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川医(Ei Arakawa)与尼古拉斯(Nikolas Gambaroff)双人展维也纳开幕
发起人:艺术眼artspy  回复数:0   浏览数:2421   最后更新:2012/06/28 10:26:06 by 艺术眼artspy
[楼主] artforum精选 2012-06-28 10:26:06

来源:artforum

 

石青,《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展览现场,2012,上海香格纳H空间


石青的新展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几近尾声在这个概念异常复杂的展览中他依然保持着破坏性思考的力度和强度持续深入的考察当下与过去的相互倾轧间形成各种历史危局而对于艺术机制的反思其实也从未脱离他的视野在与笔者最近进行的一次谈话中他大致回顾了艺术家自治问题从1990年代以来的脉络并分析了背后的社会历史逻辑

 

从北京搬到上海主要是我在北京呆了快20在同一个地方呆的时间太长思路容易固化我身上有马星”,喜欢来回乱跑我觉得地理环境对人挺重要的在一个地方时间过长的话会觉得很多事情是顺理成章的会把一些活的东西看成死的僵化的这个我不太喜欢

另外一个原因也是在中国一个挺有特色但一直没有得到太多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就是艺术家自治。1999年开始做后感性”,那个时候既没有画廊也没有和当代艺术相匹配的美术馆机构当代艺术还处于地下状态很多展览都要靠艺术家自己策划当时对于展览制度的研究以及展览方法的探索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推进的这样做的好处是你可以做你最想做的因为策展人还是一个偏体制化的东西他会按照他的思路来选择艺术家当时很大程度上还是一个策展的时代提出一个策展观念你的东西拿过来作为一个注脚或一种方式

另有一种情况更多的展览有一种取暖的性质大家展览机会少时间长了把东西拿出来晾一晾就搞个展览吧像摆地摊一样把作品拿过来当时中国刚刚开始进入当代艺术的语言范畴之内以前要么是以意识形态的抗争为主题要么将我们的历史作为特殊的材料进入当代艺术的历史到了九十年代艺术家开始从意识形态转向对日常实践的研究和艺术语言的研究当时国内没有相应的体制在意识形态之争越来越削弱的情况下批评家的分量也相应的越来越轻另外国外对中国当代艺术也还处于一个对意识形态之争的符号化消费阶段在这种情况下很多艺术的推进与策动恰恰是艺术家自主完成的所以艺术家自治的情况比较突出稍微好一点的展览不少都是艺术家自己策划的

从九十年代开始2004年之前展览方式大都具备这样一些特点艺术家集体扮演策划者参与者包括宣传者承担所有角色那时候还没有市场或者说市场并不是很强势艺术家都有工作一边工作一边在做这些事情。2004年是一个槛儿之后市场就起来了05、06年画廊越来越多但同时还有一些非营利空间起到了非常有意义的作用比如北京的长征上海的比翼比翼当时是徐震在做也带有艺术家自治的色彩

那个阶段比较有特色的展览如北京的后感性做了几次从最早对点子主义”、僵死的概念主义的批判到后来对于展览制度的批判以及最后对艺术方法的实验强调一种现场性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在上海徐震杨振中飞苹果他们也在一个接一个的策划展览。04年以后有一个很大的变化体制逐渐健全但是这种健全有点”,很大程度上是商业上的发展膨胀而在另外一方面策展方面则跟不上结果把艺术家自治的机制给带偏了进而使其消失了画廊的出现使得艺术家可以通过销售成为职业艺术家市场对人的影响逐渐放大自治这个东西就开始慢慢消亡。“后感性之后我们还做过联合现场”,也就维持了一年。04年之后北京的空间越来越多但是你几乎看不到群展只有个展因为这个和画廊的操作有关画廊一般只能做代理的艺术家而且要求有一个全面的展示这样比较符合画廊的操作利益群展就很麻烦但其间还做了一个群展“NO NO”。当时有十个艺术家参与虽然是在长征做的但是艺术家自我策划的十个艺术家一起开会决定

到上海的原因是因为这里多少还保留着艺术家自治的模式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吸引吧桃浦大楼是之后的事情了之前我们还做过一个资产阶级化的无产阶级”,可以说是近年继“NO NO”之后艺术家自治模式下的大型群展但这时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资金的问题以前艺术家做展览都是一天时间解决没有开幕也没有买家而这次要有常规展览的规格还要雇大巴接送观众布展也需要聘请工人结果资金根本不够所以这也是艺术家自治的方式逐步消失的重要原因

— 文/ 采访杨北辰

[沙发:1楼] guest 2012-06-28 11:47:23
期待艺术家去一棹空间自治一回。
[板凳:2楼] guest 2012-06-28 19:11:16
文字整理非常不靠谱,完全是口头给书写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