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然谈新作及其他【ARTINFO中国访谈】
发起人:弥撒  回复数:0   浏览数:3845   最后更新:2012/04/13 11:19:29 by 弥撒
[楼主] clclcl 2012-04-13 11:19:29
来源:今艺术 文:黄亚纪

1530年,老克拉纳赫(Lucas Cranach the elder)画了《茱笛亚斩首霍洛分》(Judith Mit dem Haupt des Holofernes),是亚述帝国侵佔以色列时,杀死入侵外敌首领霍洛分的犹太女英雄茱笛亚的画像,举着长剑的茱笛亚安静抚着霍洛分的头颅,在艺术家笔下,茱笛亚是寧静的抗议者。1962年,帕索里尼(Pier Paolo Pasolini)参加一批非天主教徒的艺术家聚会时,在饭店裡一口气读完圣经,而拍摄了《马太福音》(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t. Matthew),片中耶穌被描述成一名政治革命家。

布鲁克尔(Berlinde De Bruyckere)2011年起的欧洲巡展「神祕的身体:布鲁克尔与老克拉纳赫及帕索里尼的对话」(Mysterium Leib. Berlinde De Bruyckere im Dialog mit Cranach und Pasolini),与啟发她灵感的两位大师同时展出。布鲁克尔1964年生於比利时根特(Ghent),2003年於「威尼斯双年展」(La Biennale di Venezia以下简称威双展)义大利馆的展出儘管让她一鸣惊人,却经常受到表现过时的批评:她创造出的肉体,脆弱、片段、腐败、且未完成,这种强调残缺肉体的雕塑美学,在二战后抽象概念对具象身体排否、个人与女性主义发展、以及社会对理想身体追求的反动中兴起,古怪、荒诞、屈辱,将固有美学以模糊身体抽象、自我/他者、男性/女性二元的情色主义与无意识取代,乍看之下,布鲁克尔的雕塑充满这些特点,且重复着死亡、忧伤、激情、痛苦、孤独等常见主题。但此展中老克拉纳赫和帕索里尼的对照下,世人终能对她有更深刻认识,理解这些神祕身体的指涉出处,体会為何评论家布鲁蒙(Eugen Blume)如此描述她:「布鲁克尔的雕塑看起来是怪异地过时,这并不是说他们是陈腐的,而像是从时间中被抽离了出来。」(註1)

流露痛感的蜡型雕塑

1990年代起,布鲁克尔探索如何创作出传递情绪的雕塑,她选择最直接的主题—身体,使用毛毯、床单、古旧家具作為人存在的隐喻,这些元素至今仍可见於作品中;1994年,布鲁克尔开始使用蜡型雕塑,并成為她创作主轴,2000年后於欧洲频繁展出,并以马皮的大型雕塑着称,如2003年威双展义大利馆展出的《黑马》(Black Horse),以及2006年「柏林双年展」(Berlin Biennale)展出的《残骸》(Corpse);2007年后,她致力创作蜡型雕塑,很快地,她的蜡型雕塑受到吉奥尼(Massimili Gioni)邀约参展柏林双年展的,於新美术馆的「自然之后」(After Nature)展出,刚被任命為2013年威双展总策展人的吉奥尼如此评论她的艺术:「布鲁克尔作品的想像,可从中世纪的雕塑到我们的当代生活,甚至到反乌托邦的未来主义,是一个无尽的宇宙。」(註2)

2008年,布鲁克尔又有突破—她开始与专业舞者合作,从他们瞬间暂停的舞蹈动作中取模,布鲁克尔的蜡型技巧趋於完美:由舞者身上取下模型后,将熔化的蜡层层涂抹模型上,製成一个个身体片段,再将这些片段熔合一起,接点处层叠上更多的蜡,由於蜡的热度与流性,这些上色的蜡会下沉為多种层次与厚度,且透明宛如皮肤,布鲁克尔并在内面上色,表面透出血红与灰。

作為精神工具的肉体

一具具苍白、扭曲、倒下、纠缠的肢体,在2009年伦敦Hauser & Wirth画廊展览「我们都是肉体」(We are All Flesh)中,与义大利巴洛克画家乔达诺(Luca Giordano)画作一起展出。布鲁克尔的作品,如同布鲁蒙与吉奥尼所说,超越时代的侷限,回应着北方文艺復兴的魏登(Rogier van der Weyden)、凡艾克(Hubert, Jan van Eyck)、康平(Robert Campin)、德国文艺復兴的老克拉纳赫、或是当代艺术中的培根(Francis Bacon)、贾克梅第(Alberto Giacometti)。就这些歷史指涉的前半而言,她的作品与宗教形象中受苦的肉体密切相关,但布鲁克尔并不企图叙述宗教故事,而是从中提出经由肉体传达某种压抑的情绪的方法,「当我看着老克拉纳赫的绘画,我体验的是传达那些人物的思想、状态的身体:他们的恐惧、他们的热情、他们的困惑……这全是关於人类的精神状态,而且是被可见的身体所唤起。……简言之,老克拉纳赫对我的吸引力是他处理肉体的方法,他将一个感官的肉体作為精神的肉体的方法。」(註3)对布鲁克尔雕塑缺少头部的雕塑特徵,则有类似培根表现的解读—当代的精神创伤,也关於当代艺术文学的变形主题,再加上帕索里尼的电影,布鲁克尔拉下了雕塑的神圣性,把非完美的肉体定义為精神的工具。2006到2009年间製作的《伤者》(Schmerzensmann),肉体被高高悬掛铁柱上,就像希腊神话中半人半兽的森林之神马西亚斯(Marsyas),他是一个因向阿波罗挑战,却被阿波罗剥皮致死的挑衅者。2010年製作的《互相》(Into One-Another),可联想起老克拉纳赫所画的两个交缠的巨人《赫尔库来斯与安泰乌斯》(Hercules and Antaeus),也令人连想起鲁迅曾言,「对抗中的文人得像热烈地主张着所是一样,热烈地攻击着所非,像热烈地拥抱着所爱一样,更热烈地拥抱着所憎的情,如赫尔库来斯的拥抱了巨人安泰乌斯一样,因為要折断他的肋骨」。布鲁克尔的雕塑真正吸引我的地方,是那些看起来寧静、静默的肉体,那些缺少了可思想、可说话器官的肢体,竟透露出一种反抗,一种对着现实、观念、屈服的反抗。布鲁克尔的反抗也来自展现痛楚,或说藉由展现痛楚来反抗痛楚,她受战争图片影响,那些躺在枕头上或被毛毯上的雕塑宛如伤兵:「我的目的是呈现一种可让目击者由此去辨别的人类影像,经过辨别一个或多个身体,而不受它们相较抽象的外表影响。我的所有作品都呈现一个世界观,它是由对世界的关心所形塑,且替伤害感到同情与羞耻。」(註4)

事实上,无论是老克拉纳赫或是帕索里尼,都是时代的反抗者:老克拉纳赫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的好友、也是支持宗教革命的撒克逊候选人的宫廷画家,帕索里尼的电影是在反抗当代社会的堕落,反抗布尔乔亚的命运。当代艺术中,李希特(Gerhard Richter)政治主题的画作,是替意识型态感到同情与羞耻。反抗似乎必须发自爱与同情,一如萧沆(Emil Cioran)说,一种精神要能够抓住我们,只可能是依靠它的矛盾,依靠它那些行动中的紧张,依靠它自己的观念与自己天性的分离。(註5)

悲观中生成的无尽的爱

但是当我们看着布鲁克尔的作品,我们究竟感觉到什麼?那些诗意的身体被呈现在现实之内,带着一种类似解剖的私密和手术的奇观,它们可能显现出忧鬱,但依旧很有魅力,它们让我们想起宋妲(Susan Sontag)说,痛楚是艺术的经典题材,不言而喻之意是︰痛苦是不能停止的,而我们正是被痛感的美丽吸引的可鄙旁观者。(註6)布鲁克尔的作品是一种非常特别的生命,不是為了某种观念,也不像生物学上的人造怪物,也不是我们对於黑暗、未知、死亡世界的想像,它们让我们在熟悉中面对一种不熟悉,让我们暂停,暂停在它们特别、几乎无法仿效的存在前,感受未完成的、永恆的生命状态。帕索里尼说,「只有不信仰任何东西的人可以爱生命,从他的完全悲观中產生模糊的对生命无私的爱,但是这些爱又会带给他不安与痛楚,唯有最后,当所有人都被赋予一个未知的、值得怀疑的死亡时,这些不安与痛楚才可被克服。」(註7)在帕索里尼的殉教者与布鲁克尔的寧静反抗者间,我们感受到爱与痛楚的共存,布鲁克尔从时间抽离出来的肉体,缓缓伸展、重叠它们的双脚,蜷入毛毯或另一个肉体裡,只是当时,它的身体已冰凉了。

註1 Eugen Blume,“In Search of the Lost Face”,Into One-Another. Berlinde De Bruyckere in Dailogie with Cranach and Pasolin,P.210

註2 Sarah Douglas,Art and Auction,May,2009,P.50

註3 Hans Theys,“On doubt and openness, Lucas Cranach the Elder and the colours red and green. Hans Theys in discussion with Berlinde De Bruyckere”,Into One-Another. Berlinde De Bruyckere in Dailogie with Cranach and Pasolin,P.22

註4 Kathleen Buhler,“Suffering Bodies. A Comparative Study of Berlinde De Bruyckere and Pier Pasolini’s Depictions of the Body”,Into One-Another. Berlinde De Bruyckere in Dailogie with Cranach and Pasolin,P.220-221

註5 萧沆着,宋刚译,《解体概要》,P.301

註6 宋妲着,陈耀成译,《旁观他人之痛苦》,P.54

註7 Pier Paolo Pasolini,Unpopular Cinema,1970,P.268

布鲁克尔Berlinde De Bruyckere│互相4给P.P.P. Into One-Another IV To P.P.P. 2011 蜡、环氧树脂、铁、羊毛、棉 54x198x127cm c Berlinde De Bruycker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Photo 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 Zurich


布鲁克尔Berlinde De Bruyckere│罗梅乌「我的鹿」1 Romeu ‘my deer’ I, 2010 2010 蜡、环氧树脂、铁、绳子 82.5x29x12cm c Berlinde De Bruycker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Photo Mirjam Devriendt


布鲁克尔Berlinde De Bruyckere│我们都是肉体 We are all Flesh, 2009 2009 蜡、聚酯、钢木质护墙板 Figures:58x110x196cm Plinth:47x165x181cm c Berlinde De Bruycker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Photo Mike Bruce


布鲁克尔Berlinde De Bruyckere│在我之内 Inside me, 2008-2010 2010 铸铁、马皮、环氧树脂、铁、木头 328.7x244.5x126.5cm c Berlinde De Bruyckere Courtesy the artist and Hauser & Wirth Photo Stefan Altenburger Photography Zurich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