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雅昌网 作者:彭羽(实习生)
脉冲反应展示中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讯(彭羽) 得知广州时代美术馆八月中至八月底将持续进行一场关于艺术实践交流项目时,更让笔者感叹的是,此次从项目题目的选取就沿袭了时代美术馆一向“哲学性”及“当代性”并重的实验艺术运行模式。而与之前的举行的“脚踏无地:变化中的策展”研讨会不一样的是,在人员的参与上由策划人变为直接艺术的生产者——艺术家,在内容实现的形式上也较之之前的研讨会丰富和新颖了许多。
题目本身指向活动运行方式
搜寻了一下关于“脉冲反应”的相关解析,才知道此词通常要与“堆”字一同并承共用,才是一个完整的物理专属名词,即是“脉冲反应堆”。原意是能在很短时间间隔内达到超临界状态,从而产生很高脉冲功率和很强中子通量,并能安全可靠地多次重复运行的反应堆。
作为借用名词,观者也不必完全明晰其中含义,从“堆”字的舍弃,就能看出策划团队对艺术项目主题动态性的强调。而通过笔者参与其中几场交流活动的感悟及对活动宣传文本的解析作为基础,大胆判断,此次时代美术馆的艺术交流项目在取名上就预设了整个活动进行时的效率方式及交流类型。
艺术家根据不同主题匹配小组,在不超过三天的时间内进行同时空同地点的艺术交流,横向和纵向的统一能够使得反应的速率用“碰撞”形容。而这样的迅速感无不与脉冲反应堆里的短时间达到超临界状态有约而合。
神秘的“密室谈”是此次项目的亮点
专题讨论现场
实验性的展现方式在未知中探寻
在项目的展现形式上,策划团队也是动足了脑筋,初看预告者更是用“抽象”来形容此次艺术活动。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笔者认为首先在于形式上的不常见,其次主题的选取在一定程度上有意点状分布,模糊各自之间的逻辑关系,而之所以如此,大概是因为策划团队以点带面的设计诉求,本身若是没有一定逻辑联系的主题硬加嫁接,必定会削弱一个艺术活动的专业性。
翻开活动预告,不难看出,不同种类型的展现形式都可能出现。有密室谈与专题讨论结合的,有专门以各个项目分享从而进行现场讨论的,还有直接将方案讨论放置于小组活动其中的延续展览的,同时直接的单个现场艺术活动,如梁硕的《卖短》和陈侗的《审问》也都是会穿插其中。同样,29名艺术家以聚集又个体的方式存在于活动之中,形式从预定变成了多重可能性的探索。而当笔者问及此次活动的观察员梁建华,这样的形式是用什么样的标准进行区别时。他的解释是从主题和艺术家之间的特性出发,通过相关特性标签的组合,找寻一种最大效率的活动呈现方式。其中,他一再强调的效率问题,也是策划团队希望在活动中秉承的一大原则。
梁硕的《卖短》作品也即将上线
展场墙上项目的文本简介
碰撞下的思想将成为日后反思的材料
延续这一原则,脉冲反应的策展人沈瑞筠在描述自己对活动的诉求及活动最终目的时,就提到,通过不同思维的碰撞可以收集感受,而不是只做一个跟随者,可以在过程中澄清概念也可以分享共识。而这样活动的意义更多的是在面临中国当代艺术如此现状下,能够作为第一手资料,在若干年后拿出来共同反思从而去探索艺术家在当时及当下对于各种物象的作用。对于参加此次活动的艺术家和观众,沈瑞筠则持一种平等的态度,各取所需的方式使得活动没用过多的倾向性,虽然是短时间脉冲反应般的艺术交流,却没有必要做最直接的总结,因为这样的思想碰撞会有一个时间性的延续,可能随着艺术家或者观众在遇到日后的现实反应物时又会产生不同于现在时间点的感悟。
在参加第二组活动——自我组织和在地实践时,李巨川在谈及“东湖计划”时不希望将自己的这个计划冠以为艺术活动,而其他在座的艺术家反倒认为它已经具有了艺术活动的许多特征应该归纳到艺术活动之中。而李巨川用“正是因为我现在在时代美术馆讲这个活动,所以它就被定义为一项艺术活动。”作为最后辩解,这样的说法正如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答案一样让人不一而是,难以说清。但从中便能得出出两点结论,第一,在多种角度的摄入即使没有准确的答案出现也足够丰满一个艺术活动,其次,艺术机构在艺术活动可以从多重角度去改变它的定义及定位。这也正符合了时代美术馆在活动前言上的第一段叙述的那样,实验性,交流的碰撞和提供平台一个都不会少,未知与即将发生也将成为这场当代性艺术项目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