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B接孔於纽约街头出没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734   最后更新:2011/10/20 10:39:03 by 宁静海
[楼主] wangxiaoer97 2011-10-20 10:39:03
来源:99艺术网

近10年来艺术史家、艺术评论工作者的艺术史观念

吕澎:过去一分钟都可以成为历史,如果你认为它是的话,这是我最基本的看法。如果去调查我们一定能看到盐商、有钱人、富豪和艺术家的关系,艺术家的创作和他们究竟发生什么关系?这是艺术史需要研究的,但过去是本体论者的立场,艺术是风格、流派、手法、趣味的历史,这样一来我们把这些东西全部撇掉了。但任何一个符号、趣味、风格、手法、材料,都与艺术家肉体所接触的社会保持着联系,没有那么神秘,这就是我的判断。

皮道坚:能够产生效应的历史现象才能进入历史;如果不能产生历史效应,将来也不会被历史记住。好像马尔罗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人的判断可能是错误的,一个民族的判断也可能是错误的,一个时代的判断也可能是错误的,但历史的判断不会是错误的。这个历史是动态的历史——我们现在谈的很多不正确的东西、错误的东西,我们遮蔽的东西后来的人会帮我们匡正、去蔽,我想这就是历史……揭示,把事情真相揭露出来;去蔽,去掉遮蔽;匡正,改变以前我们一些不正确的看法;公布。这是历史经常性的工作。

孙振华:我理解艺术史写作和艺术史创作一样,建立在共同的知识背景以上,在这种知识背景之上,过去传统所要求慢慢收集资料,最后慢慢通过年代的沉淀才能写清楚一篇美术史,实际上艺术史是可以先于艺术创作的。科学哲学也有一个观点,理论先于观察。再往前推,康德的时候就提出意识框架的问题,很多时候的确我们先有意识框架,然后带着框架看世界,并不是像洛克所说我们带着白板看世界,看着一个人慢慢积累知识,最后形成一种正确的概念。往往是理论先行和思想框架先行的东西,在艺术史写作里面是存在的。

鲁虹:我自己比较相信艺术史家豪塞尔说的话:“艺术史关心转折不关心延续”。 比如说吴冠中,放在历史的上下文中理解,在当时肯定是有意义的;你对他作品的风格包括观点都可以不喜欢,但是他造成的一种效果历史,包括为什么产生效果,是我们要关注的。

朱青生:历史是一个态度,是一个科学的态度,研究问题可以有一种批评的态度,也可以有一种鉴赏的态度,这是艺术的态度或者是思想的态度。在这之外,还有第三种态度,这个非常重要,就是理性的态度、科学的态度,学院的态度,也就是历史的态度。并不是说要对当代艺术进行研究就必须把它写成艺术史。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有个案研究、问题研究。我们做当代艺术工作的时候未必要对它进行研究才是工作。当代艺术中有很多事情可以做,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批评,批评就不是历史,也谈不上什么学术,或者说只是部分可以用学术的方法批评。况且我们还可以鉴赏……

冯原:“伟人幻觉”是隐藏在历史背后的主要动力来源。过去理想的艺术生产的“伟人幻觉”是“大师幻觉”,那时候许多传统的老艺术家都希望成为永垂不朽的大师;在今天,过去的“大师幻觉”已经转换成“书写幻觉”,似乎我们的历史书写者可以掌握历史,所以历史书写本身也潜藏着一种“伟人幻觉”的意识;还有第三种“伟人幻觉”的道路,我们可以看成是历史发展的变化和可能性。

李杨:当代史的写作,包括当代艺术史和当代文学史的写作,它恰恰可能是当代创作的一个部分……它也参与了一个新的文化空间的建构。对我来说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福柯的《规训与惩罚》里面提出了一个这样的观点:不是先有病人才有医生,恰恰是先有了医生,我们才造出了病人。我觉得这可以为大家思考艺术史问题的时候做一个参考,就是说不是先有艺术创作才有艺术史,而是先有艺术史才有艺术创作。

邹跃进:过去我们认为“艺术”这个概念好像就是艺术家创造的,实际上不是,它是一个体制,一个整个事件来参与,共同建构起来。如果我们理解了历史永远在片面和局限中前进,也就是黑格尔所说的客观的精神,比如说国家、民族,包括艺术家所说的创作等等,这些必然在历史中呈现出它的某种片面性,所以历史才有否定、才有批判、才有肯定和赞美,这才导致历史的前进。

高岭:今天写作历史绝对不是简单地表述这个东西,而是带着立场、态度、感情在里面,这种立场、感情、判断恰恰是任何一个时代写历史的人的动力。历史对于每个个体来说往往是一种理想,历史不是过去是理想。人们之所以热衷于历史、谈论历史、写作历史、议论历史,是因为每一个人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年代,针对不同的个人生存境地中间都怀着理想。究竟什么是历史?我认为是一种叙事。
[沙发:1楼] wangxiaoer97 2011-10-20 11:43:54
来源:99艺术网专稿 作者:彭德

彭德:批评家有谁能进入历史?

春节时友人们同我电话聊天:

“你的博文怎么不结集成书?”

“没有人资助。”

“出版社不出你的书,出什么书?”

“出版社同索马里海盗一样,只认钱。”

“当代艺术的投资人怎么不资助?难道不知道评论与艺术价值是共生共存的关系?”

“他们还没有这个投资意识。”

“画坛也有很多天价富豪啊?”

“他们有这个意识,但被炒的价位有很多水份。”

“那你们批评家很难有历史地位了,你们同当代艺术家将来都会烟消云散。”

“多年前我曾预言,当代中国批评家在历史上能留下地位的人物,首选者是吕澎和朱青生;不在于他们的文章比其他人写得深刻或尖锐,而在于传播效果。朱青生是国际批评家协会唯一的中国人,这个身份使他的理论传播平台最为广阔。吕澎是最富有的中国批评家,能及时而高规格地自费出版著作。批评家都在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唯有吕澎著作等身。其他人要想抗衡,只能等待施舍。同样,很多人画得好,但不一定有历史地位。天才画家需要发酵,也就是传播和议论,才能成为人物,否则会被一笔带过,成为历史文献省略号中的一点。对于后人,今人谁进入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作品能不能揭示这个时代。如果下个世纪只留下吕澎或朱青生的文集,后人也不难从中认知这个时代。”

“别的批评家都会湮灭吗?”

“那也不一定,还有一些变数;首选者也不等于铁板钉钉的历史人物。十多年前,黄专同我和鲁虹聊天,说皮力会成为批评界最厉害的人物。我说不会,理由是美术界这个圈子小,皮力成名后会觉得狭窄,会转行,最有可能投身影视,因为影视的影响更大。皮力后来一度投身电影,尽管中断了,但主要精力却没有重新用于批评。同样,吕澎和朱青生最终能否进入历史,各自还需要一部经得起挑剔的传世之作。吕澎著作等身,但写得比较匆忙。匆忙写出的书,会被后人反复诟病,不如不写。吕澎早已意识到这一点,不久前在电话聊事时再次表示特别不想搞展览,要去写书。”

“那你呢?”

“写作是我的瘾,成了瘾便能绕开功名。功名如同你游向前方的海市蜃楼,你可以被它吸引,也可以不为所动。”

“我们的谈话会写进你的博客吗?”

“我们涉及的主要是个人沉浮,不过一旦披露,或许能引伸出有价值的思考。”

上述对话人有陈国平、金可崇以及几位研究生。校友陈国平是黄石市一所三本大学教授,颇受学生拥戴,可惜窝在黄石这个小池塘,不能畅游。籍贯黄石的石冲、魏光庆、袁晓舫、毛焰如果窝在老家,也难以充分施展才华。相应的环境和才华,如同乘数和被乘数。
[板凳:2楼] guest 2011-10-22 13:04:18
“多年前我曾预言,当代中国批评家在历史上能留下地位的人物,首选者是吕澎和朱青生;不在于他们的文章比其他人写得深刻或尖锐,而在于传播效果。朱青生是国际批评家协会唯一的中国人,这个身份使他的理论传播平台最为广阔。吕澎是最富有的中国批评家,能及时而高规格地自费出版著作。批评家都在滔滔不绝地发表意见,唯有吕澎著作等身。其他人要想抗衡,只能等待施舍。同样,很多人画得好,但不一定有历史地位。天才画家需要发酵,也就是传播和议论,才能成为人物,否则会被一笔带过,成为历史文献省略号中的一点。对于后人,今人谁进入历史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作品能不能揭示这个时代。如果下个世纪只留下吕澎或朱青生的文集,后人也不难从中认知这个时代。”

以前觉得吕澎挺有实力,后来发现是抄袭的后,我彻底服了,说白了,还是为了钱,为了名,为了利。。。不要跟我说批评家多么纯洁多么清高,多么为艺术出力,清高在中国就是一个幽默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