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国际和新国际
发起人:理论车间  回复数:0   浏览数:2127   最后更新:2011/08/02 15:13:43 by 理论车间
[楼主] 宁静海 2011-08-02 15:13:43
来源:译言网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一:双胞胎分离

我们都以为科学家违背道德禁忌将会带来可怕的后果。很多故事都以这个为主题,我们至少可以追溯到玛丽·雪莱的科幻小说《科学怪人》。这些小说中科学家的本意可能是好的,不过他们不顾道德界限的行为并没有打造出高水准的科学论文,而是制造出了新物种的人型杀手、吞噬人类的时空虫洞,要么就是让世界上充满邪恶的怪物。

现实并不那么简单。大多数科学家会向你保证:伦理规范从来没有妨碍有效研究——所有重要的假设总会找到其他可靠的验证方法。不过如果你和他们一起喝两杯再聊的话,他们就会承认道德的另一面确实有吸引力。越过这条线,一些最难的科学之谜就可能得到解释,甚至完全解决:天性还是教养?精神疾病的根源?甚至猿猴怎么进化成人?谜底就在眼前,等着人们揭开,唯一的条件就是愿意放弃灵魂。

下面这七个恐怖试验确实让我们认识到:如果抛弃伦理道德的约束,现代科学将能完成史诗般的跨越。千万不要试图模仿,不管在哪里。不过,这些试验揭示的秘密,我想你一定有兴趣。


双胞胎分离



试验:双胞胎出生后就被分开,对各自的生活环境进行全面控制。

试验背景:探寻天性与教养、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时,研究者有显而易见的好材料:基因几乎完全相同的同卵双胞胎。不过双胞胎几乎总是在相同的环境中一起成长。有些研究追踪了在幼年期因为领养而分开的双胞胎,不过不能保证双胞胎分离前的生活环境完全独立。如果科学家在双胞胎出生后就把他们分开,就是一个严谨的试验设计了。这是能想到的最不道德的研究方法之一,不过为了解决和遗传与教养有关的一些大问题,这可能是唯一的方法。上面所说的研究方法,并不包括克隆人,可以说这种方法更不道德。

试验过程:
提前招募怀有双胞胎的母亲,才能保证婴儿的生活环境从出生时就不同。确定要研究的因素后,研究人员为双胞胎孩子建造试验家园,保证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方方面面,从饮食到气候,都是可以控制、可以测量的。

研究意义:
几个学科都将有所收获,不过心理学科受益最大。后天教养的作用在心理学科中一直没有明晰的答案。发展心理学家对人格的认识可能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比如,最终解释为什么一起成长的双胞胎最后可能变成完全不同的人,而分别教养的双胞胎却可能很相似。
[沙发:1楼] 宁静海 2011-08-02 15:49:00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二:活体人脑取样

活体人脑取样



试验:从活人脑内取出脑细胞,分析基因的开启和关闭情况。

试验背景:可能你为科学研究捐献过血液或毛发,但你考虑过在你还活着的时候,捐献出一小片大脑么?就算你愿意,这也有违医学伦理,而且令有个好理由:这种侵入式手术风险极大。不过如果有足够的健康志愿者,这项试验将有助于解决一个巨大的难题:后天教养如何影响遗传天性?遗传天性又如何影响后天教养?尽管科学家们普遍认为环境可以改变DNA,他们仍然匮乏所谓基因后天改变和其结果的样本资料。

在动物身上得到的结果说明这项研究意义重大。2004年麦吉尔大学的大鼠试验发现母鼠的某些特定行为使幼鼠大脑海马区的某些基因沉默,小鼠处理应激激素的能力因而下降。2009年麦吉尔大学领导的某个研究团队发现人类可能存在类似的现象——儿童期受虐待而后自杀的尸体脑内某些基因表达明显抑制,这些基因是2004年试验中幼鼠脑内沉默基因的同源基因。但是活人的脑内发生什么变化呢?基因表达是什么时候改变的呢?利用活体人脑采样,我们就能认识到虐待儿童对他们的神经系统有什么损害,很可能还会得到更多其他发现。

试验过程:
研究人员获取脑细胞的方法和外科医生活组织采样检查的方法一样——患者浅麻醉后,用带有四根定位针的头环固定头部,头皮组织局部麻醉。外科医生在头皮上切开几毫米长的小口,在颅骨上钻孔,插入活检针采集少量组织。很小的一片就足够了,因为后面的试验只需要几微克DNA。如果没有感染或手术错误,脑部几乎不会受到损害。

研究意义:
活体人脑采样能够回答一些和学习有关的深层次问题。阅读能否开启负责高级认知行为的前额皮层的基因?长时间打球能否使运动皮层的基因发生后天改变?观看电视剧能否改变你大脑哪部分的基因?分析活体人脑细胞中的DNA表达情况,我们可以更清楚地知道生活方式如何改变遗传基因。
[板凳:2楼] 宁静海 2011-08-02 15:51:58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三:人类胚胎成像



人类胚胎成像

试验:在人类胚胎中插入追踪剂,监视其发育过程。

试验背景:试验中会对孕妇进行详细检查以确保胎儿的健康。那她们就能同意肚子里的孩子被科学家用于研究吗?不太可能。不过没有这类追本溯源的试验,我们永远不可能揭开人体发育的未解之谜:一小团细胞怎么变成完整的人体。得益于长时间追踪细胞内基因表达的新技术,研究者们已经基本上掌握了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如果抛开伦理问题,现在唯一缺少的就是一个志愿者——一个愿意自己的胎儿被人当做小白鼠的母亲。

试验过程:
为了追踪胚胎细胞内不同基因的活性,研究人员使用人工合成病毒在胚胎细胞内插入一种能够成像的“报告”基因,如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胚胎细胞分裂分化时,研究人员就能真实地观察到基因在胚胎不同发育阶段如何开启和关闭。由此他们可以知道胚胎干细胞特化成心、脑、肝、肺等几百种成体细胞分别是受哪种发育开关的影响。

研究意义:
胚胎的全程成像将是第一次让人们能够近距离感受人的形成。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干细胞分化以修复细胞损伤、治疗疾病,比如,可以让干细胞在帕金森病患者的脑内重新发育成神经细胞池。比较人和其他物种胚胎发育细节的不同(比如,科学家可以同时获取小鼠的胚胎影像),可能揭示哪种基因表达的区别是语言等人类高级属性的根源。不过人体胚胎成像的风险巨大,付诸实施根本不容考虑。不仅成像操作可能引起妊娠终止,用来插入报告基因的病毒载体还可能破坏胚胎的DNA,引起发育缺陷,这就适得其反了。
[地板:3楼] 宁静海 2011-08-02 15:54:24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四:光遗传学



光遗传学

试验: 使用光束控制清醒状态下人脑细胞的活动

试验背景:
能不能揭开你的头盖骨,在你的脑子里植入些电子小玩意呢?拒绝之前,先听听科学家怎么避免这么做的。人脑中无数的神经细胞通过电活动相互联系,不过要准确指出特定神经回路的功能绝非易事。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的研究,根据不同脑区损伤后的主要表现,可以大致推测各部位的功能。传统的遗传学研究方法通过化学方法引起特定基因不表达或变异,可以得到更精确的结果。不过这些操作数小时甚至数天的时间之后才会影响细胞活性,难以记录其对心理活动的影响。为了真正达到大脑功能定位,科学家需要准确但是同样快速的试验工具。

试验过程:
光遗传学的小鼠试验非常成功。研究人员在小鼠脑内注入某种良性病毒,这种病毒使细胞膜上和细胞兴奋有关的离子通道对光产生反应。用聚焦光束照射脑组织(通常使用头发粗的光纤线),研究人员就能够选择性地增加或减少脑细胞的放电频率,并观察整体受到的影响。和传统的遗传学试验方法不同,光遗传学几毫秒内就能改变神经元放电频率。限定试验区域,还可以非常精确地验证对不同脑区功能的猜测。

研究意义:
对人脑的光遗传学研究是最详尽认识精神活动的方式。想象一下,使右额叶皮层的一些细胞兴奋性消失可能让人丧失自我意识;照射视觉皮层可能让人认不出最熟悉的人。理想情况下,这些影响都只是暂时的,关闭光照,这些异常状态就会消失。我们认为人类拥有高级技能是理所当然,光遗传学试验将为我们揭示1000亿个神经细胞如何协同工作,赋予我们这些技能,我们将可能详尽地感知思维活动背后的前因后果。
[4楼] 宁静海 2011-08-02 15:56:51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五:互换胎儿



互换胎儿

试验:将肥胖孕妇和瘦小孕妇子宫里的胎儿互换

试验背景:
体外受精昂贵又有风险,很难想象通过体外受精才能怀孕的女性愿意和别人互换胎儿,把自己子女的安危寄托在别人的子宫上,而自己却孕育着别人的孩子。然而这样对科学无私奉献的行为却能带来真正的重大突破。为什么呢?表观遗传学研究环境如何影响基因,这个领域尚未解开的谜题中最难以回答的就是:很多至关重要的表观遗传学改变都发生在子宫里。

肥胖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有研究表明,即使肥胖女性的后代往往也超重,饮食因素只是其中部分原因。问题是没人知道这种现象的原因中,有多少来自基因——先天遗传、获得性变异,又有多少来自表观遗传学?

试验过程:
试验和常规体外受精的过程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属于肥胖母亲的受精卵被植入瘦小母亲的子宫,而瘦小母亲的受精卵被植入肥胖母亲的子宫。

研究意义:
我们将能够更加确定肥胖的真正原因是先天遗传还是表观遗传。除肥胖之外,其他特征的遗传根源也可以用互换胎儿的方法来验证。比如,加拿大一个研究团队正在开展关于环境化合物的大规模母婴研究,试图从幼儿的所有基因改变中找出哪些是子宫内暴露于毒物的结果。如果采用互换胎儿的研究方法,结果将是显而易见,甚至不需要统计分析,虽然,可能有点不道德。
[5楼] 宁静海 2011-08-02 16:00:03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六:试毒英雄

试毒英雄

试验:所有新化学品进入市场之前在大规模志愿者身上进行试验。

试验背景:
在现行美国规范下,事实上我们都是一系列可能有毒物质的试验品。那为什么不招募志愿者替我们试验呢?就算志愿者知情同意,医学伦理学家也会提出反对。不过长时间看来这类试验确实能挽救生命。

为了符合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制造商们转而进入实验室,选择动物作为试验对象,通常他们会选择啮齿动物。试验中动物会暴露在高水平的待测化学品中,但是小鼠试验后仍然活着不代表人类也能。能在人身上进行的试验只能是观察:跟踪已知曾暴露于化合物的人群,记录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然而这类试验也存在很多问题。研究者发现高水平化学品暴露时,例如制造或使用某种化学品的工人,往往因样本数量太少而无法得到可靠结果。如果扩大研究对象的范围,又极难辨别特定化学品对人体的影响,因为我们每天都会接触那么多种毒物。

试验过程:
完成美国有毒物质控制法规定的所有标准安全检测,不过不是在动物身上,是在人身上。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需要招募不同种族、不同健康状态的志愿者。检测每种物质最好能有几百名志愿者参与。

研究意义:
现在的毒理学研究就像猜谜游戏。想想双酚A引起的争论吧,双酚A对人体影响的研究结果迟迟难以定论。在志愿者人群中对化学品进行全方面测试能更加准确地说明,这些化学品是如何影响我们的。试验数据可以提交给监管机构,并向民众公布,以帮助人们自行选择。
[6楼] 宁静海 2011-08-02 16:01:31
科学家最想做的不道德试验之七:人猿杂交

人猿杂交

试验:人和黑猩猩杂交繁育

试验背景:
伟大的生物学家史蒂芬·杰伊·古尔德称这个试验是“我所能想到的最有趣的也是伦理上最不能接受的”。什么试验呢?人和黑猩猩交配。古尔德在研究蜗牛时发现:同属近亲的不同蜗牛外壳的构造却百样千种,他由此对人猿杂交的怪诞想法产生了兴趣。古尔德把蜗牛的多样性归因于几个主导基因,这些主导基因启动或关闭调控外壳构造基因中的部分片段。古尔德推测,人和类人猿之间的巨大差异显而易见,但这可能只是基因发育时间差异的结果。他指出,成年人类的某些身体特征,如头盖骨较大、眼间距较宽,和幼年黑猩猩类似,这种现象被称为幼态持续,也就是成年后仍然保留幼年的某些性状。古尔德提出了一个假说,进化过程中幼态持续的不断积累可能是猿最终进化成人的原因之一。如果能够直接观察半人半猿生物的发育过程,这个假说就能直接得到验证。

试验过程:
出奇的简单:用体外受精技术就能制造出可以正常发育的人猿杂交胚胎。研究人员已经培育出了恒河猴和狒狒的杂交后代,人与猿之间的基因差距和这两者之间的基因差异相当。黑猩猩有24对染色体,人类有23对,不过这并不能完全阻止两个物种间的杂交。不过他们后代的染色体可能不成对,因而不能继续繁育。至于妊娠和生产,都可以采用自然的方式,黑猩猩新生儿比人类新生儿稍小,重4磅(约1.8千克)左右。所以从解剖学的角度考虑,人和猿的杂交后代应该在人类子宫内孕育。

研究意义:
至少可以说,古尔德的幼态持续理论仍存在争议。哈佛大学人类进化生物学教授丹尼尔·利伯曼说:“这种理论受到多次审查,已经被多种方法证明是错误的。”但是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人类学名誉教授亚历山大·哈克特认为幼态持续的解释依然是可行的。如果人猿杂交的试验付诸实施,关于古尔德幼态持续理论的争论就可以水落石出了,而且,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这项不道德的试验有助于阐释两个基因及其相似的物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试验结果将引领生物学家深入探讨我们最关心的物种——人的起源。我们只希望找到这个答案的道路不会那么崎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