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先锋没有对手了吗?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360   最后更新:2012/02/10 16:06:42 by 蜡笔头
[楼主] 之乎者也 2012-02-10 16:06:42
黄燎原:对年轻艺术家的评判标准.

—转盒子艺术地图 | 当代艺术观察

  艺术家描述

  专长木刻的郑维以板子作为他创作的重要媒介,加之各种各样如颜料、磁带等这样的元素,形成了他比较独特的艺术语言;洪绍裴的作品也一样是从平面上凸出的,但不同的是那些突出的部分是以颜料来完成的,并不是直接用现成的材料,这其实是一个非常革命性的举动,因为从早期火热的现代主义年代,艺术家们就试图把绘画从二维空间转化为三维空间,但他们在转化过程中用的是现成物,比如磁带、小提琴、信纸、毛笔附着在画面上,而洪绍裴完全是用颜料来完成,使它变成了类似雕塑式的绘画作品。如果发展顺利,他在美术史上会成为一个很重要的人;同样,宋丞刚开始也是用一些树枝和泥土作立体的画,后来都变成手工制做了。

  对作品的评价标准

  我推荐的年轻艺术家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立体,这些画都从平面凸出来,这算我近期的审美情趣和方向。其实判断一个艺术家所谓的好坏都是个人标准,而且每一个艺术家的特点都很不一样,很难有一个什么公理。从我个人来说其实很简单:观看、阅读、道听途说和思考,然后形成自己的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标准。众多客观因素形成了自己主观的审美感受。

  个人认为美术史上每一次革命都是技术的革命(包括观念的革命)。比如印象派的光、野兽派的变形其实都是完成了技术上的革命。摄影、建筑艺术也是技术上的问题,所以技术革命非常重要。对年轻艺术家的欣赏我更注重独创性,因为学术已经进入萝卜白菜各有一好的混乱状态了,我认为无论是阅读书籍、音乐、舞蹈还是当代艺术等事物的时候,其实很多人也都有这种独创性,但得看它是否在你的审美范围之内——以你的审美去判断,既有延续性又有独特性,它是会有未来的,这很重要。

  从我推荐的艺术家来说,他们更多的并不是做装置实验,而是不约而同基本上他们还是在做和传统绘画相结合的实验,有时难以定义作品到底应该算什么,但归根结底还是在研究绘画的范畴,探讨的还是绘画的问题,而好多艺术家如今已经脱离了传统的绘画。

  年轻艺术家的气息

  年轻的艺术家身上大多都有独创性,但有的人玩着玩着就不玩了,对于这些年轻艺术家来说关键就看能不能坚持了,这个特别重要。每个时代都有属于那个时代的潮流和气息,这是历史的潮流,其实用材料创作作品也有一个世纪了,但在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艺术家身上慢慢地开始越来越突出了。现在对于媒介材料的研究和运用已经成为当代艺术的一个重要课题。

  追潮流你就落后了!每一个好的艺术家应该是开风气之先的,只是这只能等到历史来作证,但重要的是每个人最起码有个很明确的方向在走。每个时代的艺术家应该是继承和开拓相结合的。而中国普遍的审美还是在传统古典的审美上,大多数人保守的观念还是没有转变过来,人们的目光还没有完全打开,不理解这样的一种艺术,所以说当代艺术在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市场的好坏占多大比重

  评价艺术是需要考虑市场的,市场和艺术创作是一母双生的,缺了谁都不行。所有的艺术都要过商业这一关,不商业的艺术不是艺术。因为它永远躲在未知的地方,最后就没有人把它当艺术了。对于艺术家来说,一件作品只有进入流通渠道才算最终完成了。这和做音乐一样,不停做实验但是没有人承认、没有人吸取你的元素、你没有影响到后代,那自然就被淘汰了,我们根本不知道它存在过。所谓的大师都是对后世有很大影响的人,他们启发了很多后人,变得很重要,是市场决定了它的重要。而市场需要时间慢慢培养,随着历史的尘埃落定,有些人慢慢地就不在了,而真正有价值的那些就会留下来。

  对青年艺术家说

  在当下市场不是特别好的情况下,埋头苦干。也许艺术家的黄金期就这么长,在没成名的时候把东西做好了,未来就是你的。有的东西叫史海钩沉,好的东西最后就会被历史翻出来,不必要争一朝一夕。就像梵高一样最后被挖出来便影响了很多人,成了大师。人多经历一些事情总是好的,你们都还年轻,当老了以后盘点自己的生活也不至于一片空白。

  推荐:洪绍裴、郑维、宋丞
..
[沙发:1楼] 之乎者也 2012-02-10 17:54:38

姜楠:年轻艺术家的技术和想象力都很重要.

-转盒子艺术地图 | 当代艺术观察

  推荐:张鹏、王光乐

  对作品的评价标准

  我们生活在当下这个时代,因而不自觉地更关注属于这个时代的当代艺术,因为它往往与我们自身的生存体验和成长经验存在着紧密的关系。这种陷入自发性的关系的背后,其实表达了每个关注当代艺术的人的一种态度,有时是一种需要,有时也是一种追求。我推荐的两位年轻艺术家,用以创作的主要媒介分别是影像和绘画,其作品也不但几乎没有类比之处,反而在作品风格上反差极大。而正因如此,他们在我看来却都非常完整地呈现了在当代艺术领域关于年轻艺术家表达自我与人性,普世与现世的问题上的多种可能。这样的殊途也恰恰表现了年轻艺术家的创造力和与世界对话的能力,即发现了在社会快速成长的过程中被忽视的和被伤害的问题,以近乎残酷的呈现和以近乎修行的自持都是唤醒人类对本体身份的思考。这样的方式或许还有更多。

  我认为绘画的技术是必须具备的,它可以帮你更清晰和完整的表达你的思想与感情。但对艺术创作而言,想象力才是最重要的。我平时有很多时间和年轻艺术家在一起,我认为多聆听他们的声音与看到他们的作品一样重要。很多年轻艺术家目前还处在艺术创作的适应期和调整期,他们的作品面貌还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所以多与他们沟通聊天,在这个过程中你慢慢能感受到哪些年轻人更有能力完成自己的理想。从作品的角度来说,我喜欢年轻人把作品当作自己在每一个当下的出口,把你了解的世界呈现出来已足够了。毕竟真诚的表达自我是最关键的,要相信你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

  年轻艺术家的气息

  年轻人身上具备坚持,勇于承受,不妥协,不追随权力。这些都是我很欣赏的特点。我很早就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每一个艺术家在创作期,都在经历其“当代”的时期,而当代艺术的每一个当下都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快速消费的社会转型期,我们目睹和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和多重层面的精神拷问,年轻艺术家有责任和义务在自我与现世中找到方法和发出自己的声音。这不单单是艺术上的创造力的问题,这更是一个评判自我与社会关系,剖析多重价值与审美观念,确立正义人格与独立艺术观点的很多问题。

  市场的好坏占多大比重

  我可能更在乎他(她)的作品在什么样的地方被展出,我不主动打听谁的作品卖得怎么样,除非有人告诉了我。我很早之前买过几张年轻艺术家谢墨凛的作品。当时他刚刚回国住在黑桥艺术区,现在慢慢他的作品也在“空间站”做了个展,前几天在佩斯也有展出。有时候见到有意思的画就压根不会考虑它是否升值的问题,我觉得都很正常。我基本上也不会刻意去保留或出售谁的,出售作品有时也是为了推动市场的关注度。

  对青年艺术家说

  注意身体,少熬夜。
..
[板凳:2楼] guest 2012-02-10 18:59:10
推年轻艺术家,太搞!艺术就是艺术,不分娘腔,只要好的都可以推。再说当代艺术是思想成熟的释放,涉世不深能有啥内容,欧洲艺术家多是奋斗一生才取得荣誉,作品深邃引人入胜。如今年轻的孩子多是肤浅的卡通加小点子,多数停留在制造图像上(有先进的机器造像了,还手工抓瞎个啥子)再扶持只能是拔苗助长,往歪路上引,看看那个青年艺术100,都是些啥?惨不忍睹,居然还好意思全国巡展,太他妈糟蹋人了吧!
[地板:3楼] 之乎者也 2012-02-11 10:26:15

付晓东:当代年轻艺术家的特质.

 对艺术的鉴赏角度是什么?

  即便访问过很多工作室,还是不能说谁是青年艺术家“之最”。艺术大奖的空缺,是一个准确的结果。作为一个观察者,只能给出事实的呈现,并非一个决定或判断。作为一个研究者,看到的是一个充满了矛盾和复杂性的客观事实。我更喜欢不被理解、没被开发的审美经验。如果艺术家能够跳脱我的知识系统,越过我对艺术的理解之外,无疑值得关注。

  德勒兹在《什么是哲学》中认为,哲学是对概念的创造。用视觉图像对世界进行描述,提出新思考,艺术就与哲学一样。好的艺术能够创造出新的视觉经验,提出新的理念,有对以往观念有所挑战,艺术形式上的探索,语言上的推进,甚至突破艺术边界的尝试……,创造力并不是那么简单,而是建构在艺术史的框架之上,推进才是有效的创造。只有技法上的熟练没什么意义,永远无法成为划时代的“大师”。

  当代的年轻艺术家具有怎样的气息?

  一、巴塔耶的理论与“死亡美学”。将巴洛克、死亡、性感和神圣结合到一起的混杂美感。黄然、史金淞都是这个趣味的代表,这种美学受到欧洲基督教压抑已久的异教文化的大众化泛滥的影响,比如 LADY GAGA 的走红,是青年文化区别与以往的断裂性现象。

  二、帝国的反抗。青年艺术家反抗“商业帝国”和“政治帝国”的实践,是一种无权者的反抗。艺术不再是美术馆里的陈列物,而是将艺术事件嵌入到媒介文化和社会生活中,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比如这两年比较火热的“自我组织”群体。商业帝国的反抗,则是进入其内部系统而令其崩溃。

  三、日常体验性。年轻艺术家厌倦了大资本、大制作的国际化风格,把日常生活和感觉经验转化成作品,一个被忽视的垃圾场景经过诗意的转换,从另一个世界观和价值观去体验,从而使日常平庸生活的体验升华。艺术家作为一个普通人身体力行的感受传达,给观众以切肤之感。

  四、玩乐主义。一种在视觉上尽量做得轻松,彩色,让人充满愉悦之感,注重视觉愉悦和感官享乐;另一种回到内心的沉静和修炼,回到东方禅学和传统文人的自我超脱。在视觉上也有完全不一样的视觉经验。

  五、新的性别意识。同性恋文化和女性主义发展产生对“男色审美”的知觉,以及“正妹文化”。对男性身体和气质的关注,成为新的美感对象。

  市场的好坏对于评价一个艺术家占多大比重?

  市场对我不会有什么影响。艺术价值是客观的,价格只对外行有影响。最畅销的作品总是非常像照片的唯美而忧郁的作品。归根结底,当代艺术骨子里还是精英文化,是需要有更多闲暇时间去教养的文化阶层,需要懂得艺术史,有一定阅读,并有精神追求的一类人,才能懂得如何欣赏当代艺术。

  这与电影一样,导演为了迎合大众,照顾票房,拍娱乐电影,也总有搞实验电影的前卫的导演,忠实于内心真正想要表达的东西,做电影探索。艺术创作是更加个人化的事,更容易操作,有可能产生推动人类文明和艺术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也许这个时代的大师,我们还没有人认识他呢。

  真正引领时代的永远是个人化的品味,如果有能力把个人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且足够准确,足够充分,“蝴蝶效应”也可能影响世界。这种个人化偏执的存在,非常敏感而微小,甚至不可能被大多数人在当下所认同。这个划时代的起点,也许在你我目前能看到和理解的所有东西之外。

  **真正引领时代的事物永远是个人化的品味,如果有能力把个人的想法变成现实而且足够准确,就可能影响世界。这种个人化偏执的存在非常敏感而微小,甚至不可能被大多数人在当下所认同,这个划时代的东西也许在你我目前看到的所有东西之外。

  推荐:双飞、未知博物馆
..
[4楼] 之乎者也 2012-02-11 10:28:18

杨洋:看重年轻艺术家的技法.

 很看重艺术家作品中的技法,这是首要的条件。无论是绘画还是装置,归根结底还是艺术家手上的功夫要好,需要是专业出身,有比较深厚的绘画功底,对艺术有比较敏锐的感知和想法;另外,我要看艺术家所要表达的内容跟他自己内心是否是一致的。于是我一定要跟艺术家聊天,包括了解到他喜欢哪些方面的书、喜欢去什么地方旅游等方方面面。和艺术家的沟通能让我了解到他的创作来源,自然也就知道他创作作品这样的举动是否和内心一致。通过了解艺术家这个人,完全能够感受到他对艺术的那种热爱绝不是为了生计而把它作为一个工具,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内心的初衷很重要;然后回到作品上来看画面的美感。我们现在的方向是瞄准年轻艺术家,没有参与过太多纷繁复杂的商业运作。

  我关注艺术家内心的东西,当他内心中有某些东西能打动我的时候我就会特别关注他。我会以长远的眼光来看他未来的前景是怎样的。单凭一两张画其实看不出什么,不管用的是什么材料、以什么样的表现形式,我很注重的是是否真诚,要有能打动人的元素。

  年轻艺术家的气息

  年轻的艺术家以他们特有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创造出很多很感人的东西,我并不认为他们是众人所说的很浮夸的一代,也并不见得不踏实,不管从作品还是和他们聊天中我都会发现,他们其实思维非常灵活,他们有对对世界和自身独特的视角和观点,因为我也是80后,我和那些年轻的艺术家都是经历相似的同龄人,因此我和他们沟通不会有太多障碍。

  市场的好坏占多大比重

  不可否认市场因素当然会影响到对他们的评价,这牵扯到学术和商业到底怎么平衡的问题。艺术家和画廊只不过是各司其职,艺术家专心搞学术,具体的商业运作画廊来做。尽管画廊是进行商业运作,但这也是建立在对学术的认真考究上的,对一个艺术家的评价终究是要从学术角度着眼的,如画廊向藏家推荐艺术家的作品同样是需要从学术上来向藏家讲述的,藏家花钱买艺术品绝不只是为了卖掉,这和艺术品本身的价值是密切关联的。只是作为画廊的角色注定了我们必须是以市场这种方式将艺术家推向大众。

  对青年艺术家说

  “年轻艺术家要把眼光放长远一些,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从前几年市场红火的阶段到如今的金融危机,整个过程像过山车一样起伏跌宕。我亲历了众多年轻艺术家的起起落落,这种宝贵的经验我非常希望和年轻艺术家分享。虽然不一定将自己创作什么样的主题或者用什么样的媒介形式定位死,但需要有一个长远的规划,这是一种大方向上的把握,就是我一辈子都要做艺术家的决心和坚持,而且要自信,相信这样的坚持总会有人发现。但是这种坚持也是需要有天分的。年轻人要对自己有准确的定位,考虑太多市场会让创作变得不专心。尽管艺术家很多,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人却很少,甚至好的艺术家也很少。所以真诚很重要,必须客观的审视自己。其实这和做人是一样的道理,把人做好了,加上天赋和努力,这艺术家估计也就成了。”
..
[5楼] guest 2012-02-13 13:11:43

唐炬:对年轻艺术家作品的评价标准

 推荐:陈飞、谢忱安、刘向东

  艺术家描述

  这三个艺术家的作品都有收藏。这几个年轻人所拥有的气质很适合绘画,这从他们的作品中就可以看出来。那些怪异的所谓当代艺术的东西影响了很多年轻人,但他们并不被现在的所谓“潮流”影响,只是按照自己内心的感受、喜好和欲望去努力创作,这是很难得的。

  比如当时在拍卖会上看到陈飞的作品,顿时感到眼前一亮,他的线描和所用的造型手段很少见,绘画语言上怪诞而特别。尽管不太了解画家本人,但画面所带来的感受却非常深刻;而刚开始并不关注的刘向东在几年以后描绘东北民俗生活的作品画那种极致真令人刮目相看。

  对作品的评价标准

  对于作品的欣赏还是以个人的审美和感觉为主,是扑面而来的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感觉,就这样抓住你了,具体无法说出来,或者说宁可不说。但绘画基础和功底是必须的,必须基于这一点再谈艺术家的天赋、修养和他的思考。这种评价标准还和个人偏好有关,我偏好绘画这种传统形式胜于装置、影像。我认为年轻人还是应该延续和继承中国的传统艺术形式。

  年轻艺术家的气息

  因为时代不同,年轻人信息获取的渠道更丰富,能够看到的接触到的更广泛这是优势,但也有可能会变成一个劣势,往往不能集中精力了。就如拿压力和压强的关系来做一个比喻:同样的压力下,面积越大压强就越小。而架上绘画需要一个人非常大的投入才能达到一种高度,否则便难以预见他将来还能走多远。

  市场的好坏占多大比重

  以我的收藏来看,从不太考虑市场这一因素,选择往往就是抱着“喜欢就行”的心态。因为我真正在收藏的是艺术,而不仅仅只是做为一种投资,一旦遇到需要的作品我就会想去拥有他,当然也要量力而行。并不考虑这一因素的原因还有我反而觉得,年轻艺术家的作品价格太高并不是一个好事情,要给将来留足空间。

  我从来不用“写实”这样的框框作为甄选艺术品的条件。所谓当代艺术对应的应该是现代艺术;写实对应的应该是抽象、表现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架上绘画基本面貌就是写实,中国的画家并没有将现代艺术作为课题去研究,也没有投入力量去做,从现代艺术上去做一个阶段性的发展,所以中国的架上绘画滞后于西方。然而突然就到了当代艺术了,强调观念、

  强调一些很悬很虚的东西,我不认为需要过分强调这些,一味追新求异、反叛,觉得到了这个时代,传统的绘画过时了,该淘汰了,其实这是给不扎实投入做艺术的人一个借口,觉得不需要在艺术史的背景下,只要有想法有观念也能行,于是早就了不少肤浅的艺术家。在艺术鉴赏方面其实我无所谓当代不当代。

  对青年艺术家说

  “我不希望艺术家把这件事情当成一种谋生的手段,只有发自内心喜欢,创作的时候才会感到真正的开心,这样当有进步才会充满成就感。如果单纯是为了获得一些财富,在这个世界上过的好一些,以这样的观念维系艺术的道路是会有问题的。架上绘画要能耐得住寂寞、沉得下心,坚持长久做下去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希望年轻人更专注的做这件事情,不要涉猎的太多将力量分散。如果能真正的有一些好的构思和巧妙的想法,那么多种形式是可以接受的,而不是学一些皮毛刻意搞极端标新立异,制造一些有悖于人正常审美取向的噱头,更应该从智慧方面给人一种启发,或者从人文关怀的角度让人感受一些东西。智慧和爱才是有意义的。”

[6楼] guest 2012-02-14 09:58:14
统统是扯蛋.
生存还是毁灭才是年轻艺术家需要去解决的.什么叫发自内心的喜欢艺术,这种道德绑架有意义吗.难道我们要对一个商人也提出同样的问题,你应该发自内心的喜欢钱,挣钱的时候才能感到真正的开心.
坑爹啊,别上当
[7楼] guest 2012-02-14 17:29:29
扯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