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根本不值一提?《兄弟》根本不值一提?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作者:蒲荔子
当余华《兄弟(上)》以50万册销量夺得纯文学年度排行榜冠军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文学评论界的集体沉默。
当《兄弟(下)》上市两天就紧急加印6万册的时候,在新出炉的“第4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提名名单上,无论是“年度杰出作家”还是“年度小说家”,都没有出现余华的名字。
日前,记者就此反常现象独家采访了余华和评论家、“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秘书长谢有顺。正在各大书店热卖的《兄弟弟》,真像余华说的那样无可挑剔,还是像谢有顺批评的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1 序曲
余华:还没发现什么缺憾
记者(下简称“记”):《兄弟(上)》销量50万册,《兄弟(下)》首印就30万册。你对此感觉怎样?
余华:(下简称“余”):实际上,《兄弟(上)》是卖了45万册,下部出来后,又紧急加印了5万册;《兄弟(下)》3月20日上市,第3天就加印了6万册,所以加起来一共是86万册。
记:你自己认为《兄弟(下)》更好读。你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刻意制造阅读快感?
余:我写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有快感,不激动就写不下来。为读者写作?不可能。当然,也可以说是为读者,这个读者就是我自己。
记:你曾说写完《兄弟》,你终于会写爱情了?但其实你并不是第一次写爱情,《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和许玉兰、《活着》里福贵和子珍、凤霞和二喜的爱情都很动人。
余:哈哈,我忘了写过凤霞的爱情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第一次写初恋。不过,许三观、福贵、凤霞的爱情跟真正的爱情不是一回事,其中还有很多关于生存、亲情这样的附加成分。我一直认为,写了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小说。
记:你说这是你最厚重的一本小说,这个“厚重”除了篇幅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余:信息量、叙述手法的多重性。我写了51万字,就是提供了51万字的信息和阅读感受。我的前3部长篇小说基本是用一种语调叙述的,而在这一部里,优美的地方用优美语调,粗俗的地方用粗俗语调。贯穿在整部小说中的两种主要叙述语调,比如写李光头的暴富、刘镇的选美比赛,我是开放式的叙述,情绪非常饱满;而在叙述3个人之间情感的时候,又是一种收回来的、细腻的叙述。我常常提醒自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把握住合适的语调。
记:看来你对这部作品非常满意,那么,目前你有没有看到遗憾之处?
余:我还没有发现遗憾。上部出版的时候,我感觉有几个地方可以写得更好,但根据我以前3部长篇小说的经验,修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心态、记忆、感觉都已不在写作时的状态。
谢有顺:这部小说不值一提
记:余华的《兄弟(上)》销量达50万册,他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这次为什么没入围“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谢有顺(下简称“谢”):我说过,让文学的还给文学,让市场的还给市场吧。《兄弟》确实写得不好,这点专家们是有共识的。30张专家推选票中,余华只得了2票。少得出乎人的意料。
记:《兄弟(上)》怎么个不好法?
谢:在余华的写作中,它根本不值一提。余华是我的好朋友,我20岁的时候就和他有交往了。但他写出《兄弟(上)》这样的作品,我心里是很难过的。我举两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粗糙了。一个是情节上的,在第43页,男主人公宋凡平在上千人面前,完成了一个扣篮动作(这是否真实尚可忽略不计),紧接着,这个腼腆善良的人居然跑到球场外,“意犹未尽一把抱起了李兰”,“一千多个人看着呢,他竟然把李兰举了起来”,你相信吗?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乡镇,在一个连夫妻上街都不敢牵手的有“道德洁癖”的年代,一个腼腆老实的男人,不仅会扣篮,而且还会当着上千人的面把一个寡妇(是寡妇!)“抱起来”、“举起来”?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事吗?不是,这只能说是好莱坞的电影画面。另一个是语言上的,在第13页,余华写李光头小小年纪就知道用屁股的故事来换别人的三鲜面,“他知道自己在厕所里偷看到的五个屁股,有四个是不值钱的跳楼甩卖价,可是林红的屁股不得了,那是价值连城的超五星级的屁股。”“此后李光头学聪明了,他不再供应免费的午餐。”等等。“跳楼甩卖价”、“超五星级”、“免费的午餐”这样一些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词,将它用在60年代的中国语境里、用在主人公的自叙(“他知道”)里,你相信这是出自曾以语言简洁精确见长的余华之手吗?这样违背写作常识的例子,在一部对现实进行“正面强攻”的小说里,假如在情节上失真,在语言上粗糙,它所写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就很难有说服力。
2 发展
余华:找出一千个例子我就服
记:谢有顺举的情节上的例子,你怎么看?
余:从总体时代背景的角度,我同意他的观点。确实,那个特定的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使常人很难做出这种举动。我写作的时候也犹豫了一下。但大环境是一方面,具体环境又是一方面。在他做出这个举动的时候,我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千人围观,烟头烫到了旁边的人……整个环境下,人的意识已进入一种亢奋状态,这时候,做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是说他们在菜市场就随随便便搂抱起来,那才是问题。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个柔弱的人,可以杀死强大的人。
记:语言上的问题呢?
余:我想这可能是我疏忽了。我太太看这本书看了好几遍,她也给我指出了一些细节上的疏忽,一些衔接上的生硬等等。但这不应是评论家指责的地方,就算让一个语言学家来写小说,也可以挑出错别字来。现在电脑这么先进,还是有病毒,还是会死机,何况人脑呢?如果他能找出1000个这样的例子,那我就服气地说,我的小说不行。一两个构不成问题。
谢有顺:那就再随便举几个吧
记:余华认为,他已为你说的那个情节做了足够的铺垫。
谢:这个解释无法令我信服。我也不是光看那一个情节,而是整本书顺着看下来的。就像余华曾经说过的,这是一本现实小说,而不是一本怪诞小说,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越过他特定的时代。而且,小说里宋凡平的性格是老实的谨慎的,再怎么铺垫,他也不可能爆发到去扣篮、去抱寡妇。
记:至于你所说的语言问题,余华承认可能是自己疏忽了。
谢:我也相信他可能是疏忽,但我上面引的3个词是同一页同一段,并不是到处翻来的。这不能不说是明显的语言漏洞。这种漏洞,也许余华不会认为有多严重,但我们知道,余华征服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精确精练的语言。我曾写过关于他的散文的评论,里面说到,“他曾用一个字征服了我。”我记得是说一个女人让丈夫抱抱刚出生的孩子,丈夫说:“我不敢抱,她太小了,我怕把他抱坏了。”一个“坏”字,就把丈夫那种兴奋、紧张、疼爱的心情完整地传达了出来。前后对比,高下立判。
记:余华认为几个细节的疏忽并不能代表小说的失败。
谢:如果像他说的那样,要找出1000个例子来,那还有谁看他的小说,也用不着我们来评判了。余华这样的作家,蛰伏了10年,出来的作品理当精益求精,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样。在《兄弟(上)》里,我看到他许多情节和语言不符合时代现实,缺少性格依据。这样的例子我随手就可以举出几十个。比如他让父子两人都因为看女人屁股淹死在厕所里,这种情节不牵强吗?比如他让一个小孩说,我性欲来了,我阳痿了,这可能吗?
3 高潮
余华:再伟大的作品也有缺陷
记:评论家认为你离生活太远,所以情节不真实。你的写作素材都是如何得来的呢?
余:我一直在生活啊。虽然没有有意搜集素材,但我的记忆力很好,基本什么事都能记下来。当我写作的时候,记忆就被调动,集中涌现,挡都挡不住。在下部里,这种叙述的推力更是完全控制了我。
记:下部里那么多的流行语,也是凭记忆吗?
余:都是生活中得来的。
记:那么你是否依然认为《兄弟》是你最出色的小说?
余:目前我很满意。
记:《活着》这部小说被很多人认为是你的经典之作,你不会像忘了你写过爱情一样忘了你以前的小说有多好吧。
余:呵呵,也许人都有喜欢新作的习惯吧,就像父母总是宠爱最小的孩子一样。以前《许三观卖血记》出来的时候,我也认为那是我最好的了,超越不了,但我现在认为我又进步了。
记:总体来说,您并不认同批评家的意见?
余:再伟大的作品也会有缺陷。
谢有顺:这个回答太像娱乐明星
记:余华并不认同您对这部小说的评价。
谢:意见不同,这很正常。但我认为,余华对待写作的新态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他现在是过于自信了。我之前曾经说过,一边是《兄弟(上)》的热销,另一边是专业读者的集体沉默,这构成了2005年度最为怪诞的文学景观。那么多的媒体议论,几乎都是余华自己一个人在说,他接受了数十家媒体的采访,可作家、评论家中,对这部作品进行肯定的,只有少数几个人。除了《兄弟(上)》,可能没有任何一部文学畅销书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自身推广的。
记:你怎么看他“再伟大的作品也会有缺陷”这个说法?
谢:这个说法太聪明,回避了问题。
记:回避了什么问题?
谢:余华的技巧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他的心态,是他成名之后对待写作的态度。
4 尾声
余华:写作别听批评家的
记:你曾透露说,你计划写一部“四个家庭三个时代”的作品,但因故搁浅,接下来会继续吗?
余:这要到秋天才有时间考虑,因为《兄弟》,很多琐事都堆到了一起,我得集中解决一下。不过,假如不写大的小说,我还是会写当代题材。因为我关于这个时代的记忆正处在十分活跃的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记:你曾说,虽然有些批评是无理取闹,但也有很多批评意见是中肯的。在新长篇的写作中,你会吸取这些批评意见,还是继续我行我素?
余:呵呵,我说那意见中肯,并不是我同意他的观点,只表示我认可他的态度。第一个给我写评论的是张新颖,当时他还在读大学本科,我看了无数遍。现在,无数人在写我的评论,但我已经一遍也不看了。
依我的经验,写作只有一个诀窍,就是不断地写,不要怕受到别人的影响。当我写下《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些后来被称为先锋派的作品时,只有《收获》、《北京文学》和《<
来源: 南方日报(广州) 作者:蒲荔子
当余华《兄弟(上)》以50万册销量夺得纯文学年度排行榜冠军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文学评论界的集体沉默。
当《兄弟(下)》上市两天就紧急加印6万册的时候,在新出炉的“第4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提名名单上,无论是“年度杰出作家”还是“年度小说家”,都没有出现余华的名字。
日前,记者就此反常现象独家采访了余华和评论家、“华语文学传媒盛典”秘书长谢有顺。正在各大书店热卖的《兄弟弟》,真像余华说的那样无可挑剔,还是像谢有顺批评的是一部“失败的作品”?
1 序曲
余华:还没发现什么缺憾
记者(下简称“记”):《兄弟(上)》销量50万册,《兄弟(下)》首印就30万册。你对此感觉怎样?
余华:(下简称“余”):实际上,《兄弟(上)》是卖了45万册,下部出来后,又紧急加印了5万册;《兄弟(下)》3月20日上市,第3天就加印了6万册,所以加起来一共是86万册。
记:你自己认为《兄弟(下)》更好读。你写作的时候有没有刻意制造阅读快感?
余:我写作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自己有快感,不激动就写不下来。为读者写作?不可能。当然,也可以说是为读者,这个读者就是我自己。
记:你曾说写完《兄弟》,你终于会写爱情了?但其实你并不是第一次写爱情,《许三观卖血记》里许三观和许玉兰、《活着》里福贵和子珍、凤霞和二喜的爱情都很动人。
余:哈哈,我忘了写过凤霞的爱情了。我一直以为自己是第一次写初恋。不过,许三观、福贵、凤霞的爱情跟真正的爱情不是一回事,其中还有很多关于生存、亲情这样的附加成分。我一直认为,写了初恋才是真正的爱情小说。
记:你说这是你最厚重的一本小说,这个“厚重”除了篇幅之外,还有什么含义?
余:信息量、叙述手法的多重性。我写了51万字,就是提供了51万字的信息和阅读感受。我的前3部长篇小说基本是用一种语调叙述的,而在这一部里,优美的地方用优美语调,粗俗的地方用粗俗语调。贯穿在整部小说中的两种主要叙述语调,比如写李光头的暴富、刘镇的选美比赛,我是开放式的叙述,情绪非常饱满;而在叙述3个人之间情感的时候,又是一种收回来的、细腻的叙述。我常常提醒自己要调整自己的情绪,把握住合适的语调。
记:看来你对这部作品非常满意,那么,目前你有没有看到遗憾之处?
余:我还没有发现遗憾。上部出版的时候,我感觉有几个地方可以写得更好,但根据我以前3部长篇小说的经验,修改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心态、记忆、感觉都已不在写作时的状态。
谢有顺:这部小说不值一提
记:余华的《兄弟(上)》销量达50万册,他自己也认为这是他最好的作品,这次为什么没入围“华语文学传媒盛典”?
谢有顺(下简称“谢”):我说过,让文学的还给文学,让市场的还给市场吧。《兄弟》确实写得不好,这点专家们是有共识的。30张专家推选票中,余华只得了2票。少得出乎人的意料。
记:《兄弟(上)》怎么个不好法?
谢:在余华的写作中,它根本不值一提。余华是我的好朋友,我20岁的时候就和他有交往了。但他写出《兄弟(上)》这样的作品,我心里是很难过的。我举两个例子,你就可以看出这部小说的粗糙了。一个是情节上的,在第43页,男主人公宋凡平在上千人面前,完成了一个扣篮动作(这是否真实尚可忽略不计),紧接着,这个腼腆善良的人居然跑到球场外,“意犹未尽一把抱起了李兰”,“一千多个人看着呢,他竟然把李兰举了起来”,你相信吗?在20世纪60年代初的中国乡镇,在一个连夫妻上街都不敢牵手的有“道德洁癖”的年代,一个腼腆老实的男人,不仅会扣篮,而且还会当着上千人的面把一个寡妇(是寡妇!)“抱起来”、“举起来”?这是发生在中国的事吗?不是,这只能说是好莱坞的电影画面。另一个是语言上的,在第13页,余华写李光头小小年纪就知道用屁股的故事来换别人的三鲜面,“他知道自己在厕所里偷看到的五个屁股,有四个是不值钱的跳楼甩卖价,可是林红的屁股不得了,那是价值连城的超五星级的屁股。”“此后李光头学聪明了,他不再供应免费的午餐。”等等。“跳楼甩卖价”、“超五星级”、“免费的午餐”这样一些20世纪90年代才出现的词,将它用在60年代的中国语境里、用在主人公的自叙(“他知道”)里,你相信这是出自曾以语言简洁精确见长的余华之手吗?这样违背写作常识的例子,在一部对现实进行“正面强攻”的小说里,假如在情节上失真,在语言上粗糙,它所写的那些残酷的现实就很难有说服力。
2 发展
余华:找出一千个例子我就服
记:谢有顺举的情节上的例子,你怎么看?
余:从总体时代背景的角度,我同意他的观点。确实,那个特定的时代对人性的压抑,使常人很难做出这种举动。我写作的时候也犹豫了一下。但大环境是一方面,具体环境又是一方面。在他做出这个举动的时候,我已经做了足够的铺垫:千人围观,烟头烫到了旁边的人……整个环境下,人的意识已进入一种亢奋状态,这时候,做什么都是有可能的。如果我是说他们在菜市场就随随便便搂抱起来,那才是问题。我们经常在文学作品中看到,一个柔弱的人,可以杀死强大的人。
记:语言上的问题呢?
余:我想这可能是我疏忽了。我太太看这本书看了好几遍,她也给我指出了一些细节上的疏忽,一些衔接上的生硬等等。但这不应是评论家指责的地方,就算让一个语言学家来写小说,也可以挑出错别字来。现在电脑这么先进,还是有病毒,还是会死机,何况人脑呢?如果他能找出1000个这样的例子,那我就服气地说,我的小说不行。一两个构不成问题。
谢有顺:那就再随便举几个吧
记:余华认为,他已为你说的那个情节做了足够的铺垫。
谢:这个解释无法令我信服。我也不是光看那一个情节,而是整本书顺着看下来的。就像余华曾经说过的,这是一本现实小说,而不是一本怪诞小说,一个人的行为,不能越过他特定的时代。而且,小说里宋凡平的性格是老实的谨慎的,再怎么铺垫,他也不可能爆发到去扣篮、去抱寡妇。
记:至于你所说的语言问题,余华承认可能是自己疏忽了。
谢:我也相信他可能是疏忽,但我上面引的3个词是同一页同一段,并不是到处翻来的。这不能不说是明显的语言漏洞。这种漏洞,也许余华不会认为有多严重,但我们知道,余华征服我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精确精练的语言。我曾写过关于他的散文的评论,里面说到,“他曾用一个字征服了我。”我记得是说一个女人让丈夫抱抱刚出生的孩子,丈夫说:“我不敢抱,她太小了,我怕把他抱坏了。”一个“坏”字,就把丈夫那种兴奋、紧张、疼爱的心情完整地传达了出来。前后对比,高下立判。
记:余华认为几个细节的疏忽并不能代表小说的失败。
谢:如果像他说的那样,要找出1000个例子来,那还有谁看他的小说,也用不着我们来评判了。余华这样的作家,蛰伏了10年,出来的作品理当精益求精,可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并不是这样。在《兄弟(上)》里,我看到他许多情节和语言不符合时代现实,缺少性格依据。这样的例子我随手就可以举出几十个。比如他让父子两人都因为看女人屁股淹死在厕所里,这种情节不牵强吗?比如他让一个小孩说,我性欲来了,我阳痿了,这可能吗?
3 高潮
余华:再伟大的作品也有缺陷
记:评论家认为你离生活太远,所以情节不真实。你的写作素材都是如何得来的呢?
余:我一直在生活啊。虽然没有有意搜集素材,但我的记忆力很好,基本什么事都能记下来。当我写作的时候,记忆就被调动,集中涌现,挡都挡不住。在下部里,这种叙述的推力更是完全控制了我。
记:下部里那么多的流行语,也是凭记忆吗?
余:都是生活中得来的。
记:那么你是否依然认为《兄弟》是你最出色的小说?
余:目前我很满意。
记:《活着》这部小说被很多人认为是你的经典之作,你不会像忘了你写过爱情一样忘了你以前的小说有多好吧。
余:呵呵,也许人都有喜欢新作的习惯吧,就像父母总是宠爱最小的孩子一样。以前《许三观卖血记》出来的时候,我也认为那是我最好的了,超越不了,但我现在认为我又进步了。
记:总体来说,您并不认同批评家的意见?
余:再伟大的作品也会有缺陷。
谢有顺:这个回答太像娱乐明星
记:余华并不认同您对这部小说的评价。
谢:意见不同,这很正常。但我认为,余华对待写作的新态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他现在是过于自信了。我之前曾经说过,一边是《兄弟(上)》的热销,另一边是专业读者的集体沉默,这构成了2005年度最为怪诞的文学景观。那么多的媒体议论,几乎都是余华自己一个人在说,他接受了数十家媒体的采访,可作家、评论家中,对这部作品进行肯定的,只有少数几个人。除了《兄弟(上)》,可能没有任何一部文学畅销书是以这种方式来完成自身推广的。
记:你怎么看他“再伟大的作品也会有缺陷”这个说法?
谢:这个说法太聪明,回避了问题。
记:回避了什么问题?
谢:余华的技巧是没有问题的,有问题的是他的心态,是他成名之后对待写作的态度。
4 尾声
余华:写作别听批评家的
记:你曾透露说,你计划写一部“四个家庭三个时代”的作品,但因故搁浅,接下来会继续吗?
余:这要到秋天才有时间考虑,因为《兄弟》,很多琐事都堆到了一起,我得集中解决一下。不过,假如不写大的小说,我还是会写当代题材。因为我关于这个时代的记忆正处在十分活跃的时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记:你曾说,虽然有些批评是无理取闹,但也有很多批评意见是中肯的。在新长篇的写作中,你会吸取这些批评意见,还是继续我行我素?
余:呵呵,我说那意见中肯,并不是我同意他的观点,只表示我认可他的态度。第一个给我写评论的是张新颖,当时他还在读大学本科,我看了无数遍。现在,无数人在写我的评论,但我已经一遍也不看了。
依我的经验,写作只有一个诀窍,就是不断地写,不要怕受到别人的影响。当我写下《十八岁出门远行》这些后来被称为先锋派的作品时,只有《收获》、《北京文学》和《<
赚钱就ok了!
我被艺术玩了!
看了,不象酶体吵作的那么牛吧
余化华,已经到了绝“经”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