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边缘之书:戴章伦的博客
@小运动 “小运动”在OCT的呈现是成功的。整个展厅既试图依循“一次等于无”旧有的空间设计,却又在新的空间里注入了“此时此地”的层次感。每个部分之间的空隙腾得恰到好处,作品与作品之间留有足够可以延展的物理,心理维度。无论是对于作品本身还是带起耳机在作品前或站或坐,仔细聆听的观众而言,这种维度的分寸感算是恰切。或许这种分寸感就是那能让人读出的,寓于整体之中,却又稍显既疏离的“个体感”。
@时代美术馆 “非美术馆”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展览。
@半唐番 中午在深圳吃饭的时候与两位亚洲艺术文献库(AAA)的研究员同侪聊天,问起现在香港的文化状态。同侪1说,香港人对自己的文化状态有一个称呼:半唐番。听罢顿时觉得是一个很妙的词。继而同侪2说,推荐你看一篇文章“殖民无间道”,听罢有兴趣。同侪2继续说,现在香港人很喜欢用“无间道”来表达自己在文化上的“卧底”心态——A被迫假扮B,却始终想做回他自己,但最后A发现自己非A亦非B。这半唐番的无间道为深广之行增色不少。
@小运动 “小运动”在OCT的呈现是成功的。整个展厅既试图依循“一次等于无”旧有的空间设计,却又在新的空间里注入了“此时此地”的层次感。每个部分之间的空隙腾得恰到好处,作品与作品之间留有足够可以延展的物理,心理维度。无论是对于作品本身还是带起耳机在作品前或站或坐,仔细聆听的观众而言,这种维度的分寸感算是恰切。或许这种分寸感就是那能让人读出的,寓于整体之中,却又稍显既疏离的“个体感”。
@时代美术馆 “非美术馆”是一个让人失望的展览。
@半唐番 中午在深圳吃饭的时候与两位亚洲艺术文献库(AAA)的研究员同侪聊天,问起现在香港的文化状态。同侪1说,香港人对自己的文化状态有一个称呼:半唐番。听罢顿时觉得是一个很妙的词。继而同侪2说,推荐你看一篇文章“殖民无间道”,听罢有兴趣。同侪2继续说,现在香港人很喜欢用“无间道”来表达自己在文化上的“卧底”心态——A被迫假扮B,却始终想做回他自己,但最后A发现自己非A亦非B。这半唐番的无间道为深广之行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