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村:杨培江个案研究展银河空间美术馆开幕
发起人:luoshuyin  回复数:0   浏览数:1725   最后更新:2011/11/16 17:23:09 by luoshuyin
[楼主] 蜡笔头 2011-11-16 17:23:09
作者:潘慧敏 来源:雅昌艺术网

“词场-诗歌计划2011”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



参展艺术家与诗人合影(摄影:潘慧敏)

   2011年11月15日下午,中国首场当代艺术与诗歌界跨界的文化艺术事件——“词场-诗歌计划2011”中国当代艺术与诗歌第一回展由彭捷、鲍栋、孙磊、张尔共同策划,在深圳华·美术馆拉开序幕。展览由华·美术馆主办,《诗林》杂志(双月号)协办,华侨城股份有限公司支持。

  本次展览分别邀请国内近三十位卓越而创新的当代诗人和二十位艺术家以在(现)场的方式,以词场·视界(视觉艺术部分)/ 词场·档案 (诗人手稿/诗歌文献部分)/词场·谈论 (诗歌论坛/讲座部分)/词场·声音 (诗歌民谣部分)/词场·表演 (诗歌剧场部分)五个展览单元,通过艺术创作、论坛、讲座、对话、朗诵、民谣、剧场等多种参与方式共同推进当代诗歌与艺术的融合互生,它将激发诗人与艺术家的无限灵感可能与想象穿越空间,凸显生活的诗性与诗的多元化传播的可能性。



诗歌民刊文献墙(摄影:潘慧敏)



诗人手稿作品墙(摄影:潘慧敏)



诗人谢湘南写在病历纸上的手稿(摄影:潘慧敏)

  诗歌亮相美术馆

  诗歌如何在美术馆里展现?如何打破美术馆展示艺术作品的专属常规?是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走进一层,诗人群体的手迹以现成品的方式通过书写在不同材质,比如将诗歌稿直接写在病历纸上、X光片上等,然后进行装裱以艺术作品惯用的呈现方式直接展示于在A厅的主展墙。对着的大墙面展示的是当代诗歌发轫以来首次关于诗歌民刊收藏文献的集中梳理展示,虽然每本刊物现场无法阅读,但在现场产生了一种量化的视觉冲击。民刊文献的收藏者世中人现场介绍,展示了从1978年至今近1000册,700多种刊物,500多种创刊号。其中尤为珍贵的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创刊的《今天》、《非非》、《他们》等民刊。

  在诗歌与艺术史上,诗人与艺术家一直在相互参照、相互推动,甚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诗”与“画”的关系成为了诗人与艺术家都要去面对的基础问题。而今天,诗人与当代艺术家们更是获得了在各种层面上交互实践的可能。尤其是,当代理论对语言,及其与图像之关系的重视,为诗歌与艺术之间的对话提供了思想动力。

  策展人张尔在对本次展览诗歌呈现部分定义为词场•档案:自由的民间。他认为,一直以来,诗歌界普遍认为,“民刊”是推动“文革”以降中国新诗发展的重要媒介,它在延续上世纪八十年代之前种种新诗运动轨迹的同时,也更加见证了其后鳞次栉比的诗歌运动与门派林立的诗歌江湖的浪潮涌聚。即使是新世纪网络媒体带来出版形态的巨大革新,也并未能阻止那些仍保持着独立倾向和审美立场的“民刊”生生不息。这显然表明,“民刊”以其追求个性与自由的精神成为了新诗发展档案的重要纪录者。







焦应奇的作品《无题》(摄影:潘慧敏)

  当代艺术与诗歌

  诗歌是诗人擅长表达自己情感的语言方式,艺术家们则用创作成艺术作品形成自己的语言。艺术家们也经常把语言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其实也是他们创作作品的重要、核心因素。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的实验及实践中,艺术家们经常从文字、书写、语音、字形、概念等各种角度呈现着语言的多种可能性。艺术家焦应奇的作品《无题》,自己创造新的汉字,并以造出新字体的象形字发音。这不仅是创作作品,本身也是创作语言的一种表现。在现场观众可互动其中,创造出自己心中意会的新字体。



王郁洋《图与字》(摄影:潘慧敏)

  艺术家王郁洋在展览现场呈现的作品《图与字》是一件尺幅巨大的连续壁画,通过面积各异的块面组合。画面无序、抽象特征的图案近似于现今在商品交易、交通管理以及身份识别中普遍使用的二维码,艺术家对这些随机创作的符码实施解码时,这套凌乱的图案便立刻有了具体的意义。文字本身也即图像,当一个图像作为另一个图像的传达者时,它便完成了自身的写作。





颜峻《一万个秘书》(摄影:潘慧敏)

  颜峻是一位噪音表演艺术家,他的作品《一万个秘书》由两大桶乒乓球、笔及一间空房组成,观者要用笔在乒乓球上写上不同的字,然后抛向空房间里,而后会听见发出各种不同的球落地声响。整个过程似乎让策展人变为展览的秘书,工作人员变成观众的秘书,乒乓球是身体的秘书,艺术品是艺术的秘书。艺术家试图通过一些微小的举动,消逝的声音,让我们把自己的一部分送往别处。

  策展人鲍栋对视觉艺术呈现部分定义为词场•视界:当代艺术与语言。他认为,除了诗人,艺术家们也经常把语言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源,尤其是在当代艺术的实验及实践中。一方面,语言与思维、经验、感觉、身体以及整个世界的关系也早已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主题之一,另一方面,当代艺术与语言系统,以及与其相关的符号系统、传媒系统之间也早已生发了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无法分割。

  展览给艺术家与诗人提供了一次相互对话、了解的机会,让他们彼此都知道各自的世界所发生的变化。当代艺术与诗歌的相互介入,能否为两种艺术形式注入新的生命与活力,产生词语的磁场未知效应,这正大家可以在这次艺术家与诗人碰撞、艺术作品与诗歌碰撞所再生的新问题。在诗歌与艺术之间,在诗人与艺术家之间,在诗歌界与美术馆之间,进行了第一回尝试,形成了新空间、新探索的一种融合。

华·美术馆凭借自身独特而多元的艺术空间优势,将突破性地以整个展场空间为载体,通过装置、多媒体、影像、以及架上绘画等多种艺术作品形式来关注及探寻作为当代诗歌灵魂核心的“语词”的意象、节奏、组合方式,从而彼此产生种种内在相互的词场呼应。
[沙发:1楼] guest 2011-11-16 20:14:05
好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