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振宁:国内国际双年展并不国际的讨论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2
浏览数:1522
最后更新:2011/11/09 21:25:26 by guest
来源/HI艺术 文/李明

2011广州三年展
在接下来的广东艺术之旅中,请原谅我无法精确地绘制出行走的路线,每一个当代艺术的环节,几乎都是靠自己的力量生长出来的。
从三年展认识广州
到达广州的第一天,正是广州三年展开幕的日子。作为在国内外皆享有盛誉的大型展览,如今的广州三年展正处在它的转折期。一方面,广东美术馆即将拆除重建,本次展览将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大型展览;另一方面,新入主的罗一平会带领广东美术馆走向什么方向,也是看客们颇为关心的话题。
“早在去年9月,我们就已经确定本届三年展将围绕广东美术馆改扩建来建构三年展的框架,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工作。”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介绍说,本届广州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大部分,是一次跨三个年度的动态“三年展”。
按计划,9月22日在本馆亮相的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和三年展论坛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拉开序幕;接下来“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之拓展展、“第三自然:中国再造”、“重构纸墨维度的空间关系”等五场项目展将于2012至2013年间在广东美术馆和英、法两国陆续推出;最后,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姜节泓教授与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将于2013年4月至6月举行,做进一步的延伸与深入。

广州的特色骑楼
彻底的错位
与同在九月开幕的艺术长沙相比,本届的广州三年展显然过于沉默和低调了。若不是专程而来,恐怕在九月这个繁忙的艺术季里,我也不会把它作为我行程中的一站。
在美术馆的外围,阳江组以彩色施工布料包裹的美术馆的部分建筑,将注定成为媒体上出现最多次数的作品,它让广东美术馆的外观整体上变了模样,尤其是分列在“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两侧的那部分,只是表达得过于直接。
与阳江组的作品给人的感觉相反,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的主题反而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显得模糊不清。整个展览看起来更像是“典型”的国际艺术展,来自东南亚、东盟以及东亚地区的装置影像作品布满展厅,连美术馆的中庭也挂上了日本艺术家阮初芝淳的作品《呼吸是自由的:12756.3杰克和广州菩提叶,165km》,艺术家希望在广州通过跑步跑出一个菩提叶的形状。这已经是展览作品中与广东联系较为紧密的作品,更多的作品看起来仅仅是艺术家们个人项目在广东的一次展出而已,看不到“回到美术馆自身”的影子。并且,由于广东美术馆较为传统的空间,更让装置和影像作品的展出显得格格不入。
这倒是无意中暗合了本届三年展“拆与建”的主题,由于广东美术馆将在未来的三年完全拆除重建,也许未来的空间将更当代一些?也正是因为美术馆的重建问题,本届三年展将成为一个动态的展览,除22日开始的“启动展”、未来两年还将有“项目展”和“主题展”两个部分。
本届三年展的学术论坛讨论集中在城市方面,与展览主题“美术馆”完全错位,一位资深媒体人对“启动展”的评价是,"广州三年展"应该邀请策划人,罗一平对当代艺术的介入还不够深入。“名字列在策展人名单中的一位策展人则表示,”我是‘假’策展人,我是突然被通知成为策展人的。“
种种迹象让人对这次三年展的“启动展”心生遗憾,不过仅仅筹备了三个月的工作结果已经实属不易,而且由于种种错位和失误,反而更真实地表达了如今展览泛滥、大型活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美术馆和当代艺术活动的真实处境。

2011广州三年展
在接下来的广东艺术之旅中,请原谅我无法精确地绘制出行走的路线,每一个当代艺术的环节,几乎都是靠自己的力量生长出来的。
从三年展认识广州
到达广州的第一天,正是广州三年展开幕的日子。作为在国内外皆享有盛誉的大型展览,如今的广州三年展正处在它的转折期。一方面,广东美术馆即将拆除重建,本次展览将成为它的最后一个大型展览;另一方面,新入主的罗一平会带领广东美术馆走向什么方向,也是看客们颇为关心的话题。
“早在去年9月,我们就已经确定本届三年展将围绕广东美术馆改扩建来建构三年展的框架,从那个时候就已经开始了工作。”广东美术馆馆长罗一平介绍说,本届广州三年展分为“启动展”、“项目展”、“主题展”三大部分,是一次跨三个年度的动态“三年展”。
按计划,9月22日在本馆亮相的启动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和三年展论坛为第四届广州三年展拉开序幕;接下来“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之拓展展、“第三自然:中国再造”、“重构纸墨维度的空间关系”等五场项目展将于2012至2013年间在广东美术馆和英、法两国陆续推出;最后,由英国伯明翰艺术设计学院姜节泓教授与IKON美术馆馆长乔纳森·沃金斯共同策划的主题展“见所未见”将于2013年4月至6月举行,做进一步的延伸与深入。

广州的特色骑楼
彻底的错位
与同在九月开幕的艺术长沙相比,本届的广州三年展显然过于沉默和低调了。若不是专程而来,恐怕在九月这个繁忙的艺术季里,我也不会把它作为我行程中的一站。
在美术馆的外围,阳江组以彩色施工布料包裹的美术馆的部分建筑,将注定成为媒体上出现最多次数的作品,它让广东美术馆的外观整体上变了模样,尤其是分列在“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两侧的那部分,只是表达得过于直接。
与阳江组的作品给人的感觉相反,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元问题回到美术馆自身”的主题反而在众多的参展作品中显得模糊不清。整个展览看起来更像是“典型”的国际艺术展,来自东南亚、东盟以及东亚地区的装置影像作品布满展厅,连美术馆的中庭也挂上了日本艺术家阮初芝淳的作品《呼吸是自由的:12756.3杰克和广州菩提叶,165km》,艺术家希望在广州通过跑步跑出一个菩提叶的形状。这已经是展览作品中与广东联系较为紧密的作品,更多的作品看起来仅仅是艺术家们个人项目在广东的一次展出而已,看不到“回到美术馆自身”的影子。并且,由于广东美术馆较为传统的空间,更让装置和影像作品的展出显得格格不入。
这倒是无意中暗合了本届三年展“拆与建”的主题,由于广东美术馆将在未来的三年完全拆除重建,也许未来的空间将更当代一些?也正是因为美术馆的重建问题,本届三年展将成为一个动态的展览,除22日开始的“启动展”、未来两年还将有“项目展”和“主题展”两个部分。
本届三年展的学术论坛讨论集中在城市方面,与展览主题“美术馆”完全错位,一位资深媒体人对“启动展”的评价是,"广州三年展"应该邀请策划人,罗一平对当代艺术的介入还不够深入。“名字列在策展人名单中的一位策展人则表示,”我是‘假’策展人,我是突然被通知成为策展人的。“
种种迹象让人对这次三年展的“启动展”心生遗憾,不过仅仅筹备了三个月的工作结果已经实属不易,而且由于种种错位和失误,反而更真实地表达了如今展览泛滥、大型活动大行其道的背景下,美术馆和当代艺术活动的真实处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