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库宁:抽象主义的灵魂艺术家
白立方为香港带来什么?
转:雅昌艺术网 陆晓凡
据悉,3月2日,白立方画廊香港分店正式开张。香港的开幕展呈现了英国艺术家组合——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George)的22幅新作,展览的名字叫“伦敦的图像”(London Pictures),这也是这个英国艺术家组合全球巡展的首站。据画廊方面透露,这是他们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创作,全系列共有292幅作品。
与同为国际大牌的高古轩香港开幕不同,白立方这次的开幕,有不少让人看不透的地方:为什么不选择画廊林立的荷里活道或者毕打行?为什么带来的作品不是其手下最有卖气的达明-赫斯特或者杰克查普曼,而是相对生僻一点的吉尔伯特和乔治呢?这些看似冒险的行径,到底为香港的艺术圈带来什么启示呢?
酒香不怕巷子深
去年1月,国际大牌画廊高古轩已在香港率先设立分店,而现在白立方的跟进,说明了香港已成了目前西方当代艺术寻觅中国或其他亚洲藏家的热门平台。白立方本次在香港开设的门店可谓下了重本:两层高约6米的面积接近2000平方尺(约200平方米)的空间。据闻,这个位于干诺道中50号纽约行的场地已经放租多时,不少中环的地产中介都曾向一些香港本土的画廊推荐该地,虽然租金要较核心地区便宜一点(据称这个空间尺价在140元港元/平方尺左右)。但是这些画廊担心这里离画廊聚集的荷里活道等地距离较远,很难聚集买气,因此没有选择该地。
其实白立方不是不想租借在如毕打行这样优良的位置,因为现在毕打行内正在重新布局。原本由著名服装品牌“上海滩”经营的一楼和二楼,被国际服装品牌A&F以月租100万美元的价格高价租下。三楼除了有英国人经营的Ben Brown画廊外,还有一家由香港人经营的Simon Lee画廊。而四楼则是香港最富盛名的汉雅轩画廊,最高层七楼则是被高古轩所租用。据闻白立方不愿意被高古轩“骑在头上”,因此不愿“屈居”在毕打行内。白立方称选择现在这个选址花费了18个月的时间,是一着兵行险着的险棋还是别有洞天的,现在还没有定论。
但是从参观人气而言,白立方似乎占尽了优势。虽然附近没有别的画廊,但是由于在路边,而且接近地铁站,观众并不难寻其门而进。而且宛如40年代欧式大门印衬下,更让人神往。区别与门面的典雅高贵,里面的装修呈现全白色的简约,符合其名字“白立方”的含义:White Cube——白色的立方块,命名灵感来自爱尔兰作家多赫提的一系列文章:“白立方: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文章中强调现代画廊中的空白墙壁已经成为20世纪艺术的原始模版。
展览现场
学术性定位瞄准中国藏家
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两家画廊,高古轩和白立方免不得被互相比较的命运。相比高古轩开幕时都是政商名人光临的局面不同,白立方的开幕则多了些艺术圈人士的身影。而且不少是来自大陆的藏家。设立香港这个据点,白立方瞄准的是崛起的亚洲藏家,更准确的说,是中国藏家。据白立方透露,之前已经有亚洲藏家购买了他们代理的达蒙-赫斯特的作品,白立方展览总监Tim Harlow称,有“绝对的证据”表明中国大陆对艺术的品味正在拓宽。
与高古轩以达明-赫斯特这样的当代艺术明星作为万无一失的开场秀不同,白立方的香港处女秀同样给人兵行险著的感觉:推出中国藏家比较陌生的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George)作品。白立方香港空间总监格瑞翰表示, “成功建立香港空间是我們长远的目标,不只是玩玩而已,所以从学术性上展现首个展是白立方的策略,吉尔博特和乔治是最具英国当代的学术明星,我们希望亚洲观众能够通过他们认识白立方。”
不拼大牌拼学术,敢推其他画廊不敢推的艺术家,都是白立方的招牌动作。白立方因最先举办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的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个展,以及在最先在上世纪90年代推广达明-赫斯特和翠西-艾敏而声誉倍增。当年当白立方还只是伦敦杜克街44号一间尺寸迷你的画廊,就已经突破性地以策展功能执行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家项目。当年当以达明·赫斯特为首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被公众和艺术圈非议时,白立方看准其在美术史上的学术价值及对艺术工业的冲击,对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进行推荐,从而使得这些英国当代艺术家和白立方都成为英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得不提的一页。
而在销售上,他们多次推出的重磅作品虽然都是极有学术价值,并看似极难售出,但都被其顺利卖出。好像在2010年,达明-赫斯特的第一件甲醛作品《无法逃避的真相》首次在香港展出就以175万英镑卖出。而在2011年的Art HK上,杰克查普曼和迪洛斯的橱窗地狱景象作品《Das Kapital ist Kaput?Ya? Nein Dummkopf!》十分引人注目,不少参观者都争相与其拍照,但也疑问这样的作品是否有藏家感兴趣,但这件作品最终都以52,500英镑卖出。白立方认为,证明了香港的艺术市场远远较许多人所预计的强大。
白立方为香港带来什么?
白立方为香港带来的,不仅是一个证明,证明香港在世界艺术市场上是第三大艺术交易地。其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从香港的一些画廊现实情况看,因为租金高企,所以销售的作品及代理的艺术家都是一些已经成名的保险牌。虽然在商言商,这样的做法并无不妥。但是对于更好地推动整个艺术生态链而言,若是每个画廊都这样经营,只会让市场发展越来越窄。本土艺术家也因缺乏出路而转行,从而导致艺术圈发展失衡。
推动香港本土艺术家中,汉雅轩做得较为出色。掌门人张颂仁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推动者,是他发现了张晓刚、岳敏君、谷文达、刘炜、冯梦波、方力钧、王广义等如今扬名海外的中国艺术家。 1986年,张颂仁第一次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拿到美国,意料之中的碰了钉子,美国同仁觉得这些东西在美国没有市场。1994年,张颂仁带着艺术家们参展圣保罗艺术展,人不多可是实力很强,他们是张晓刚、王广义、方力均,如今当代艺术中卖价最高的四大天王中的3个人。那一年,世界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而在现在,虽然张颂仁手上还是握有不少这些将升值无限的保险牌作品,但是他的发展重点不在此上。而是像当年推动张晓刚、岳敏君等人一样推出香港年轻的艺术家,如林东鹏、周俊辉等。这些艺术家也渐渐成为香港本土艺术家的主力军。周俊辉曾经也表示,如果不是张颂仁的赏识,他在香港坚持做艺术会很艰难。
其次虽然保险级艺术家作品保值程度较好,但是其高企的入门价格也让一些初涉艺术圈的收藏者望而却步。动辄百万的价格不是谁都能消受。而一些年轻或者学术性的艺术家价格较低,而且潜力无限。
对于香港本土艺术家而言,虽然白立方暂时并无明确计划像当年推动YBAs一样推动香港本土艺术家的发展。但当年的YBAs是借着社会的大气氛、政治、经济体制及传媒而对英国艺术带来划时代的改变。而当白立方带着英国艺术来到曾经的殖民地香港,是否能激发香港新生代艺术家也可反思一下,如何从社会时事中获取灵感,创作出香港制造的艺术?
转:雅昌艺术网 陆晓凡

据悉,3月2日,白立方画廊香港分店正式开张。香港的开幕展呈现了英国艺术家组合——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George)的22幅新作,展览的名字叫“伦敦的图像”(London Pictures),这也是这个英国艺术家组合全球巡展的首站。据画廊方面透露,这是他们规模最大的一次艺术创作,全系列共有292幅作品。
与同为国际大牌的高古轩香港开幕不同,白立方这次的开幕,有不少让人看不透的地方:为什么不选择画廊林立的荷里活道或者毕打行?为什么带来的作品不是其手下最有卖气的达明-赫斯特或者杰克查普曼,而是相对生僻一点的吉尔伯特和乔治呢?这些看似冒险的行径,到底为香港的艺术圈带来什么启示呢?
酒香不怕巷子深
去年1月,国际大牌画廊高古轩已在香港率先设立分店,而现在白立方的跟进,说明了香港已成了目前西方当代艺术寻觅中国或其他亚洲藏家的热门平台。白立方本次在香港开设的门店可谓下了重本:两层高约6米的面积接近2000平方尺(约200平方米)的空间。据闻,这个位于干诺道中50号纽约行的场地已经放租多时,不少中环的地产中介都曾向一些香港本土的画廊推荐该地,虽然租金要较核心地区便宜一点(据称这个空间尺价在140元港元/平方尺左右)。但是这些画廊担心这里离画廊聚集的荷里活道等地距离较远,很难聚集买气,因此没有选择该地。
其实白立方不是不想租借在如毕打行这样优良的位置,因为现在毕打行内正在重新布局。原本由著名服装品牌“上海滩”经营的一楼和二楼,被国际服装品牌A&F以月租100万美元的价格高价租下。三楼除了有英国人经营的Ben Brown画廊外,还有一家由香港人经营的Simon Lee画廊。而四楼则是香港最富盛名的汉雅轩画廊,最高层七楼则是被高古轩所租用。据闻白立方不愿意被高古轩“骑在头上”,因此不愿“屈居”在毕打行内。白立方称选择现在这个选址花费了18个月的时间,是一着兵行险着的险棋还是别有洞天的,现在还没有定论。
但是从参观人气而言,白立方似乎占尽了优势。虽然附近没有别的画廊,但是由于在路边,而且接近地铁站,观众并不难寻其门而进。而且宛如40年代欧式大门印衬下,更让人神往。区别与门面的典雅高贵,里面的装修呈现全白色的简约,符合其名字“白立方”的含义:White Cube——白色的立方块,命名灵感来自爱尔兰作家多赫提的一系列文章:“白立方:画廊空间的意识形态”,文章中强调现代画廊中的空白墙壁已经成为20世纪艺术的原始模版。

展览现场
学术性定位瞄准中国藏家
作为全球最富盛名的两家画廊,高古轩和白立方免不得被互相比较的命运。相比高古轩开幕时都是政商名人光临的局面不同,白立方的开幕则多了些艺术圈人士的身影。而且不少是来自大陆的藏家。设立香港这个据点,白立方瞄准的是崛起的亚洲藏家,更准确的说,是中国藏家。据白立方透露,之前已经有亚洲藏家购买了他们代理的达蒙-赫斯特的作品,白立方展览总监Tim Harlow称,有“绝对的证据”表明中国大陆对艺术的品味正在拓宽。
与高古轩以达明-赫斯特这样的当代艺术明星作为万无一失的开场秀不同,白立方的香港处女秀同样给人兵行险著的感觉:推出中国藏家比较陌生的吉尔伯特和乔治(Gilbert& George)作品。白立方香港空间总监格瑞翰表示, “成功建立香港空间是我們长远的目标,不只是玩玩而已,所以从学术性上展现首个展是白立方的策略,吉尔博特和乔治是最具英国当代的学术明星,我们希望亚洲观众能够通过他们认识白立方。”
不拼大牌拼学术,敢推其他画廊不敢推的艺术家,都是白立方的招牌动作。白立方因最先举办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的许多年轻艺术家的个展,以及在最先在上世纪90年代推广达明-赫斯特和翠西-艾敏而声誉倍增。当年当白立方还只是伦敦杜克街44号一间尺寸迷你的画廊,就已经突破性地以策展功能执行了一系列独特的艺术家项目。当年当以达明·赫斯特为首的YBAs(Young British Artists)被公众和艺术圈非议时,白立方看准其在美术史上的学术价值及对艺术工业的冲击,对其中的代表人物作品进行推荐,从而使得这些英国当代艺术家和白立方都成为英国当代艺术史上不得不提的一页。
而在销售上,他们多次推出的重磅作品虽然都是极有学术价值,并看似极难售出,但都被其顺利卖出。好像在2010年,达明-赫斯特的第一件甲醛作品《无法逃避的真相》首次在香港展出就以175万英镑卖出。而在2011年的Art HK上,杰克查普曼和迪洛斯的橱窗地狱景象作品《Das Kapital ist Kaput?Ya? Nein Dummkopf!》十分引人注目,不少参观者都争相与其拍照,但也疑问这样的作品是否有藏家感兴趣,但这件作品最终都以52,500英镑卖出。白立方认为,证明了香港的艺术市场远远较许多人所预计的强大。
白立方为香港带来什么?
白立方为香港带来的,不仅是一个证明,证明香港在世界艺术市场上是第三大艺术交易地。其带来的,更多是一种敢于冒险的精神。从香港的一些画廊现实情况看,因为租金高企,所以销售的作品及代理的艺术家都是一些已经成名的保险牌。虽然在商言商,这样的做法并无不妥。但是对于更好地推动整个艺术生态链而言,若是每个画廊都这样经营,只会让市场发展越来越窄。本土艺术家也因缺乏出路而转行,从而导致艺术圈发展失衡。
推动香港本土艺术家中,汉雅轩做得较为出色。掌门人张颂仁作为中国当代先锋艺术的推动者,是他发现了张晓刚、岳敏君、谷文达、刘炜、冯梦波、方力钧、王广义等如今扬名海外的中国艺术家。 1986年,张颂仁第一次把中国当代艺术作品拿到美国,意料之中的碰了钉子,美国同仁觉得这些东西在美国没有市场。1994年,张颂仁带着艺术家们参展圣保罗艺术展,人不多可是实力很强,他们是张晓刚、王广义、方力均,如今当代艺术中卖价最高的四大天王中的3个人。那一年,世界开始关注中国当代艺术。而在现在,虽然张颂仁手上还是握有不少这些将升值无限的保险牌作品,但是他的发展重点不在此上。而是像当年推动张晓刚、岳敏君等人一样推出香港年轻的艺术家,如林东鹏、周俊辉等。这些艺术家也渐渐成为香港本土艺术家的主力军。周俊辉曾经也表示,如果不是张颂仁的赏识,他在香港坚持做艺术会很艰难。
其次虽然保险级艺术家作品保值程度较好,但是其高企的入门价格也让一些初涉艺术圈的收藏者望而却步。动辄百万的价格不是谁都能消受。而一些年轻或者学术性的艺术家价格较低,而且潜力无限。
对于香港本土艺术家而言,虽然白立方暂时并无明确计划像当年推动YBAs一样推动香港本土艺术家的发展。但当年的YBAs是借着社会的大气氛、政治、经济体制及传媒而对英国艺术带来划时代的改变。而当白立方带着英国艺术来到曾经的殖民地香港,是否能激发香港新生代艺术家也可反思一下,如何从社会时事中获取灵感,创作出香港制造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