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氏词典》公布2010年度十大词语
来源:artspy艺术眼 作者:胡畔
受到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关于艺术家林一林“土地”项目(The Land)一系列计划活动与展览“谁的土地?谁的艺术”的参与邀约,艺术眼与众多艺术界人士一起开展了从12月10日-12月17日的泰国之行,将每日以新闻的形式做出特别报道。
12月14日晚6点半,林一林在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览终于正式开幕。展厅位于曼谷一所大型购物中心的地下层,一些当地艺术界人士和艺术媒体参加了展览。尽管看似一场内部人士的交流会,展览还是吸引了一些游客随行驻足。


展厅的入口处,是一个写着“Whose Land? Whose Art?”的高墙
砖和墙,一直是林一林持之以恒的创作元素。策展人吴承祖写道:“在曼谷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林一林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对目前中国最热门公共话题之一——土地商业化的认识。展厅筑起一道砖墙,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些影像材料,记录了艺术家在北京遭遇工作室拆迁的个人经历,今年北京很多艺术区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个项目探究了一块土地在中国和泰国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挑战了我们平时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由于三个作品都是视频影像作品,所以无法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刚进门的第一个,延续了“街道行走”这个概念。影片中的林一林手脚被拷在一起,学着跛脚人的样子走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第二个,则是艺术家在北京黑桥的工作室遭到强拆,而组织众人在街道上身背木板游行维权的场面。配乐则是国际歌。第三个影像作品的主体是在维权影片中出现过的高呼“你们是农民的儿子却忘记了土地”口号的胖子,他在拆迁后的土地上说的那一句“土地可真是要了命了”发人深思。三个影像都不长,只有不到10分钟。作品一直在展厅内循环播放。
一些由策展人讲解作品和林一林自我描述作品的小视频将随后奉上。展览激起了观看者的思考和讨论,为随后的座谈会做了准备。






12月16日下午,关于“土地”项目的研讨座谈会在曼谷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参与讨论的除了策展人吴承祖,艺术家林一林,还有欧宁以及陈侗。泰方则有Kamin和泰国艺术大学一位研究文化理论方面的老师。中方全程由方璐担任翻译。观众群体大部分是泰国当地一些艺术媒体,座谈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所有视频都可以在艺术眼网站的展览页面中看到。
林一林认为,“画廊的装置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版,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和压迫感,一种战斗式的体验。以自我命名的正义去对抗以法律开路的狡诈行径,这是赤裸裸地为生存而战,两边的人群同样是经历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成长过程。艺术成为一种斗争的工具,这不关符发明,重要是如何运用和宣传,这同样是中国近现代留下最大的精神财富。录像的内容暴露了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核心,知识分子、农民、警察和小官僚构成了鲜活的一幕。砖墙装置演化为宣传的机器,“问句”连接了中泰两地关于土地和艺术的同质和差异的思考指向,也连接了清迈和曼谷的同一方案的两个部分。”
此次泰国之行的快报就此结束,关于“土地”项目和林一林展览的专题我们会在近期制作完成。专题将从林一林的相关背景、近年来做过的展览的历程开始探索,直到研究清迈与曼谷两个展览的意义。对于“土地”这个国际项目的详细发起过程、参与者和图片资料也将呈现出来。
受到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关于艺术家林一林“土地”项目(The Land)一系列计划活动与展览“谁的土地?谁的艺术”的参与邀约,艺术眼与众多艺术界人士一起开展了从12月10日-12月17日的泰国之行,将每日以新闻的形式做出特别报道。
12月14日晚6点半,林一林在曼谷当代唐人艺术中心的展览终于正式开幕。展厅位于曼谷一所大型购物中心的地下层,一些当地艺术界人士和艺术媒体参加了展览。尽管看似一场内部人士的交流会,展览还是吸引了一些游客随行驻足。


展厅的入口处,是一个写着“Whose Land? Whose Art?”的高墙
砖和墙,一直是林一林持之以恒的创作元素。策展人吴承祖写道:“在曼谷唐人当代艺术中心,林一林向我们展示的是他对目前中国最热门公共话题之一——土地商业化的认识。展厅筑起一道砖墙,同时展出的还有一些影像材料,记录了艺术家在北京遭遇工作室拆迁的个人经历,今年北京很多艺术区都碰到了同样的问题。
这个项目探究了一块土地在中国和泰国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挑战了我们平时看待周围世界的方式,让我们重新审视艺术及其与社会的关系。”
由于三个作品都是视频影像作品,所以无法以图片的方式呈现。刚进门的第一个,延续了“街道行走”这个概念。影片中的林一林手脚被拷在一起,学着跛脚人的样子走在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上。第二个,则是艺术家在北京黑桥的工作室遭到强拆,而组织众人在街道上身背木板游行维权的场面。配乐则是国际歌。第三个影像作品的主体是在维权影片中出现过的高呼“你们是农民的儿子却忘记了土地”口号的胖子,他在拆迁后的土地上说的那一句“土地可真是要了命了”发人深思。三个影像都不长,只有不到10分钟。作品一直在展厅内循环播放。
一些由策展人讲解作品和林一林自我描述作品的小视频将随后奉上。展览激起了观看者的思考和讨论,为随后的座谈会做了准备。






12月16日下午,关于“土地”项目的研讨座谈会在曼谷文化艺术中心开幕。参与讨论的除了策展人吴承祖,艺术家林一林,还有欧宁以及陈侗。泰方则有Kamin和泰国艺术大学一位研究文化理论方面的老师。中方全程由方璐担任翻译。观众群体大部分是泰国当地一些艺术媒体,座谈持续了将近两个小时。所有视频都可以在艺术眼网站的展览页面中看到。
林一林认为,“画廊的装置是中国社会的现实版,具有强烈的斗争性和压迫感,一种战斗式的体验。以自我命名的正义去对抗以法律开路的狡诈行径,这是赤裸裸地为生存而战,两边的人群同样是经历了共产主义教育的成长过程。艺术成为一种斗争的工具,这不关符发明,重要是如何运用和宣传,这同样是中国近现代留下最大的精神财富。录像的内容暴露了中国当今社会问题的核心,知识分子、农民、警察和小官僚构成了鲜活的一幕。砖墙装置演化为宣传的机器,“问句”连接了中泰两地关于土地和艺术的同质和差异的思考指向,也连接了清迈和曼谷的同一方案的两个部分。”
此次泰国之行的快报就此结束,关于“土地”项目和林一林展览的专题我们会在近期制作完成。专题将从林一林的相关背景、近年来做过的展览的历程开始探索,直到研究清迈与曼谷两个展览的意义。对于“土地”这个国际项目的详细发起过程、参与者和图片资料也将呈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