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洛杉矶当代美术馆的抗议仍在继续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378   最后更新:2011/01/06 10:25:11 by 叮当猫
[楼主] babyqueen 2011-01-06 10:25:11
来源:北京青年报



艺术家高瑀



日前,名为“扯扯卡通皮”的艺术脱口秀在798艺术区尤伦斯中心上演。盛装登台的高瑀一大早就喝起了威士忌——他并不掩饰自己初次亮相的紧张和青涩,借助酒力的一番演出,让人们了解到一个籍籍无名、前途堪忧的美术学院毕业生,如何经过不到十年的努力变成80后艺术家中最耀眼的明星。然而,高瑀精心编排的台词和对自己艺术创作的一番剖析,却引发出台下观众截然不同的激动情绪,有人甚至质疑他的脱口秀,只是想混淆个人的“钱途”与艺术家的前途而已。



“听了你的演讲,我准备退出艺术圈!”坐在记者后排的某著名艺术网站主编谢女士,面对高瑀迫不及待地当场大声疾呼。在她看来,一位艺术家在众目睽睽之下,“赤裸裸地公开自己的身价,将拍卖的价格与自己艺术创作的价值等同起来谈论,简直不能容忍。”高瑀为这场脱口秀特意制作了幻灯片现场播放,将他自2004年,组画《长在红旗下》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近2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后,自此登上亚洲艺术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童星”宝座,一路攀升的拍卖价格制成表格,似乎在向每位为“卡通一代”艺术买单的藏家晒出成绩单,整场脱口秀俨然一“绩优股”说明会。就在此前,高瑀接受采访时也声称自己是一“刚上市的股票”。对此,高瑀特别坦白地回应,真正有价值的艺术也许根本就看不到或者还没有出现,在今天我们只有用价格的标准去衡量艺术的价值。“艺术没有真理,金钱自有发言的权利。”



也许可以说,这是80后艺术家的特质——从自我言说中获得自我的肯定,或者说就是赤裸裸地自我推销,毫不脸红并从中获得推销员般的快感——只不过这个商品叫“艺术”。高瑀的表白,使一批为高瑀买单,成为中国“卡通一代”收藏家的“成功人士”特别兴奋,其中一位更是激动地站起来表达了自己的“厚望”,问高瑀有没有信心超越之前的艺术大师?问高瑀艺术的终极目标何在?这问题问得吓人,幸好高瑀回答得还没有那么雷人。他毫不避讳业界拿他的“熊猫系列”作品与日本著名卡通绘画大师村上隆做比较,甚至认为“山寨文化完全可能超越正版文化”。



至于绘画的未来,在高瑀的描述中却别有一番意境。“艺术没有终极,只是一番自我圆满的手段。”酒越喝越酣,艺术家也越说越“嗨”。回顾来北京闯荡的轨迹,高瑀竟自比郭德纲,言辞间充满对一个“小人物”变成“大明星”的奋斗轨迹的认可。但是,这种比较显然忽略了郭德纲近来的表现,似乎忘记了做“明星”和做“泡沫”也许就在一念之间。演讲结束之后,高瑀的另一位藏家显得垂头丧气,他说自己听过了“卡通一代”的表白后,觉得脸红,也决定卖掉手中的“高瑀”了。

[沙发:1楼] ba-ba-ba 2011-01-06 11:08:03
80后艺术家高瑀:做“中国茅台”式指标股

来源:《TimeOut北京消费导刊》

在星空间代理的艺术家名单中,高瑀的名字最能让老板激动。不过不管他的熊猫GG多么值钱,高瑀还是按照一年一展的频率匀速进行着,他说他现在能这么红,八成是因为运气好。

  星空间正在布展中。高瑀也从重庆来到了北京。自从8年前发明了自己这只有暴力倾向的熊猫之后,高瑀就变得异常忙碌。作品大卖,《打虎》过百万,“熊猫小堂”中多元开发…… 高瑀到底想要干的是什么,似乎是很多人想要问的问题。

最坚强的泡沫

  新展中,高瑀又从他著名的熊猫GG形象中剥离出了两个新的形象,“这是我从2006年就开始设计的一个类似于文字游戏的方案, 如果把panda(熊猫)分开,它就可以被写成 Peter Pan和Dada。 从这两个词组中不难看出, 它们都是反正统世界,反成人秩序的代名词。而这,也正是我想表达的。”

  这一系列作品中,高瑀为他的Peter Pan们找到了一些绝佳的“剧本”,画廊的工作人员戏称它们为“山寨名画”,倒也不足为奇。像《老狼请客》这样经典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传统动画,经过改编也被高瑀搬到了他的画布上。这幅名为《最坚强的泡沫》仿佛在讲述他的成名史:熊猫GG客串维纳斯从海面娓娓升出,老狼携兔子徐徐飘过,贼精的狐狸则早已在岸上伺机多时。高瑀笑谈他给每个画中的动物都找了一个现实中艺术界人士的名头,如狐狸是奸诈的艺术品商人,兔子则像受拥有主流艺术话语权人“挟持”的艺术批评家们,跟着老狼到处跑。而高瑀,自然是人人想拥有的熊猫GG,他也是那颗最坚强最幸运的所谓的“泡沫”,升到现在市值不断放大,倒也还算是单纯大男孩一个。

  毕竟是有理想的年轻人,高瑀的谦虚让人意外,格外强调当初自己只是“混口饭吃”,当愤青太沉重,做普通人又对不起自己的天分,还是成为一个在做事情的社会青年最好。悉达多的故事被喜爱古典文学的高瑀兴致勃勃地又讲了一遍,局外人心态也被这位少年有为的艺术家上下玩儿转。

  “扔雪球”,确保掷地有声

  不可否认,星空间对其合作的数位艺术界“小星星”的多年打造的确是不遗余力。高瑀因为“赶上了那个年代”,成为了最幸运的一个。当初形容自己为一只可以被看好的潜力股的高瑀,现在的目标是做“中国茅台”一样的指标股,“茅台就像中国的可口可乐,股价虽高瑀却可以长期持有,”高瑀半开玩笑地说。2004年,组画《长在红旗下》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中以近20万港币的价格成交,从此,它的作者日渐成为亚洲艺术市场上当之无愧的“童星”,这之后他和他的熊猫GG被不断开发,直到今年和著名洋酒品牌Absolut的过千万合作,高瑀彻底闯了出来,在这个泡沫四溅的时代,扔出了一个拥有巨大利益的“雪球”,供经济学家和艺术批评家们研究、声讨。商业也好,艺术也好,弥散在这两者之间关于“跨界”的讨伐太多,把它说成“合作”,也许更低调,也更契合,品牌有眼光,艺术家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

如果不专业,就先逗乐儿

  三十而立。作为一名年轻艺术家,高瑀的故事已经被太多人传播和艳羡。作为故事的主角,高瑀一直秉承着“把时代交给你的事儿干好”这一职业操守,“我是歪打误撞过来的,心态上也一直比较平和,人生就是这样,红和不红你都控制不了,你努力了半天,最后发现其实作为一个个体,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所以我觉得,只要把这个时代、社会,甚至咱们说这个‘游戏’对你的要求完成,你就算完成了自己的本职工作。”

  不过,高瑀的商业价值让他的名字成为了一种“声音”,他也希望利用这个“便利”去做点事情,“艺术家在广泛的社会生活中还是小众的一群人,有时候他们的话语权还不如一个三四流的主流小明星,不过他们的娱乐价值观导向对公众的正面、先进的影响非常有限,所以艺术家有必要走到台前来,分割公众眼球,发出有益的社会声音。”

  这是高瑀为他正在策划的一档网络谈话节目做的铺垫。他不怕别人说他不专业,因为他还有艺术家的名头,他也不想成为主流趣味,因为他觉得那就会像“宋祖英上春晚”……

  十句话太多,一句话让你开花结果,高瑀不是一般的幸运。

  “当一陈绮贞就成了。”
[板凳:2楼] guest 2011-01-06 11:42:15
这是伍劲先生自卖自买套取藏家上当的方法,这哥们也只是个摆布卒子,居然不知天高地厚自大起来。这年头这样的傻逼稀缺罕见。
[地板:3楼] guest 2011-01-06 13:06:09
可怜的孩子,像小丑一样被人耍
[4楼] guest 2011-01-06 13:35:53
至少这孩子挺老实的,实话实说~~~
[5楼] guest 2011-01-06 14:44:47
呵呵,这就是腥空间的腥吗?
钱赚的差不多,够本了,干点别的去吧
[6楼] guest 2011-01-06 21:41:34
这孩子老实吗?一脸的小奸人相
[7楼] guest 2011-01-10 21:16:52
谁再敢收他作品啊 那不是告诉别人自己是个俗俗暴发满身铜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