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是个人化的表现,但展现的是一种公众化行为——魏杰访谈录
博宝艺术网http://news.artxun.com 来源:博宝艺术网2010-08-19 17:06:59作者:甲骨

博宝艺术家网:请您谈一下您的作品创作的经历和过程?
纤维艺术家魏杰: 16岁那年是改变我人生的一年,也是成就我艺术的一年,从那时起我开始步入一条艰辛、坎坷的艺术创作探索之旅。那年的某一天,我在创作油画作品时不小心将颜料洒在了地上,于是,就顺手拿起身边的一团纤维棉丝准备擦拭,当我用余光扫过那一团纤维棉丝时,它那柔软的质感、生动的色彩、跳跃的曲线一时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很快,那团鲜艳的纤维棉丝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作。瞬间的发现改变了我的一生。自此,经过反复地探索实践,我创立了第一代独立画种 “纤维棉丝画”,并于1988年获得了中国技术发明专利权。经过坚持不懈的创作与探索,于2004年又获得了“纤维棉丝绒画”中国技术发明专利,添补了两项世界美术史中的空白。纤维棉丝在常人眼中仅是一种废料,但经过仔细观察和摸索,我发现由于它一般都要经过高温处理,因而无需再进行任何加工便已具有不退色、不变形、易保存、易成型且固有色彩丰富、柔软、富有弹性的特点。同时由于纤维棉丝的线条复杂多变,色彩千变万化,因而在作品的题材表现和创作技法上具有广泛和不受制约的特性。正是基于纤维棉丝独有的特点,使得纤维棉丝作品能够突破常规,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力。虽然那一团团在常人眼中仅被当作用来拭垢的棉丝,在我的眼中如同七彩云霞,是编织画卷不可或缺的“彩笔”。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纤维棉丝新的光彩生命,这便是我创作纤维画的开始。 任何艺术作品创作的结果或目的最终是要成功地塑造出艺术形象,要充分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就需要充分地认识材料的特性,并使材料与创作构思完美结合。一件好的纤维艺术作品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构思(包括材料选择和制作技法),然后要在制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加对材料性能的认识与感受,并自由灵活地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法去组织和利用材料、而若想要制作出疏密、凹凸、深浅、虚实等效果,就离不开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以便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个人体验。我深知每一次作品的完成实际上又是一个新作品创作的开始,是自己心灵深处又一次探寻的开始。
博宝艺术家网:我们再回到稍微相对宏观的话题,就是从文化意识的这个角度。您觉得未来中国的所谓的主流价值,是和西方的整个文化体系是形成一种融合的态势为主,还是以冲突为主要面貌?
纤维艺术家魏杰: 首先必须认识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发展背景的差别,从文化意识的这个角度,儒家文化对中国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未来的主流价值在不断完善和借鉴的过程中仍然会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因为不管是文化还是艺术,鲜明的民族性都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另一方面,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中,中国文化意识的主流价值也不能完全抛开西方的整个文化体系而孤立存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唱主角,必将要能够做到与西方的文化体系相融、共存,让西方文化在了解、接纳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后,方能够真正展现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以我认为将来的趋势应该是融合而非冲突。
博宝艺术家网:刘开渠先生这代人,对于现代艺术并不排斥,他们心胸很开阔,您如何看待他们对现代艺术的包容?
纤维艺术家魏杰: 我认为一种艺术是以什么形态出现并随之发展都有其内涵,刘开渠先生这代人之所以包容它,也是因为它有所包容之处。现代艺术就有其特点:首先,现代艺术的基本性质是创造。就是说,现代艺术专门以创造、创新作为它的特征。其次,现代艺术侧重揭露罪恶,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着犯罪和腐败现象,甚至有些已司空见惯,(如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更不用说其他社会。这也许就是刘先生他们这代人比较欣赏的一点,虽然说艺术就是“美”,但是,美是什么?难道美就仅仅是让人悦目赏心吗?“美”不再仅仅是美丽的形式和外表。现代化时代来临之后,美丽的形式包不住艺术了。现代艺术是在刺激观众的自觉性,传统艺术常常把影响、感动观众作为最大的成功,然而现代艺术是直接诉诸人类的觉悟境界。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事物的看待更加客观、更加冷静、更具有批判性,这或许就是刘先生他们这代人对现代艺术包容的原因。
博宝艺术家网:现代社会中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式,还是最有活力的一种表现方式吗?您能谈谈董希文先生画作中的颜色吗?
纤维艺术家魏杰: 现代社会中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式,还是最有活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 袁运生在《董希文素描集》中精彩论述“大师明确提出油画中国化的口号有更为深刻的宏观思考,他一直在实践油画中国风的探索,他在1948年画的《静物》、《沙漠驼影》却又明显地趋向于色彩问题的思索,画光影、画色彩斑斓的、更“油画的”绘画,以他色彩感觉敏锐和高度修养,讲求色彩复杂的光影变化实非易事而并非不能,实不为也。西方油画讲色彩的透明,而他情有独钟于“粉扑扑”的色彩品味。他研究过敦煌,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色彩系统的如此有说服力的感染,使他乐此不疲。中国画家里有人曾非议他画中的“土”,岂不知此“土气”之来之易和传承有序是另一种色彩的境界。先驱和常人正有着如此大的差异。” 董希文先生的画作充分遵循写实主义这一原则,包括他画作中的颜色。立足于写实主义的“艺术”范畴,将通过艺术的层面反射出更为生动的历史。例如董希文先生的画作《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等等。
博宝艺术家网:现在的年轻人多关注一些流行或者通俗文化的东西。国家大剧院现在正努力地推广交响乐的普及工作,您觉得这种尝试会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吗?
纤维艺术家魏杰: 首先是定位,作品定位,人群定位,年龄层次的定位。交响乐本身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一种更震撼心灵情感的乐章。不同的乐章都能吸引不同年龄的观众,这是策划中首要的问题,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接受,作品的编排是关键。通俗与古典交响乐的新颖性结合,也许是比较理想的选侧。推广普及交响乐是现时代迫在眉睫的精神文化问题,相信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博宝艺术家网:您如何看待水墨画在国际化背景中的问题和发展?您觉得水墨画艺术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在你的作品里延续?还是作为触发灵感的媒介?
纤维艺术家魏杰: 水墨绘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表现语言,是中国民族的一种形象特征之一。在时代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中,通过水墨画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水墨画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促进了各国对中国水墨画的喜爱及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如今的水墨画创作中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在金钱的诱惑与满足下,中国这种特有的画种水墨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批量印刷和粗制乱造。经济的收益导致了人为的水墨绘画的发展进程,创意的理念少了,创作的精华更少,传统水墨绘画的发展与延续也未出现质的飞跃。 水墨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绘画艺术,在我的创作中,水墨画的文化精髓、境界及其表达手法都或多或少地会在作品中延续,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追求其水墨画的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表现“气韵”、“境界”。我希望水墨画的这些文化思想及精神能够在我的创作中得到体现。

博宝艺术家网:请您谈一下您的作品创作的经历和过程?
纤维艺术家魏杰: 16岁那年是改变我人生的一年,也是成就我艺术的一年,从那时起我开始步入一条艰辛、坎坷的艺术创作探索之旅。那年的某一天,我在创作油画作品时不小心将颜料洒在了地上,于是,就顺手拿起身边的一团纤维棉丝准备擦拭,当我用余光扫过那一团纤维棉丝时,它那柔软的质感、生动的色彩、跳跃的曲线一时间深深地吸引住了我,一种强烈的创作冲动油然而生,很快,那团鲜艳的纤维棉丝变成了一幅动人的画作。瞬间的发现改变了我的一生。自此,经过反复地探索实践,我创立了第一代独立画种 “纤维棉丝画”,并于1988年获得了中国技术发明专利权。经过坚持不懈的创作与探索,于2004年又获得了“纤维棉丝绒画”中国技术发明专利,添补了两项世界美术史中的空白。纤维棉丝在常人眼中仅是一种废料,但经过仔细观察和摸索,我发现由于它一般都要经过高温处理,因而无需再进行任何加工便已具有不退色、不变形、易保存、易成型且固有色彩丰富、柔软、富有弹性的特点。同时由于纤维棉丝的线条复杂多变,色彩千变万化,因而在作品的题材表现和创作技法上具有广泛和不受制约的特性。正是基于纤维棉丝独有的特点,使得纤维棉丝作品能够突破常规,达到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力。虽然那一团团在常人眼中仅被当作用来拭垢的棉丝,在我的眼中如同七彩云霞,是编织画卷不可或缺的“彩笔”。化腐朽为神奇、赋予纤维棉丝新的光彩生命,这便是我创作纤维画的开始。 任何艺术作品创作的结果或目的最终是要成功地塑造出艺术形象,要充分表现作品的形式和内容,就需要充分地认识材料的特性,并使材料与创作构思完美结合。一件好的纤维艺术作品的产生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构思(包括材料选择和制作技法),然后要在制作实践过程中不断增加对材料性能的认识与感受,并自由灵活地运用与之相适应的技法去组织和利用材料、而若想要制作出疏密、凹凸、深浅、虚实等效果,就离不开具体实践过程中的各个重要环节,以便能够完整地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与个人体验。我深知每一次作品的完成实际上又是一个新作品创作的开始,是自己心灵深处又一次探寻的开始。
博宝艺术家网:我们再回到稍微相对宏观的话题,就是从文化意识的这个角度。您觉得未来中国的所谓的主流价值,是和西方的整个文化体系是形成一种融合的态势为主,还是以冲突为主要面貌?
纤维艺术家魏杰: 首先必须认识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发展背景的差别,从文化意识的这个角度,儒家文化对中国过去、现在以至未来的影响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建设“和谐社会”和“和谐世界”的进程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中国未来的主流价值在不断完善和借鉴的过程中仍然会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因为不管是文化还是艺术,鲜明的民族性都是我们文化的根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另一方面,在世界这个大舞台中,中国文化意识的主流价值也不能完全抛开西方的整个文化体系而孤立存在,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要想在世界舞台上崭露头角、占有一席之地,甚至唱主角,必将要能够做到与西方的文化体系相融、共存,让西方文化在了解、接纳中国的主流文化价值后,方能够真正展现中国文化的价值和魅力。所以我认为将来的趋势应该是融合而非冲突。
博宝艺术家网:刘开渠先生这代人,对于现代艺术并不排斥,他们心胸很开阔,您如何看待他们对现代艺术的包容?
纤维艺术家魏杰: 我认为一种艺术是以什么形态出现并随之发展都有其内涵,刘开渠先生这代人之所以包容它,也是因为它有所包容之处。现代艺术就有其特点:首先,现代艺术的基本性质是创造。就是说,现代艺术专门以创造、创新作为它的特征。其次,现代艺术侧重揭露罪恶,即使是社会主义社会,也还存在着犯罪和腐败现象,甚至有些已司空见惯,(如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更不用说其他社会。这也许就是刘先生他们这代人比较欣赏的一点,虽然说艺术就是“美”,但是,美是什么?难道美就仅仅是让人悦目赏心吗?“美”不再仅仅是美丽的形式和外表。现代化时代来临之后,美丽的形式包不住艺术了。现代艺术是在刺激观众的自觉性,传统艺术常常把影响、感动观众作为最大的成功,然而现代艺术是直接诉诸人类的觉悟境界。时代在发展,人们对事物的看待更加客观、更加冷静、更具有批判性,这或许就是刘先生他们这代人对现代艺术包容的原因。
博宝艺术家网:现代社会中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式,还是最有活力的一种表现方式吗?您能谈谈董希文先生画作中的颜色吗?
纤维艺术家魏杰: 现代社会中现实主义的基本创作方式,还是最有活力的一种表现方式 。 袁运生在《董希文素描集》中精彩论述“大师明确提出油画中国化的口号有更为深刻的宏观思考,他一直在实践油画中国风的探索,他在1948年画的《静物》、《沙漠驼影》却又明显地趋向于色彩问题的思索,画光影、画色彩斑斓的、更“油画的”绘画,以他色彩感觉敏锐和高度修养,讲求色彩复杂的光影变化实非易事而并非不能,实不为也。西方油画讲色彩的透明,而他情有独钟于“粉扑扑”的色彩品味。他研究过敦煌,受到另一种完全不同色彩系统的如此有说服力的感染,使他乐此不疲。中国画家里有人曾非议他画中的“土”,岂不知此“土气”之来之易和传承有序是另一种色彩的境界。先驱和常人正有着如此大的差异。” 董希文先生的画作充分遵循写实主义这一原则,包括他画作中的颜色。立足于写实主义的“艺术”范畴,将通过艺术的层面反射出更为生动的历史。例如董希文先生的画作《开国大典》、《春到西藏》、《红军过草地》等等。
博宝艺术家网:现在的年轻人多关注一些流行或者通俗文化的东西。国家大剧院现在正努力地推广交响乐的普及工作,您觉得这种尝试会有一个比较乐观的前景吗?
纤维艺术家魏杰: 首先是定位,作品定位,人群定位,年龄层次的定位。交响乐本身是一种高品位的艺术享受,一种更震撼心灵情感的乐章。不同的乐章都能吸引不同年龄的观众,这是策划中首要的问题,让更多不同文化层次的人群接受,作品的编排是关键。通俗与古典交响乐的新颖性结合,也许是比较理想的选侧。推广普及交响乐是现时代迫在眉睫的精神文化问题,相信前景是比较乐观的!
博宝艺术家网:您如何看待水墨画在国际化背景中的问题和发展?您觉得水墨画艺术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在你的作品里延续?还是作为触发灵感的媒介?
纤维艺术家魏杰: 水墨绘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绘画表现语言,是中国民族的一种形象特征之一。在时代发展的国际化背景中,通过水墨画让世界上更多的国家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水墨画这一特殊的语言表达形式,促进了各国对中国水墨画的喜爱及情感交流。另一方面,在经济社会繁荣与发展的大环境下,在如今的水墨画创作中也存在着致命的问题,在金钱的诱惑与满足下,中国这种特有的画种水墨绘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批量印刷和粗制乱造。经济的收益导致了人为的水墨绘画的发展进程,创意的理念少了,创作的精华更少,传统水墨绘画的发展与延续也未出现质的飞跃。 水墨画艺术是中国独特的传统绘画艺术,在我的创作中,水墨画的文化精髓、境界及其表达手法都或多或少地会在作品中延续,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讲究笔墨神韵,追求其水墨画的单纯性、象征性、自然性。表现“气韵”、“境界”。我希望水墨画的这些文化思想及精神能够在我的创作中得到体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