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栋:批评不是指导,而是观察与对话
庸现的艺术空间
德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莫属了。 这位在曾在联邦总理面前不肯脱帽的艺术家偏执的德国艺术家实在是难为了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不只是一般的观众,就是所谓的专家,也对波伊斯的评价,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在艺术史上,波伊斯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从坚绝反对他到盲目崇拜他的各种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波伊斯出生在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弗尔德(Krefeld),他反叛、狂傲个性在青少年时代就显得突出。1947年春天,波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时,在风格和思想上逐渐成熟,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念和艺术体系。他早期对战争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使得他在大学时期就显示出渊博学识的和深邃的思想。
迄今为止,即是支持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不是轻音乐,而是一快难啃的骨头,这正好与“ 轻松艺术“ 的资产阶级消费沙龙文化南辕北辙。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改变对艺术多年形成的审美,或者说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世俗行为准则并下决心折磨自己一下的话,那么波伊斯的作品对他来说,就将始终是一个谜。有人甚至夸张地说他的作品是涂鸦画或是根本就是垃圾。
事实上也是如此。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会被大众人误解与诽谤,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受到街头小报的青睐。人们常常读到有关解波伊头版头条连篇累牍地报道:《一个讨厌的自恋者》、《一个小丑》、《一个自以为是的新达达主义者》。这些报纸指责波伊斯是政治投机份子,企图通过一些雕虫小技来掩盖阶级对立的事实,而以领袖自居。当波伊斯开始使用兔子等动物象征符号时,就连他最早的追随者们对他彻底失去了兴趣。他对资本概念进行革新改造的要求,尤其倒了一帮喜欢专门出入画展开幕式酒会高雅人士们的胃口。波伊斯不但喜欢挑衅那些对当代艺术和先锋思想持怀疑的人们,而且也不怕所有的靶子都对准自己。
社会雕塑
其实真正理解波伊斯其实并不难,只要消除固有的偏见,作好接受他的世界观的准备,就可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至于他的的作品到底是否是艺术则取决于每个人对艺术的主观理解。波伊斯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极具政治情怀的艺术家,常常被人当作成为疯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改造这个世界:改变令人不满的、充满“冷电“的社会。他认为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是十九世纪以来的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主义作怪。而正是这种理性思维限制和破坏了人们的想象力。由于受到理性思维的限制,人们对整体世界,如对自然、宇宙、时间认知变得支离破碎,对痛苦和死亡的认知也变得简单而机戒。
波伊斯提出了一个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案,即所谓的“ 社会雕塑“ 。“ 社会雕塑“ 的 宗旨是要恢复人失去的本性,平衡理智与感情、思辩与直觉之间的关系。人们应该从狭隘僵硬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人,积极投身于创建充满人性、充满的“ 热电“ 的社会的事业之中,把整个社会作为宏大艺术的“社会雕塑“ 品来创造,人人各尽所能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虽然从浪漫主义的英国花园到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都强调生活与艺术统一重要性,而从伊依斯和他的激浪艺术家们开始,生活本身才真正成为艺术,才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不可逾越界限。波伊斯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句经常被引用、常常被误解的警句并不意味着波伊斯特意倡导毫无天赋的半吊子艺术家或工匠搞艺术创作,他的宗旨不过是想发掘每一个身上潜在的创造力,证明人的创造力是人类最大的资本。
为了建立“社会塑造“ ,波伊斯使用了各种非同寻常的媒体和方法。在众多媒体中,他对“语言“这个工具有情独钟。在第五界文献展上,波伊斯和来访者讨论了100天,直到精疲力竭尽为止。“塑造与创造思维“ 是他艺术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他在杜塞尔多美院指教期间,甚至把“ 谁不想思考,谁就滚出去“这句用篆体写成的警句贴在他杜塞尔多夫办公室门口。
教育在波伊斯“社会塑造“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学活动也自然成了波伊斯整体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通过行为艺术或和装置艺术来表达自己,而这些艺术形式并不只是通过简单逻辑推理来理解,而需要感知和感悟。通过感悟人们将会渐渐理解艺术品所传达的思想,并且循序渐进接收、消化它,成为自己的东西。波伊斯希望通过各种独特方式来启发思维,目的是要告诉人们:艺术品本身并不存在不可更改的固定意义,艺术品是开放的,而联想则是最好理解它的方法。联想赋予艺术品强烈的主观色彩,并触动人们的朴素原始审美经验,有时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太舒服的感觉。但是人的联想能力能加深空间感,而这种空间感超越对平面图像的理解。
“笑”也是波依斯“社会塑造” 的一部分。人们常常被低估了笑在波依斯的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波依斯告诫人们不要混淆两种不同的笑:一种开怀大笑,另一种是嘲笑。开怀大笑对他来说是一种人类最本能的体检,它能散发内心最本质的力量。波伊斯曾经搞过一次笑的行为艺术:他议内政部长出于对称审美的需要应把柏林墙增高5厘米。因为人们其实可以忽视作为建筑物的柏林墙,其方法便是开怀大笑。“通过内心的开怀大笑可以化解柏林墙,以至消灭柏林墙。人们不应该片面停留在物理上柏林墙,而应该更多关注内心的柏林墙,战胜它。” 内政部长为之恼羞成怒。
社会浪漫主义歌手
战后初期的作品中,即早期《神秘的画簿》里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波伊斯曾经潜心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和思想史,长期置身在浪漫主义所特有 “ 憧憬“ 的传统之中。为了了解表面现象后的本质,他研究植物结构,发现植物了的阴性特质, 并找到对应的拟人化的植物变形。波依斯虽然喜欢风景,却并不只是喜欢大自然类似旅游画册的优美,而更多是地质大自然、地球的张力、化石和火山。他的地质图使人联想到浪漫主义的经典绘画。波依斯试图整合歌德的自然哲学和鲁道夫•思泰因人类学,重新找回浪漫主义精神实质。
波伊斯的浪漫主义情结后来越走越远,几乎偏离了艺术而进入了心里治疗。他认为 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事,而是观察者的事 。当然这样也就使很多希望直接从波伊斯作品中找到确切答案的观众变得无所适从。为此, 艺术评论家们纷纷尝试为观众提供各式各样的方法论来解释波伊斯现象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但大多数都难逃自相矛盾、简单堆砌辞藻的窠臼。波伊斯本人却对各种各样解释并不以为然,他说“ 作品是一个谜,人是答案“ ,于是他的解释又成了新的谜。
素描是波伊斯记录和表达自己思想重要的工具。他所谓的素描创作,包括所有画在纸上的各种图案。《给疯人院神秘人的神秘的画簿》一共456张素描图案。波伊斯在这些素描图纸上用图案来记录了他的全部的艺术思想活动。整个画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具像画,有时是人物,有时是动物,有时是风景画,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而另一部分则完全是漫不经心的草稿图及一些难以确定的象征图案。如果对波依斯表达习惯完全不了,就是很难把握它要表达的内涵:图表、记号、心理图表、炼金方单、以及假想不存在地名及其地图等等来表达思维过程、结构、功能。其中有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有些是解释说明书。而所有的这一切对波伊斯相来说是互相影响、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波伊斯的作品本来就令人费解。但他的具像画及装置作品总的来说还是会使人产生一定的直观感受, 而这些不成形的记录和方案素描就更加非常晦涩难懂,有时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
动物符号、神话与痛苦
波依斯发展了十八世纪浪漫主义的自然崇拜,在艺术创作中大量运用的动物符号,如„蜂蜜王国“ 作为世界模式。当然人们不能完全按照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是很科学的比喻,是他对越来越复杂、令人难以掌握的科学的一种反动。蜜蜂、蜜蜂王后、及流动的蜜等都是波依斯用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最基本关系的形象比喻,希望用它们来说明混乱和秩序、理性和直觉、暖和冷之间的关系。总之,关于动物符号意义在波依斯那里是可以无限延伸,它们无不充满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意向。
除了„蜂蜜王国“ 以外,他还特别偏爱天鹅。 这可能与天鹅是波依斯家乡(Krefeld) 城市标志有关,据说当地的公爵就对天鹅非常崇拜。犹如史前石窟绘画一样,鹿也在波依斯的艺术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给不起眼的鹿重新定位,并给了鹿作为生灵多种定义:自豪的、被追赶的、可怜的、高贵的。鹿茸可以做成频道天线, 同时意味着潜在不可知的力量。在波依斯这里,基督教的胡贝图斯传奇与日尔曼的埃达风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痛苦作为生命重要组成部分也未被他冷落。五十年代中波伊斯有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而这段时期对于他性格形成来说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从他的素描 “ 像化石一样“ 中让人们明显地感到他内心的痛苦。从这些简单的笔划中能读到他个人的心理状态。这可以说是他内心的“地震图“ 。 波依斯提到他曾在进入“零度苦海的状态“ ,重新感受过一次生与死的经历。正是这种最基本生死体验又再现于他的作品中:如基督十字架、鲁道夫•思泰因轮回转世图、草原民族巫师灵性宗教图等等作品。
波依斯对浪漫主义自然哲学、人类学、和神秘学潜在力量的兴趣极大地挑战了他逻辑理性思考。他希望回到原型原始意向,因而从事史前的神话和礼仪研究。在钻研炼金术的同时,他还是仍然对现代边缘科学,比如后物理学爱因思坦 (Einstein)、马克思•普浪克(Max Plack)感兴趣。特别对海深贝革(Heisenberg) 的量子力学爱不释手。当然, 作为折衷主义者的艺术家波依斯不会简单抄袭他们,而懂得如何过滤蒸馏这些思想爆炸质来服务于他自己的„社会雕塑“ 的世界模式。
结束语
必需承认,要读懂波依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互动思考要求很高。不过,只要不怕与他思想交锋,接受他的各种悖论的话,终究有一天会理解他的生命艺术理论,达到了他所希望的“ 创造思维“ 的境地。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波依斯想改变世界,却没有能改变这个世界,他的理想仍然是一个乌托邦。如朋克成为时尚,摇滚乐从边缘走向艺术主流一样,波依斯也不例外:他活在世时处处签名,目的是要防止艺术商品化。但他失算了。凡他签过名的作品目前都价值500欧元以上。
德国二十世纪最有影响,同时也最有争议的德国艺术家非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1921-1986)莫属了。 这位在曾在联邦总理面前不肯脱帽的艺术家偏执的德国艺术家实在是难为了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不只是一般的观众,就是所谓的专家,也对波伊斯的评价,意见不一,众说纷纭。在艺术史上,波伊斯成为一种独特的现象。从坚绝反对他到盲目崇拜他的各种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
波伊斯出生在莱茵河下游的克列弗尔德(Krefeld),他反叛、狂傲个性在青少年时代就显得突出。1947年春天,波伊斯进入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学习时,在风格和思想上逐渐成熟,并形成相对完整的理念和艺术体系。他早期对战争和社会的思考与关注使得他在大学时期就显示出渊博学识的和深邃的思想。
迄今为止,即是支持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认他确实不是轻音乐,而是一快难啃的骨头,这正好与“ 轻松艺术“ 的资产阶级消费沙龙文化南辕北辙。任何一个人,如果不改变对艺术多年形成的审美,或者说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世俗行为准则并下决心折磨自己一下的话,那么波伊斯的作品对他来说,就将始终是一个谜。有人甚至夸张地说他的作品是涂鸦画或是根本就是垃圾。
事实上也是如此。几乎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会被大众人误解与诽谤,也没有一个艺术家像他那样受到街头小报的青睐。人们常常读到有关解波伊头版头条连篇累牍地报道:《一个讨厌的自恋者》、《一个小丑》、《一个自以为是的新达达主义者》。这些报纸指责波伊斯是政治投机份子,企图通过一些雕虫小技来掩盖阶级对立的事实,而以领袖自居。当波伊斯开始使用兔子等动物象征符号时,就连他最早的追随者们对他彻底失去了兴趣。他对资本概念进行革新改造的要求,尤其倒了一帮喜欢专门出入画展开幕式酒会高雅人士们的胃口。波伊斯不但喜欢挑衅那些对当代艺术和先锋思想持怀疑的人们,而且也不怕所有的靶子都对准自己。
社会雕塑
其实真正理解波伊斯其实并不难,只要消除固有的偏见,作好接受他的世界观的准备,就可以进入他的精神世界,至于他的的作品到底是否是艺术则取决于每个人对艺术的主观理解。波伊斯只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家,而是一个极具政治情怀的艺术家,常常被人当作成为疯子。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艺术语言来改造这个世界:改变令人不满的、充满“冷电“的社会。他认为造成此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是十九世纪以来的理性思维为基础的科学主义作怪。而正是这种理性思维限制和破坏了人们的想象力。由于受到理性思维的限制,人们对整体世界,如对自然、宇宙、时间认知变得支离破碎,对痛苦和死亡的认知也变得简单而机戒。
波伊斯提出了一个改造世界的具体方案,即所谓的“ 社会雕塑“ 。“ 社会雕塑“ 的 宗旨是要恢复人失去的本性,平衡理智与感情、思辩与直觉之间的关系。人们应该从狭隘僵硬的思想中解放出来人,积极投身于创建充满人性、充满的“ 热电“ 的社会的事业之中,把整个社会作为宏大艺术的“社会雕塑“ 品来创造,人人各尽所能地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 。虽然从浪漫主义的英国花园到未来主义、达达主义都强调生活与艺术统一重要性,而从伊依斯和他的激浪艺术家们开始,生活本身才真正成为艺术,才打破了艺术和生活的不可逾越界限。波伊斯的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的理念成为了当代艺术的一个里程碑。 “ 每个人都是艺术家“这句经常被引用、常常被误解的警句并不意味着波伊斯特意倡导毫无天赋的半吊子艺术家或工匠搞艺术创作,他的宗旨不过是想发掘每一个身上潜在的创造力,证明人的创造力是人类最大的资本。
为了建立“社会塑造“ ,波伊斯使用了各种非同寻常的媒体和方法。在众多媒体中,他对“语言“这个工具有情独钟。在第五界文献展上,波伊斯和来访者讨论了100天,直到精疲力竭尽为止。“塑造与创造思维“ 是他艺术方案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他在杜塞尔多美院指教期间,甚至把“ 谁不想思考,谁就滚出去“这句用篆体写成的警句贴在他杜塞尔多夫办公室门口。
教育在波伊斯“社会塑造“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的方面。他在杜塞尔多夫美术学院的教学活动也自然成了波伊斯整体艺术作品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他通过行为艺术或和装置艺术来表达自己,而这些艺术形式并不只是通过简单逻辑推理来理解,而需要感知和感悟。通过感悟人们将会渐渐理解艺术品所传达的思想,并且循序渐进接收、消化它,成为自己的东西。波伊斯希望通过各种独特方式来启发思维,目的是要告诉人们:艺术品本身并不存在不可更改的固定意义,艺术品是开放的,而联想则是最好理解它的方法。联想赋予艺术品强烈的主观色彩,并触动人们的朴素原始审美经验,有时甚至会引起一些不太舒服的感觉。但是人的联想能力能加深空间感,而这种空间感超越对平面图像的理解。
“笑”也是波依斯“社会塑造” 的一部分。人们常常被低估了笑在波依斯的艺术创作中的作用。波依斯告诫人们不要混淆两种不同的笑:一种开怀大笑,另一种是嘲笑。开怀大笑对他来说是一种人类最本能的体检,它能散发内心最本质的力量。波伊斯曾经搞过一次笑的行为艺术:他议内政部长出于对称审美的需要应把柏林墙增高5厘米。因为人们其实可以忽视作为建筑物的柏林墙,其方法便是开怀大笑。“通过内心的开怀大笑可以化解柏林墙,以至消灭柏林墙。人们不应该片面停留在物理上柏林墙,而应该更多关注内心的柏林墙,战胜它。” 内政部长为之恼羞成怒。
社会浪漫主义歌手
战后初期的作品中,即早期《神秘的画簿》里还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的倾向。波伊斯曾经潜心研究过德国浪漫主义时期艺术和思想史,长期置身在浪漫主义所特有 “ 憧憬“ 的传统之中。为了了解表面现象后的本质,他研究植物结构,发现植物了的阴性特质, 并找到对应的拟人化的植物变形。波依斯虽然喜欢风景,却并不只是喜欢大自然类似旅游画册的优美,而更多是地质大自然、地球的张力、化石和火山。他的地质图使人联想到浪漫主义的经典绘画。波依斯试图整合歌德的自然哲学和鲁道夫•思泰因人类学,重新找回浪漫主义精神实质。
波伊斯的浪漫主义情结后来越走越远,几乎偏离了艺术而进入了心里治疗。他认为 艺术不再是艺术家的事,而是观察者的事 。当然这样也就使很多希望直接从波伊斯作品中找到确切答案的观众变得无所适从。为此, 艺术评论家们纷纷尝试为观众提供各式各样的方法论来解释波伊斯现象提供理论和现实的依据。但大多数都难逃自相矛盾、简单堆砌辞藻的窠臼。波伊斯本人却对各种各样解释并不以为然,他说“ 作品是一个谜,人是答案“ ,于是他的解释又成了新的谜。
素描是波伊斯记录和表达自己思想重要的工具。他所谓的素描创作,包括所有画在纸上的各种图案。《给疯人院神秘人的神秘的画簿》一共456张素描图案。波伊斯在这些素描图纸上用图案来记录了他的全部的艺术思想活动。整个画簿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所谓的具像画,有时是人物,有时是动物,有时是风景画,基本上是传统意义上的素描。而另一部分则完全是漫不经心的草稿图及一些难以确定的象征图案。如果对波依斯表达习惯完全不了,就是很难把握它要表达的内涵:图表、记号、心理图表、炼金方单、以及假想不存在地名及其地图等等来表达思维过程、结构、功能。其中有行为艺术、装置艺术,有些是解释说明书。而所有的这一切对波伊斯相来说是互相影响、相互关联,缺一不可。
波伊斯的作品本来就令人费解。但他的具像画及装置作品总的来说还是会使人产生一定的直观感受, 而这些不成形的记录和方案素描就更加非常晦涩难懂,有时甚至会觉得莫名其妙、不知所
动物符号、神话与痛苦
波依斯发展了十八世纪浪漫主义的自然崇拜,在艺术创作中大量运用的动物符号,如„蜂蜜王国“ 作为世界模式。当然人们不能完全按照字面上的意义去理解。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不是很科学的比喻,是他对越来越复杂、令人难以掌握的科学的一种反动。蜜蜂、蜜蜂王后、及流动的蜜等都是波依斯用来说明和解释事物之间最基本关系的形象比喻,希望用它们来说明混乱和秩序、理性和直觉、暖和冷之间的关系。总之,关于动物符号意义在波依斯那里是可以无限延伸,它们无不充满了非常强烈的个人意向。
除了„蜂蜜王国“ 以外,他还特别偏爱天鹅。 这可能与天鹅是波依斯家乡(Krefeld) 城市标志有关,据说当地的公爵就对天鹅非常崇拜。犹如史前石窟绘画一样,鹿也在波依斯的艺术实践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他给不起眼的鹿重新定位,并给了鹿作为生灵多种定义:自豪的、被追赶的、可怜的、高贵的。鹿茸可以做成频道天线, 同时意味着潜在不可知的力量。在波依斯这里,基督教的胡贝图斯传奇与日尔曼的埃达风俗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痛苦作为生命重要组成部分也未被他冷落。五十年代中波伊斯有一段非常痛苦的经历,而这段时期对于他性格形成来说来说又是非常重要的阶段。从他的素描 “ 像化石一样“ 中让人们明显地感到他内心的痛苦。从这些简单的笔划中能读到他个人的心理状态。这可以说是他内心的“地震图“ 。 波依斯提到他曾在进入“零度苦海的状态“ ,重新感受过一次生与死的经历。正是这种最基本生死体验又再现于他的作品中:如基督十字架、鲁道夫•思泰因轮回转世图、草原民族巫师灵性宗教图等等作品。
波依斯对浪漫主义自然哲学、人类学、和神秘学潜在力量的兴趣极大地挑战了他逻辑理性思考。他希望回到原型原始意向,因而从事史前的神话和礼仪研究。在钻研炼金术的同时,他还是仍然对现代边缘科学,比如后物理学爱因思坦 (Einstein)、马克思•普浪克(Max Plack)感兴趣。特别对海深贝革(Heisenberg) 的量子力学爱不释手。当然, 作为折衷主义者的艺术家波依斯不会简单抄袭他们,而懂得如何过滤蒸馏这些思想爆炸质来服务于他自己的„社会雕塑“ 的世界模式。
结束语
必需承认,要读懂波依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对互动思考要求很高。不过,只要不怕与他思想交锋,接受他的各种悖论的话,终究有一天会理解他的生命艺术理论,达到了他所希望的“ 创造思维“ 的境地。
最具有讽刺意义的是:波依斯想改变世界,却没有能改变这个世界,他的理想仍然是一个乌托邦。如朋克成为时尚,摇滚乐从边缘走向艺术主流一样,波依斯也不例外:他活在世时处处签名,目的是要防止艺术商品化。但他失算了。凡他签过名的作品目前都价值500欧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