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将创建新的艺术中心
发起人:artforum精选 回复数:0
浏览数:1344
最后更新:2011/05/30 10:18:08 by artforum精选
作者:金叶 来源:大洋网-广州日报

《方舟2005》 池田学在该作品里描绘了一座孤单岛屿上衰败的城市。不可思议的是,它几乎就是对福岛核电站场景的提前预告。

《成田国际机场》 2005年,山口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成田机场,机场上方缭绕一片金色的云层。这座弥漫在有毒气体当中的城市正在慢慢地腐烂。

宫崎骏动画 幽灵公主

村上隆和他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Hellokitty可算作日本以“可爱”为潮流的主流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目前,在纽约日本画廊里正在进行一场名为《ByebyeKitty》的当代艺术展览。它同日本流行文化所推崇的卡哇伊、御宅等概念完全没有关联,16名年轻的日本艺术家以一种深沉到近乎阴暗的视角解读着日本危机四伏的当下,以及不确定的未来。
从Hellokitty到Byebyekitty:
准确预言了真实降临的大灾难
在这场名为《ByebyeKitty!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日本当代艺术》的展览中,你看不到熟悉的以“可爱”为主的日本当代艺术作品,而将要面对如同噩梦一般的末日世界。展览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重要的记忆”诠释了古典艺术在日本人精神家园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包括传统绘画形式浮世绘和日本画。“危险的自然”看起来像是环境危机。最后“动荡的梦”则表达了艺术家们内心世界的焦虑。最令人惊讶的是这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了“预言”的性质。
当人们依旧认为日本当代的流行文化是轻飘飘的走着可爱路线的卡通和动漫,新一代的日本艺术家正在以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成熟起来。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解说着这个国度更加深刻和黑暗的另一面。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出一种观察世界的别样视角,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准确预言到真实降临的大灾难。这次展览的策展人Joe Earle坦承,这确实是整个展览最超出预期的东西——它充满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如果说我们现在仍然有一些肤浅和浅薄的东西,那就是,这依然是一个充满了动画和漫画的展览。”
《化作灰烬的彩色山脉》:堆积成山的尸体
高23英尺,第一眼,它看上去就像是梦中的场景——那座山让人联想起富士山圆润的轮廓,飘浮在薄雾中,在远方若隐若现,颇有些中国古典水墨的意蕴。但是如果凑得近一点儿,你会看到这条山脉其实是由成千上万的上班族的尸体构成的,他们的尸体被堆积在无数的办公器材中间,就仿佛是个垃圾场。描绘这个巨大的“反乌托邦”场景的画家是45岁的会田诚,他是日本艺术界小有名气的“坏孩子”。1996年,他创作过一幅日本战机在曼哈顿投弹的画作,这幅作品于2003年在纽约展出,对当时刚刚经历了“9·11”袭击的脆弱的纽约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灵撞击,人们一边诟病他是煽动暴力的“战争贩子”,一边也在惊叹他的“乌鸦嘴”居然真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灵验;而在今天的展览上,会田诚似乎又一次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化作灰烬的彩色山脉》中作出了“预言”。在福岛地震之前,他的这幅作品被大多数人看做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社团精神的嘲讽,但在地震之后,这幅画卷展现出了别样的含义,因为那堆积如山的尸体,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在福岛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中死去的人们。
可爱的卡通形象只是浮云
悲剧性才是日本艺术的长久主题
画廊的馆长大卫·艾略特表示,虽然日本的流行文化一直以一种“卡哇伊”的形象影响着世界,但事实上日本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情绪。他认为这和日本的历史有关,这是地球上唯一一个经受过核弹袭击的国家,而且它的位置位于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个群岛似乎总是在准备着经受一场毁灭性地震的打击……这里是悲剧容易发生的地方。”展览中作品所弥漫的不祥的情绪,正是基于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体验而有感而发。事实上,这种“悲剧”情节早已体现在了日本当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梦》,还是宫崎骏的动画片《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再或者是村上春树的《1Q84》,它们统一的主题是认为简单平静的日常生活是暂时的,或者仅仅是一种幻象,而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是人生必经的宿命。而现在,一直以轻飘飘的漫画感存在的日本当代艺术,也开始突出这一民族性的主题。
亦有评论家认为,日本的年轻艺术家呈现出来的焦虑倾向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日本的当代艺术在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看,都被一个全球艺术市场的“哥斯拉”——村上隆所笼罩着。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工厂让沃霍尔都相形见绌。但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像是“提款机”,而不是具有批判意识的艺术作品。

《方舟2005》 池田学在该作品里描绘了一座孤单岛屿上衰败的城市。不可思议的是,它几乎就是对福岛核电站场景的提前预告。

《成田国际机场》 2005年,山口晃以一种独特的视角描绘了成田机场,机场上方缭绕一片金色的云层。这座弥漫在有毒气体当中的城市正在慢慢地腐烂。

宫崎骏动画 幽灵公主

村上隆和他的作品
某种程度上,Hellokitty可算作日本以“可爱”为潮流的主流文化的代表性人物。而目前,在纽约日本画廊里正在进行一场名为《ByebyeKitty》的当代艺术展览。它同日本流行文化所推崇的卡哇伊、御宅等概念完全没有关联,16名年轻的日本艺术家以一种深沉到近乎阴暗的视角解读着日本危机四伏的当下,以及不确定的未来。
从Hellokitty到Byebyekitty:
准确预言了真实降临的大灾难
在这场名为《ByebyeKitty!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日本当代艺术》的展览中,你看不到熟悉的以“可爱”为主的日本当代艺术作品,而将要面对如同噩梦一般的末日世界。展览的内容包括3个部分。“重要的记忆”诠释了古典艺术在日本人精神家园建设中扮演的角色,包括传统绘画形式浮世绘和日本画。“危险的自然”看起来像是环境危机。最后“动荡的梦”则表达了艺术家们内心世界的焦虑。最令人惊讶的是这其中不少作品呈现出了“预言”的性质。
当人们依旧认为日本当代的流行文化是轻飘飘的走着可爱路线的卡通和动漫,新一代的日本艺术家正在以超出人们预期的速度成熟起来。他们用自己的作品解说着这个国度更加深刻和黑暗的另一面。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他们的作品不仅呈现出一种观察世界的别样视角,而且还一而再、再而三地准确预言到真实降临的大灾难。这次展览的策展人Joe Earle坦承,这确实是整个展览最超出预期的东西——它充满着一种不祥的预感。
“如果说我们现在仍然有一些肤浅和浅薄的东西,那就是,这依然是一个充满了动画和漫画的展览。”
《化作灰烬的彩色山脉》:堆积成山的尸体
高23英尺,第一眼,它看上去就像是梦中的场景——那座山让人联想起富士山圆润的轮廓,飘浮在薄雾中,在远方若隐若现,颇有些中国古典水墨的意蕴。但是如果凑得近一点儿,你会看到这条山脉其实是由成千上万的上班族的尸体构成的,他们的尸体被堆积在无数的办公器材中间,就仿佛是个垃圾场。描绘这个巨大的“反乌托邦”场景的画家是45岁的会田诚,他是日本艺术界小有名气的“坏孩子”。1996年,他创作过一幅日本战机在曼哈顿投弹的画作,这幅作品于2003年在纽约展出,对当时刚刚经历了“9·11”袭击的脆弱的纽约人造成了很大的心灵撞击,人们一边诟病他是煽动暴力的“战争贩子”,一边也在惊叹他的“乌鸦嘴”居然真的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灵验;而在今天的展览上,会田诚似乎又一次成功地在自己的作品《化作灰烬的彩色山脉》中作出了“预言”。在福岛地震之前,他的这幅作品被大多数人看做是对日本传统文化中社团精神的嘲讽,但在地震之后,这幅画卷展现出了别样的含义,因为那堆积如山的尸体,更容易让人联想到在福岛地震引发的海啸和核泄漏中死去的人们。
可爱的卡通形象只是浮云
悲剧性才是日本艺术的长久主题
画廊的馆长大卫·艾略特表示,虽然日本的流行文化一直以一种“卡哇伊”的形象影响着世界,但事实上日本文化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焦虑情绪。他认为这和日本的历史有关,这是地球上唯一一个经受过核弹袭击的国家,而且它的位置位于地震带和火山带,“这个群岛似乎总是在准备着经受一场毁灭性地震的打击……这里是悲剧容易发生的地方。”展览中作品所弥漫的不祥的情绪,正是基于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的体验而有感而发。事实上,这种“悲剧”情节早已体现在了日本当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无论是黑泽明的电影《梦》,还是宫崎骏的动画片《幽灵公主》、《千与千寻》,再或者是村上春树的《1Q84》,它们统一的主题是认为简单平静的日常生活是暂时的,或者仅仅是一种幻象,而突如其来的灾难才是人生必经的宿命。而现在,一直以轻飘飘的漫画感存在的日本当代艺术,也开始突出这一民族性的主题。
亦有评论家认为,日本的年轻艺术家呈现出来的焦虑倾向或许还有另外一个原因——日本的当代艺术在很长的时间里,无论是从精神上还是经济上看,都被一个全球艺术市场的“哥斯拉”——村上隆所笼罩着。他所创造出来的艺术工厂让沃霍尔都相形见绌。但他的作品看上去更像是“提款机”,而不是具有批判意识的艺术作品。
展览名称: Bye Bye Kitty 《再见,猫咪》-天堂与地狱之间的日本当代艺术
展览地点: 纽约曼哈顿 日本协会画廊
展览艺术家:
Makoto Aida
Manabu Ikeda
Tomoko Kashiki
Rinko Kawauchi
Haruka Kojin
Kumi Machida
Yoshitomo Nara
Kohei Nawa
Motohiko Odani
Hiraki Sawa
Tomoko Shioyasu
Chiharu Shiota
Hisashi Tenmyouya
Yamaguchi Akira
Miwa Yanagi
Tomoko Yoneda
展览介绍:
《再见,猫咪》与近期常见的日本展览有着迥异的主题,完全摆脱了御宅族(Otaku)和可爱(Kawaii)文化这些已成为西方社会对日本文化固定认知的东西。16位艺术家力图通过绘画、影像和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示日本的社会政治形态、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不确定的将来,给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展览网站:
http://www.byebyekittyart.org/
展览地点: 纽约曼哈顿 日本协会画廊
展览艺术家:
Makoto Aida
Manabu Ikeda
Tomoko Kashiki
Rinko Kawauchi
Haruka Kojin
Kumi Machida
Yoshitomo Nara
Kohei Nawa
Motohiko Odani
Hiraki Sawa
Tomoko Shioyasu
Chiharu Shiota
Hisashi Tenmyouya
Yamaguchi Akira
Miwa Yanagi
Tomoko Yoneda
展览介绍:
《再见,猫咪》与近期常见的日本展览有着迥异的主题,完全摆脱了御宅族(Otaku)和可爱(Kawaii)文化这些已成为西方社会对日本文化固定认知的东西。16位艺术家力图通过绘画、影像和装置艺术等形式展示日本的社会政治形态、目前面临的困境以及不确定的将来,给大家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日本。
展览网站:
http://www.byebyekittyart.or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