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eative M50第五届创意新锐评选颁奖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537   最后更新:2011/12/28 10:58:54 by 蜡笔头
[楼主] 小白小白 2011-12-28 10:58:53
来源:各种未来网站

“批判性阐释的起点是意识到自己真正是什么,把‘知道自己’当成截至目前的历史过程的产物,这(历史过程)在你身上储存了无限的痕迹,却未留下目录。”

——安东尼·葛兰西(Antonio Gramsci)

一、“各种未来”是什么?为什么做?

“各种未来”是一个非虚构文本、影像系列创作项目。这里的“未来”,不是物质环境、技术层面的未来,而是中国现实处境中的当代人的意识感受、认识方式、精神状态的现状及可能产生的变化。

“各种未来”主要借用地理探索的工作方式,探索中国各个地区的人的思想意识现状。秉承一种“从眼前事物发展起来的哲学”(Allan Bloom语)并且具有批判意涵,每个主题,都以某个区域地理环境或者某一具体事物(自然事物、人类行为等)作为切入点,探讨一种细微的自然史与观念史,呈现一种当代人思想意识状态的生成图样。通过一系列田野工作,通过小组合作的社会科学实验,期望引起观众对现实中国这一复杂现场的深层知觉。

“各种未来”每个主题的实地考察、创作小组,均由中国当代青年写作者、摄影师、录像师、学者构成。每个主题的完成过程,都是一个对现存事物进行再思考的过程。当“各种未来”的主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绘制出一种迥异于国家视角、也不同于既有文化惯性思维的中国意识状态地图。

二、“各种未来”的成果

“各种未来”的实地考察与创作成果,将在公共展览中由图片、纪录片、艺术作品、有关学者讲座和论坛等形式,向公众展示。

“各种未来”第一期主题展览,由7个主题组成。预计2012年11月在北京举行,相关出版物也将于同期推出。

三、“各种未来”的未来

作为一个长期计划,“各种未来”希望通过主题的积累,成为一个自由灵活的非官方社会科学与影像创作平台,建立一个原创性的文字与影像文献资源库。同时,它也是一个具有充分开放性的思想、艺术交流空间。

四、“各种未来”第一期主题(2011—2012年实施):

1、马人

2、可可托海:剩余物

3、海的今天

4、走向荒野的哲学

5、一个人的国家

6、家庭与死亡

7、降解的乡村

(各主题介绍详见:http://www.multifuture.net/2011/12/07/themes-for-multi_future-1/)

六、“各种未来”工作团队:

策展人:申舶良

选题策划与文字编辑:王炜

影像管理、摄影师联络人:隋雪松

出版联络人:杜力

(各主题成员详见:http://www.multifuture.net/2011/12/07/themes-for-multi_future-1/)

七、“各种未来”团队联系方式:

multi.future@yahoo.com
[沙发:1楼] 小白小白 2011-12-28 12:35:02

“各种未来”第一期主题简介

一、马人




摄影:隋雪松、王炜

文字写作:王炜

视频拍摄:朱赫

在古希腊神话中“马人”是青年的教育者,是德行、户外生存与格斗技艺的教练。

前期采访与拍摄已于2011年6月初—7月下旬在新疆进行完毕。在本主题中,“马人”这一形象将具有一种讽刺性。






工作小组在新疆西北伊犁哈萨克自治区的昭苏县(毗邻哈萨克斯坦)、哈密、木垒等地区,考察了当地牧场的三种层面:

哈萨克原住民生活中的马匹——这些马在专业的马匹繁育人员眼中都是“劣马”,意味着混乱无序的自然状态,但它们却具有纯血或半血马所不能具备的耐久驮运能力、在野外环境中的生存适应能力。同时,它们也是无序现实的一部分;

军马场——每天,这里是混浊、暴力的配种和生殖现场。马所承受的人工化、强制性的现实,是绝对权力对生命状态进行干预控制的一种写照。

来自首都及其他内地发达城市的马主——他们带来了精细的、资本主义模式的马匹繁育理念和技术,马是一个产业的精细的产品,可以产生巨大利益。






在工作小组眼中,马匹这一物种的异化的现实,是一种强烈的隐喻。本主题还将回顾“骑兵”这一兵种在近代内亚的尾声,以及新疆骑兵的最后活动时期。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骑兵的“全体下马”,随之导致新疆马的衰退。现有的马匹培育系统,对马的能力与人的能力的管理、规训方法,是自然基础面之上叠加的人为秩序的典型。马作为绝对弱势,也是人类的一面镜子。通过马性、动物性的改变,可以反思人性、社会性的变化。

在官方文艺语境里,新疆往往被简化为一个物草丰美、牛羊成群的旅游胜地,有关新疆的画面常常定格为牧马。迄今许多有关新疆的汉语文学、图像作品都可以视为在维持这种简化。在本主题中,工作小组还将同生活在新疆的人们,关于不久前的变乱事件进行交流。不同行业的普通人对这次事件有着不同的自发思考,一些文化工作者感到之前一直依赖的新疆想象被就此打断。这次极端事件对人们的震撼与余悸仍未散去,作为一种始终存在、触手可及的气氛,贯穿在这次采访工作中。






在这次工作过程中,工作小组的认知及其表达工具——文字与影像——也将如同文学中最著名的一匹劣马“驽骍难得”(Rocinante,堂吉诃德的坐骑)一样,笨拙、羸弱但是始终持续,试图在这片军管的土地上勾勒出一种运动的幻影。






注:《马人》与《可可托海:剩余物》(第一次采访拍摄)是2011年6月初由北京出发、在新疆进行、结束于7月下旬的同一次采访拍摄。
[板凳:2楼] 小白小白 2011-12-30 10:48:38

二、可可托海:剩余物




摄影:隋雪松、陶金、王炜

影像编辑:隋雪松

文字写作:王炜

视频拍摄:隋雪松、朱赫


“可可托海在哪里?”这是工作小组面对好奇者时,经常面对的疑问。

“不仅是内地人,在大多数新疆本地人的常识中可可托海也是不存在的。然而新疆本身,正如一个更大的可可托海。这一面积广大的省份在成见的地图里,仅仅是一个微弱、抽象的斑点或者盲点,同时军政力量在这里强硬的占据着。我们的窗外是戈壁荒原,空间的广阔巨大使人有一种地平线正在压力中逼近的错觉。空无一物的大地看起来如此强烈,仿佛有某种意义一样,可是它即使有何意义也只是我此时此刻的选择。”(引自《可可托海:剩余物》一文。)






位于新疆北部的可可托海,比邻蒙古共和国,在过去的年代中曾经是中国与前苏联的重要矿产基地。冷战时期,前苏联曾在此开采大量用于军事用途的稀有金属。可可托海三号脉矿坑作为这里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存在,是中国与前苏联一个特殊时代的重要见证。文革时期,可可托海集结了许多优秀的中国地质与机械人才。三号脉矿坑的开采,也可以被视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型集体劳动行为的典型。






今天,当地的年长人群往往具有一种从山岭(从石头、矿物)中获得的自然知识经验体系。这里的大规模资源开采时代过去后,留下了老人和茫然的年轻人们。

通过生活在可可托海的哈萨克族人,本主题还将通过重要事件的亲历者口述,回顾“哈萨克生活圈”在中国西部,在青海格尔木—新疆北部这一地理活动范围内的历史境遇。






第一次采访与拍摄已于2011年7月下旬进行,准备2012年2月进行第二次采访与拍摄。
[地板:3楼] 小白小白 2011-12-30 12:31:52

三、海的今天




摄影:隋雪松、陶金、王炜

文字写作:王炜

视频拍摄:隋雪松

访谈记者:王炜、陶金


在古代世界,人们对大海的恐惧和陌生感化身为巨大的海兽形象。大海的昨天,与大航海时代、传奇、探索、征服、海上战略等词语相关联。今天,经过一系列自然灾难之后,人们似乎又回到对大海的不安中。渤海、黄海位于中国东北部,一些重要的海港建在那里。本选题以大连—旅顺地区为实地采访、拍摄地点,试图探索海岸线、海港地区生活方式及思维意识的变化。

第一次采访与拍摄已于2011年10月初至11月初进行,准备2012年5月进行第二次采访与拍摄。






(附:《海的今天》大连—旅顺地区工作备忘:
http://www.multifuture.net/2011/12/07/memo-for-the-day-nowadays/)
[4楼] 小白小白 2011-12-30 12:32:51
四、走向荒野的哲学

(云南、贵州的民间公益活动)

摄影:隋雪松、王炜

文字写作:王炜

视频拍摄和影像编辑:隋雪松


云南和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地区,一直是民间公益项目的主要实践地区。NGO组织、政府机构及当地人们的关系仍是错综复杂的,各个NGO之间的关系亦然。工作小组将前往云南、贵州,就NGO的实地运作现况、其理念的构成与实践情况进行采访与拍摄。

当代的一些NGO,或者基础工作者,精力和经验大部分消耗在同地方自然状态(以及体制)之间的博弈上。以贵州为例,本来已经困难重重的NGO工作在2011年底,进入到更加被动、萧条的状态。

目前,第一次采访与拍摄目前正在云南中甸地区进行。

第二次采访与拍摄,准备2012年3月再次前往中甸、5月前往贵州进行。

(附《走向荒野的哲学——云南、贵州的民间公益活动》采访备忘:
http://www.multifuture.net/2011/12/07/memo-for-philosophy-towards-the-wild/)
[5楼] 小白小白 2011-12-30 12:37:47
五、一个人的国家

文本写作:薛野

《一个人的国家》由一位民间学者薛野以系列断片、日志的方式撰写。在这个主题里,薛野将与中国当代政治学、社会学者共同探讨“一个人可以建立自己的国家”的可能性。

作者认为,一个原型的个人、一个生命体,与一种共同体之间必然会有一种深刻的一致性,但也经常会发生冲突和断裂,这形成了人的历史。

“一个人的国家”,可以无限大——例如由耶稣而始的基督教之国;可以无限小,小到作为一个自然动物的个体空间。

“一个人的国家”是一种基点,它试图探讨:一个人自治的最大范围是什么,当旧有的秩序崩溃,在重建秩序时,他为什么自觉是对的?“一个人的国家”到底有多大的可能性和空间,它与外界发生交换的方式是什么?

一个人最正当的问题是向自己提问。比如问自己:“你能做什么?”一个个体的自由意志与历史到底以什么方式、在什么层面上发生关系,他或者她要遵守什么样的法则;在这个过程中、在一个冲突的世界,一个人如何能够保持他的力量感、自信和希望?

如果你不知道什么道路是你可以选择的,但你至少可以说哪些道路是你不喜欢的。如果你不喜欢柏拉图的理想国模式、不喜欢先秦儒法的方式、不喜欢法国大革命、不喜欢我国特色、不喜欢1917年的苏俄模式,你对历史中所有建立新秩序的方案都拒绝以后,你还可能会有什么选择?

如何理解普通人的试错?如何认识不同工种、领域的普通人之试错的历史作用——从而并非主流历史的先驱试错或者精英试错,不是弥赛亚试错。

如果说,现实“永远是困难的”,现实也“总是有办法的”。如果你的敌人把你的所有方法都想到了,把你所有的路都想到了——如果总有一些可能性是敌人想不到的,它是什么,来自哪里?一个人在最孤独的时候如何认识希望?哪些道路是不会枯竭,始终有生命力的?哪些法则需要重新认识?
[6楼] 小白小白 2011-12-30 12:38:16
六、家庭与死亡

摄影、记者:陶金

编辑:王炜

在人类习俗中,家庭往往被认为是最传统的人类关系的纽带,也是人类情感和爱的主要载体,是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点,个人隶属于家庭。本主题将通过家庭面对死亡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一系列问题,讨论和反思“家庭”、“亲人”、“情感”等概念。

家庭成员的死亡,不仅是对于个体,整个家庭都处于其中心地震带。因为死亡带来的相关问题而引发的家庭矛盾,例如患者自愿的器官捐赠行为,常常会在家庭中引起一场不小的风波。发生矛盾的层面除了有关患者自主权的争论,还来自个人尊严与家庭的相互关系。同时,在社工人员看来,濒临死亡的人更愿意在熟悉的环境中离开,他们希望通过将临终关怀的理念和经验引入到家庭当中,增加让濒临死亡的患者收获一个“美好死亡”的可能性。

死亡如同一面镜子,反映出家庭这一传统的人类关系组织形式的现状与秘密。

目前,大连的自由摄影师陶金以义工身份,参与临终关怀的有关工作,并取得医生、家属的同意开始采访与拍摄。

[7楼] 小白小白 2011-12-30 12:38:51

七、降解的乡村

摄影:王远凌。

文字写作:王炜。

大巴山脉位于中国西南部、四川北部,是一个诸多神秘和传奇的诞生地。今天,这里的许多农村人离开他们空落荒芜的、仿佛是在被自然界“回收”的村庄,前往城市生活。

近十年来,“乡村的消失”在中国话题语境中不是一个新的主题,但是一个仍然需要继续探索的主题。

新疆作家卢一萍的故乡在位于四川大巴山区的巴中市—南江县—仁和乡—大锣山村,2011年12月返回故里,试图对接近荒废的祖屋进行修缮、并重新接触那里的变化中的人际关系。由摄影师、文字作者组成的工作小组将跟随他进行这次采访和拍摄。

本主题将在2011年12月进行第一次实地采访与拍摄(二人),2012年夏天将进行第二次拍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