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时代》——让人忐忑不安的政治——作为文化政治的当代艺术专题
展览名称: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
主 办:民生现代美术馆
主策展人:何炬星
策展人: 周铁海 郭晓彦
展览地点: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F座 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1年9月9日至11月27日
2010年4月,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是赫赫有名的大手笔“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大型展览,嘉宾如云,被多家媒体封为“年度展览”或“最佳展览”。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系列展览”已经是民生美术馆路人皆知的野心计划,除了绘画,还有影像和装置。今天,筹备一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开幕,同样的大手笔,同样的嘉宾如云,在今年艺术展季的大型展览中最为给力。民生美术馆的宣传稿里说:“通过展示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影像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对20年来影像艺术脉络、史实与思潮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将成为中国影像艺术20余年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综合的一次呈现。”
中国影像艺术在国内首次大规模的集结展出,57位艺术家的 68组件作品。不光有被历史铭记的大量老作品,亦有诸多精彩新作。进入展厅油然而生的念头就是:这么多影像作品,一下子怎么看得完哪!



主 办:民生现代美术馆
主策展人:何炬星
策展人: 周铁海 郭晓彦
展览地点:上海市淮海西路570号F座 民生现代美术馆
展览时间:2011年9月9日至11月27日
2010年4月,民生现代美术馆开馆展,是赫赫有名的大手笔“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历程[绘画篇]”大型展览,嘉宾如云,被多家媒体封为“年度展览”或“最佳展览”。
“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系列展览”已经是民生美术馆路人皆知的野心计划,除了绘画,还有影像和装置。今天,筹备一年的《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1988-2011)》开幕,同样的大手笔,同样的嘉宾如云,在今年艺术展季的大型展览中最为给力。民生美术馆的宣传稿里说:“通过展示1980年代末以来中国当代艺术中影像艺术家的重要作品,对20年来影像艺术脉络、史实与思潮进行系统梳理,从而将成为中国影像艺术20余年来规模最大、最为系统综合的一次呈现。”
中国影像艺术在国内首次大规模的集结展出,57位艺术家的 68组件作品。不光有被历史铭记的大量老作品,亦有诸多精彩新作。进入展厅油然而生的念头就是:这么多影像作品,一下子怎么看得完哪!



杨福东《八月的二分之一》2011年 八屏录像装置 这部影片的想法源自于立体电影,艺术家使用早期他其他影像的拍摄时的素材,投影到不同的物体上,如建筑废料、旧家具、泡沫板等等,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拍摄。














































徐震:喊













徐震:喊
蒋鹏奕 《以潜意识的理由坚持》 短片中一个似乎被输入了灵魂的机械装置,被一种来自自身的某种神秘意识驱使,让其身体持续不断地撞向墙角,或者努力去抓住实际上根本抓不住的东西,并引发出刺耳的噪音。它解剖式的展现了一个怪诞的自我世界。



邱黯雄 《新山海经2》 艺术家以一种将神话和现实中的动物比拟到现实文明中的方式来展开对于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借用古代奇书的手法,来隐喻科技、工业和军事高度发达的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诞和危机。与此同时,其作品中叙事与象征总是相对节制的态度不断构筑全新的视觉叙事。他的作品魅力在于他奇诡的异性妄想及其伪造的百科知识。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上述到博尔赫斯的叙事方式,但是其精神实质却更接近于奥维尔在《动物庄园》所呈现的现实批判性。

















邱黯雄 《新山海经2》 艺术家以一种将神话和现实中的动物比拟到现实文明中的方式来展开对于现实社会的分析和批判,借用古代奇书的手法,来隐喻科技、工业和军事高度发达的现实世界的种种荒诞和危机。与此同时,其作品中叙事与象征总是相对节制的态度不断构筑全新的视觉叙事。他的作品魅力在于他奇诡的异性妄想及其伪造的百科知识。这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可以上述到博尔赫斯的叙事方式,但是其精神实质却更接近于奥维尔在《动物庄园》所呈现的现实批判性。














程然《少年维特的烦恼》2009 年 四屏录像 此作仅仅借用名著的题目,像少年时一个残缺的记忆,在黑夜来临的时候,结束排练。树林成为一个舞池,在被营造出的超现实气氛里,像期待在梦中出现的场景之中,伴着迷幻的音乐,自我陶醉……黎明到来,一切事物在浓雾中渐渐回归真实。







梁伟《呼吸》2009 年 单屏录像 《呼吸》的场景是一个刚完工的建筑的室内工地。一个粉刷室内的工人用T恤衫遮住自己的脸靠在一根柱子上打盹儿。整个影像的效果是虚的,营造着一个蒙蒙胧胧的视觉气氛。一个蓝色的气球在室外慢慢地飘过。












梁伟《呼吸》2009 年 单屏录像 《呼吸》的场景是一个刚完工的建筑的室内工地。一个粉刷室内的工人用T恤衫遮住自己的脸靠在一根柱子上打盹儿。整个影像的效果是虚的,营造着一个蒙蒙胧胧的视觉气氛。一个蓝色的气球在室外慢慢地飘过。





蒋志《谢幕》2009,录像 彩色/ 有声/15'35"。一个女演员以各种谢幕方式,风情万种,不断地反复地谢幕。以告别的名义来完成最后的挑逗。以技巧性的谢幕来把自己挽留在台上。不想退出的谢幕,无限延时的谢幕。





周滔《南石头》2011 年 录像 南石头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周滔用当地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来理性地谈论对空间的感受。他认为,人对空间的感觉首先应该是意识到一些特殊的时刻,进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感知。这些时刻与感受的复杂性如魔法一样将空间立体化,人可或水平地或垂直地对之重新观察。













周滔《南石头》2011 年 录像 南石头是位于广州市海珠区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周滔用当地最普通的生活场景来理性地谈论对空间的感受。他认为,人对空间的感觉首先应该是意识到一些特殊的时刻,进而使人产生相应的感知。这些时刻与感受的复杂性如魔法一样将空间立体化,人可或水平地或垂直地对之重新观察。








梁玥《明天》2004 年 单频道录像 通过对长久累积的素材碎片进行剪辑整理,组合成一种极具个人化体验的图像;并以图像和叙述时而交错、时而交集的状态呈现。影片是以纪录式和外向性的话语方法成为艺术家个人情愫的倾诉式创作的一种句号式小结。





黄然 《愉悦悲剧》 《愉悦悲剧》有目的地利用电影语言,把神秘故事和历史编撰者一起,模糊性和复杂性是这部作品给人最为强烈的感觉。通过盗用引人入胜的“唯美”画面,探究了爱、色情、性别、暴力以及死亡间不确定的共谋关系,表现了当代美学无解状态的混乱局面。











黄然 《愉悦悲剧》 《愉悦悲剧》有目的地利用电影语言,把神秘故事和历史编撰者一起,模糊性和复杂性是这部作品给人最为强烈的感觉。通过盗用引人入胜的“唯美”画面,探究了爱、色情、性别、暴力以及死亡间不确定的共谋关系,表现了当代美学无解状态的混乱局面。






周依《伟大》2010 年 3D 动画 影片继续探索的是现实与虚幻,想象与疯狂,生存与死亡,真实与谎言之间界限的主题。周依的这件作品的灵感同样来自于但丁的《神曲》。影片呈现了艺术家围绕以地狱、炼狱、天堂为主题发散联想出的奇幻景象,其中的一些元素来自于她的一些早期作品,如《耳朵》《天堂》等。






朱加《没有起飞》2002 单频道录像 黑白/ 有声/6'00"。一架波音747 客机在快城机场的跑道上不停向前滑行的姿态,无论是已登机的快客还是跑道外的看客都在等待它向上跃飞的一刻;当客机周而复始且永不疲倦地滑行时,快客们从常规性的等待起飞滑向心理上的模拟起飞。








朱加《没有起飞》2002 单频道录像 黑白/ 有声/6'00"。一架波音747 客机在快城机场的跑道上不停向前滑行的姿态,无论是已登机的快客还是跑道外的看客都在等待它向上跃飞的一刻;当客机周而复始且永不疲倦地滑行时,快客们从常规性的等待起飞滑向心理上的模拟起飞。


高世强《日全蚀》 本片在一个受金融危机影响,刚建成不久即废弃的厂房内拍摄。它有一个线索:从具象的时间逐渐转化为抽象时间。几个看似平常的场景,随着时间线的延伸,渐渐进入失重的太空漂浮般的奇幻情境,每个场景最后结束于强烈灯光打爆一切事物的白色盲视状态。


孙逊《主义之外》2010 年 动画 孙逊的作品通常都是一系列带有疑惑的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短片,探索着历史是如何被构建和叙述的。《主义之外》和他近些年的动画作品一样,都穿插有一位头戴高顶黑礼帽、身着燕尾服的魔术师。作为唯一合法且不受道德谴责的谎言家,他杜撰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神话。








孙逊《主义之外》2010 年 动画 孙逊的作品通常都是一系列带有疑惑的且令人印象深刻的动画短片,探索着历史是如何被构建和叙述的。《主义之外》和他近些年的动画作品一样,都穿插有一位头戴高顶黑礼帽、身着燕尾服的魔术师。作为唯一合法且不受道德谴责的谎言家,他杜撰着世界上最美丽的神话。






头疼

展览很好看!!!
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展览:寻找另一种艺术表达
来源:东方早报
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展览在沪举行
上周(9月8日),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开幕的以梳理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脉络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中国影像艺术”上,参展艺术家名单上的五十几位艺术家几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或是影像艺术名人录。70余组(件)作品不乏耳熟能详、已经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成名之作,也有艺术家与现实生活交锋之后产生的最新作品。展览将持续到11月27日。
多种试验,兼具先锋概念
按照策展人郭小彦的概念,这些艺术家都以年代和这个年代中诞生的技术为划分,包括从1988年张培力的录像作品到新一代的影像创作者的多种实践。
诞生于1988年的张培力录像作品《30×30》是观众进入展厅后能见到的第一件展品。镜头中,张培力将一片玻璃反复地摔碎、黏合,无休止地重复,作品总长度为180分钟,是当时录像带最长的录制时间。
展览不乏新作,比如2005年杭州的吴俊勇等艺术家开始用新的MTV式的动画创作作品,《等咱有钱了》有着网络“闪客”风格,表现了人们在背离普遍价值时的荒诞表现。杨福东的新作品《八月的二分之一》采用了建筑影像的概念,讨论影像与空间的关系。
作为观者,不免对于技术更替所带来的全球化和先进性发出感叹。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之一王功新在1996年中国第一个影像作品展《影像/现象》展览现场上,其作品《婴语》因为使用了一台自己从美国扛到杭州来的投影仪而令艺术家艳羡不已,在那个年代这算很“奢侈”的事。技术上的先进性使王功新成为他那一代艺术家心中的代表。其作品放到现在来看也无法抹去其中的现代性和先锋概念。投射在婴儿床上浑浊牛奶液面上的是家里六个成人的面容,他们用难以理解的表情和话语对着才7个月大的王功新的孩子。作品以婴孩的视角观看成年人,进行了趣味性地置换。
由于这些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比另一部分人更远,所以,他们已经没法再退回来,也拒绝回望。
“新媒体艺术需要 完整的市场链条”
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第一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家,包括张培力、王功新、汪建伟、黄永砯在内,几乎都是油画专业出身,写实水平都十分出色。张培力创作于1986年的早期作品《X系列三号》以手套为主要题材,在今年5月的拍场上以2306万港元拍出。“哪怕现在押着张培力去画油画,他也不会再度提起画笔。”这也是王功新的状态:“我佩服那些二维油画表达现实的力量,羡慕他们市场运作的成功,但我看到他们的那个方式无法自圆其说。国内那些油画的确很难找到与当代的联系性。”
寻找另一种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和领域,是王功新等艺术家转向影像艺术的一个原因。1987年王功新作为纽约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出国,“选择影像艺术,也是一次艺术方式的再次选择,我在国外发现艺术是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其中有影像、装置、材料,我可以选择更适合我的方式。一旦发现自己的创作方式和当下有差距的时候,一定会寻找改变。”王功新在纽约看了当时美国最鼎盛的影像艺术,他在下飞机的第三天就去了惠特尼美术馆,看到了美国当代录像艺术大师盖瑞·希尔的作品。但是王功新的第一个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到1995年才诞生。之后他在北京和纽约两地穿梭,王功新发现国内的发展都在参照国外的系统,包括超市、交通方式、银行模式……王功新雇来工人在自己的北京家中挖了个深深的大坑,再在其中放入显示器,播放着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生活时拍摄的天空。美国孩子在挖洞玩时,父母经常会打趣说“再挖就可以挖到中国了”,而中国则有“坐井观天”的古训。“对我来说,我在两地跑,这就是联结两个家的概念。换个艺术家,也许就诠释为‘看西方’。”这个作品被解释为“巧妙地将中美文化结合表现”。
现在,王功新遇到的窘境也是影像艺术面临的困境。其一,便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前两年艺术家都用β带作为母本,美术馆收藏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有了高清技术,互动需要用电脑硬盘播,还需要软件控制,导致收藏链接断掉。”其二,新媒体艺术需要完整的市场链条才能健康生存,“艺术品进入市场后,才能给予生产者回报。收藏家有时候花十几万元收藏影像作品,会被人质疑‘这个东西花8块钱买张碟都有了’。影像艺术举步维艰。”
来源:东方早报
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展览在沪举行
上周(9月8日),在上海民生美术馆开幕的以梳理中国影像艺术三十年脉络为主题的大型展览“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中国影像艺术”上,参展艺术家名单上的五十几位艺术家几乎成为中国当代艺术名人录,或是影像艺术名人录。70余组(件)作品不乏耳熟能详、已经进入中国当代艺术史的艺术家成名之作,也有艺术家与现实生活交锋之后产生的最新作品。展览将持续到11月27日。
多种试验,兼具先锋概念
按照策展人郭小彦的概念,这些艺术家都以年代和这个年代中诞生的技术为划分,包括从1988年张培力的录像作品到新一代的影像创作者的多种实践。
诞生于1988年的张培力录像作品《30×30》是观众进入展厅后能见到的第一件展品。镜头中,张培力将一片玻璃反复地摔碎、黏合,无休止地重复,作品总长度为180分钟,是当时录像带最长的录制时间。
展览不乏新作,比如2005年杭州的吴俊勇等艺术家开始用新的MTV式的动画创作作品,《等咱有钱了》有着网络“闪客”风格,表现了人们在背离普遍价值时的荒诞表现。杨福东的新作品《八月的二分之一》采用了建筑影像的概念,讨论影像与空间的关系。
作为观者,不免对于技术更替所带来的全球化和先进性发出感叹。中国当代影像艺术家之一王功新在1996年中国第一个影像作品展《影像/现象》展览现场上,其作品《婴语》因为使用了一台自己从美国扛到杭州来的投影仪而令艺术家艳羡不已,在那个年代这算很“奢侈”的事。技术上的先进性使王功新成为他那一代艺术家心中的代表。其作品放到现在来看也无法抹去其中的现代性和先锋概念。投射在婴儿床上浑浊牛奶液面上的是家里六个成人的面容,他们用难以理解的表情和话语对着才7个月大的王功新的孩子。作品以婴孩的视角观看成年人,进行了趣味性地置换。
由于这些艺术家在艺术道路上走得比另一部分人更远,所以,他们已经没法再退回来,也拒绝回望。
“新媒体艺术需要 完整的市场链条”
不得不提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第一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影像艺术家,包括张培力、王功新、汪建伟、黄永砯在内,几乎都是油画专业出身,写实水平都十分出色。张培力创作于1986年的早期作品《X系列三号》以手套为主要题材,在今年5月的拍场上以2306万港元拍出。“哪怕现在押着张培力去画油画,他也不会再度提起画笔。”这也是王功新的状态:“我佩服那些二维油画表达现实的力量,羡慕他们市场运作的成功,但我看到他们的那个方式无法自圆其说。国内那些油画的确很难找到与当代的联系性。”
寻找另一种艺术表达的可能性和领域,是王功新等艺术家转向影像艺术的一个原因。1987年王功新作为纽约州立大学的访问学者出国,“选择影像艺术,也是一次艺术方式的再次选择,我在国外发现艺术是一个更加开放的领域,其中有影像、装置、材料,我可以选择更适合我的方式。一旦发现自己的创作方式和当下有差距的时候,一定会寻找改变。”王功新在纽约看了当时美国最鼎盛的影像艺术,他在下飞机的第三天就去了惠特尼美术馆,看到了美国当代录像艺术大师盖瑞·希尔的作品。但是王功新的第一个作品《布鲁克林的天空》到1995年才诞生。之后他在北京和纽约两地穿梭,王功新发现国内的发展都在参照国外的系统,包括超市、交通方式、银行模式……王功新雇来工人在自己的北京家中挖了个深深的大坑,再在其中放入显示器,播放着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生活时拍摄的天空。美国孩子在挖洞玩时,父母经常会打趣说“再挖就可以挖到中国了”,而中国则有“坐井观天”的古训。“对我来说,我在两地跑,这就是联结两个家的概念。换个艺术家,也许就诠释为‘看西方’。”这个作品被解释为“巧妙地将中美文化结合表现”。
现在,王功新遇到的窘境也是影像艺术面临的困境。其一,便是技术手段不断更新,“前两年艺术家都用β带作为母本,美术馆收藏没有问题。但是现在有了高清技术,互动需要用电脑硬盘播,还需要软件控制,导致收藏链接断掉。”其二,新媒体艺术需要完整的市场链条才能健康生存,“艺术品进入市场后,才能给予生产者回报。收藏家有时候花十几万元收藏影像作品,会被人质疑‘这个东西花8块钱买张碟都有了’。影像艺术举步维艰。”
@费大为:在异常闷热的上海,看了民生的影像艺术20年大展。在没见过的作品当中,最喜欢刘窗的那件两辆白色汽车的录像作品。
9月9日 10:37
9月9日 10:37
听说费老师不喜欢而且也不太懂影像艺术?不会是真的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