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线性艺术史叙事的终结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36   最后更新:2011/03/15 11:38:53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1-03-15 11:38:53
转自博客“孙振华的日志”

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种说法,人们普遍有一种制造神话、维系神话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具体表现在,贵远贱近,把遥远的,未知的事物想象得格外的神奇和美好;对熟悉的,近距离的事物则容易采取一种轻视和不屑的态度。看来,俗话说“外来和尚会念经”,“近殿欺佛”分别就是这两种态度的写照。

刚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是我们的神话,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是我们模仿、关注的对象,直到二年级的时候,一次“留学”的经历,让我心里的神话破灭了。

有一次可能是上课淘气,被其他老师反映给班主任,放学的时候,被“留学”了。“留学”是一种惩罚,放学以后不让你按时回家,其他同学回去后肯定会叽叽喳喳对你家长说,“他被老师留在学校里了”,意思就是,在学校“出问题了。”

班主任姓李,是个矮矮的女教师。那次“留学”,并没有像过去那样,叫到办公桌旁边站着,看她批卷子,到了天色黄昏,该吃饭的时候,才批评几句,放你回家。那天是径直把我带到她宿舍里。“到老师家里”,这让我更加充满了敬畏。

原来老师有点家务要做,炉子上炖着菜。老师回到卧室兼厨房,一个蜂窝煤炉上,小铝锅冒着热气,里面炖的是胡萝卜、白菜之类。看着老师一进门就忙呼呼地打开炉门,拿勺子翻锅里的菜,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一个神话顿时就破灭了。

老师应该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原来她也吃这些东西啊,她在家里干的这些事和其他人也没什么两样啊!

大学也是个造神的地方,特别是人们对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大学教授,基本都是拣好话说,以至于这些教授个个都戴上了光环,被神话成了学术超人;至于他们在教学中的真实表现和不足,基本都被有意忽略了。

最近,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赵俪生高昭一夫妇回忆录》,对一些时为清华大学教授的神话人物进行了解构。他说,“有些老师、有些课,也确实不怎么样”。外文系的系主任,几十年来,讲戏剧和莎士比亚,一直拿在美国上学时的笔记,像留声机一样的念;无独有偶,一位机电系的系副主任,几十年来也是念麻省理工读书时的笔记。这个秘密在西南联大时期被一个调皮学生发现了,把他的笔记本偷了,并预言,下周一定请假。果然,没了这个笔记本,老师真的请假了。甚至有几个在今天最受学术界推崇的一流名家,在当时的学生们看来,也是“讲不出东西来。”

钱钟书毕业时,拒绝在清华当研究生,说没有一个教授配当他的导师,后来他写《围城》据说也是各有所指,借着小说,把大学里的种种囧事拿出来热嘲冷讽了一把。

还有一个流传久远的神话,是关于马克思的。有篇小学课文说,马克思读书刻苦,在大英博物馆阅览室坐久了,他的座位下的石板地磨出了一个坑。听信了这个神话,真的有不少中国人到大英博物馆寻找当年马克思坐的地方。

图书管理员笑着说,很多中国人都来问这个问题,事实上,阅览室每天来这么多人,是绝对不会为某一个特定的读者安排特定的座位的,这是你们中国人的神话故事。

神话与无知有关,无知导致两种结果:一种是“无知者无畏”,另一种是“无知者造神”。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