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或者政治家——从欧美策展人看当代展览策划趋势 转
发起人:叮叮 回复数:1
浏览数:2436
最后更新:2006/03/28 17:13:18 by
行乐须及春—— 郑在东个展
开幕:2006年7月15日星期六下午4时30分
展期:2006年7月15日——2006年8月25日(11am – 11pm)
地点: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中山东一路三号三层)
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将于2006年7月15日推出台湾著名画家郑在东的个人展览。展览由书斋,茶室,禅房,庭院四个空间部分组成,展出郑在东的最新画作,是沪申画廊首次综合运用空间和环境的营造来渲染和展示绘画作品的展览。
郑在东1953年生于台北,祖籍湖北。早年所受的西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使他的创作中蕴含了当代绘画中的开放元素;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当代绘画中对中国古典文化所倾注的热情和努力。为摆脱台湾愈显变异和沉闷的文化气氛,从90年代后期郑在东开始旅居上海,期望在当代文化的结构中以自己的创作和态度复兴中国的古典文化。郑在东在大陆的创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禅宗公案、文人轶事等,往往题诗题字入画,作品同时包含很多画家个人的心怀、境遇和感触,加之以当代绘画的形式和处理手法,成为古典母题的现代演绎。郑在东对传统绘画技法和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主要集中在对汉魏风骨和魏晋风度的内在追寻上,而略去了明清以来文人画的积习和弊病。郑在东多年以来对内地河山多有游历,并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多有探究和身体接触,古物、灵山、书画、茶、园林等等,都是他赏玩、研究并汲取灵感的对象。
本次个展的新颖之处在于依据艺术家的构想和布置,营造了四种文人生活的空间,展出的绘画作品被置于陈列了实物的场景之中。书斋中是一组表现明代袁中郎书信中提到的“五种真乐”的系列作品,引出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行乐须及春”的展览主题。禅房中是一组禅宗故事的组画,如达摩一苇渡江,南泉斩猫等等。茶室中是一组色彩浓郁的花鸟作品,色彩和形象非常有古意。庭院中是艺术家用传统的扎纸方式制作的假山石,在沪申画廊中庭的特殊空间中营造了一个文人感怀的空间。
袁中郎尺牍 与龚惟长先生书
“……然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惟,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人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
[attachment=22643]
袁中郎书信1 150x240cm 2006
[attachment=22644]
袁中郎书信2 150x240cm 2006
[attachment=22645]
袁中郎书信3 150x240cm 2006
郑在东的画题及其来历 舒国治
近十五年来,郑在东自极多不同的作品里反复的、如同着魔般的,迷上了一种构图。这件构图,可以一句诗题尽之:月下独酌。
深青色的夜,浩瀚无边。极小的人,三两个,远在低处。旁或有小舟,或无。旁或有奇石,或无。万籁俱寂,万物俱不见。惟有高高的孤悬着一只月。
这样的画,有油画,有水墨。这样的画,有布面的,有纸面的,有纸黏裱在画布上的。这样的画,有取景自台北碧潭、南投日月潭,有自桂林、大理,自京都南禅寺,自太湖的洞庭西山,自北京的潭柘寺,更有最多最多的,是取景自杭州西湖。
朋友中称得上「游历半天下」的,郑在东足可当之。五岳中,仅南岳衡山没去过;然隋代以前的南岳,安徽天柱山,他却登过。至若黄山、雁荡、武夷、天目、甚至山西的五台、四川的青城、江西的庐山、北京的房山,他皆屡屡登临。这只说的是名山,其余胜景古迹不在话下。每在高崖绝顶,总见他取纸写生;车行疾速,总见他俟机摄影。遇老树虬枝,或奇石怪形,每每拍完照还画,继之以抚摸赏叹;然最终画到画布上时,山已不再绝高,江已不再万里,诸多起伏倥偬的壮游旅途皆不存矣,只剩下平淡幽清的,月下独酌。
何以枯静如此,沉暗如此?何以月高人低小如此?
遗世也。他生于战后一代;彼时所有中国小孩皆不自禁感受到的所谓「近代中国之苦难」将无可避免的要影响其成长后一辈子的生命喟叹。君不见,有人以赚钱来完遂其喟叹,有人以斗勇杀狠、太保流氓完遂其喟叹,有人循规蹈矩忍气吞声安度余年来完遂其喟叹,有人则寄情艺术完遂其喟叹;不一而足。郑在东不知是洞察世事之纷纭,早觅好一处清凉园境做养老之打算;抑是年少时艺术养分原多汲自意大利电影、美国摇滚乐等飞扬佻达之奔放形式,今日人近中年,早无心于西洋庄隆氛韵,故此画着画着便愈来愈往这寒亭枯坐上去着墨乎?
倘言养老之准备,郑在东亦最具资格。所有优游林下的生活艺术,他自年轻时便即样样备就。酌酒一杯,弹琴一曲;人坐其中,不论背景是修竹数竿,是土墙一堵,抑是室内屏风竹帘;不论是坐蒲团,坐禅椅,坐竹榻;又不论是独坐,是四人牌战,是两人对酌山花开;总之布局甚简单。然酒过三巡,整杯换盏,则别是一套器物,或宋或明,或粗或拙,然非深究古董三昧者不办。继而更深月移,暑气渐消,扇子也罢摇了,炉香也焚尽了,杯停曲歇,坐着的三数人站了起来,漫步至水边,只对着一片无际的黑。若幸运,耳中犹能传来一袭欸乃声。
郑在东三十岁以后,卖画不断,数量亦不算少,然至今没存得什么钱,何者?吃吃喝喝吃掉了,赏买古董买掉了,游山玩水游掉了。他以一种急急奔赴现场的人生节拍来享受生命、挥霍能量,一刻亦没停过。这么多年,何曾有过一场简简浅浅的月下独酌?无有也。也正因不易,似只得期之老年;也正因好酒好饭吃过无数,好山好水玩过无数,良朋佳友交游无数,莫非快乐的日子愈发弄成腻了,终而一幅幅画成这些个远之又远、黑之又黑、静之又静、清之又清的月高人儿低的迷离佳境也。
玩世----读郑在东近画有感
沈揆一
似乎说起在东, 诸家都会联系到一个 “玩” 字. 他确实会玩. 陶瓷, 古董, 石头, 红酒, 什么东西到他手中, 都可以玩到个极致. 然而, 玩物只是他生活的表相, 玩世才是他心灵的实照.
90年代来大陆, 在东说他是来 “寻古”, 追寻失去已久的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意蕴, 以摆脱台湾的沉闷与乏味. 但有趣的是, 遍游了内地名山巨川, 街头巷尾的他, 没去隐溪幽林棲居, 却在最为摩登的水泥森林上海落了户. 自此可知, 他与古人的交流并不需假借周遭环境物体的依托, 而只须通过心灵的沟通.
在东喜欢读书, 思考. 更多的是用他的画与古人的诗文进行对谈. 每次看他的画, 总觉得他有佷多要说, 且总是意犹未尽. 他爱用古人诗文入画, 但从不拘泥于表面的阐释. 因视觉再现从来就不是他的着眼点, 画面上留下的往往只是他与古人斟文酌句, 神游世间的痕迹. 时空的错位, 使他的画总有一种隔世梦幻的感觉. 这可能也与他早年的超现实主义熏陶不无关系.
身处灯红酒绿的闹市上海, 在东的画却总是毫无浮气, 也不故作深沉. 他的画,造型色彩简洁明快, 渗透着一股特有的恬淡幽静, 飘逸洒脱的气息. 他自由地游走于各种不同的绘画媒材之间, 画中物体无不信笔使然, 却又都意味深长.
此次四组绘画分置于书斋, 茶室, 禅房, 庭院的独自空间. 显然, 在东是想通过营造假想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与之有更为近距离的对话交流. 但无论是空间设置, 画幅陈列, 或画面表现本身, 并不在意真实的再现, 既不师古人, 也不师造化, 无不尽是他与古人间自我意识的观照. 奇花异石, 僧人凡子, 尽置于冥想的幻景中, 诚如张颂仁兄所述, “江湖尽变杳冥, 明媚转生幽邃.”
禅房中是八屏禅宗始祖达摩的组画. 不信佛的在东说他是对禅宗中处世的理念动了心. 有关达摩的描绘自古以来不乏大家手笔, 但这似乎并不是在东所在意的. 我想他是通过画笔画面置己身于其中与禅宗始祖探讨人生在世, 处世, 行世, 玩世的体验. 谁能说画面中的圆脸不是在东自家? 或许他正与达摩置换时空探寻真谛.
书斋中的五幅 “真乐” 图是届次点睛之作, 出自明代袁中郎给龚惟长书信中提及的五种 “快活”, 历数世间所能想象的种种行乐之事. 人们或许视之为诗文的插图. 我看则不然. 恰似他的达摩组图,这里在东是将自身置换于袁中郎所述之时空, 体验文人玩世行乐之道. 画面给人的恍然隔世之感, 实为他对现世周遭的怅然之情. 袁中郎之言, 在东必是深有感触. 他所崇尚的六朝文人飘逸洒脱的人生处世态度, 不也是行乐之道吗? 由此联想到的李白诗中 “行乐须及春” 之句. 春乃早, 及春乃及早也. 及时行乐, 是在东从中的体会, 亦是他玩世的心中实照. 看来, 在东一路走来, 在入知命之年后逐渐悟出玩世的真谛了.
郑在东:遥月清澄
方振宁
元素
最初我是十几年前在台湾的《雄狮美术》杂志上看到郑在东的作品,一旦看了,就难以忘记,但是看到原作却是两年多前,在郑在东上海的画室。
无论是过去的大上海,还是现在的大上海,都是时尚和富有的象征都市。然而从台北来到上海的郑在东,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画室兼居室,就象茶室和禅室。室内的摆设非常简单,但是一些基本元素交待了主人的生活方式和趣味。其环境就象他的作品一样,虚掉了许多东西,只留下必要。
我最早接触郑在东那些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作品,如油画作品《水中之月》(1987)《禅语录》(1988)和《自画像》(1991)等,今天看来仍然可以寻味,非常经典。
郑在东的画中,被作为描绘对象的物体非常之少,他热衷于几个物体之间的基本关系,然而当我们顺着这象征关系的看不见的丝去摸索,就会踏入一个神秘的世界。
头
《江干雪意,枯山水和鹊华秋色(三联作)》(油画•1989)这幅作品让我猜想郑在东和倪瓒有关系,倪瓒的绘画中那种无穷萧瑟,空旷无底的境界,简直就是一个深渊,所以让许多人仰目而不能随之。
而郑在东喜欢在空旷中安置一个大头,这大头就是他自己的模拟,也是一个器的存<
开幕:2006年7月15日星期六下午4时30分
展期:2006年7月15日——2006年8月25日(11am – 11pm)
地点:外滩三号沪申画廊(上海中山东一路三号三层)
外滩三号沪申画廊将于2006年7月15日推出台湾著名画家郑在东的个人展览。展览由书斋,茶室,禅房,庭院四个空间部分组成,展出郑在东的最新画作,是沪申画廊首次综合运用空间和环境的营造来渲染和展示绘画作品的展览。
郑在东1953年生于台北,祖籍湖北。早年所受的西方表现主义和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影响,使他的创作中蕴含了当代绘画中的开放元素;而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当代绘画中对中国古典文化所倾注的热情和努力。为摆脱台湾愈显变异和沉闷的文化气氛,从90年代后期郑在东开始旅居上海,期望在当代文化的结构中以自己的创作和态度复兴中国的古典文化。郑在东在大陆的创作多取材于中国古典文学、禅宗公案、文人轶事等,往往题诗题字入画,作品同时包含很多画家个人的心怀、境遇和感触,加之以当代绘画的形式和处理手法,成为古典母题的现代演绎。郑在东对传统绘画技法和观念的继承和发扬主要集中在对汉魏风骨和魏晋风度的内在追寻上,而略去了明清以来文人画的积习和弊病。郑在东多年以来对内地河山多有游历,并对中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多有探究和身体接触,古物、灵山、书画、茶、园林等等,都是他赏玩、研究并汲取灵感的对象。
本次个展的新颖之处在于依据艺术家的构想和布置,营造了四种文人生活的空间,展出的绘画作品被置于陈列了实物的场景之中。书斋中是一组表现明代袁中郎书信中提到的“五种真乐”的系列作品,引出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行乐须及春”的展览主题。禅房中是一组禅宗故事的组画,如达摩一苇渡江,南泉斩猫等等。茶室中是一组色彩浓郁的花鸟作品,色彩和形象非常有古意。庭院中是艺术家用传统的扎纸方式制作的假山石,在沪申画廊中庭的特殊空间中营造了一个文人感怀的空间。
袁中郎尺牍 与龚惟长先生书
“……然真乐有五,不可不知:目极世间之色,耳极世间之声,身极世间之安,口极世间之谭,一快活也。堂前列鼎,堂后度曲,宾客满席,男女交舄,烛气熏天,珠翠委地,皓魄入惟,花影流衣,二快活也。箧中藏万卷书,书皆珍异。宅畔置一馆,馆中约真正同心人十余人,人中立一识见极高,如司马迁、罗贯中、关汉卿者为主,分曹部署,各成一书,远文唐宋酸儒之陋,近完一代未竟之篇,三快活也。千金买一舟,舟中置鼓吹一部,妓妾数人,游闲数人,泛家浮宅,不知老之将至,四快活也。然人生受用至此,不及十年,家资田地荡尽矣。然后一身狼狈,朝不谋夕,托钵歌妓之院,分餐孤老之盘,往来乡亲,恬不知耻,五快活也。士有此一者,生可无愧,死可不朽矣……”
[attachment=22643]
袁中郎书信1 150x240cm 2006
[attachment=22644]
袁中郎书信2 150x240cm 2006
[attachment=22645]
袁中郎书信3 150x240cm 2006
郑在东的画题及其来历 舒国治
近十五年来,郑在东自极多不同的作品里反复的、如同着魔般的,迷上了一种构图。这件构图,可以一句诗题尽之:月下独酌。
深青色的夜,浩瀚无边。极小的人,三两个,远在低处。旁或有小舟,或无。旁或有奇石,或无。万籁俱寂,万物俱不见。惟有高高的孤悬着一只月。
这样的画,有油画,有水墨。这样的画,有布面的,有纸面的,有纸黏裱在画布上的。这样的画,有取景自台北碧潭、南投日月潭,有自桂林、大理,自京都南禅寺,自太湖的洞庭西山,自北京的潭柘寺,更有最多最多的,是取景自杭州西湖。
朋友中称得上「游历半天下」的,郑在东足可当之。五岳中,仅南岳衡山没去过;然隋代以前的南岳,安徽天柱山,他却登过。至若黄山、雁荡、武夷、天目、甚至山西的五台、四川的青城、江西的庐山、北京的房山,他皆屡屡登临。这只说的是名山,其余胜景古迹不在话下。每在高崖绝顶,总见他取纸写生;车行疾速,总见他俟机摄影。遇老树虬枝,或奇石怪形,每每拍完照还画,继之以抚摸赏叹;然最终画到画布上时,山已不再绝高,江已不再万里,诸多起伏倥偬的壮游旅途皆不存矣,只剩下平淡幽清的,月下独酌。
何以枯静如此,沉暗如此?何以月高人低小如此?
遗世也。他生于战后一代;彼时所有中国小孩皆不自禁感受到的所谓「近代中国之苦难」将无可避免的要影响其成长后一辈子的生命喟叹。君不见,有人以赚钱来完遂其喟叹,有人以斗勇杀狠、太保流氓完遂其喟叹,有人循规蹈矩忍气吞声安度余年来完遂其喟叹,有人则寄情艺术完遂其喟叹;不一而足。郑在东不知是洞察世事之纷纭,早觅好一处清凉园境做养老之打算;抑是年少时艺术养分原多汲自意大利电影、美国摇滚乐等飞扬佻达之奔放形式,今日人近中年,早无心于西洋庄隆氛韵,故此画着画着便愈来愈往这寒亭枯坐上去着墨乎?
倘言养老之准备,郑在东亦最具资格。所有优游林下的生活艺术,他自年轻时便即样样备就。酌酒一杯,弹琴一曲;人坐其中,不论背景是修竹数竿,是土墙一堵,抑是室内屏风竹帘;不论是坐蒲团,坐禅椅,坐竹榻;又不论是独坐,是四人牌战,是两人对酌山花开;总之布局甚简单。然酒过三巡,整杯换盏,则别是一套器物,或宋或明,或粗或拙,然非深究古董三昧者不办。继而更深月移,暑气渐消,扇子也罢摇了,炉香也焚尽了,杯停曲歇,坐着的三数人站了起来,漫步至水边,只对着一片无际的黑。若幸运,耳中犹能传来一袭欸乃声。
郑在东三十岁以后,卖画不断,数量亦不算少,然至今没存得什么钱,何者?吃吃喝喝吃掉了,赏买古董买掉了,游山玩水游掉了。他以一种急急奔赴现场的人生节拍来享受生命、挥霍能量,一刻亦没停过。这么多年,何曾有过一场简简浅浅的月下独酌?无有也。也正因不易,似只得期之老年;也正因好酒好饭吃过无数,好山好水玩过无数,良朋佳友交游无数,莫非快乐的日子愈发弄成腻了,终而一幅幅画成这些个远之又远、黑之又黑、静之又静、清之又清的月高人儿低的迷离佳境也。
玩世----读郑在东近画有感
沈揆一
似乎说起在东, 诸家都会联系到一个 “玩” 字. 他确实会玩. 陶瓷, 古董, 石头, 红酒, 什么东西到他手中, 都可以玩到个极致. 然而, 玩物只是他生活的表相, 玩世才是他心灵的实照.
90年代来大陆, 在东说他是来 “寻古”, 追寻失去已久的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意蕴, 以摆脱台湾的沉闷与乏味. 但有趣的是, 遍游了内地名山巨川, 街头巷尾的他, 没去隐溪幽林棲居, 却在最为摩登的水泥森林上海落了户. 自此可知, 他与古人的交流并不需假借周遭环境物体的依托, 而只须通过心灵的沟通.
在东喜欢读书, 思考. 更多的是用他的画与古人的诗文进行对谈. 每次看他的画, 总觉得他有佷多要说, 且总是意犹未尽. 他爱用古人诗文入画, 但从不拘泥于表面的阐释. 因视觉再现从来就不是他的着眼点, 画面上留下的往往只是他与古人斟文酌句, 神游世间的痕迹. 时空的错位, 使他的画总有一种隔世梦幻的感觉. 这可能也与他早年的超现实主义熏陶不无关系.
身处灯红酒绿的闹市上海, 在东的画却总是毫无浮气, 也不故作深沉. 他的画,造型色彩简洁明快, 渗透着一股特有的恬淡幽静, 飘逸洒脱的气息. 他自由地游走于各种不同的绘画媒材之间, 画中物体无不信笔使然, 却又都意味深长.
此次四组绘画分置于书斋, 茶室, 禅房, 庭院的独自空间. 显然, 在东是想通过营造假想的古代文人的生活空间, 与之有更为近距离的对话交流. 但无论是空间设置, 画幅陈列, 或画面表现本身, 并不在意真实的再现, 既不师古人, 也不师造化, 无不尽是他与古人间自我意识的观照. 奇花异石, 僧人凡子, 尽置于冥想的幻景中, 诚如张颂仁兄所述, “江湖尽变杳冥, 明媚转生幽邃.”
禅房中是八屏禅宗始祖达摩的组画. 不信佛的在东说他是对禅宗中处世的理念动了心. 有关达摩的描绘自古以来不乏大家手笔, 但这似乎并不是在东所在意的. 我想他是通过画笔画面置己身于其中与禅宗始祖探讨人生在世, 处世, 行世, 玩世的体验. 谁能说画面中的圆脸不是在东自家? 或许他正与达摩置换时空探寻真谛.
书斋中的五幅 “真乐” 图是届次点睛之作, 出自明代袁中郎给龚惟长书信中提及的五种 “快活”, 历数世间所能想象的种种行乐之事. 人们或许视之为诗文的插图. 我看则不然. 恰似他的达摩组图,这里在东是将自身置换于袁中郎所述之时空, 体验文人玩世行乐之道. 画面给人的恍然隔世之感, 实为他对现世周遭的怅然之情. 袁中郎之言, 在东必是深有感触. 他所崇尚的六朝文人飘逸洒脱的人生处世态度, 不也是行乐之道吗? 由此联想到的李白诗中 “行乐须及春” 之句. 春乃早, 及春乃及早也. 及时行乐, 是在东从中的体会, 亦是他玩世的心中实照. 看来, 在东一路走来, 在入知命之年后逐渐悟出玩世的真谛了.
郑在东:遥月清澄
方振宁
元素
最初我是十几年前在台湾的《雄狮美术》杂志上看到郑在东的作品,一旦看了,就难以忘记,但是看到原作却是两年多前,在郑在东上海的画室。
无论是过去的大上海,还是现在的大上海,都是时尚和富有的象征都市。然而从台北来到上海的郑在东,却过着非常简朴的生活。画室兼居室,就象茶室和禅室。室内的摆设非常简单,但是一些基本元素交待了主人的生活方式和趣味。其环境就象他的作品一样,虚掉了许多东西,只留下必要。
我最早接触郑在东那些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的作品,如油画作品《水中之月》(1987)《禅语录》(1988)和《自画像》(1991)等,今天看来仍然可以寻味,非常经典。
郑在东的画中,被作为描绘对象的物体非常之少,他热衷于几个物体之间的基本关系,然而当我们顺着这象征关系的看不见的丝去摸索,就会踏入一个神秘的世界。
头
《江干雪意,枯山水和鹊华秋色(三联作)》(油画•1989)这幅作品让我猜想郑在东和倪瓒有关系,倪瓒的绘画中那种无穷萧瑟,空旷无底的境界,简直就是一个深渊,所以让许多人仰目而不能随之。
而郑在东喜欢在空旷中安置一个大头,这大头就是他自己的模拟,也是一个器的存<
我是职业顶贴的帅哥!
大家伙儿都很喜欢我!
我们的理想是————消灭O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