,具有简约的美学特征。她的录像关注的是常见却又常被忽视的(来自)日常生活的感受和内心体验,像是一篇又一篇的视频日记,既幽默、轻松、优雅,又带有强烈的批判和反讽意味。阚萱以其对独特的洞察力,透过录像短片,对语言结构、历史修辞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疑问。

《阚萱,哎》(视频,1999)


阚萱在地铁里人流中奔跑,一边呼唤自己的名字,一边回应自己的呼唤,仿佛是一段寻找自我的旅程。

 

《找呀找》(视频, 2001)


随着儿歌《找呀找》的响起,小蜘蛛开始在一对裸体男女的身体上爬行,仿佛在寻找什么东西。

 

【阚萱说】
未见是一个行动,我常常想寻找一种途径,离开那个时刻让我们交付并收纳着我们注意力的系统,这个系统时刻给我们提供并制造许多的“是”。我觉得未见就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充满不适的关注角度和与关注的事物的新关系,它取决于个人的感知和需求的内在节奏,它涉及到我的愿望。就好像在黑暗的夜色中跳舞,可以随心所欲,满怀期待,也可以有所克制,或者毫无保留。这种愿望为无限的未见而生。(摘自:与姜节泓的通信)

影像纪录,它不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实在,也不是我们一口咬定的那么虚拟。实在和虚拟这两种特质使得录像得以建构和拥有一个广阔而又多变的空间。但是,就好像途中会遇到很多河,我只要渡过每条河并且可以前行就好。录像仅仅是一种表达的媒介和手段,诉说什么却更为关键。个人经验并不是躲进小楼成一统不见现实的顾影自怜,它应该是那种来自生活的朴素的热情和执着的自觉。在对现实的关注和融入的同时,回到内心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它让我尝试寻找和体验“一块石头”背后的空间,就好像中国画所描述的那样,对象的外观形状是由它自身的结构所决定,而非光影能左右;构图中的对象关系是由对象在空间中的位置所决定,而非透视法能穷极。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周旖旎、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6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5:02:13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梁志和

 

“我的创作中,很明显关注的是都市的面貌,而这面貌的产生是来自多元的文化堆砌互动而成,而与一般所表现的所谓都市的现代化面貌并不一样。更确切的来说,我丰富的国外驻留经验,也帮助我重新关心‘香港’,这一片我看待如故乡的土地。”
——梁志和

梁志和,1968年出生于中国香港,1990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艺术学士学位,1991年赴意大利修读文化与摄影课程,1996年与朋友创办Para/Site艺术空间,1997年在香港中文大学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现在中国香港工作和生活。

 

细腻的情感、来自日常生活的思考、对香港多元文化和城市化的关注和思考是香港艺术家普遍具有的特性,梁志和也是如此。维多利亚、城市天际、家居私密环境,这些都成为了激发他思考和创作的诱因。他认为在寻常的事与物之间,往往存在着不寻常的关系,因此,当生活抽离现实,一切就会变得怪诞诡异。梁志和对图像有特殊的喜好,常用摄影和录像去表达自己的想法,其中针孔镜头是比较常用的工具。但梁志和也不会局限于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尝试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去进行创作,努力呈现作品与现实环境及文化之间的关系。

《维多利亚》系列作品


在香港,有维多利亚港、维多利亚街,许多东西都与维多利亚这个名字扯上关系。这究竟意味着什么?从1997年开始,梁志和开始创作与“维多利亚”这个名字有关的作品。他说:“我对名字向来都十分敏感,而且名字并不只是代号,有些人会通过为孩子命名来表达某种愿望,名字就是人的投射,然后我就想, Victoria这个名字既然人们如此熟悉,但现在又剩下什么(意义)?”

 

 

《城市饼干》(1999-2003)


现代城市中楼房越来越多,曾经宽广的天空就逐渐被挤压成窄窄的缝隙了,这些夹缝或狭长,或扁圆,甚至可能像一块形状不规则的曲奇饼干。

 

 

【梁志和说】
我的创作中,很明显关注的是都市的面貌,而这面貌的产生是来自多元的文化堆砌互动而成,而与一般所表现的所谓都市的现代化面貌并不一样。更确切的来说,我丰富的国外驻留经验,也帮助我重新关心“香港”,这一片我看待如故乡的土地。我尝试拼凑开发这都市中的物质材料,建构我们生活形态和大环境的意象,使用这些材料反映出我们作为一个香港居民所关注的无论在文化上或生活上的面貌。“照片”一直是我创作的关键点,我尝试使用一些都市的影像混合其他媒体呈现我们关心的都市意象。照片作为一种普遍流行的视觉媒介,它可以同时呈现出我们的集体回忆、智慧与想象。照片与其他媒介的同时并置,更使我们的世界可被感知,而一个解构我们特有生活空间的符码的入口得以呈现。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叶婧、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7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5:31:52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伍韶劲

 

“我认为所有的创作及设计范畴都一样,‘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对人、物、种族、自然、历史、未来;微观的、宏观的、本土的、世界的尊重,也应当如此。要创作就要负上一定的责任。说易,做难。不过至少这个价值观也是我创作理念的一个重要的框架。”
——伍韶劲

伍韶劲1980年出生于中国香港,2003年毕业于加拿大怀雅逊大学新媒体艺术系,2005年以最高荣誉获得法国国立当代艺术工作室Le Fresnoy的硕士学位,2008年起在香港浸会大学担任讲师,2010年在国际艺术城担任驻地艺术家。

 

伍韶劲的跨媒体概念艺术着重建构作品与展览场域及邻近小区之间的关系,把抽象意念和被遗忘了的事物呈现于互动装置、公共艺术、声音和空间设计等不同创作形式上。他在学生时代就涉猎甚广,大学本科时除了修读艺术学之外,还曾修读传理、建筑和现代艺术。这种多元化的艺术背景为他奠定了稳固的根基,使他在设计方面进步神速,在互动音乐艺术、平面设计、室内设计、品牌图像和包装设计方面都有出色成就。近年来,他开始转向“实验设计”,创作具有概念性的、面对社区的装置艺术。这些作品在特定空间内用灯光、音响、色彩、质感、风、水等营造特别的氛围,以使观众和作品产生有趣的互动。

《轮》


《轮》是由奥沙画廊委托而创作的作品,是为场景特设的互动装置。创作的灵感源自奥沙画廊所座落的观塘- 一个香港最早期和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区。这作品就如观者和环境的中介。让观者不只探究艺术家的演绎,同时也让他们把自己的联想与感受投放在探索的过程中。

 

《音乐纺织机》


本作品把一部购自Jacquard Museum of France的二百五十岁古传统纺织机﹐幻化成视觉乐器。光芒四射的手柄被投射在织布线幕上﹐光影随着参与者双手的动作而摇曳不定。参与者可以在织布线幕上弹奏(如竖琴),甚至可以在半空中控制四声和弦。

 

【伍韶劲说】
设计应该基于人类最基本的价值观,这可算是我比较关心的事情。我认为所有的创作及设计范畴都一样,“尊重”是非常重要的。对人、物、种族、自然、历史、未来;微观的、宏观的、本土的、世界的尊重,也应当如此。要创作就要负上一定的责任。说易,做难。不过至少这个价值观也是我创作理念的一个重要的框架。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叶婧、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8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5:52:05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陈界仁

 

“我所关心的历史,是在那被合法性所排除的‘历史之外’的历史,那属于恍惚的场域,如同字词间连接的空隙,一种被隐藏在迷雾中‘失语’的历史,一种存在我们语言、肉体、欲望与气味内的历史。”
——陈界仁

陈界仁,1960年出生于中国的一个眷村 ,是中国台湾重要的当代艺术家之一,在中国台北工作和生活。


 

陈界仁立足台湾,以关注“历史之外”的历史而闻名。在八十年代台湾戒严时期,他曾以游击式的行为艺术对抗戒严体制,并组织举办过一些地下展览。他生长的眷村在一个军事法庭旁边,小孩子经常能在附近的河流中看到尸体,对死亡和暴力场景的记忆依稀影响着他现在的创作。1987年之后,陈界仁暂停创作,从自身的成长经历反思台湾历史和社会现象,直到1996年才重新投入艺术创作。1996-1999年间的“灵魂暴乱”系列作品以揭露暴力和提出批判为主题,他搜集了许多记录酷刑的老照片,通过电脑合成一张,并把自己的形象加诸其中,以此来反思酷刑、统治、观看、暴力等问题。与此前的“热”暴力图像不同,近年来他开始转向录像制作,并痴迷于慢动作影像。除了延续历史题材外,他还对现代生活中的冷暴力问题进行了思考和批判。

《加工厂》(视频,2003)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中,台湾的产业大量外移,导致了大量工厂倒闭与劳工失业。曾经的热闹与现在的冷清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让人不得不发出声声感叹。

 

《帝国边界》Ⅰ& Ⅱ系列(2008)


《帝国边界》作品反映了在全球阶层化的结构中,强势国家所执行的边界控管政策和对其他国家人民的规训策略。

 

【陈界仁说】
我所关心的历史,是在那被合法性所排除的“历史之外”的历史,那属于恍惚的场域,如同字词间连接的空隙,一种被隐藏在迷雾中“失语”的历史,一种存在我们语言、肉体、欲望与气味内的历史。凝视被排除的历史,如同凝视当代中被隐匿的其他“当代性”,两者间必需相互挖掘。……残酷,常让我们被挡在影像之外,然而伤口闇黑的深渊,不是让我们穿过的裂缝吗?一个可能穿过“弃绝”的裂缝。(摘自:陈界仁《招魂术:关于作品的形式》)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曾丽坤、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9楼] 见所未见 2012-08-31 15:56:05

[第四届广三]参展艺术家:涂维政

 

“艺术之于我而言,是厘清自我矛盾、表达自我对应于环境和反映外界事物的手段。我相信知识化是人类迈向文明的进程,但我不相信文明和理性形构的完美景像。”
——涂维政

 

涂维政,1969年出生于台湾高雄,1993年私立文化大学美术系西画组毕业,1995-1999年曾任复兴商工美工科专科教师,其间亦曾任北县文化局讲师,2005年台南艺术大学造形所毕业。现在台湾工作和生活。

 

涂维政的作品存在着对生命价值的不断追问,其作品也与人类的生命体验紧密相连。高职美术教师的经历为他的创作打开了窗口,使他创造出具有反思和自嘲意味的《孔夫子》系列。儿子从病危中康复更是坚定了他从事创作的信念,因此他决定辞去工作,以做有意义的事情。涂维政对古物和考古有着特别的偏好,常常流连于古董市场寻找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而他最著名的作品是“伪造”和“展示”自身的《卜湳文明》。这一独特的“文明”扰乱了观众的时间(线索),不尽合理的古物制造出亦真亦幻的错觉。艺术家不但挖掘、诠释、展示了卜湳文明,还进行了仿造,制造了相关的商品,甚至进行了典藏,一人承担了艺术生产、策展、营销、学术研讨、商品生产及流通、媒体宣传等工作,因此有评论家认为这是一场“自我体制化”的创作行为。从初次尝试艺术创作时的《孔夫子》系列到有意策划的《卜湳文明》等项目,涂维政从对艺术教育的思考延伸到对艺术乃至整个艺术生产、流通和典藏等问题的诘问和思考,再次把焦点落在人的自身体验和记忆上。通过将个人的身体感官与历史、文化相连接,涂维政创造(发掘)的作品带来了多元复杂的感官体验。

《卜湳文明遗迹》(2001)


《卜湳文明》项目扰乱了观众的时间(线索),不尽合理的古物制造出亦真亦幻的错觉。艺术家不但挖掘、诠释、展示了卜湳文明,还进行了仿造,制造了相关的商品,甚至进行了典藏,一人承担了艺术生产、策展、营销、学术研讨、商品生产及流通、媒体宣传等工作。

 

 

《多宝阁》(2011)


涂维政说:“我希望东西被看到的时候,还会被以为是古董。可是它又不是完全像以前的古董家具的样子,不是中式家具,也不是欧式家具,我希望把它们置于一个暧昧的位置。”《多宝阁》属于《视觉戏法》系列中的一件,这个系列包括了“影像银行”“身体测量影像”“视觉玩具”三条轴线,试图以对象来标定我们仍然身处其中的视觉体制所具有的一些样态。

 

 

【涂维政说】
当真实可以假造,虚假可以拟真,物种可以复制,视讯无所不能地进出今古未来,信念随着信仰的物质主体游移,而自我也在寻找定位时迷失,生活充斥了怀疑和不信任感,也失去了可以具体依恃的立足点……直到当我站在这个失序错乱的时空里,对着每日呢喃的虚构神话,为之劳动、为之立碑、进而确立身分……才感到莫名的慰藉。艺术之于我而言,是厘清自我矛盾、表达自我对应于环境和反映外界事物的手段。我相信知识化是人类迈向文明的进程,但我不相信文明和理性形构的完美景像。

————————————————————
关注【第四届广州三年展主题展“见所未见”】:官网
关注【UNSEEN•参展艺术家】介绍项目:网站/微博/豆瓣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
统筹: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 
编辑:叶婧、叶小青 / 校对:陈彧、陈碧霞
————————————————————

[10楼] guest 2012-08-31 16:42:59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