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 Art:不,看不到赫斯特的天才之处并不是你的错 Pt.1
发起人:内鬼  回复数:1   浏览数:2952   最后更新:2012/04/18 14:17:06 by guest
[楼主] clclcl 2012-04-16 12:42:13
来源:台北艺术论坛 文/ 林心如

「我喜歡模糊表演和真實之間的距離,我喜歡運用自己親身的經歷、將之具體展現出來,我喜歡從日常事物中獵奇,我喜歡不邏輯的敘事。」

 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註1】 


蘿瑞•安德森是多媒體藝術的先鋒,卻在近年趨於運用精簡的配備、單純的聲光效果,但作品持續具有豐富的聯想和深刻的省思。 

多媒體藝術先鋒和巨擘

美國藝術家蘿瑞•安德森(1947~)於一九六○年代末展開藝術生涯。當時正值偶發藝術、極簡藝術和概念藝術興發的年代,安德森的老師即包括這些流派的佼佼者如梭爾•李維(Sol LeWitt)、卡爾•安德烈(Carl André)等。數十年來,安德森本身的創作橫跨視覺藝術、音樂、多媒體表演、樂器研發及聲音裝置、電影等諸多領域。其中,她的多媒體表演結合影片和靜態畫面投影、預錄和現場演出的音樂,及藝術家的口白敘述。安德森的舞台演出雖然堆疊了許多頂尖科技和設備、繁複的聲光展現,其首要和最終的目的則是「說故事」。她的敘事乍看之下充滿日常事物和出人意表的奇想,實則揉合了汲取自文學、神話、哲學到流行文化等領域的指涉,且富於聯想、發人深省。
安德森的代表性史詩鉅作「美國」(United States)即是一齣龐大而繁複的多媒體演出,以影音和話語構成的意象來反映關於美國的種種。這齣演出總長度達八小時,包括四部分,主題分別為運輸、政治、金錢和愛情。安德森以她一貫的龐克髮型和中性的黑色西裝裝束出現,同時演奏樂器和唱誦。異於傳統戲劇或故事,她的敘事由一連串片段而不依循線性秩序的言說組成,持續地改變人稱和主題,且時而透過音效處理,將嗓音變得低沉沙啞,使發言者的身分變為二重或多重,這些轉變也為各段敘事賦予不同的調性和表現。透過這些手法以及影音和文字意象的堆砌、並置或突轉,安德森的「美國」提出對消費社會、核戰、軍事武力、媒體效應等重大當代議題的批判。「美國」的音樂也呼應這種多線索交錯的型態,揉合了古典小提琴、搖滾樂以至於電影配樂等。
「美國」在1983年完整地在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的劇院首演,代表了某種新類型的萌生。例如,《時代》(Times)雜誌即將之譽為「前衛混合體」(avant-garde hybrid),其根源可追溯到達達派和六○年代的偶發藝術。安德森並繼而成為同時在主流和前衛音樂領域備受矚目的藝人—  「美國」中的「噢,超人」(O Superman)一曲躍上英國單曲排行榜亞軍,該曲並收錄在安德森在華納兄弟(Warner Brothers)唱片公司旗下發行的「偉大的科學」(Big Science)專輯中。一如安德森的部分音樂作品,這首歌具有反覆的結構、重複出現的樂句和歌詞,流露出極簡派的特色。之後,安德森將如此持續地橫跨音樂和藝術領域。在她活躍且不斷創新的藝術生涯中,曾和不同領域的知名創作者合作,包括作家威廉•布洛斯(William S. Burroughs)、錄像藝術家白南準(Nam Jun Paik)、前衛爵士音樂家約翰•佐恩(John Zorn)、極限派當代作曲家菲利浦•葛拉斯(Philip Glass)、地下音樂先鋒路•瑞德(Lou Reed,於2008年與安德森結縭)等。


安德森的「妄想」觸及對生命終結的思索。攝影— Leland Brewster   

「噢,兄弟們,噢,姊妹們。我們如何重新開始?」

身為多媒體和科技藝術先鋒的安德森,在2002年發表的「幸福」(Happiness)卻轉向某種低科技(low-tech)的作法。相較於她曾經仰賴大量設備和搭檔樂手的表演,如今她僅運用單純而精簡的影音器材,以獨自吟唱或獨白和小提琴獨奏在台上演出。安德森於2002年被選為第一位駐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的藝術家,在此期間醞釀的「月亮終了」(The End of the Moon)(發表於2004年)是「幸福」的接續之作,也具有低科技的形式以及豐富的文字敘述。對於這番往純粹形式的歸返,安德森表示:「我發現,現在,觀察吾人文化的最佳方式不是透過多媒體秀,而是透過更文字這項更單純而尖銳的工具」【註2】。


安德森的近作「妄想」(Delusion)轉向某種低科技(low-tech)的作法。圖為演出的一幕。攝影— Leland Brewster  

愈加純粹的形式、更為深沉的觀照也體現在安德森近期的新作「妄想」(Delusion)中。表演舞台深處有著一面大型銀幕,前方兩個小型白色立面和覆蓋以白布的沙發上投射出和銀幕上相同的影像,此外,整個舞台僅以散佈的燭光般的小燈綴飾。安德森身穿白襯衫、手持小提琴,整場獨自擔綱音樂、提琴演奏和口述。「妄想」的內容再度由諸多片段組成,混合了藝術家的自傳元素(母親和愛犬的死亡)、對生命和人類的思考。思索生命的終結,安德森詰問:「在你即將化為塵土之際,你的臨終之言是什麼?」;面對人類的愚行,她嘆道:「噢,兄弟們,噢,姊妹們。我們如何重新開始?」,這些句子業已出現在她2010年的作品「家園」(Homeland),控訴美國出兵伊拉克。她也說到各國爭訟月亮專屬權、連結到十九世紀的一位俄國神祕主義者如何構思未來人類上太空的計畫。在音樂的部分,安德森在一段段敘述之間插入小提琴獨奏,暫時取代言語的口白。整個表演中,則以重覆迴響的低沉電子鳴響作為韻腳。


「妄想」同時探入最細微的個人感性和對歷史和宇宙的宏觀視野。攝影—     Leland Brewster  

「妄想」再度展現安德森其作品恆常的詩意、幽默、慧黠、自覺,同時探觸了最細微的個人感性和對歷史和宇宙的宏觀視野。一如安德森表示的,「妄想」在於探討我們告訴自己的關於自身、家庭、國家和世界的故事,並探索歷史和神話之間易於滲透的邊界【註3】。
 
(本文寫於蘿瑞•安德森的「妄想」的亞洲首演,2012年3月3日於台北國家音樂廳)
 


1. Jacqueline Caux在〈蘿瑞•安德森的提琴〉(Les violons de Laurie Anderson)一文中引用,出自Artpress,285期,2002年12月號,25頁。
2. 摘自http://mundomundo.com/la_page2.html。關於安德森駐NASA的計畫,可參考http://nymag.com/nymetro/arts/music/classical/reviews/11298/
3. 參考Allan Kozinn, 'Illusions Found In Our Narratives', September 22, 2010, http://www.nytimes.com/2010/09/23/arts/music/23laurie.html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