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外!出伦敦,特纳奖提名作品展在波罗的海画廊展出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2   浏览数:1783   最后更新:2011/11/07 22:48:27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1-10-22 18:45:48
来源:东西网 译者: worldsy



自从科妮莉亚·帕克的作品《悬浮之火(疑似纵火)》在现代艺术中心展出以来,已然过去三年多。其间,这件作品已成为这座城市最为知名的当代艺术作品之一。

这位英国艺术家帕克,在她五十多岁的时候,在伦敦郊外的一家木工工场淘到了这些焦干的碎木块,据说木块是从一个疑似纵火案的现场遗留下来的。这些焦黑易碎的木块成为了见证者,见证了那场灾难、那桩罪行、那次消失。以自然的顺序来看,我们理应将看到碎木块纷纷跌落坠地,无人眷顾地积成一堆,然后在碎石的包围中,静静等待它们生命中最后的篇章:落进尘埃,化为腐朽,消解死去。

但是因为帕克,它们拥有了不一般的命运。帕克在混沌中,创造出秩序;在坠落中,创造出升腾;在混乱中(谁做的,又是如何做到?),创造出透明感(我做的,而且你可以很轻易地看出我的做法)。

作品还巧妙地制作成离地几英尺的样子,以此呼应当代建筑师(比如伦佐·皮亚诺)所热爱的“隐透”——在墙、基座与地面之间留有一道狭长的空隙,从而创造出零重力的幻觉。

另一个挑战常识的设计体现在这些碎木块的组合看起来是与时间顺序逆向的。只是漫不经心的位置摆放,却在高度上重塑了那座毁于大火的建筑。若是用一些电影手法记录下整个过程,那么现在呈现的作品就是镜头回放定格之后那凝固的火焰。

但是如此缜密思考安排下的作品,其给人营造的氛围不过是一件斗篷,下面暗藏着的,是原初物催动的脉搏:那是一种渴望,渴望着被拾起、被升腾、被重塑。

在丑陋中孕育而生的美;在挫败中继而燃起的希望;在混沌中重新塑成的秩序。这些是我们在一切被命定被完成之后仍痴迷渴望的东西。只是,它们固执地躲开我们。

如果说信仰是给我们承诺一些永远不会得到的事物;艺术就担负着更谦逊的任务,它不断地提醒着我们不曾拥有的事物。事实上,这件独特的作品最大的讽刺意味在于:即便它公然蔑视地心引力,它仍不可避免地依赖于此;即便它暗示着凤凰涅槃,对观者而言这仍不具有任何神秘感。毕竟,这不过是一些无声的碎屑被重新组合在一个大盒子中而已。
[沙发:1楼] 小白小白 2011-10-22 18:58:29
来源: 艺术中国

科妮莉亚•帕克


科妮莉亚•帕克1956年出生于英国柴郡。1980年至1982年在瑞丁大学学习美术,现在伦敦生活和工作。

科妮莉亚•帕克既是雕塑家又是装置艺术家,她的作品是对日常物品的特定处理、解构以及重新解读。帕克的作品深深扎根于事物的沿革,含有一丝常见的暴力因子。《冷暗物质:部分分解图》(1991年)是帕克早期最有名的作品之一。一个装有花园用具的小棚起初放置在奇森赫尔博物馆,后来被移开了,在由英国军队执行的定点爆炸中炸毁了。又后来这些断简残篇又被放回到博物馆里,悬挂在天花板上,仅亮一个灯泡以制造一种戏剧阴影,仿佛是为了再现爆炸前分裂的瞬间。除了这种定点爆炸外,帕克为制作《三十块钱》【谕旨叛徒的身价】(1988-1989年),将一千件银器弄平了;而为了作品《总有一天,这块玻璃会破碎》(1995年),她将一串珍珠项链从枪里射到衣服上;法国臭名昭著的王后玛丽•安托瓦内特因叛国罪被判死刑而送上断头台,帕克用砍过她头的闸刀将物品切碎。她的另一件著名而更具思想性的作品《或许》(1995年)展示的是女演员蒂尔达•斯文顿睡在伦敦蛇形画廊的玻璃陈列橱窗内。

《陨石陨落》(1998)是作为帕克对陨石始终如一地迷恋而创作的系列作品的一部分。每件作品都是用从纳米比亚找到的陨石制作的,名叫铁陨石,可以追溯到1836年。该陨石加热后,平置在放大了的被称为从A到Z的英国地图上。每件作品放石头的位置不同,会随图上标记代表的地方的变化而变化,有些地方众所周知,有些就没太多人知道。石头移开后,就留下一个洞,洞的周边已经焦化,显露出烧焦的脆弱的纸层。帕克通过这种方式唤起一种警示性的触动,陨石现象是我们对未知世界的恐惧的一个缩影,突显了我们面对大自然力量的无助。

1997年,科妮莉亚•帕克获特纳奖提名。最近的个展包括:波罗的海现代艺术中心,盖茨黑德,2010年;白教堂美术馆,伦敦,2008年;弗里斯街美术馆,2008年;伯明翰的伊肯美术馆,2007年。

主要群展包括,“这样的日子”,泰特三年展,英国泰特美术馆,伦敦,2003年;英国艺术展,麦克莱伦画廊,格拉斯哥;利兹城市艺术馆,利兹;海沃德艺术馆,伦敦,1990。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