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何岸乳房上各有一颗痣,肩头还有一颗
《见。闻。觉。知》
——512大地震3周年影像祭
策展人:张羽
展览时间:2011年5月11——23日
开幕酒会:2011年5月11日晚19:00
主办单位:24号文化推广机构
展览地址:成都宽巷子24号院
高屯子影像展
《见 · 闻 · 觉 · 知》摄影展
《夕格羌人的迁徙 》纪录片展

那一刻,生命的回光
——读高屯子影像作品——
文/张羽
一转眼,512大地震就过去3年了。 512大地震一方面是一个难以忘却的灾难,一方面也是让我们值得反思的参照事件。我们已经看过太多关于大地震的影像,但大多数都是新闻类的图片,或者仅仅是记录灾难现象的废墟风景,高屯子的《见 · 闻 · 觉 · 知》从另一角度和维度撬开了大地震的另一种景观。高屯子把镜头瞄向那些在大地震中倒塌的佛像,这绝不是偶然的表现冲动,而是源于自身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对生命始终的关注。正因为这种独特的宗教情怀,使得这批照片弥漫着对灾难背后的生命思考,那些倒塌佛像的表情同样具有普通人的特质,惊恐、悲伤、或者慈悲,到底是对人类自负的质疑?还是对大自然力量的惊惑?面对这些困惑,高屯子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我也同样不能给出答案。那就把一切交给观众吧,也许,注视,那一刻,生命的回光,可以给出答案,正如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所言:真理,只需要看,不需要解释。
高屯子说,他在地震发生时,没有马上把镜头对准灾难,在他看来,地震灾难发生时,第一要务是抢救生命,而不是追求摄影。他投入救灾工作结束后,才慢慢的用镜头去搜寻那些遗留的生命痕迹,或许是作为佛教信仰者的际遇,他自觉不自觉的在镜头中与佛相遇。。。。。。拍摄完这些照片后,他也没有急于拿出来展示,而是等待了3年才公示于人,这绝不是因为犹豫,而是因为对逝去生命的敬畏,他不愿意用影像去打扰什么。另外,有必要说明的是,这次展览的照片,不只是汶川地震,还有玉树地震。在玉树地震发生时,他依然是先投入救灾工作,再把镜头对准灾难后的人与佛。我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这个过程透射出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摄影及摄影师的谦卑定位。
高屯子另一部纪录片《夕格羌人的迁徙》也是地震结束后的记录,在大多数人都把地震灾难逐渐忘却后,高屯子却持续关注着地震后的羌人。在一个叫夕格的村落(地球人都不知道),高屯子记录了他们的衣食住行,记录了他们对土地和祖先的忠实,记录了他们的祈福与悲伤,记录了他们离开故乡的艰难,是啊,对天与地有敬畏的夕格羌人来说,离开故土意味着离开骨肉。其中有一个镜头让我过目难忘,两个夕格羌人茫然的走在都市的大马路上,像黑泽明电影里落单的武士,不知路在何方。。。。。。
展览的主题《见 · 闻 · 觉 · 知》源自佛教词语,本来想逐一阐释这四个字,但写了几句就搁笔了,不懂佛学的我,刻意解释这四个字显得有点牵强。我想,还是回到我上文的维特根斯坦吧——真理,只需要看,不需要解释。我们只需要谦卑地注视——那一刻,生命的回光,让那一缕回光穿透所有活着的和逝去的心灵。
张羽 2011,5,2写于成都【志怪斋】
---------------------------------------------------------------------------------
部分高屯子摄影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