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1.14亿美元(陶大珉)
发起人:zhaoli  回复数:1   浏览数:2317   最后更新:2006/02/19 12:44:59 by
[楼主] zhaoli 2006-02-11 08:28:41
在当今艺术品国际市场中,印象派作品的仍被视为行情最稳定的部分。即便近几年来当代艺术品的价格增幅要远远超过印象派,然而国际艺术投资分析家们依旧给与印象派作品以极高的评价。
历史地来看,印象派艺术的产生与近代欧洲艺术市场的形成密不可分。在印象派之前的欧洲艺术主要以宗教和皇家的赞助为主,而到了19世纪后半叶以法国沙龙形态为代表的官方赞助体制已经受到来自社会各新兴阶层的广泛抵制。于是以反映资产阶级与市民趣味而脱颖而出的印象派,从一开始就采取与法国沙龙体制相疏离的姿态,并得到了正在形成中的欧洲新型艺术经纪群体的大力支持。这些新型的艺术经纪群体以对艺术的未来价值判断为使命,力求与传统画商与艺术品掮客们按照艺术品当下商业价值的纯商业化经营宗旨相区别。于是他们借助于对印象派的推广,不仅建立起各自不同于官方沙龙推荐经营体系的商业网络,同时又通过彼此结盟的方式初步搭建起统一化的欧洲市场。在19世纪末,凭藉印象派的巨大声誉,欧洲新型的艺术经纪人们又紧紧抓住了美国旺盛的艺术购买力,从而建立起庞大的跨洲际的艺术品经营系统。这种跨洲际的艺术品经营系统,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又因力图“脱亚入欧”的日本藏家的介入而迅速拓展至东亚地区。
也恰恰是在这种艺术品市场全球化的进程中,印象派作品逐步成为了全球艺术收藏界的集体热衷。在此背景下,印象派作品的价格已非局部市场所能左右,其涨跌甚至关乎国际艺术品市场的整体命运,而70年代以来关于“印象派=艺术投资硬通货”的言论甚嚣尘上,其深刻背景亦是在全球艺术品市场中,利用印象派作品的国际性品牌,树立起类似于“美元”、“黄金”这样的基准价值评判系统。伴随着这种强烈的企图心,一些跨洲际的艺术机构如苏富比拍卖公司、佳士得拍卖公司承揽着印象派作品的全球性行销责任。在这些公司内部,印象派部亦成为了相对独立的业务部门,不仅每年创造出极其可观的利润收益,同时也不断通过艺术行销的形形色色的手法,将印象派作品拓展至亚洲、非洲、澳洲、拉美等新兴经济市场。80年代日本大量采购印象派作品的案例,其原因与日本经济腾飞后的国家文化战略方向以及日本国内的艺术投资热潮风起云涌固然相关,但亦与欧美艺术市场的强大行销策略互为表里。即便批评的声浪不绝于耳,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借助于来自日本的源源不断的资金,欧美艺术市场在80年代至90年代再次成功地推高了印象派作品的全球价格。
90年代以来,随着日本经济泡沫的破灭,印象派作品的行情一度受此拖累而进入高位盘整的阶段。然而欧美地区经产业调整而后新经济的巨大成功,而生成一大批新的富豪则迅速填补了购买力的缺失部分,除此之外亚洲、拉美、澳洲、南非的新兴富裕阶层也成为了购买力的一种补充。于是原先“印象派就是硬通货”的神话不仅演变为一种明确无误的生动事实,同时也正不断扩散成为某种全球化的强势话语。
事实是,与纯然满足于公共空间收藏的当代艺术迥异的印象派作品,其创作的宗旨即是为了普通大众的视觉愉悦,其题材是如此得雅俗共赏,其风格是如此得赏心悦目,其陈设功能是如此得适合私密性的家居环境,而对于全球富豪们来说,印象派作品是他们唯一耳熟能详而又能读得懂的物什。而他们一掷千金的结果,既契合了自己的知识阅历与审美水平,又满足了各自足可夸耀的奢侈虚荣。
[沙发:1楼] MixStyle 2009-06-11 03:20:58
很喜欢欧洲的印象派。。。Edouard Manet, Pierre Auguste Renoir,Claude Monet 这些大师级人物的作品真的是见花如诗, 完美得就像只在看照片。仔细看看那些笔法和颜色,你都能看到阳光,空气和风。 太美了

只知道中国有没有印象派的大师。 19世纪时中国还兵荒马乱的呢,那时中国的艺术是处在什么样一个状态的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