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舞台项目:速度图—胡向前
发起人:杰克  回复数:0   浏览数:2284   最后更新:2011/07/24 10:35:47 by 杰克
[楼主] 艺术眼artspy 2011-07-24 10:35:47
来源:艺术眼

对话精彩内容部分摘录

Bryan:对于材料的寻找和选择,与预期的一样非常便宜。语境很重要。我与材料的关系体现在整个展览中。在美国,我的父母收集很多材料给我,所有的东西可以快速消耗和替代。似乎是一种宜家文化。

Roxana:材料对我来讲同样是很重要。作为女性,我尝试一些实验做法,使废弃材料具有价值。文化没有错误,只是习惯性不同,不同意惯常经验。在过程的改变中,艺术家愿意尝试更多。令我兴奋的一件事是广州的市场,像一道风景。人口众多,很多创造者。这使我觉得驻地的两周是很富有情感的。

Meghan:它改变了我看东西的方式,至少我会尝试对中国有更明确的认识。在进入到市场的时候,我期待它像一个shopping mall,但其实根本不是。所以市场给我很大影响,也许是我需要的东西已经是现成品,直接的经验是去理解所有人的概念。如果他们能理解艺术家的角度的话……我不知道中国艺术家能否懂得艺术概念,但这会是有趣的论题。

Shana:我经常也是从购物开始做作品。来到这儿之前,我就经常与外国传译的中国药品、按摩之类的有接触和了解。我从做作品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些误解。我在瑞士也做了一阵子艺术工作。他们与美国年轻艺术家经验很相像。我们在那边做作品的经验很有用。

Robert:Bryan作品的进化性,对于幽默与悲剧的不同解读,接下来可以探讨在材料方面的经验;Shana在瑞士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很注重内部与外部的表达性;Meghan在批发市场,中美环境的相似,来到这个环境中也可以感受到此。想到间接的经验,以及直接到间接的转换,整个展览都是在虚拟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探讨。所以整个的一个焦点主要是关注在材质上。在非真实的虚幻场景之下,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我们如何在虚拟的世界和已经可以接触到得经验的世界里进行研究,是应该注意的。

鲍栋:“直接经验”是打了引号的概念。在认识论的框架下,在原有的结构下。昨天我和Bryan聊过,用的材料为何要这样。他解释了细节,讲述了在美国积累下的对材料的体会。但是在中国实践了它,所以框架比经验似乎更重要。大家在短时间内还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做作品,语言、思维、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此次我直接感受到的是交流中的位置,取决你对经验的态度。美国艺术家会以他自己的经验为坐标,中国艺术家以西方艺术经验为基础交流自己。对比、遭遇,能够影响他们创作的东西,技术上的欠缺。交流不是为了去达成一致,更是在经验交流中,保持不可交流性。用利奥塔的话说:保持歧见。好像可以交流。前几天的讨论中梁硕说过,没法说的东西,大家就去合作。所以这次还是很有限制性,在一起合作一个作品,相互讨论很长时间的话,可以起到经验碰撞的作用。

沈瑞筠:问:中国艺术家创作是否以西方来作为标准?那么自己本身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艺术?好或者不好?

满宇:答:中国当代艺术,没有系统的话。很难对此做出界定。有系统,但是和当代艺术本身的逻辑有关。对西方本身的误认属于这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不是说我们有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本身在中国,会对经验做出思考,并非对西方的追赶。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西方的抄袭或者复制,只是对当时艺术境遇的反应。出现的状况与西方很不一样,有一样的地方,甚至思考方式,也包括物质,但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与此相关的是社会的角色,对于我自身,与刚才的逻辑类似。我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意识形态的警惕。

刘鼎:答:我的理解大概是“影响的焦虑”。欧美也有,遍布全球,在功利层面上的一个评判标准。从艺术家角度来说,焦虑无处不在。与环境关系不大,主要是思维方式。中国艺术家理解相对简单,举例说,我在英国,任何一个美术馆展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物,可以看出他们那时候所受影响呈现的焦虑很严重,比如工艺的制造和对东方的向往和迷茫。V&A的焦虑令这个展览不坏也不好,主要看到得是这种影响。我要是参与一种residence(驻留项目),最好不做作品。我认为空降下来做作品不可能,做作品价值不大。经常旅行、观察更重要。工作也是一个相对的说辞,不同语境的思考有意义,平等的交流和交换的思考更有意思,对于个体和不清楚的语境是有帮助的。

王春辰:不看展览不做作品,这种交流也可以进行,来了两个星期,时间短,设定一个主题,他们是否做,做成什么样子,讨论已经超越简单的驻地15天。从非中国的角度来看,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保持看待问题的差异性,观点不可能达成一致。艺术家们表达的作品,运用美国自身的经验来到中国,为什么看到这些物质材料,一部分原因是时间短促,对中国的直接经验,看到的还是思考到的还是生活了多久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以策展人设置的题目就充满了矛盾和不可解读。所有的人的描述,市场上廉价的东西作为原材料,发生在美术馆,中国艺术家做的话会很不一样。如果我们把中国艺术家送去驻地项目,我想依然困难。在视觉背后的系统,中国人的劳力物力都大量存在。中国艺术家更强调背后的东西,因为他们生活在这里。直接经验没有直接答案,充满幻觉,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到不误解。为什么要换位?就是因为有不同的视角

满宇讲中国是变换着的,不能强调中国有一个标准,在变化中找到自己,否则就是把自己置于全球化之外。我们一定有一个高于自己的,分不出中外的差别。不是说学了西方的就是西方的,中国人以今天的状态使用的就是中国的东西。

沈瑞筠:艺术品好与不好,在这边讨论,没有意义。

Robert:用现代标准看艺术的话,把主观的评判和艺术体系放在一边。中国艺术家探讨了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我们不讨论哪些是纯粹的中国的东西还是外国的。我们讨论paradox,我们必须承认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

王:中国艺术家能否超越表象的虚拟生活空间?

Robert:自我是需要他者的认同。

鲍栋:需要自我价值的认同。

刘鼎:用“强度”来形容音乐,评论好坏首先要思考价值观,背后的故事。创作的开始已经有创作理念和感性的一面,评论作品的话“强度”更有意思。它不需要语境,在一个什么样的level和视野里,不要考虑价值体系和已有的标准。

Bryan:“强度”这个词很好,它可以更好地来看到这些经验和内容。从西方的经验和心理看,一些文化的规范和社会的规范,对于我回到纽约之后,会有一些理性的做法和方式。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直接的经验,虽然强度很难定义,当一个作品有它的意义的时候,和直接经验有更大的联系。

赵馆长:这个题目很大,会牵扯到社会学,经济学,我们经常是一个单向的表达,但是这次换位思考,也是很有意义的。富士康例子也许更能说明中国的很多现状,但是艺术家们肯定还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认识到。这次驻地项目和仅仅是来走马观花肯定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原有的认识经验里加入旅游经验,就太浅薄。

Bryan:对于材料的寻找和选择,与预期的一样非常便宜。语境很重要。我与材料的关系体现在整个展览中。在美国,我的父母收集很多材料给我,所有的东西可以快速消耗和替代。似乎是一种宜家文化。

Roxana:材料对我来讲同样是很重要。作为女性,我尝试一些实验做法,使废弃材料具有价值。文化没有错误,只是习惯性不同,不同意惯常经验。在过程的改变中,艺术家愿意尝试更多。令我兴奋的一件事是广州的市场,像一道风景。人口众多,很多创造者。这使我觉得驻地的两周是很富有情感的。

Meghan:它改变了我看东西的方式,至少我会尝试对中国有更明确的认识。在进入到市场的时候,我期待它像一个shopping mall,但其实根本不是。所以市场给我很大影响,也许是我需要的东西已经是现成品,直接的经验是去理解所有人的概念。如果他们能理解艺术家的角度的话……我不知道中国艺术家能否懂得艺术概念,但这会是有趣的论题。

Shana:我经常也是从购物开始做作品。来到这儿之前,我就经常与外国传译的中国药品、按摩之类的有接触和了解。我从做作品的时候就知道有一些误解。我在瑞士也做了一阵子艺术工作。他们与美国年轻艺术家经验很相像。我们在那边做作品的经验很有用。

Robert:Bryan作品的进化性,对于幽默与悲剧的不同解读,接下来可以探讨在材料方面的经验;Shana在瑞士从事艺术创作的时候,很注重内部与外部的表达性;Meghan在批发市场,中美环境的相似,来到这个环境中也可以感受到此。想到间接的经验,以及直接到间接的转换,整个展览都是在虚拟的大框架下进行的探讨。所以整个的一个焦点主要是关注在材质上。在非真实的虚幻场景之下,在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里,我们如何在虚拟的世界和已经可以接触到得经验的世界里进行研究,是应该注意的。

鲍栋:“直接经验”是打了引号的概念。在认识论的框架下,在原有的结构下。昨天我和Bryan聊过,用的材料为何要这样。他解释了细节,讲述了在美国积累下的对材料的体会。但是在中国实践了它,所以框架比经验似乎更重要。大家在短时间内还是在原有的框架下做作品,语言、思维、对当代艺术的理解。此次我直接感受到的是交流中的位置,取决你对经验的态度。美国艺术家会以他自己的经验为坐标,中国艺术家以西方艺术经验为基础交流自己。对比、遭遇,能够影响他们创作的东西,技术上的欠缺。交流不是为了去达成一致,更是在经验交流中,保持不可交流性。用利奥塔的话说:保持歧见。好像可以交流。前几天的讨论中梁硕说过,没法说的东西,大家就去合作。所以这次还是很有限制性,在一起合作一个作品,相互讨论很长时间的话,可以起到经验碰撞的作用。

沈瑞筠:问:中国艺术家创作是否以西方来作为标准?那么自己本身有没有一个标准来衡量艺术?好或者不好?

满宇:答:中国当代艺术,没有系统的话。很难对此做出界定。有系统,但是和当代艺术本身的逻辑有关。对西方本身的误认属于这个系统的一个部分,不是说我们有一个与西方截然不同的东西。我们本身在中国,会对经验做出思考,并非对西方的追赶。80年代,中国当代艺术家对西方的抄袭或者复制,只是对当时艺术境遇的反应。出现的状况与西方很不一样,有一样的地方,甚至思考方式,也包括物质,但就是这个系统的一部分。与此相关的是社会的角色,对于我自身,与刚才的逻辑类似。我对自己生存的环境意识形态的警惕。

刘鼎:答:我的理解大概是“影响的焦虑”。欧美也有,遍布全球,在功利层面上的一个评判标准。从艺术家角度来说,焦虑无处不在。与环境关系不大,主要是思维方式。中国艺术家理解相对简单,举例说,我在英国,任何一个美术馆展示维多利亚时期的文物,可以看出他们那时候所受影响呈现的焦虑很严重,比如工艺的制造和对东方的向往和迷茫。V&A的焦虑令这个展览不坏也不好,主要看到得是这种影响。我要是参与一种residence(驻留项目),最好不做作品。我认为空降下来做作品不可能,做作品价值不大。经常旅行、观察更重要。工作也是一个相对的说辞,不同语境的思考有意义,平等的交流和交换的思考更有意思,对于个体和不清楚的语境是有帮助的。

王春辰:不看展览不做作品,这种交流也可以进行,来了两个星期,时间短,设定一个主题,他们是否做,做成什么样子,讨论已经超越简单的驻地15天。从非中国的角度来看,考虑的出发点不一样,保持看待问题的差异性,观点不可能达成一致。艺术家们表达的作品,运用美国自身的经验来到中国,为什么看到这些物质材料,一部分原因是时间短促,对中国的直接经验,看到的还是思考到的还是生活了多久所获得的直接经验。所以策展人设置的题目就充满了矛盾和不可解读。所有的人的描述,市场上廉价的东西作为原材料,发生在美术馆,中国艺术家做的话会很不一样。如果我们把中国艺术家送去驻地项目,我想依然困难。在视觉背后的系统,中国人的劳力物力都大量存在。中国艺术家更强调背后的东西,因为他们生活在这里。直接经验没有直接答案,充满幻觉,所以我们不可能做到不误解。为什么要换位?就是因为有不同的视角

满宇讲中国是变换着的,不能强调中国有一个标准,在变化中找到自己,否则就是把自己置于全球化之外。我们一定有一个高于自己的,分不出中外的差别。不是说学了西方的就是西方的,中国人以今天的状态使用的就是中国的东西。

沈瑞筠:艺术品好与不好,在这边讨论,没有意义。

Robert:用现代标准看艺术的话,把主观的评判和艺术体系放在一边。中国艺术家探讨了一个虚拟化的世界,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我们不讨论哪些是纯粹的中国的东西还是外国的。我们讨论paradox,我们必须承认矛盾才能更好地发展。

王:中国艺术家能否超越表象的虚拟生活空间?

Robert:自我是需要他者的认同。

鲍栋:需要自我价值的认同。

刘鼎:用“强度”来形容音乐,评论好坏首先要思考价值观,背后的故事。创作的开始已经有创作理念和感性的一面,评论作品的话“强度”更有意思。它不需要语境,在一个什么样的level和视野里,不要考虑价值体系和已有的标准。

Bryan:“强度”这个词很好,它可以更好地来看到这些经验和内容。从西方的经验和心理看,一些文化的规范和社会的规范,对于我回到纽约之后,会有一些理性的做法和方式。这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直接的经验,虽然强度很难定义,当一个作品有它的意义的时候,和直接经验有更大的联系。

赵馆长:这个题目很大,会牵扯到社会学,经济学,我们经常是一个单向的表达,但是这次换位思考,也是很有意义的。富士康例子也许更能说明中国的很多现状,但是艺术家们肯定还没有那么长的时间来认识到。这次驻地项目和仅仅是来走马观花肯定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原有的认识经验里加入旅游经验,就太浅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