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戈尔丁的卢浮宫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584   最后更新:2011/12/22 11:37:21 by 蜡笔头
[楼主] 之乎者也 2011-12-22 11:37:21
来源:燃点
文:爱安啊
译:顾灵

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那巨大的主展厅再次迎来(必须)壮观的展览,这期“由……策划”项目颇具个人色彩。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宋冬也于同时同地举办个展“穷人的智慧”。整个空间被隔成内外两屋,分别呈现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回忆蔓延开去,夹带着土生土长的气息:三个人都在北京的老胡同里长大。

两位艺术家一人一间屋子,一人一个展览,内容截然不同。马秋莎的“地址簿”展出了根深蒂固于其童年和回忆的作品;它们也同样见证着近年来从同一根基发展成熟的个人审美。马秋莎从小时候学画起绘制自画像,直到考入大学后中止,期间的所有画像如今参差不齐地连成一排,绕着四面展墙围成一圈。亲眼目睹这位新锐艺术家创作初期的作品,并以如此深入内省的方式铺陈供观,是不寻常的体验。“地址簿”杂糅了坚持、放手和夹在中间的某种超现实。

这些肖像画在纪念着那些年创作投入的同时也再次探触那枚难以捉摸的图像——自己——此刻已被抛在脑后,记忆的双臂通过作品“平山道43 号” 再次紧紧抱住了我。马秋莎的姥爷从1984-2010年间把每次刮下来的胡茬儿都装进小药瓶里,马秋莎从被弃的老人遗物中捡回这27个瓶子并带到展厅。让人讶异的是,录像“天桥北里4 号” 恰被安置于此。马秋莎将童年经历系到嘴里含着的一个刀片上,但观者直到录像结尾处才真的看到刀片。“距离地面50 厘米以内” 是第二件录像作品,从展厅的水泥地板到投影对准的木墙板刚好50cm。投影中一根猫尾巴时不时地从一个女孩儿裙子上的小洞里钻进钻出,看着卖弄风情、天真古怪。然而所有作品中最稀奇古怪、自我克制并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琉璃厂以西”,这件作品曾在今年的上海当代艺博会上展出。画面中一辆行驶着的残疾人摩托车拖动着两条穿冰鞋的腿。马秋莎说,脚下飞速经过的(但其实并不真正碰触)路面打磨着鞋底的冰刀,刀刃变得越来越锋利,直至变成真正的刀。

外屋中王墒的“搜集确凿的证据”与“地址簿”形成了多方位的对比,全然出自幻想,呈现为王墒想象出的虚构世界(《搜集确凿的证据》是王墒正在编写的科幻小说中的一章,也即展览标题与场景的来源)。展厅中架在六座白色展台上的玻璃柜设有明亮的照灯,并与立在一侧的两个白色高罐子连接在一起。每个柜子中都陈列着耀眼华丽的珠宝,如稀世奇珍般供人瞻仰。一组更大型的六角形组合柜配白色背景灯,灯光不停开关闪烁——呼应着其中逐排陈列的旧式照相机。波浪起伏的石棉瓦围成墙裙,墙体上半身铺满不可名状的印花墙纸。与马秋莎的群作相比,这里向观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王墒希望我们能理解其创作初衷,以便更好地感受其广泛综合的展览现场布景:实验室。“这其实是No. 725 实验室首次对人类开放。这个实验室建立于1,201,521,672 年前,因为事实上地球上的所有植物其实都是在这里研发完成的;不仅是研发植物,其实这个实验室自身就是一个有机生命体:那些身披珠宝的家伙便是正在培育的新物种,围绕墙体四周的便是No.725的性器官了,六角形的照相机装置是实验室的能量源。”这么一来,“搜集确凿的证据”和“地址簿”一样,非个人性莫属了,无论观者是否觉得有趣、讽刺、原创或索然无味,大家都被一视同仁地受邀来到“No. 725 实验室”。一名年轻艺术家将其著作项目同艺术创作联姻,当然非同寻常,而我们也不应再去怀疑,它既是一组让人全神贯注的精美装置作品,亦是一扇通往个人想象的大号落地窗。

总而言之,“搜集确凿的证据”和“地址簿”充满着鲜活个性,高调并列,互通致意。我们也希望尤伦斯在今冬打开新篇章之际,“由……策划” 仍将得以延续。



马秋莎, “地址簿”, 2011.



马秋莎, "自画像", 绘画(铅笔画、圆珠笔画、炭笔画、水彩画、水粉画、油画), 59张(大小不等), 1990 - 2000.



王墒,"光合反应堆, No.725,昵称:1230亿吨的那个气球不知飘向何方", 公元前 1,291,519,661。



王墒, “搜集确凿的证据”, 2011。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