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招惹”当代艺术是非
来源:新华网

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Rhein II》
在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Rhein II》在佳士得拍卖行以4,338,500美元成交之后,整个艺术界都为之一震。这张照片用树脂玻璃封装,有摄影师签名,非常巨大(宽度接近4米),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人理解为何它能卖出如此高价。
不过,在拍卖结束之后,已经有不少评论作者撰文,为普通大众解释“艺术的价值”。让我们看看圈内人士是怎么说的吧。
The Telegraphy的Florence Waters写道:
“一张照片的诞生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这令Gursky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值。这张照片充满活力,美丽且令人记忆深刻——我应该说令人难忘,充满德国风情和受欢迎的主题:浪漫的风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这还不是全部。这张照片以简洁的内容,展现了摄影师精湛的技艺。20世纪80年代末,摄影第一次进入画廊,与绘画艺术并列。在这其中,Gursky的照片以出众的技术脱颖而出。完成这张照片需要数月的时间,以及大量的数码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出色的作品。”
Ken Rockwell写道:
“它的价值在于这是艺术,而非简单的一张照片。 “规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他(Gursky)只是一名摄影师,而非艺术家,他会遵守‘三分法则’公式而将地平线放在其他位置。而在他看来,地平线就应该出现在画面中央,通过这种不舒适感给画面带来力量。我们不禁会问:‘这是什么?这里如此空旷。这是哪里?’
“同样,如果这张照片不是用胶片拍摄,那么它就也不是艺术。艺术家才能创造艺术,而非摄影师。艺术家也许会选择摄影这种工具,但艺术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不出任何一张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经典作品。”
《连线》杂志的Jakob Schiller写道:
“佳士得欧洲战后及当代艺术部门主管Francis Outred表示,这张照片的尺寸和技术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他说:‘在如此巨大的尺寸上展现出出众的冲洗技术、色彩和颗粒无疑对绘画是一种挑战,他已经带领一部分艺术家重新定义了今天的艺术媒介。’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稀有性。‘在6个版本中,3个位于公开博物馆中,1个位于私人博物馆,只有2个在私人收藏家手中,这次拍卖的就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这几乎是一张独一无二的作品,’Outred补充道。”
此外,Schiller还提到一位画廊专业人士称“注意到一种趋势,摄影师正努力重新将自己定位为‘艺术家’。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而非停留在传统的照片市场。”

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Rhein II》
在Andreas Gursky的摄影作品《Rhein II》在佳士得拍卖行以4,338,500美元成交之后,整个艺术界都为之一震。这张照片用树脂玻璃封装,有摄影师签名,非常巨大(宽度接近4米),但这些都不足以让人理解为何它能卖出如此高价。
不过,在拍卖结束之后,已经有不少评论作者撰文,为普通大众解释“艺术的价值”。让我们看看圈内人士是怎么说的吧。
The Telegraphy的Florence Waters写道:
“一张照片的诞生可能需要很长的过程,这令Gursky的作品拥有独特的价值。这张照片充满活力,美丽且令人记忆深刻——我应该说令人难忘,充满德国风情和受欢迎的主题:浪漫的风光,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
“但这还不是全部。这张照片以简洁的内容,展现了摄影师精湛的技艺。20世纪80年代末,摄影第一次进入画廊,与绘画艺术并列。在这其中,Gursky的照片以出众的技术脱颖而出。完成这张照片需要数月的时间,以及大量的数码处理才能得到最终出色的作品。”
Ken Rockwell写道:
“它的价值在于这是艺术,而非简单的一张照片。 “规则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他(Gursky)只是一名摄影师,而非艺术家,他会遵守‘三分法则’公式而将地平线放在其他位置。而在他看来,地平线就应该出现在画面中央,通过这种不舒适感给画面带来力量。我们不禁会问:‘这是什么?这里如此空旷。这是哪里?’
“同样,如果这张照片不是用胶片拍摄,那么它就也不是艺术。艺术家才能创造艺术,而非摄影师。艺术家也许会选择摄影这种工具,但艺术家本身才是最重要的。我想不出任何一张用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经典作品。”
《连线》杂志的Jakob Schiller写道:
“佳士得欧洲战后及当代艺术部门主管Francis Outred表示,这张照片的尺寸和技术也是考虑因素之一。他说:‘在如此巨大的尺寸上展现出出众的冲洗技术、色彩和颗粒无疑对绘画是一种挑战,他已经带领一部分艺术家重新定义了今天的艺术媒介。’
“另一个需要考虑的因素是稀有性。‘在6个版本中,3个位于公开博物馆中,1个位于私人博物馆,只有2个在私人收藏家手中,这次拍卖的就是其中之一。换句话说,这几乎是一张独一无二的作品,’Outred补充道。”
此外,Schiller还提到一位画廊专业人士称“注意到一种趋势,摄影师正努力重新将自己定位为‘艺术家’。这样他们就可以将自己的作品在艺术市场上以高价出售,而非停留在传统的照片市场。”
来源:1416教室
关于古斯基照片拍卖
作者:程新皓
1、照片的意义在照片之外。如果单纯的看照片“本身”,无法了解照片的全部价值。然而这个所谓的“全部价值”却也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片并不存在唯一确定的意义,意义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赋予和改变的。
2、“照片之外”包含着具体时代背景,包括前人的相关实践,作者的想法,历史中的作品被不断附加的意义,照片实际的展现方式。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一张我们所能具体谈论的照片。我们在谈论的不止是一张在电脑上长边600像素的照片。
3、反观《莱茵2》之前拍卖史上最贵的照片,可谓五花八门。从历史照片(施泰肯的“月光”、de Prangey用银版拍的雅典神庙)到现代主义的“画廊摄影师”韦斯顿、亚当斯,到可归于后现代的雪曼、古斯基、普林斯,甚至包括政治人物梅德韦杰夫拍摄的照片。
4、 历史照片自有因时光而裹上的包浆。现代主义时期的画廊照片本就是冲着卖钱去的,在材质和摄影技术上下尽功夫。政坛人物的照片因其作者在其他领域的知名度而 获得价值。而对于后现代时期的照片,则需要从摄影史的脉络上去寻找其价值所在。然而摄影史本身又是一个暧昧的东西,它也一直和画廊、艺术机构、摄影评论者 的阐释与包装纠缠,资本的影子若隐若现。
5、后现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上的成功是一件吊诡的事情。因其意义的显现更多的脱离了作为实物的照片 本身,但市场上能够买卖的却是作为实体的照片。之前拍得高价的普林斯的《牛仔》,甚至是对现成的广告影像的再拍摄。作为广告影像再复制的照片和为人所熟知 的万宝路牛仔的形象,以及与此相伴的现实-拟像之间的纠缠,才构成完整的作品。
6、然而,这样的照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与传统艺术馆收藏的相似性才获得高价:限量、大尺寸、精良制作、可收藏性。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与照片媒介的特点存在冲突。照片的复制和可传播性恰恰与其拍卖的价值相抵触。此为吊诡之二。
7、 说回古斯基的《莱茵2》。这是一张2.07*3.57m的巨幅照片,仅印制6张。其用大画幅胶片拍摄,通过扫描后多底合成,再在后期通过数码修饰改变了现 实的风景。这是古斯基在此时期的一贯创作手法。在其中,数字化的意义并不体现在其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上,反而成为了一张与数码化传播背道而驰的巨幅照片的 制造工具和意义所在。
8、抛开这一切照片之外的东西,照片无法被理解。最近媒体风吵的正是这一点。报道古斯基照片拍得高价的新闻,大多不 提古斯基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不提《莱茵2》的实际尺寸和其在摄影实践中的背景,把这些照片之外的东西全部剥离,成功的制造出一个看似滑稽的新闻。这样看 来,新闻的制造者并非“不懂”后现代,反而深谙于后现代情景下意义产生的过程。
9、在古斯基照片拍得高价的新闻后,充斥着网友的各种奚落 的言论。可是,当感叹这个时代的大众陷入了消费文化的泥潭,只能接受自我显现的意义,无法去追求意义产生的过程时,却又陷入另一层空虚之中:我们面对的不 是大众,而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读世界。话语即权力,单向的传播已被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消解,学术圈不再是唯一真理的宣讲者。
10、相较于过去自认为唯一真理的说教,我们现在仅仅能够请求认同。“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诚然是我们如今不得不面对的状况。
关于古斯基照片拍卖
作者:程新皓
1、照片的意义在照片之外。如果单纯的看照片“本身”,无法了解照片的全部价值。然而这个所谓的“全部价值”却也是一个虚假的概念,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照片并不存在唯一确定的意义,意义是在传播过程中被不断赋予和改变的。
2、“照片之外”包含着具体时代背景,包括前人的相关实践,作者的想法,历史中的作品被不断附加的意义,照片实际的展现方式。这些加在一起,才构成一张我们所能具体谈论的照片。我们在谈论的不止是一张在电脑上长边600像素的照片。
3、反观《莱茵2》之前拍卖史上最贵的照片,可谓五花八门。从历史照片(施泰肯的“月光”、de Prangey用银版拍的雅典神庙)到现代主义的“画廊摄影师”韦斯顿、亚当斯,到可归于后现代的雪曼、古斯基、普林斯,甚至包括政治人物梅德韦杰夫拍摄的照片。
4、 历史照片自有因时光而裹上的包浆。现代主义时期的画廊照片本就是冲着卖钱去的,在材质和摄影技术上下尽功夫。政坛人物的照片因其作者在其他领域的知名度而 获得价值。而对于后现代时期的照片,则需要从摄影史的脉络上去寻找其价值所在。然而摄影史本身又是一个暧昧的东西,它也一直和画廊、艺术机构、摄影评论者 的阐释与包装纠缠,资本的影子若隐若现。
5、后现代艺术作品在拍卖上的成功是一件吊诡的事情。因其意义的显现更多的脱离了作为实物的照片 本身,但市场上能够买卖的却是作为实体的照片。之前拍得高价的普林斯的《牛仔》,甚至是对现成的广告影像的再拍摄。作为广告影像再复制的照片和为人所熟知 的万宝路牛仔的形象,以及与此相伴的现实-拟像之间的纠缠,才构成完整的作品。
6、然而,这样的照片却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其与传统艺术馆收藏的相似性才获得高价:限量、大尺寸、精良制作、可收藏性。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与照片媒介的特点存在冲突。照片的复制和可传播性恰恰与其拍卖的价值相抵触。此为吊诡之二。
7、 说回古斯基的《莱茵2》。这是一张2.07*3.57m的巨幅照片,仅印制6张。其用大画幅胶片拍摄,通过扫描后多底合成,再在后期通过数码修饰改变了现 实的风景。这是古斯基在此时期的一贯创作手法。在其中,数字化的意义并不体现在其作为传播媒介的特点上,反而成为了一张与数码化传播背道而驰的巨幅照片的 制造工具和意义所在。
8、抛开这一切照片之外的东西,照片无法被理解。最近媒体风吵的正是这一点。报道古斯基照片拍得高价的新闻,大多不 提古斯基在摄影史上的地位,不提《莱茵2》的实际尺寸和其在摄影实践中的背景,把这些照片之外的东西全部剥离,成功的制造出一个看似滑稽的新闻。这样看 来,新闻的制造者并非“不懂”后现代,反而深谙于后现代情景下意义产生的过程。
9、在古斯基照片拍得高价的新闻后,充斥着网友的各种奚落 的言论。可是,当感叹这个时代的大众陷入了消费文化的泥潭,只能接受自我显现的意义,无法去追求意义产生的过程时,却又陷入另一层空虚之中:我们面对的不 是大众,而是一个一个独立的人,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经验来解读世界。话语即权力,单向的传播已被自媒体时代的网络消解,学术圈不再是唯一真理的宣讲者。
10、相较于过去自认为唯一真理的说教,我们现在仅仅能够请求认同。“一切固定的僵化的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素被尊崇的观念和见解都被消除了,一切新形成的关系等不到固定下来就陈旧了。一切等级的和固定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 一切神圣的东西都被亵渎了。人们终于不得不用冷静的眼光来看他们的生活地位、他们的相互关系。 ”——这诚然是我们如今不得不面对的状况。
自作多情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