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当代艺术?
发起人:rockink  回复数:5   浏览数:3138   最后更新:2012/02/23 21:42:39 by rockink
[楼主] 陆小果 2012-02-19 18:31:06
开幕式来捧场的人都名头响亮,侯瀚如、鲍栋、陈文波、储云、徐震、棉棉、金锋、石青……嘉宾云集,一下子就把小洋房式的画廊挤满了。许宇忙着跟大家寒暄,气氛欢快,在二楼沃尔夫冈的系列摄影前,侯瀚如边看边问:“他(沃尔夫冈)会来吗?”许宇笑答:“他倒是问过要不要他来,我一想这头等舱啊什么的,大师嘛,我怕请他来一趟会让我破产。”

许宇离开James Cohan后单干的画廊取名就叫“Leo Xu Projects”,地点也是幢小洋房,藏在幽静的复兴西路的小弄里,很时尚很小资,《男孩:当代肖像》这个名字也挺小资挺时尚,不叫“青年”,不叫“男人”,不叫“young”也不叫“man”,偏偏叫“boy”。

一楼有著名泰国电影导演、艺术家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的双频录像装置《信念》,一红一蓝的两个宇航员被屏幕隔开,分别在太空舱里漂浮静坐冥思,四周充满了封闭压力舱的嗡嗡声,后来红色宇航员摘下了帽子,露出脸庞,看着窗外的太空,若有所思。另一部单频录像是法国编舞家Jérôme Bel的作品,由当代舞演员Cédric Andrieux出演的《Cédric Andrieux》,展厅座椅上放着耳机,可以听到舞蹈者的喘息以及他喃喃的自述。

郭鸿蔚展出了三幅拼贴作品,从杂志上剪下了男性的胸肌、显然练过健美的臂膀和大腿,以至于鲍栋开玩笑:“郭鸿蔚现在这么生猛?”另外大家看到许多熟悉的老作品,比如杨福东的《第一个知识分子》、胡向前汗水滴答的自我暴晒和对打的小丑、刘窗从路人身上扒下来的各种物件衣裤,等等等等。

“男孩”显然是对这十年来的男性形象进行一个汇总,展示流行文化中的男性美以及对男性美的消费,让人想起《男人装》、《Vouge Men》、《名牌》、《芭莎男士》等一系列顶尖男性杂志孜孜不倦对男人的探讨。

LEO XU PROJECTS
BOY: A CONTEMPORARY男孩:当代肖像 





2012年2月19日至4月8日
VIP酒会 2012年2月19日,晚5-7点

艺术家:Jérôme Bel、程然、郭鸿蔚、胡向前、李青、刘窗、梅远贵、Wolfgang Tillmans、Fred Tomaselli、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Danh Vo、杨福东、周海婴

本次展览汇集了来自国际艺术家的近作和为展览度身定制的新作,以及来自当代舞蹈、时装摄影以及20世纪中期纪实摄影的作品。

“男孩”一词在全球当代文化,尤其是流行文化和青年文化中,被广为延伸指代青年男性。而21世纪过去的十年里,男性形象发生着疾速的变化,其外延和定义在不同的文化、地域以及媒介中被拓展和扩充。《男孩:当代肖像》便是基于如此的上下文,试图通过截取来自当代视觉艺术领域以及与其参照、毗邻的其他领域的创作与生产的剖面来描摹来自今天的男性形象,重新定义男性气概、角色等。

自1990年代初以来,著名德国艺术家Wolfgang Tillmans藉由其摄影以及在出版和杂志领域的实践,不断探索着气概、仪态、体貌等诸多在当代视觉文化中的男性形象的代表特征。其为本次展览创作的墙面装置延续了他经典、个性化的摄影展示模式。精选了来自2000至2010年间的代表作品,涵盖了青年肖像、日常静物、亚文化生活的摄影速写等他广为人知的门类,这组作品汇成了一篇第一人称的小说,探讨了男性青年生活中情感、欲望、知性等层面。活跃于国际舞台和艺术界的法国编舞家Jérôme Bel则呈上了一则同样私密坦诚的自我叙事——始于三年前,曾在全球各地巡演,备受好评的由同名当代舞演员Cédric Andrieux出演的《Cédric Andrieux》——在通过第一人称叙事解构了当代舞蹈这一媒介的过程中再现了一个既真实又具有表演虚构的男性的记忆与内心世界。

不同的媒介与形式的介入使得男性的形象变得更为丰富、精准。北京艺术家刘窗的《收购》(2007)展示了艺术家从路人身上搜罗的全部物品,以分类学的方式加以分类、归纳、整理,陈列开来,由此一个主人公缺失的肖像变得丰满生动。越南裔丹麦艺术家Danh Vo惯以挪用现成品修改其属性。为展览特约创作的《Bud Lite》系一件烫金的Bud Light啤酒包装纸盒,提供了对消费社会中男性特征与体验的写照。

为2006年利物浦双年展委约创作的双频录像装置《信念》无疑是著名泰国电影导演、艺术家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两部经典长篇《热带疾病》、《百年症候群》的投影,叙事相仿和主旨关联,这部短篇寄宿于科幻电影的外壳,在对两位类似宇航员的男性角色的反复描摹中寄托了艺术家对逝去爱情、记忆的缅怀。展览中另一部出自杭州艺术家程然之手的短片《希望之屋》乃是对已故英国导演Derek Jarman的回忆。

男性的阳刚与个体身份是展览另一议题。来自杭州的李青绘画中如雌雄同体的杜尚与蒙娜丽莎肖像不仅仅试图拾取作者和作品间的默契,亦是展示了在当今文化中愈发模糊的男性气概。对阳刚的极致崇尚与追求始终占据着酷儿文化和消费文化的议程。北京画家郭鸿蔚截取了杂志媒体上无数肌肉健硕的男性躯干的拼贴作品,无疑是对男性美的一种微笑、狡颉的致意。著名美国艺术家Fred Tomaselli对报纸头版中爆炸受难者照片的再创作,将灾难转译成了对男性美的颂扬。居于北京的观念艺术家胡向前在其先前作品中透出了对广州地域文化(譬如移民文化)的关照。源自他对身边几位黑人朋友的好奇,录像《太阳》(2008)中胡向前试图通过不断的日晒获得近似黑人的肤色。

杨福东、周海婴、梅远贵等艺术家、摄影师的作品亦在展览中为男性形象的变化提供了时间的坐标和参照。







































































































[沙发:1楼] guest 2012-02-21 01:11:02
呵呵
[板凳:2楼] guest 2012-02-21 09:44:11
这种塑料艺术很害人啊,有些挺好的艺术家放在这样的塑料味儿十足的小资空间里也被熏得不行了.
[地板:3楼] guest 2012-02-21 10:20:58
好的艺术家的好的作品如果不坚持自己的创作的语境,掉进这个窟窿也会伦为不好的艺术家伦为不好的作品.
[4楼] guest 2012-02-21 13:22:08
这种男性时尚杂志范儿的展览有啥意思啊,而且这种文摘整合式的主题策划也太简单了吧,照这样的思路,一天可以提炼几百个主题,照主题搜集作品就是了。
[5楼] guest 2012-02-21 13:39:20
谁在做展览?艺术家?还是画廊老板?上海当代艺术只会在这种氛围里被北京进一步拉开距离。
[6楼] guest 2012-02-21 13:48:24
“胡向前汗水滴答的自我暴晒和对打的小丑、刘窗从路人身上扒下来的各种物件衣裤”

你妈,还不错的作品,被写成这样。杯具。
[7楼] guest 2012-02-21 13:58:45
后续男孩









他们来了
[8楼] guest 2012-02-22 00:50:20
猴子一问就漏气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