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艺术家Lotte Geeven的作品
发起人:gezellig  回复数:0   浏览数:2348   最后更新:2011/05/13 11:34:05 by gezellig
[楼主] 蜜蜂窝 2011-05-13 11:34:05
作者:李昶伟  来源 :南方都市报

徐冰装置新作亮相大英博物馆
《背后的故事-7》营造中国水墨画意境




昨日,中央美院副院长、艺术家徐冰的装置艺术新作《背后的故事-7》在大英博物馆展出。该作品是徐冰应大英博物馆委托进行的创作,是徐冰持续进行的博物馆系列创作之一。

  废弃物装置呈现水墨画效果

  《背后的故事-7》意在探讨中国绘画的独特性,5米高的装置由磨砂玻璃做成的光箱为主体,从伦敦各地找来的树枝、植物纤维、报纸等废弃物依照不同距离置于玻璃背后,经玻璃作用形成中国水墨画影影绰绰晕染的效果,据悉,该装置参照对象选取的是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国清代著名画家、“四王”之首王时敏1654年所作的山水画,展览时,装置与原作将放在一起对照展出。

  此外,玻璃前的东方山水画与背后的日常素材之间有趣的张力关系也是该装置的一个亮点,观众可以走到展柜背后,看到一系列寻常废弃物构成的“里子”。

  “背后的故事”的背后

  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创作始于2004年。据介绍,灵感来自徐冰在机场转机时签票处毛玻璃后盆栽植物的效果,以及郑板桥依竹影画竹的故事。在这一年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的展览中,徐冰从博物馆作品档案中选了三件东方山水画作为素材,把透明玻璃改成毛玻璃,以树枝、垃圾塑料袋等材料,完成了“背后的故事”系列作品中的第一幅。

  据徐冰工作室介绍,作品得到了著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的青睐,在他晚年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开幕展上,《背后的故事-2》应邀问世,选择的作品是苏州博物馆所藏龚贤的《山水图》。此后,“背后的故事”系列从韩国光洲到深圳、杭州,再到纽约,今年伦敦大英博物馆的展览是第七站。

  据悉,展览将持续至7月10日。此外,与展览几乎同时,一本以徐冰为研究主题的专著也将在5月面世。英国艺术类媒体称,该书将全面回顾徐冰的创作生涯与作品。
[沙发:1楼] 蜜蜂窝 2011-05-13 11:53:10
来源 :BBC英伦网

大英博物馆里的神奇“国画”



中国著名艺术家徐冰的大型装置艺术展《背后的故事- 7》(Background Story7)5月12日在伦敦大英博物馆三号馆开展。

  对徐冰《背后的故事》这一系列艺术展早有所闻,但一直无缘目睹,现在终于有机会亲临欣赏。我应大英博物馆的邀请在《背后的故事-7》正式展出的前一天来到三号馆。

  当我来到灯光特意调得很暗的三号馆时,徐冰和他的助手仍然在对这件高达大约五米的装置艺术品做最后的“调试”。在这件光效“中国山水画”的侧面墙上,悬挂着这一现代作品灵感来源的原作-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王时敏创作于1654年的一幅山水画。

  这件装置艺术品是由大英博物馆委约创作,也是艺术家徐冰《背后的故事》系列中最新的展览。从正面看去,徐冰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典雅而神奇的光效中国传统山水画,而走到作品背面,你会惊讶地发现,这幅“山水画”的每一个笔触都是由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东西构成的。

  我乘徐冰小憩之际,与他交谈了这次在大英博物馆的展览。他先谈到《背后的故事》系列展。

  徐冰:《背后的故事》是一个国际美术馆延续的艺术项目。最初是从德国国家东亚美术馆开始的,后来在不同的一些美术馆举办过。这个系列展主要是选择该美术馆的一个藏品,探索作品背后的故事和经历,进行新的艺术创作。

  问:在大英博物馆展出的这件作品是根据中国画家王时敏的一幅作品创作的,选择这幅作品出于什么想法呢?

  徐冰:我们在大英博物馆的藏品中反复选择和考虑,最后选了王时敏的这幅立轴画。过去我曾经在创作中使用过王时敏的画,这次又选择了王时敏的画,我想可能是他的用笔、他的品味,甚至生理节奏的感觉上,我们有一种默契吧。而且这次我们选择的是一幅立轴画,这还是第一次。过去我们选择的都是横向的手卷画的形式。因为我看了三号馆的展厅,很有一种上升的感觉,所以我就产生了复制一幅王时敏立轴画的装置作品的想法。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尝试。

  问:创作这个装置作品使用了哪些材料呢?

  徐冰:我们创作这个作品的材料都是在伦敦当地寻找的,一些植物,废弃物等。比如说在植物园寻找到的一些干枯的树枝树叶,根据不同作品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植物种类也不一样。合适的植物能在画面上产生神奇微妙的效果。除了植物,我们还使用了伦敦的废旧报纸和纸壳等物品。

  问:你在创作这件作品的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徐冰:最大的挑战是,在伦敦,由于这个社会的严谨和制度化,有时候你找到了一件合适的东西,却无法随意获取。或许只是一个你想要的树枝,可能却需要经过很多复杂的申请和各种各样的批准才能得到(笑)。我的作品都是和当地的社会发生联系,所以每次作品的制作过程都与当地社会的制度和方式发生一定关系。你会体会到不同社会的不同特点。

  问:我知道这件艺术品将在展览结束之后被毁掉。装置艺术跟绘画和雕塑等艺术形式不同的一点,是它的临时性,你为什么受到这类艺术形式的吸引呢?



徐冰在创作《背后的故事-7》的过程中。

  徐冰:装置艺术已经不是什么新的艺术形式了,在西方已有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也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当然,跟绘画和雕塑相比,它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艺术领域。装置艺术需用的材料都是根据你艺术构想的需要来寻找的,并不是像绘画和雕塑那样固定的。我感到,装置艺术跟我们生活的社会和空间有更多层面的关系。我对装置艺术的这种临时性和移动感倒是很感兴趣,似乎它也更能牵动观众的感受。

  问:看来《背后的故事》系列还将继续下去?

  徐冰:应该是。很多人都喜欢参观展览时产生的一种有意思的感觉。因为我们第一眼看到的是一件非常漂亮而典雅的艺术品,但当人们看到这件作品的背后时,他会上到第二个台阶,就是发现,这样一件优美的艺术品竟然是由我们日常最常见的东西构成的。由此向观众提出了一个问题:艺术和艺术的背后,以及美和现实生活到底是什么样的一种关系。

  徐冰的《背后的故事 -7》装置艺术于5月12号到7月10号在大英博物馆三号馆展出。

  (本文照片由徐冰工作室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