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雕塑家波依斯
phoebe的艺术空间
按:你的作品可以租给美术馆或者艺术机构办展;你也可以带上你的作品全国巡回,借用美术馆的场地,可有收益,也可公益。这样的事情是极有荣誉感的;或者你为你收藏体系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文化活动,沙龙等,也不失为邀请朋友相聚,成为商务活动的一道风景;最重要的是,体系形成后,将自己的藏品建一个美术馆,并包括将这个美术馆捐赠给社会,在政府公共财政的美术馆之外,组成民间的美术馆,可享受国家的文化项目资助。
2009年春拍,陈逸飞纪念五四运动的油画作品《踱步》以400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被收藏家王薇拍得——王薇收藏第一幅革命题材油画是在2003年,买下第一幅红色经典油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已经收集了100多幅。现在对于“红色收藏体系”逐渐完善的王薇来说,如果做一个专题性质的革命历史画美术馆,不是一件难事,并且这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是一个创举,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很专业的定位。
果然,前日媒体消息,王薇夫妇藏品的“龙博物馆”在2012年即将开放,这是王薇夫妇收藏体系对公众的展现,也算实现了收藏对公众的社会意义。
国内外的收藏家不少,但能够自成体系、拿出来系统展览、并有人专门研究的并不多。王薇夫妇可谓做得非常成功,他们在收藏的过程中参照、对比,梳理学术脉络,并逐渐自成体系,能够拿出来造福公众,也真正享受了艺术收藏的意义。
好画挂在墙上,不用说什么,别人就对你悄悄刮目相看,从心里尊重你——这是最难的,也恰是艺术的魅力,而当你的藏品成为体系时,已意味着你在精神领域的建树。打个比方,假如伤痕美术的作品被你收入囊中不少,那么当某个美术馆要举办“后文革”时期专题作品展时,美术馆需要比较全面的展出这一时期的作品,而未必馆藏的诸备足够,这种事情是会时有发生的,因为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美术史的阐释不一样,当后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美术史时,以前国家馆的藏品因为是按照当时思潮收藏的,就未必全面。而这时,你的藏品就弥足珍贵。当然,美术馆是要对借用作品付出报酬的。
另外,你也可以带上你的作品全国巡回,借用美术馆的场地,举办展览,可有收益,也可公益。让公众们了解“伤痕美术”、了解“后文革”、这样的事情是极有荣誉感的;或者你可以带着你收藏体系当中的精品,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文化活动,沙龙等,也不失为邀请朋友相聚,成为商务活动的一道风景;最重要的是,体系形成后,将自己的藏品建一个美术馆,并包括将这个美术馆捐赠给社会,在政府公共财政的美术馆之外,组成民间的美术馆,可享受国家的文化项目资助。
如果成体系:
在确定一个体系后需要有专业的艺术顾问帮助你选择作品,确定哪些艺术品是一定要有的,哪些是伺机收藏的。哪些是重要的,而哪些是联带的。而且,如果可行,艺术顾问还可以帮助你在学术上完善这个体系——而这,也正是收藏的最高境界,你参与了美术史,拓展了某个学术,或者某个思潮或者表现分支的艺术史意义——最终,艺术史都是靠具体的作品说话。对艺术史而言,作品是文化存在的证据。
如果现在建立你的美术史,你的选择是?
如果现在你开始建立收藏体系,建立自己的美术馆,你怎样选择?红色经典?已经被王薇夫妇抢先了;“政治波普”?政治波普艺术从90年代初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起步时就开始受到藏家关注,代表性作品几乎已被海内外藏家收入囊中,并且经过十多年的时间,作品价格也飞涨, “写实绘画”?上接以靳尚谊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艺术家,下接以刘小东为代表的六十年代艺术家确实是谱写了艺术史当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写实画家的作品至今不断刷新中国拍卖市场的价格纪录,收藏写实艺术作品定能凸显出巨大的意义,但是写实艺术作品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动辄几千万的价格确实让人生畏·····
当“行为艺术”被你纳入体系:
“观念影像”尤其是行为艺术家的记录影像。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国内对行为艺术进行系统收藏的藏家还没有出现,行为艺术自在中国出现到如今,都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法忽略的一面。并且据“安涅丝艺术指数”对艺术市场的分析,行为艺术的记录影像价格目前在市场上价位并不高。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始自80年代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的'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像发生在这段时期(1985-1989)的山西艺术家宋永平、宋永红兄弟“一个场景的体验”,上海艺术家丁乙、张国梁、秦一峰的“街头布雕”,广州王度等人的“南方艺术家沙龙.第一回实验展”,上海M艺术体的宋海冬、汤光明、杨旭、周铁海等人激进的表演艺术展示,北京赵建海、盛奇、康木等人的“观念21.艺术展现”等具有突出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到1990年代,行为艺术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以独立、边缘的方式对中国当代问题做一些前卫性思考。北京东村的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成为中国行为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2000年左右,中国行为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2011年元旦宋庄美术馆举办了由栗宪庭等人策划的“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艺术展,进入2011年的第一个事件并不是架上艺术,而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作为前卫艺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地位,此时入手正是重写美术史的好时机。
当前,行为记录影像的市场价格都还不高,例如重要的行为艺术家张洹的行为作品《我的纽约》的摄影图片在200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中拍得16万人民币的价格,马六明的《芬·马六明在伦敦》在2008年秋拍拍得18万人民币。还有更多的行为作品并未流入到市场当中,选择在此时收藏行为艺术影像,不仅投入的资金少,而且能够组成独一无二的收藏体系。当书写中国美术史的时候,自然你的体系、你的美术馆也将被纳入当中。行为艺术将不再尴尬,历史将被记录下来,公众也可以更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你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做出的贡献会让百年后的人都受益。
附文:《行走中的中国行为艺术》
何为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1980年代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大概始自1980年代。这个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是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如何把个体身体仪式化,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和艺术方法来打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同时常常含有对体制和权威挑衅性的、暴力性的语调,透露出受此前政治运动压抑而寻找解脱的强烈时代愿望。这一阶段的行为艺术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达到顶峰。

丁乙、张国梁、秦一峰 《街头布雕》 1986年
1986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上海南京路等闹区用黄布将自己包扎起来,成为一件伫立街头的艺术品。他们在街头巷尾表演,在餐厅、车站、美术馆和巨大的广告牌前即兴塑造那些短暂的、迅速即被新创造否定的充满事件性的偶发作品,当时被称为《街头布雕》
1990年代的行为艺术
1990年代,行为艺术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以独立、边缘的方式对中国当代问题做一些前卫性思考。当时社会自由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艺术家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为艺术的现实针对性出现了从政治的到经济的转变。这一时期的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

东村艺术家《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年
1995年,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自由艺术家们,联袂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仅成为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摄影史上更留有浓重的一笔。在一个诡异而又充满辩证张力的“场所”,11个全裸的男女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数层层“裸叠”,最重的人趴在最下面,最轻的伏在上面,身体罗叠为1米的高度,为无名山增加了1米。耸立下一座无名的山巅,把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男女两性,重新置于关爱和怜悯的维度上来探讨本源性的存在关系,给出了身体艺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验”。
2000以后的行为艺术
2000年左右,中国行为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但这股行为艺术热却充斥着血腥、暴力、甚至于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国内艺术界和传播媒体对行为艺术批评非常激烈,直到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以“艺术”的名义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通知》,这股风潮才逐渐烟消云散。目前,行为艺术在不断的与国外交流中趋于成熟,它的野生性、个体性和当下性对于中国而言有其特殊重要性。

张洹 《我的纽约》 2002年作
1998年张洹移居美国,他的创作依然保持着对身体的关注,但其重点已逐渐偏向文化间的冲突、误读等方面,极端性大大减弱了。《我的纽约》就是此阶段的代表作品。该作品是张洹专门为2002年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所作的现场表演。在4月6日的当天,他在8位来纽约打黑工的河南老乡帮助下,穿上缝满牛肉块的潜泳衣,装扮成一个健壮无比的力士,行进在惠特尼艺术馆底层露天广场和邻近的麦德逊大道上,还不断摆出各种健美的姿势。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即引起观众注意,此后,当地众多媒体也都予以报导评论,在今天,这次行为表演同样被作为经典记录进当代艺术史中。
按:你的作品可以租给美术馆或者艺术机构办展;你也可以带上你的作品全国巡回,借用美术馆的场地,可有收益,也可公益。这样的事情是极有荣誉感的;或者你为你收藏体系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文化活动,沙龙等,也不失为邀请朋友相聚,成为商务活动的一道风景;最重要的是,体系形成后,将自己的藏品建一个美术馆,并包括将这个美术馆捐赠给社会,在政府公共财政的美术馆之外,组成民间的美术馆,可享受国家的文化项目资助。
2009年春拍,陈逸飞纪念五四运动的油画作品《踱步》以4000多万人民币的价格被收藏家王薇拍得——王薇收藏第一幅革命题材油画是在2003年,买下第一幅红色经典油画之后,便一发不可收拾,几年下来,已经收集了100多幅。现在对于“红色收藏体系”逐渐完善的王薇来说,如果做一个专题性质的革命历史画美术馆,不是一件难事,并且这在中国现当代艺术史上是一个创举,全世界范围来看也是很专业的定位。
果然,前日媒体消息,王薇夫妇藏品的“龙博物馆”在2012年即将开放,这是王薇夫妇收藏体系对公众的展现,也算实现了收藏对公众的社会意义。
国内外的收藏家不少,但能够自成体系、拿出来系统展览、并有人专门研究的并不多。王薇夫妇可谓做得非常成功,他们在收藏的过程中参照、对比,梳理学术脉络,并逐渐自成体系,能够拿出来造福公众,也真正享受了艺术收藏的意义。
好画挂在墙上,不用说什么,别人就对你悄悄刮目相看,从心里尊重你——这是最难的,也恰是艺术的魅力,而当你的藏品成为体系时,已意味着你在精神领域的建树。打个比方,假如伤痕美术的作品被你收入囊中不少,那么当某个美术馆要举办“后文革”时期专题作品展时,美术馆需要比较全面的展出这一时期的作品,而未必馆藏的诸备足够,这种事情是会时有发生的,因为不同的时期,人们对美术史的阐释不一样,当后人从另一个角度解读美术史时,以前国家馆的藏品因为是按照当时思潮收藏的,就未必全面。而这时,你的藏品就弥足珍贵。当然,美术馆是要对借用作品付出报酬的。
另外,你也可以带上你的作品全国巡回,借用美术馆的场地,举办展览,可有收益,也可公益。让公众们了解“伤痕美术”、了解“后文革”、这样的事情是极有荣誉感的;或者你可以带着你收藏体系当中的精品,举办一系列的学术文化活动,沙龙等,也不失为邀请朋友相聚,成为商务活动的一道风景;最重要的是,体系形成后,将自己的藏品建一个美术馆,并包括将这个美术馆捐赠给社会,在政府公共财政的美术馆之外,组成民间的美术馆,可享受国家的文化项目资助。
如果成体系:
在确定一个体系后需要有专业的艺术顾问帮助你选择作品,确定哪些艺术品是一定要有的,哪些是伺机收藏的。哪些是重要的,而哪些是联带的。而且,如果可行,艺术顾问还可以帮助你在学术上完善这个体系——而这,也正是收藏的最高境界,你参与了美术史,拓展了某个学术,或者某个思潮或者表现分支的艺术史意义——最终,艺术史都是靠具体的作品说话。对艺术史而言,作品是文化存在的证据。
如果现在建立你的美术史,你的选择是?
如果现在你开始建立收藏体系,建立自己的美术馆,你怎样选择?红色经典?已经被王薇夫妇抢先了;“政治波普”?政治波普艺术从90年代初期中国当代艺术市场开始起步时就开始受到藏家关注,代表性作品几乎已被海内外藏家收入囊中,并且经过十多年的时间,作品价格也飞涨, “写实绘画”?上接以靳尚谊为代表的三十年代艺术家,下接以刘小东为代表的六十年代艺术家确实是谱写了艺术史当中非常重要的篇章,写实画家的作品至今不断刷新中国拍卖市场的价格纪录,收藏写实艺术作品定能凸显出巨大的意义,但是写实艺术作品已经获得巨大成功,动辄几千万的价格确实让人生畏·····
当“行为艺术”被你纳入体系:
“观念影像”尤其是行为艺术家的记录影像。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目前国内对行为艺术进行系统收藏的藏家还没有出现,行为艺术自在中国出现到如今,都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无法忽略的一面。并且据“安涅丝艺术指数”对艺术市场的分析,行为艺术的记录影像价格目前在市场上价位并不高。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始自80年代影响着中国当代艺术发展历史的'85新潮美术运动时期。像发生在这段时期(1985-1989)的山西艺术家宋永平、宋永红兄弟“一个场景的体验”,上海艺术家丁乙、张国梁、秦一峰的“街头布雕”,广州王度等人的“南方艺术家沙龙.第一回实验展”,上海M艺术体的宋海冬、汤光明、杨旭、周铁海等人激进的表演艺术展示,北京赵建海、盛奇、康木等人的“观念21.艺术展现”等具有突出行为展演倾向的艺术活动。到1990年代,行为艺术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以独立、边缘的方式对中国当代问题做一些前卫性思考。北京东村的艺术家集体创作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成为中国行为艺术史上重要的一笔。2000年左右,中国行为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在2011年元旦宋庄美术馆举办了由栗宪庭等人策划的“行为艺术中国文献——1985-2010”艺术展,进入2011年的第一个事件并不是架上艺术,而是行为艺术。行为艺术作为前卫艺术,正处在蓬勃发展的地位,此时入手正是重写美术史的好时机。
当前,行为记录影像的市场价格都还不高,例如重要的行为艺术家张洹的行为作品《我的纽约》的摄影图片在2009年香港苏富比秋拍当中拍得16万人民币的价格,马六明的《芬·马六明在伦敦》在2008年秋拍拍得18万人民币。还有更多的行为作品并未流入到市场当中,选择在此时收藏行为艺术影像,不仅投入的资金少,而且能够组成独一无二的收藏体系。当书写中国美术史的时候,自然你的体系、你的美术馆也将被纳入当中。行为艺术将不再尴尬,历史将被记录下来,公众也可以更系统的认识和了解行为艺术的历史和发展,你为中国当代艺术史做出的贡献会让百年后的人都受益。
附文:《行走中的中国行为艺术》
何为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也称行动艺术、身体艺术、表演艺术等,国外目前通用的用法是Performance Art,它是在以艺术家的身体为基本材料的行为表演过程中,通过艺术家的体验来达到一种人与物、与环境的交流,同时经由这种交流传达出一些非视觉审美性的内涵。它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欧洲的现代艺术形态之一。
1980年代的行为艺术
行为艺术在中国的出现,大概始自1980年代。这个时期的作品所具有的普遍特点是采用“包扎”或自虐的方式。艺术家更多地关注如何把个体身体仪式化,试图以一种新的哲学和艺术方法来打破旧有的艺术观念。同时常常含有对体制和权威挑衅性的、暴力性的语调,透露出受此前政治运动压抑而寻找解脱的强烈时代愿望。这一阶段的行为艺术在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中达到顶峰。

丁乙、张国梁、秦一峰 《街头布雕》 1986年
1986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学生,在上海南京路等闹区用黄布将自己包扎起来,成为一件伫立街头的艺术品。他们在街头巷尾表演,在餐厅、车站、美术馆和巨大的广告牌前即兴塑造那些短暂的、迅速即被新创造否定的充满事件性的偶发作品,当时被称为《街头布雕》
1990年代的行为艺术
1990年代,行为艺术在中国“流行”起来,并以独立、边缘的方式对中国当代问题做一些前卫性思考。当时社会自由经济的迅速发展导致艺术家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行为艺术的现实针对性出现了从政治的到经济的转变。这一时期的行为艺术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由艺术家参与社会活动的行为过程,一种是艺术家展现自身生存生活状态的行为活动。

东村艺术家《为无名山增高一米》1995年
1995年,一群来自北京“东村”的自由艺术家们,联袂创作了《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不仅成为了中国当代行为艺术的经典之作,在中国摄影史上更留有浓重的一笔。在一个诡异而又充满辩证张力的“场所”,11个全裸的男女按照体重的顺序,从下而上以3、2、2、2、1的人数层层“裸叠”,最重的人趴在最下面,最轻的伏在上面,身体罗叠为1米的高度,为无名山增加了1米。耸立下一座无名的山巅,把人与人、人和自然以及男女两性,重新置于关爱和怜悯的维度上来探讨本源性的存在关系,给出了身体艺术前所未有的“中国经验”。
2000以后的行为艺术
2000年左右,中国行为艺术达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但这股行为艺术热却充斥着血腥、暴力、甚至于挑战道德底线等问题。国内艺术界和传播媒体对行为艺术批评非常激烈,直到文化部发布了《关于坚决制止以“艺术”的名义表演或展示血腥残暴淫秽场面的通知》,这股风潮才逐渐烟消云散。目前,行为艺术在不断的与国外交流中趋于成熟,它的野生性、个体性和当下性对于中国而言有其特殊重要性。

张洹 《我的纽约》 2002年作
1998年张洹移居美国,他的创作依然保持着对身体的关注,但其重点已逐渐偏向文化间的冲突、误读等方面,极端性大大减弱了。《我的纽约》就是此阶段的代表作品。该作品是张洹专门为2002年美国“惠特尼双年展”所作的现场表演。在4月6日的当天,他在8位来纽约打黑工的河南老乡帮助下,穿上缝满牛肉块的潜泳衣,装扮成一个健壮无比的力士,行进在惠特尼艺术馆底层露天广场和邻近的麦德逊大道上,还不断摆出各种健美的姿势。作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当即引起观众注意,此后,当地众多媒体也都予以报导评论,在今天,这次行为表演同样被作为经典记录进当代艺术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