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Heinecken的摄影展
发起人:gezellig  回复数:0   浏览数:2422   最后更新:2011/03/19 23:31:59 by gezellig
[楼主] 叮当猫 2011-03-19 23:31:59
“占领舞台”艺术项目由比利安娜策划,计划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推出一系列活动。3月19日晚的“回放”,是其中第一个项目。参加“回放”的几个年轻艺术家,各自选择了当代艺术史上对自己产生了影响的带有现场性的作品,在此基础上进行再度创作。










比利安娜在做开场白:“……回放项目试图让中国的年轻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史中带有现场性的作品之间建立起联系。让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史中的这些作品,并从自身的角度挑选影响过自己的作品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由于国内缺乏大量经典现场作品的实况录像资料,通常艺术家只是通过杂志及艺术史相关书籍中的几张图片来猜测作品。而这也给此次项目中艺术家通过自己方式‘再现’历史作品的过程带来了误读及进一步探索的可能。”
比利安娜拿着一个摇铃,铃响开始,再响表示一个作品结束。观众听铃为号。
[沙发:1楼] 叮当猫 2011-03-20 09:34:49
胡昀的《表演者/观众/镜子》

胡昀重新表演了丹.格拉汉姆1975年的经典现场作品《表演者/观众/镜子》。
他在靠墙而立的大镜子前站立,讲述自己做的每一个动作,比如“现在我迈出左脚,往前一步。”“迈出右脚,往前一步。”“向左转弯”。等等。












胡昀描述自己如何靠墙而立,并且把头贴在墙壁上。






胡昀看着镜子描述自己所见的观众,某个观众什么姿势、某个观众什么穿着、某个观众什么表情等等。






表演结束。
[板凳:2楼] 叮当猫 2011-03-20 10:03:16
李牧的行为《重读约瑟夫.博伊斯——如何向兔子解释今天》

1965年11月26日,约瑟夫.博伊斯在德国杜塞尔多夫施梅拉画廊作了《如何向兔子解说图画》的行为表演。博伊斯坐在画廊入口旁角落的一张椅子上,他的头浇满了蜂蜜,贴了金箔,手臂上抱着一只兔子,目不转睛的看着它,然后站起来,抱着兔子走,让它接近挂在墙上的画,好像在和兔子说话。有时他停下来,和兔子越过画廊中央干枯的枞树,一切以一种难以形容的温柔和专注进行。



观众随着比利安娜的铃声来到一个角落,有一张椅子和一叠书,最上面是一本《85新潮档案》


片刻之后,头部贴满金箔的李牧穿过人群而来,臂中抱着一只小兔子。

李牧抱着兔子绕行,目光没有离开过兔子

观众狂拍。






把兔子放开了,并且跟着兔子跪行。




又把兔子抱起来

给兔子念书










随便挑选一本念上一段,然后抱着兔子离开。
[地板:3楼] 叮当猫 2011-03-20 10:33:46
陆平原《一个"现成品"》

1960年左右,艺术家Piero Manzoni皮埃罗.曼佐尼(“神奇的展台”)站在一个展台上,把自己的身体本身作为现成品,陆平原设计了一个与自己身高体积相似的展台,使它成为了自己作为现成品的阻碍。





陆平原做了一个和自己相等身高相等体积的展台,他要努力爬上去。





陆平原企图爬上这个展台。


摔倒。


再把展台扶起来,重新开始。








反复攀爬,反复摔倒,反复把展台扶起。

再来一次。
















摔倒了N次之后,当他终于站上展台的时候,观众热烈鼓掌。
[4楼] 叮当猫 2011-03-20 11:09:31
唐狄鑫《我的描述》





站立片刻,举起左手,保持数分钟。




戴上眼罩。

唐狄鑫说:“如果世界是平坦的,我将向前走去。”然后戴着眼罩朝前走。




一直走到对面的墙壁,转身说:“如果世界是不平坦的,我将走回原点。”


走回来了


张开双臂,说:“我不在那里,也不在这里”然后倒下

朝前方轰然扑倒,吓得观众惊叫一片。








看样子摔得不轻,摇摇晃晃爬起来。


又往后轰然倒下。




站起来了。脸上已经有伤痕。
[5楼] 叮当猫 2011-03-20 11:18:26
唐狄鑫给观众放他过去的作品,原来这些过往的行为跟现场他演示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动作非常相似,最后一个演示录像是他去年跳进上海地铁轨道的录像,观众中有人惊呼一声:“那个人原来是他呀!”









[6楼] 叮当猫 2011-03-20 11:39:53
然后,唐狄鑫向观众发出邀请,一个女孩子上来了。





他让女孩子随便对他做出什么举动,女孩想了想,先上去抱他一下。


然后这女孩子试图去扛他。








扛不动了,慢慢把唐狄鑫放倒在地。




女孩子一直在说“放松,放松”。






女孩子入戏了,在叫观众也放松,“全部放松,不要拍照。”但是至少拍照的没听她的。
然后她对唐狄鑫说:“好了。”
[7楼] 叮当猫 2011-03-20 11:50:50
又上来一个女孩子,这次比较温柔,只是两人手对手轮臂转一圈,就结束了。













[8楼] guest 2011-03-20 12:02:03
很棒啊!年轻!
[9楼] 叮当猫 2011-03-20 12:23:43
又上来一个女子,对唐狄鑫说:“我说什么你就跟我说什么,知道吗?”



女子:“现在跟着我说:我保证,以后再也不做伤害自己的事情。”唐狄鑫没反应。女子急了,扭头问:“哎,他怎么不说?”一旁比利安娜解释,必须是身体动作才可以,说话不算。女子说句“那算了”就跑下台。

[10楼] 叮当猫 2011-03-20 12:29:21
这次上来一个很猛的女孩子,转到唐狄鑫身后,猛地一推,唐倒地,观众惊叫。猛女鞠个躬,下去了。





[11楼] guest 2011-03-20 12:43:20

[12楼] 叮当猫 2011-03-20 12:52:01
年轻艺术家高铭研《滴水实践》

1960年乔治.布瑞然希特(George Brecht)在他的“滴水事件”中,使不同来源的水,滴进所有空的容器。此举可以被视为音乐、剧场、或者甚至是动态雕塑。

高铭研穿着燕尾服,拿着一大瓶矿泉水。胡昀把话筒仔细贴近他头部。高铭研对着话筒仰头将水滴进嘴里,展厅里传出被话筒放大了的流水声。每停下一次,他便翻动架子上的“乐谱”,然后又喝一次水。越喝到后面,吞咽越艰难,被话筒放大的水流声便越不流畅。直到把一大瓶水喝完。











[13楼] guest 2011-03-20 13:38:46
现场的整体节奏很好!
都很真诚!
[14楼] guest 2011-03-20 14:38:39
比连那的御用艺术家就这么几个?
[15楼] guest 2011-03-20 16:41:26
表演大于行为
[16楼] guest 2011-03-20 21:18:31
回放不意味着学生式的模仿,很低层,年轻的艺术家们还需要好好想,这样的活动适合否?自行倒退
[17楼] guest 2011-03-20 22:28:49
回家去吧,别整了
[18楼] guest 2011-03-21 00:30:21
最后一个没有任何区别 就是在模仿
[19楼] guest 2011-03-21 03:19:33
我觉得昨天这个展览还不错啊
[20楼] guest 2011-03-21 12:03:50
这坛子真酸
[21楼] guest 2011-03-21 12:17:53

[quote]引用第18楼guest于2011-3-21 0:30:21发表的:
最后一个没有任何区别 就是在模仿...[/quote]

哥们儿,去看看原作
[22楼] guest 2011-03-21 12:49:37
看到的人说下撒,别老揪着谁都明了的事情不放,别小气
[23楼] 叮当猫 2011-03-21 13:13:32
年轻艺术家王思顺的作品

最酷的就是他了,在一堵墙前站立,脚边是一个黑色手提箱和一把黑色雨伞。他拎起箱子拿起雨伞,快速穿过人群走掉了。好多人还没反应过来,等了一会儿一直问:“他不回来啦???”“他还回来吗???”他就走掉了,没回来,连表演结束最后比利安娜召集所有艺术家上台,都没再见到王思顺同学。





[24楼] guest 2011-03-21 13:38:08
从观众现场效果来看,胡昀的有点平缓安静,不过在他随机描述周围观众的时候,大家会忍不住跟随他的话语去找那个被描述的人。高铭研的,在装话筒的时候,不少观众就已经预设到不可能会是音乐演奏,有人在猜测“大概是吞咽口水的声音”。李牧的小兔子好像比李牧本人更受欢迎,而且对它念文史哲艺术书籍,有点老套了。陆平原的作品不错,非常恰当地改写了前辈而且非常真实地表达了自己的感受和看法。
虽然现场是唐狄鑫最充分的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程度,但是他居然反映了自己的作品集这一点太让人反感了,有点急于展销自己的意思。
王思顺的还可以,就是走得太快了,与此同时,大家也转眼就把他给忘了。
[25楼] guest 2011-03-21 13:40:58
为毛没有张乐华了???展览预告里好像有这个人的吧???
[26楼] guest 2011-03-21 19:21:09
唐在舞台做的动作就是回演以前作品里的动作,如果你看过这些文字描述的话
[27楼] guest 2011-03-21 19:39:30
张乐华最牛鼻了
[28楼] guest 2011-03-21 19:47:22

[quote]引用第27楼guest于2011-3-21 19:39:30发表的:
张乐华最牛鼻了...[/quote]
对,比王思顺还隐


[29楼] guest 2011-03-21 20:12:51
听说有好几个人脸上挂彩了
[30楼] guest 2011-03-21 22:44:59
对,张乐华真的好牛必
[31楼] guest 2011-03-22 12:33:08
转自雅虎艺术

关于“占领舞台”的几个问题


“占领舞台”是一个强调了艺术家与自己的身体、自己的创作以及与观看者的现场对话的当代艺术项目,由常居上海的策展人比利安娜·思瑞克(Biljana Ciric)策划,上周六(3月19日)在上海18空间的现场行为表演,为这个年度系列项目打了头炮。借此机会,我们采访了比利安娜。

“占领舞台”项目从整体上如何把握现场行为艺术?相对于过去的行为表演有着怎样的突破性尝试?

整个“占领舞台”项目会持续一整年,不仅仅是现场行为作品的介绍,还包括各种带有现场性的作品呈现。发起整个项目的初衷源于近几年来对于国内外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持续的关注以及与艺术家不断地交流讨论。再说,一年的时间跨度是故意拉长的,因为我也希望能够在个体项目之间引起一系列的讨论。近几年来很多国际上的年轻艺术家在探索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比如Tino Sehgal 的constructed situations(情境建构),就是对于当代艺术系统本身的一个新的突破。在中国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最近几年越来越少,因为很多人对带有现场性的作品有很多误解,我希望通过本次一年的项目尝试展开新的讨论。

几次活动的艺术家(组合)是如何选择的?他们的项目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我近两年一直在关注国内外艺术家的这方面的工作。“占领舞台”项目挑选的艺术家都在国际领域近几年做出了很重要的尝试或贡献,比如Ei Arekawa, Tino Sehgal, Keren Cytter. 每位艺术家为这次项目都将呈现各自独立的作品,每个个体项目之间未必有直接的连续性。发生作品的空间是根据每位艺术家作品要求所定。作品的实施时间也是根据作品本身决定的。很重要的一点是通过不同的个体项目介绍不同艺术家的实践的多样性。再说很多国外艺术家也是第一次在中国做项目,所以《占领舞台》还会通过一系列艺术家的讲座帮助中国的观众进一步对他们的创作方式和工作进行了解。

刚结束的第一次活动“回放”的文字阐述有些抽象,艺术家们之间是怎样配合的?他们的表演又大致是如何回应主题的?

其实很简单。“回放”作为第一个晚上的项目,是我近一年对本地年轻艺术家和他们的工作方式的一些思考。很多在中国的年轻艺术家其实不缺空间和展览的机会,缺失的是通过展览能够有生产知识的可能性。所以我希望自己策展的框架在这次首个项目中进行一定的教育转型。其实这次的工作方式跟平时做展览很不一样:我提出这个活动的概念(“回放”),项目试图让艺术家与当代艺术史中带有现场性的作品之间建立起联系。让艺术家重新审视艺术史中的这些作品,并从自身的角度挑选影响过自己的作品作为出发点进行创作,之后发现很多艺术家看的原作很少,也就是几张照片,录像记录就更少了。所以我们花了一些时间重新学习了解艺术史比较重要的作品。之后艺术家慢慢产生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对于作品进行了深入的考察,最后思考如何在这些艺术史上的作品和自己之间建立关系。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策展概念本身并不新颖,很多艺术家、策展人都做过类似的展览,也包括重新表演重要的作品等。但是我觉得它的重要性在于它不只是简单地重复,不仅是面对过去,我认为过去和未来的关系恰恰就是在现在在建立。对艺术家来说提供这个连接的平台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也是自我积累的一个过程。
[32楼] guest 2011-03-23 16:17:16
比老师是在做艺术教育
[33楼] guest 2011-03-24 23:51:28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4bWFQCxekH8
[34楼] guest 2011-03-29 10:51:32
超级无聊~~
[35楼] guest 2011-03-30 12:32:40
一群傻逼在模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