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滨江大型艺术Party——“会所之约”
发起人:会所CLUB  回复数:4   浏览数:2776   最后更新:2011/05/31 08:36:07 by guest
[楼主] 史上最牛 2011-05-31 02:28:17
 
 
 
网络新词:“梵志画豹,正龙拍虎”

事件缘由:

5月28号晚上,著名画家曾梵志捐赠油画《雪豹》由香港佳士得成功拍卖3600万元人民币,微博和网络上出现为曾梵志有慈善爱心而高歌颂德的呼声。

时隔不到一日的5月29号,有多家艺术媒体和多位艺术家在微博贴出对比图片,证实曾梵志油画《雪豹》涉嫌抄袭国外一摄影家的照片,即时引来新浪微博众多艺术家的疯狂转载和一致声讨。有艺术家将曾梵志画豹和周正龙拍虎相提并论,事此,网络新成语“梵志画豹,正龙拍虎”正式亮相。

“梵志画豹,正龙拍虎”代表以慈善掩盖的拍卖场上的常见骗局,最终被将被揭穿。



 


(多家艺术媒体和多位艺术家在微博贴出对比图片,曾梵志油画《雪豹》涉嫌抄袭国外一摄影家的照片)
 
 
 
曾梵志抄袭事件可谓一波三折,之前就有收藏家和批评家在新浪微博的激烈争议,事件微博实录见:《曾梵志涉嫌抄袭事件实录,是善心公益?还是伪善欺骗?》
http://art30.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5803
[沙发:1楼] 史上最牛 2011-05-31 15:17:48
新京报:曾梵志《豹》被指侵权


来源:新京报



曾梵志作品《豹》



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

  本报讯(记者 李健亚)画家曾梵志创作的油画《豹》刚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拍出3600万港元,就被曝光称其作品抄袭自美国摄影师斯蒂夫·温特(Steve Winter)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

  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梵志指出,自己的创作确实从这张照片中得到灵感,但作品《豹》是经过自己艺术再创造的。

  曾梵志《豹》被曝有原型摄影作品

  5月28日晚,香港佳士得春拍“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夜场上,曾梵志的作品频频拍出高价。其创作的《豹》更是拍出了3600万港元(3002.4万人民币),买家为中国企业家赵志军。记者了解到,该幅作品的拍卖属于当晚压轴的慈善拍卖,其拍卖收益全数捐赠给大自然保护协会。

  不过,这一好消息还没过多久就蒙上了“侵权”阴影。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29日在其微博(http://weibo.com)上指出,曾梵志《豹》与《国家地理》摄影师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有相似之处。《风雪之豹》曾获得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2008年度大奖,并在《国家地理》上刊登。2009年9月4日,该作品曾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展出过。

  奚志农质疑:应尊重原作者

  奚志农告诉记者,自己也是在《豹》被拍卖广为流传后才看到曾梵志的这一作品。“斯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是张著名的照片,全世界都知道,而且也做过巡展,一看就知道《风雪之豹》和曾梵志作品《豹》的关系。”

  奚志农表示自己就是把两幅作品贴出来,大家对比着看就知道两者的渊源,“艺术家加入到自然保护是非常好的事,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保护大自然,但对原作者劳动成果的尊重也是最基本的,应该获得原作者和《国家地理》的版权同意。”

  曾梵志回应:我经过了艺术再创造

  曾梵志的作品《豹》创作于2010年。在这幅接近三米高的大型油画上,曾梵志描绘出一只猎豹,小心翼翼地穿越黑暗的密林。对于该作品被指抄袭,曾梵志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自己创作时确实是从美国《国家地理》所刊登的斯蒂夫·温特的图片中得到灵感。曾梵志强调自己创作《豹》是经过了艺术再创作的,“画面中豹的眼神、意境的追求都有再创造(的成分)在里面。我只是借用了这个动物的形体,但我把动物人性化了。”

  此外,曾梵志还指出,艺术家借用摄影作品进行艺术再创作,这是全球艺术界都在做的事,包括安迪·沃霍,“更何况,拿这幅照片也不是用于商业上,如果是用于企业的宣传,那就要经过原作者的版权同意。而这幅作品拍卖收入全部用于捐赠。”

  律师说法:是否抄袭,看借用实体部分占了多少

  王九川 (京都律师事务所 律师)

  摄影作品与艺术作品之间是否构成抄袭,其判定比较复杂。

  从摄影作品转化成油画,肯定会有艺术家自己创作的成分在里面。但两者之间是否存在抄袭关系,主要还是看艺术家作品是否引用了摄影作品的实体部分,包括其题材、主题、构图和技法,类似对光的处理等方面。

[板凳:2楼] guest 2011-05-31 16:41:17
画照片的人很多啊·
[地板:3楼] guest 2011-05-31 18:10:42
太不要脸了。2楼你说画照片的很多?开来你是个群众,闭嘴一边站着!
[4楼] guest 2011-06-01 03:22:39

事件已经扩大化,5月31日,包括新浪、搜狐在内几百家公共媒体都报道了曾梵志涉嫌抄袭事件。几天内,天价画家如何忽悠公众?又如何身败名裂?梵志画豹事件正在重演正龙拍虎事件的过程。
众媒体报道:曾梵志《豹》被指侵权
[5楼] guest 2011-06-01 10:38:02
人家是捐献,看明白再骂人好不好。哪个艺术家没画过照片?
[6楼] guest 2011-06-01 15:40:34
听闻曾梵志在大芬村混过日子,有没谁能提供相关资料?
[7楼] guest 2011-06-01 16:36:33
“钱”生妒
[8楼] guest 2011-06-01 22:26:25
“钱”生罪
[9楼] 史上最牛 2011-06-02 03:33:46

 

曾梵志抄袭照片卖出3600万,网友质疑其剽窃


网友“臧安平”:无论什么借口,这种抄袭还是应当予以强烈的鄙视和批评的!

网友“纸寿司”:曾梵志同学,你抄袭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可耻的是抄袭还大张旗鼓地高调宣传说自己几千万元的作品给大自然保护协会免费拍卖。中国的这些所谓当代艺术家们就真觉得自己抄不会被发现吗?抄得还这么没技术含量。





5月28日,香港佳士得春拍“亚洲20世纪及当代艺术”拍卖会上,中国著名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油画《豹》以3600万港币成交。29日深夜,网友“奚志农”在微博爆出曾梵志拍了3600万元港币的《豹》和英国摄影师此前所拍摄的一幅《风雪之豹》如出一辙 。微博一出引发众多网友热议,多名网友指曾梵志涉嫌剽窃,并为买家叫屈。对于网友的质疑,曾梵志方的有关人士表示:“至今摄影师并未提出异议,在当代艺术领域这样做是很正常,网友因为不了解才会质疑的。”

  网友爆料 卖3600万港币的画疑似抄袭

  刚刚卖出3600万港币的油画居然像是临摹品!这是知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在5月29日深夜爆出的猛料。

  奚志农在微博中贴出了两张照片,第一张是横幅照片,当中一只雪豹在野地里行走,天上飞舞着雪花,地下是萧疏的杂草。第二张照片却是翻拍的一幅油画,当中景物与第一张照片大致相同,只有在杂草和雪豹眼神上稍有差异。“上面一张是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2008年度大奖:风雪之豹。作者:《国家地理》摄影师SteveWinter。下面一张是28日晚上刚拍到3600万港币的绘画作品《豹》,作者:曾梵志。”

  据媒体报道,在5月28日的香港佳士得晚间拍卖会上,压轴的慈善拍卖——著名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的杰作《豹》,经过一轮激烈的竞投,最终由一位中国企业家赵志军成功以3600万港币的高价收槌。佳士得免除了此次慈善拍卖的所有佣金,拍卖收益将全数捐赠环境保护组织“大自然保护协会”。赵先生表示这件作品将安排于其北京的私人博物馆内收藏。

  有网友称:“如果买这幅画的赵先生知道作品是临摹外国照片,不知道心里会怎么想?”




网友热议 抄还抄得这么没技术含量

  奚志农并未在微博中写过多的话。但这一消息迅速被转发,并引来众多网友的关注。有的网友指责曾梵志这是“剽窃”。

  网友“臧安平”:无论什么借口,这种抄袭还是应当予以强烈的鄙视和批评的!

  网友“纸寿司”:曾梵志同学,你抄袭并不可怕,也不可耻,可耻的是抄袭还大张旗鼓地高调宣传说自己几千万元的作品给大自然保护协会免费拍卖。中国的这些所谓当代艺术家们就真觉得自己抄不会被发现吗?抄得还这么没技术含量。

[10楼] 史上最牛 2011-06-02 03:34:43

网友“码字机器”:艺术创作借助图片很正常啊,这怎么叫抄袭?看来你不懂艺术,版权意识比较强而已。

  网友“曹氏家族必成”:雪豹是野生动物,不可能立正稍息等着曾梵志来画,是不?借鉴也请互相谅解啊,是不?

  网友“杨宏feather”:我觉得这扯不上抄袭这顶帽子,这是一个艺术家向另外一个艺术家的认同,是知音。

  岛城画家 买画千万别光看画家名声

  岛城著名策展人、当代艺术家梁克刚转发了奚志农的微博,他认为用照片做素材是可以,但是像曾梵志这种大腕级的艺术家,这样近于照搬原来的照片内容,无论光线还是构图均没有太大变化,看不出太明显的创意来,这样显然不妥。

  “现在一些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就不注重原创性了 ,这样是不对的。”著名雕塑家、油画家贾振耀说。他认为,曾梵志本人并不缺钱,他的作品在 2008年就拍出过7536万元的天价。但是圈内某些艺术家画画就是不断重复自己,对于收藏家来说,这是很不负责任的,对画家自己来说也是不负责任的。收藏家在买画的时候,不能只盯着画家的名声。即便他的名声很大,可你买到手的是他的精品吗?

  岛城著名油画家单虹认为,根据照片进行创作本身没有太大问题,西方很多艺术家就这样做过。“但关键是你要有想法,没有想法肯定不行,没有想法的作品是毫无价值的。”

  曾梵志助理 这样很正常,网友不了解

  30日下午,记者辗转联系到了曾梵志的助理金小姐,她表示曾梵志目前尚在香港。

  对于网友的质疑,金小姐表示,曾梵志这幅画的灵感的确来自于STEVEWINTER的照片,他在接受某时尚杂志采访时也曾提起过这一点。但是这幅画和原作比较起来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用线条切割空间,这是很明显的曾梵志的个人风格,对当代艺术有了解的人一眼就能看出来。另外他对雪豹的眼神等细节也进行了创新,和原作有明显区别。金小姐说,这在艺术圈内是比较正常的事情,绝不是什么抄袭,网友提出疑问或许是因为他们不了解。

  “目前摄影师那一方并未提出意见。”金小姐说,而且这幅作品拍卖后的所得也捐给了大自然保护协会,并未收入艺术家本人的口袋,网友最好还是别再紧追不舍了。

[11楼] guest 2011-06-03 00:18:00
画的很好啊,要是有觉得不好的你把你自己的东西做出来给大家看啊,都是画画的,相互之间骂什么骂啊,就算不是画画的我想你们也都年纪不小了吧,总要有点良知吧,说别人不要脸自己做出来要脸的东西给人看啊,别脸都没有还说别人不要脸
[12楼] 史上最牛 2011-06-03 16:08:54

几乎所有艺术网站,和所有大型公共网站(包括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等),几百家公共媒体和艺术媒体都报道了曾梵志抄袭事件。曾梵志正式走向身败名裂了。“梵志画豹,正龙拍虎”网络新词深得民心。
[13楼] 史上最牛 2011-06-03 16:09:57

《浙江日报》新闻

5月28日晚,著名画家曾梵志创作的油画《豹》在香港佳士得春拍上拍出高价,他将拍卖收益全数捐赠给大自然保护协会。然而,这一好消息很快被蒙上了“侵权”阴影,有多位艺术家在微博贴出对比图片,指出该画抄袭了国外一位摄影家的照片。曾梵志说,自己确实从这张照片中得到灵感,但油画《豹》是经过了艺术再创造的。

微语录:不得不说,网友们太有才了。抄袭质疑刚出,网络新成语“梵志画豹,正龙拍虎”就来推波助澜。我不懂画,盯着网上的对比图看了半天,也没发现曾梵志说的“豹的眼神、意境的追求都有再创造”究竟体现在哪里。虽然法律上对于摄影作品与艺术作品之间是否构成抄袭没有明确表述,但像曾梵志这样大腕级的艺术家,利用媒介转换的方式创作,显然有些不妥。试想,如果这幅画的买家知道作品是“临摹”了一张照片,不知道会不会后悔呢?

谢霆锋和张柏芝无疑是近日娱乐圈的最大焦点,香港最新出版的周刊封面无一例外都是“锋芝”婚姻告急,多家媒体援引知情人士爆料,道出了“争家产”、“自拍门”等惊人内幕。5月30日,谢霆锋所属经纪公司作出正式回应,声明称,谢霆锋迄今从未主动向张柏芝发出律师信要求分居,但只字未提两人的婚姻状况。

微语录:明星离婚一出现,必定引起公众对于娱乐圈本质的关注和探讨。仿佛是有人摁下了开关,突然间,所有你能想象和不能想象的关于“锋芝”的离奇说法集体爆发了。多数人感叹,“再也不相信爱情了”。这论调的基础在于我们曾经以为两人不仅有爱情,而且在经历了娱乐圈婚姻可能碰到的种种意外之后,爱情已经升华了。其实,很多事情都是这样,在尘埃落定的时候你才会发现,当年发生的种种早就埋下伏线。爱情童话,珍贵,也易碎。


美国动画片《功夫熊猫2》在国内上映首周末票房轻松过亿,片方甚至放出了在中国圈走6亿元的豪言。然而,漂洋过海而来的“洋熊猫”也遭遇了其他声音,行为艺术家赵半狄公开抵制《功夫熊猫2》,表示该片是对中国文化的侵略。北大教授孔庆东也撰文称:“好莱坞不仅在赚你的钱,还要洗你的脑,征服你的心。”

微语录:可以预见的是,无论赵半狄如何振臂高呼,这只会耍中国功夫的熊猫都将满载而去。如果你不知道这部电影的来历,再把英文配音换成中文,那么它看起来还真是一部以假乱真的国产动画片,但归根到底,电影表达的还是一种美式幽默。与其争论这封“好莱坞写给中国的情书”背后的意义,不如多想想怎么拿出我们自己的优秀作品在《功夫熊猫3》“入侵”之前,留给中国动漫人的时间不多了。


吴孟婕
来源《浙江日报》
[14楼] 史上最牛 2011-06-04 05:46:48

3600万港元的《豹》是抄袭?曾梵志身陷抄袭风波



在这幅接近三米高的大型油画上,曾梵志描绘出一只猎豹,小心翼翼地穿越黑暗的密林。

  斯蒂夫·温特在印度的Ldakh"s Hemis高地国家公园度过了10个月及一个少雪的冬天,然后拍摄了这幅族谱。“我对拍摄成功的希望已丧失殆尽;然而在一个滴水成冰的早晨当我察看相机时,我惊喜地发现一头雪豹在前一夜触发了相机,那正是我梦寐以求的照片它的英姿包含了一头雪豹所应有的全部元素。”


  5月28日晚,在香港佳士得的春季拍卖会“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上,曾梵志的作品频频拍出高价,其2010年创作的《豹》更是拍出了3600万港元 (3002.4万人民币),买家为中国企业家赵志军。据介绍,该幅作品的拍卖属于当晚压轴的慈善拍卖,其拍卖收益全数捐赠给大自然保护协会。

  5月29日,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在微博贴出了两张图,一张是曾梵志的作品《豹》,另一张是《国家地理》摄影师斯蒂夫·温特(Steve Winter)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对比之下,观看者能够一眼看出两幅作品的相似。《风雪之豹》曾获得英国野生生物摄影年赛2008年度大奖,并在《国家地理》 上刊登,2009年9月4日,该作品在北京动物园科普馆展出。

  奚志农的微博立刻被大量转发,曾梵志的《豹》被指责为是抄袭之作。对此,曾梵志承认自己的创作的确从这张照片中得到灵感,但他的《豹》却是经过艺术再创作,在这幅作品中,他借用了动物的形体,试图将动物人性化。此外,曾梵志也认为,艺术家借用摄影作品进行艺术再创作,这是全球艺术界都在做的事,包括安迪-沃霍。他的这幅作品并不是用于商业,所得拍卖收入也是全部用于捐助。

  微观点

  @耿牧之:绘画以一些著名的摄影作品为素材,算抄袭吗?不同材质的创作,最多算是借鉴。

  @武昌龚剑:怎么画照片才有创造性这件事我们都不是裁判,我们先要搞清的是画家有没有权利画照片这件事,如果画家有创造性就有了画照片的合法性,那么没有创造性的画家自认为有创造性也能画照片嘛!

  @崔吕萍:曾梵志这个事,不知道大家怎么看,总之我觉得的确神似。美国摄影师斯蒂夫·温特的那张照片恐怕卖不出3600万港元。

  @杭春晓:将曾梵志《豹》的“借用”行为,等同于当代艺术常用的“挪用”,极为不准确。当代艺术的“挪用”是将“挪用”对象转化为新的观念表述,但很显然,曾梵志的《豹》根本不属此类,而是简单“借用”!所谓“艺术加工”,不过是油画语言与照片语言的差异问题。

  @廖伟棠: 我已经用我的照相机、我的风格翻拍了曾梵志一系列作品,如果曾梵志同意我这不属于侵权,我可以召开慈善拍卖,善款捐给@奚志农 先生的野生动物摄影基金。也欢迎其他摄影师运用我这一意念翻拍当代艺术。

  曾梵志简介

  曾梵志,1964年生于武汉,之后在湖北美院学习油画。如今生活和工作在北京。他的作品在各大美术机构被广泛展出。目前,曾梵志是艺术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当代艺术家,根据当代艺术家累计出售的作品的价格来计算,曾梵志是排在中国第一,世界第六的中国艺术家。他的《面具》系列的一幅作品曾经在佳士得拍卖行创下了7000万元港币的天价。

  本版采写 信息时报记者 张玥晗来源信息时报)




《信息时报》2/3版报道
http://informationtimes.dayoo.com/html/2011-06/02/content_1372831.htm###

[15楼] guest 2011-06-04 15:22:10


[16楼] guest 2011-06-06 01:32:48

大芬村精神,复制照片
[17楼] guest 2011-06-09 13:08:37
就是抄袭,没别的可说的
[18楼] guest 2011-06-09 14:05:56
这肯定是抄袭,如果说很多都是画照片
只能说画照片除了有可能抄袭,同时艺术水准也很低
而不能因为有两种可能就说抄袭是合法的
[19楼] 史上最牛 2011-06-10 17:39:28

曾梵志创作《豹》是挪用还是抄袭(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10日 10:51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获奖照片《风雪之豹》

曾梵志油画《豹》
⊙沙尚琪

  “梵志画豹,正龙拍虎”。这是近日网络上新出现的热门词汇,起因是曾梵志在香港佳士得慈善拍卖的油画作品《雪豹》在成功拍出3600万元人民币之后,被发现涉嫌抄袭国外摄影师史蒂夫·温特的摄影作品《风雪之豹》,该作品曾获英国野生生物摄影2008年度大奖,并刊登在《国家地理》杂志上。因此有人将曾梵志画豹和周正龙拍虎相提并论,网络新语“梵志画豹,正龙拍虎”由此诞生。或许有人认为,曾梵志并不是抄袭,而是采用了当代艺术中常见的“挪用”手法。那么,到底什么是挪用?

  挪用是艺术创作中的一种常见现象,简单地说,它指的是在作品的创作中运用借来的元素,在文学、音乐、视觉艺术领域都时有发生。就视觉艺术而言,挪用意味着适当地吸纳和借用人类视觉文化中的各种元素与形式,对之进行重新审视、评价、解释、变化、模仿、补充等等。艺术家将借来的其他文化中和历史上的种种图像、样式、观念、象征等元素进行重新的构造与组合,产生出新的作品。传统意义和现代意义上的挪用,各有其不同的指归。

  传统意义上的挪用伴随着艺术发展的始终,风格样式的流传过程其实也就是被挪用的过程。古代著名的例子有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在这幅作品产生的时代就有不少人绘制了它的变体,其中也包括与达·芬奇同样伟大的画家拉斐尔。他们借用了《蒙娜丽莎》所创造的女性肖像画的新样式,其中包括四分之三侧面的姿态,直视观众的目光等因素,来为其他女性绘制肖像。在艺术史或艺术批评中,这种现象往往被看作是达·芬奇的艺术创新影响了其他画家的创作,改变了当时的肖像画“时尚”,这也是他之所以成为伟大画家的重要原因之一:创造新样式、引来追随者。而杰出的追随者,在借用他人创新的同时,融入自己解决画面特殊问题的独特手法,形成再次创新,所以拉斐尔能成其为拉斐尔,而不是达·芬奇的追随者。

  但是,真正赋予挪用以哲学含义的,还是20世纪初期一批现代艺术家的探索,其中以毕加索和勃拉克等人为代表。他们被后人称为“综合立体主义”的作品,就借用了大量非艺术性的元素粘贴在画布上,把真实的物品直接呈现给观众,这就引发了艺术再现的意义及其重要性的讨论。杜尚在挪用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他加了两撇胡子的《蒙娜丽莎》,题名为《泉》的小便池,直接挑战了在艺术史上备受珍视的“原创性”问题。在这个意义上,这些现代艺术家们无论被后人归纳为何种艺术流派,他们都是通过挪用这种方式,来质疑、反思、挑战和反叛既有的艺术观念,不断探索和探试艺术的边界,以极端的形式来突破这个边界。

  在现当代艺术中,确实有不少艺术家因为挪用而招致了官司。安迪·沃霍尔、杰夫·孔斯等人都曾因挪用照片问题而面临摄影师的指控。在人们的版权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本来与抄袭就仅有一线之隔的挪用,似乎也常常遭遇尴尬境地。回到曾梵志的《雪豹》,无论是传统意义的挪用,还是现代意义的挪用,似乎都不符合,画面本身并没有在他人创新的基础之上进行再创造,也没有以借用来的元素制造出新的意义,更没有质疑原创性本身的观念,即便有,这种质疑本身也已经是在上个世纪初就完成了的艺术探索。

  或许,还有另外一种意义的挪用没有在上文中提及,那就是:通过挪用,向大师致敬……目前中国当代艺术的创作中,向大师致敬式的挪用,是否太泛滥了呢?泛滥得我们不知不觉在各个领域都成了山寨大国。

[20楼] 史上最牛 2011-06-10 17:40:41

由曾梵志的油画《豹》谈中国当代艺术创作(图)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6月09日 15:09时代周报


 

获奖照片《风雪之豹》



曾梵志油画《豹》



画家曾梵志的油画《豹》刚刚在香港佳士得拍出3600万港元的高价,就被人指称作品抄袭自美国摄影师斯蒂夫·温特(Steve Winter)的摄影《风雪之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梵志的回答是,确实从温特的照片中得到了灵感,但作品《豹》是经过自己艺术再创造的。

  媒体为此闹得沸沸扬扬,但我估计声浪很快就会平息。毕竟中国当代艺术基本上与公众毫无关系。打了膨大剂的西瓜、灌了塑化剂的饮料,这些才是人们关注的现实。当然,出于无聊的好奇心,我倒是在第一时间把温特的摄影与曾梵志的油画做了细致的比对,发现无论从两件作品的题材、立意、构图,还是从两件作品的透视、色调和光线等基本元素来判断,我都可以毫不犹豫地讲,这就是抄袭。曾梵志所说的“灵感”,大概类似于顺手牵羊的动机吧?

  然而我的判断没多大意义—事实上在中国“抄袭”根本不是一个严格的法律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剽窃”。在司法实践中,非文字的艺术范畴里何种行为构成剽窃,也是相当难把握的问题。即便直露到曾梵志这种地步,坦白地说,除非《风雪之豹》的作者及版权方,或者收藏《豹》的买家将他告上法庭,不然整件事仍无法由滑稽的丑闻上升为严肃的案例。

  其实在当代绘画领域,特别是中国,利用照片走捷径早已是画家公开的法门。在他们业内所谓的“艺术再创造”,多数情况就是用来应付种种质疑的。不过,尽管有人为此叫嚷:“凭什么我不能急功近利?凭什么不能走捷径?”起码的常识大多数画家还是明白的:照自己拍的东西描那叫画,不告知的情形下描别人的照片那叫偷。现在画画儿的确是一门生意,但是生意人也要讲姿态,不能搞得那么死皮赖脸。就算法律无法追究,面子上总是过不去。像曾梵志这样做的画家不是没有,做得如此低级却实属少见。这倒从侧面证明他是这方面的生手,偷得尚不娴熟。特别是拿安迪·沃霍尔做借口尤显业余—别人在影像的基础上做了高度的抽象与提炼,他做了什么?在“借用”的过程中,曾梵志所做的细微改动,唯一的效果就是把出色变成拙劣,仅此而已。对比一下两幅作品就看得出来,摄影师镜头中,那只即将逃出画面的豹子多么警觉,而在曾梵志的油画里豹子温驯如猫,媚态十足。

  可能有人会疑惑,曾梵志不是无名之辈,为什么要拿自己的声誉冒险?我想他本人此刻也会为此稍觉烦扰。然而当人们留意到中国艺术品市场目前发生的种种异动,也许会理解究竟什么东西驱动着人干出这档子事来。

  85新潮以后,中国艺术在一段时间内摆脱了政治语言,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但进入上世纪90年代,跟随市场经济的步调,艺术品市场开始成形。跟其他市场一样,这个市场是外向型的,产业结构则是劳动密集型。在这个时期,一度面对公众的艺术迅速转身,拜服于经济权力,其举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性的复辟。画家们开始重操符号,把过去的镰刀铁锤转换成可口可乐、家庭照、面具和笑脸。他们在意识形态的垃圾堆翻找可用的观念,甚至继续扮演政治宣传的工具。只不过这一次他们比过去更加自觉。这种境况一直延续至今,巅峰出现于2006年。金融危机爆发后,艺术品市场哀鸿遍野,幸有政府襄助,不到两年局面完全扭转。二三流画家复苏尚需时日,较早尝到市场甜头的那些画家经验丰富反应敏捷,迅速适应了变化,重新占据各大拍卖行的榜单位置。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二月,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品收藏第一人”的尤伦斯男爵突然宣布,抛售他二十余年收藏的近两千件艺术品,套现金额估计将达数十亿人民币。以他的彻底退场为楔子,海外资金将大量撤离中国,市场投资方式正在发生结构性剧变。就像内行人所讲,只有骗子与傻子达成了基本的平衡,艺术品市场才火得起来。现在平衡被打破,就需要更多的傻子进场。这就是为什么写实题材重新火起来的原因—糊弄老外的符号必须抛弃,谨慎的傻子们必须看到自己懂的货色方才愿意进场。所以即便是驾轻就熟的曾梵志,也得重新选择表现形式,来适应这种剧烈的改变。如果大家把他“借用”照片的冒失之举放到眼下的大背景中,难道真有什么突兀之处吗?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