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上海有些什么展览阿?
发起人:小泼侯  回复数:3   浏览数:1952   最后更新:2006/03/08 14:17:33 by
[楼主] 批评家 2006-03-08 11:19:17
艺术,比懂的更懂_转载

发表于《文汇报》笔汇 文/ 赵川


(一)

某年上海双年展其间,一些外围展出很活跃。在一个展览上,有位年轻人当众赤裸剃掉了自己所有的毛发。但他的活没干完,观众已全部涌向对面场地,看刚开场的另一个在地打滚的人。剃毛的表演者独自在边上收拾,像件被消费完的物件。在场的一位台湾当代艺术杂志主编说,我要是有孩子,也不能让他干这个。那位认真的表演者如果听到,一定会说她不懂他的艺术。干当代艺术的人,遇到太多不懂的人。有时连专业杂志的主编也不懂。
“这个人懂,那人是不懂的。”圈子里,对评论的或同行艺术家,私底下常会用这样的评价。懂或许意味了对当代艺术这堆事情有良好知识和判别能力。当然,懂和不懂之间并没有固定标准。不同人嘴里讲出来,也不一样。懂的之中,还有更懂的,反之亦然。判别的结果是,懂的当然就是同道。不懂的,大概只能道不同,不相谋了。
这样,懂的人就相互间成了圈子。在圈子里,懂的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和有钱有势的之间再交流促进,资源交配,有点像中世纪欧洲王族联姻。结果,懂的人越来越懂,立于精神物质双丰收的不败之地。业内的,称这种很懂的圈子为国际当代艺术体制。这时,不懂的人跟他们比,就精神物质贫富双悬殊了,也不再能来参和。我们的艺术家和评论家,这些年来堂而皇之讲了许多对社会的关注、关怀、质疑和反讽等等,其实,不少他们的艺术,跟绝大多数社会成员关系遥远。多讲那些词语,就有往自己脸上贴金之嫌。
艺术成了“懂的”人盖了被子自己玩。艺术的论说者在这种环境里,也是努力要做“懂”的人,往更懂的圈子里去。
(二)
如果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懂。懂,首先是要弄出它的对立面不懂,距离拉得越开,懂就变得越懂。所以,市面上艺术论说者的文章,一团乱麻云里雾里的很多。让人看不懂。有些像不分行的早期朦胧诗,全是意像,讲啥,要读者自己拼凑意思。也有的套了理性的外衣,完全无厘头。比如看到过一位当红的策展人写“艺术家所竭力营造的不是存在,而是‘不存在’,包括艺术家自身的不存在。”这类虚张声势,不负责任地借用哲学概念,逻辑混乱的话语,在中国当代艺术论述里比比皆是。
另外,吴亮曾在一篇文章里说过,“艺术家玩弄观念之所以常常得逞,其秘诀在于他一边对哲学家说,我做的是艺术,另一边他对艺术爱好者说,我做的是哲学。”那论说者呢?在当代艺术中,评论家为了更懂,通过把没有意义的事,当成是有意思的创作,以给自己加分。
我很怀疑,如果以前的一些创作在方法上过于注重意义,甚至造成意义泛滥,那么,取消意义、诋毁意义,就会成更有意思的事。去年北京一个重要抽象画展的策展论述里提到,因为意义膨胀在先,所以取消意义就成了有价值的创造。但这只是我的理解,价值这个词,其实没有在讨论中出现。都没意义了,还要价值做啥。不要价值了,哪里还用讲美学。但另一个同时存在的问题是,以我的常识,当下中国社会其实离富于意义、尊重理智的社会还差得很远。我们的理性不是过于发达,而是单薄脆弱。贡布里希说“如果教条式的僵化会使探索真理陷于瘫痪的话,那么,任何价值尺度的缺乏也亦然如此。”
我们还探讨真理吗?似乎我们的艺术,只要求进入更懂的圈子。

(三)
许多硬干起来的评论文章读来勉强、生硬和无视常理。但渐渐地写这些文章的人们,也干出点窍门,有了几套方法在行业里流通,形成业内标准。这时的艺术论说者,不但懂,还很专业。
较常用的方法,比如套“颠覆”标签。其实,从现代艺术萌生以来,创作者和评论者基本延续了进化论思想,和上世纪初左派知识份子的某些革命传统。后来资本插手进来,原本被当作自然进程的艺术发展,也被人为催逼──艺术家在成功的诱惑下不断企图颠覆。为了使资本操纵的艺术市场,不断有“消费”刺激,颠覆被包装成一条进入艺术史的不二法则。没有大意思的东西跟“颠覆”挂上勾,就身高一等了。如传统绘画的工作方式就不断被人宣称“颠覆”。各种小发明似的策略,一次又一对旧有的观念意淫。上世纪80年代看过的一部香港烂鬼片。电影中人鬼大战,鬼急了,说你真无聊,我已死了一百多年,你以为我还会被你再打死一次!
本来“颠覆”为创造开路,现在却成为创造力低下者的话语游戏和江湖膏药。但“颠覆”为啥不颠覆“颠覆”?
烂熟概念的套用,可以从没有意义中看到意思,没有立场的艺术家策略里看到批判精神。还比如“反讽”。当我们不方便正着说话时,就反着说,有时反着说比正着说更有效应。上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中泼皮风格刚出现时,这种手法有说服力。但后来中国的政治波普艺术泛滥成旅游纪念品时,被讽刺的丑像本身却流行成了视觉趣味。它们会流行,是印证了很多西方人头脑中的亚洲,以及被他们观念征服的亚洲人头脑中的家园。
以前有个相声段子,讲以身试法。一人偷渡国境被边防兵抓到,他巧舌如簧,说我这是在考验同志们的警惕性呀。艺术边缘没有一条界线,但媚俗也不是柄双面刃。媚俗不可能是对媚俗的反讽,就像高雅不能成为对高雅的指责。

(四)
诚然,艺术常为我们揭示出世景里未被知晓的一面,不能把简单的懂和不懂当成判别标准。但它做为一种通过描述现象世界,来达成沟通的途径,是需要用谈论和辨析来不断疏浚的。艺术既然不是以违背常理为己任,那么对它的谈论和辨析中,当然也可以引入常情常理。追本朔源,艺术不该只是懂艺术人的事,也不应该是比懂的更懂的较量。
[沙发:1楼] guest 2006-10-08 09:35:23
可以加入草台班么? [s:65]
[板凳:2楼] guest 2006-10-08 09:55:55
[quote]引用第3楼guest2006-07-14 15:25发表的“”:
[友情提示]

这位主编现在在上海 [s:78][/quote]
在MOKA 哈哈
[地板:3楼] 李岩 2006-07-14 15:49:41
赵川的帖子,顶!
欢迎大家来草台班玩啊
[4楼] guest 2006-07-14 16:04:09
[quote]引用第4楼李岩2006-07-14 23:49发表的“”:
赵川的帖子,顶!
欢迎大家来草台班玩啊[/quote]

好的 ,一定来的!
[5楼] guest 2006-07-14 07:22:39
台湾当代艺术杂志主编换得很勤的
[6楼] guest 2006-07-14 07:25:56
[友情提示]

这位主编现在在上海 [s:78]
[7楼] guest 2006-07-14 06:21:11
[quote]某年上海双年展其间,一些外围展出很活跃。在一个展览上,有位年轻人当众赤裸剃掉了自己所有的毛发。但他的活没干完,观众已全部涌向对面场地,看刚开场的另一个在地打滚的人。剃毛的表演者独自在边上收拾,像件被消费完的物件。在场的一位台湾当代艺术杂志主编说,我要是有孩子,也不能让他干这个。那位认真的表演者如果听到,一定会说她不懂他的艺术。干当代艺术的人,遇到太多不懂的人。有时连专业杂志的主编也不懂。[/quote]


我看过这个展览!

在场的一位台湾当代艺术杂志主编,你们想她知道是谁吗? [s:78]
[8楼] guest 2006-10-08 16:19:28
有意思,顶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