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林“黑羊:你卖画了吗?”
发起人:黑羊  回复数:0   浏览数:2537   最后更新:2010/12/01 09:19:44 by 黑羊
[楼主] ArtTheory 2010-12-01 09:19:44
自信于自己的直觉
-----------《30天---周斌计划》后的一次谈话:


张颖川(艺术理论家 以下简称张):你曾经反复阅读日本“物派”艺术家的创作资料,为什么对日本“物派”有兴趣?

周斌(艺术家 以下简称周):最早偶然阅读到物派的作品是在90年代初,内心被其巨大而朴素的存在感所触动,那时我的艺术创作刚刚起步。

张:国内近年来似乎出现一股东方“物派”热流。

周:我并未刻意的将对物派的感动反映在我的作品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一定的。物派缘起的姿态,是对一味追随欧美传统,对独自性和主体性欠缺等重大问题的明确批判,这对目前中国浮夸、虚张的艺术生态具有警醒和治疗作用。

张:最近你在北京798艺术区料阁子17号实施的《30天---周斌计划》,令人感动。计划结束后,对圈内的反映感觉如何。

周:反应还好吧。30天中思考很多,对自己进行了一次从来没有过的彻底的清理。我真实的感受到了淡定,而安静的心态对一个艺术家太重要了。



《行者》过程: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历时70分钟。

张:我很敏感你的“计划”从策划到实施的方式方法,“偶然性”、“不确定性”、“日常碎片”、“微观叙事”、“自我内在”这些被当代艺术理论家议论得有几分玄乎的概念在这里体现得自然而然。一开始实施,你就直截了当地清楚表明要“专注于自己平实、琐碎的情绪,尊重不可预知的即时感受”,你有这么自信?。

周:我始终认为艺术家的直觉经验是唯一可靠的创作依据,但这种直觉经验是建立在对艺术的长期思考、阅读和实践之上。我想,在某个阶段,理论的阅读和思考始终伴随着创作实践是重要的,但你必须在一定的时候丢掉那些理论依据,需要回到自己的直觉和经验上来,你必须自信于自己的直觉,即使是在理论上找不到任何成立依据。不用想太多,要勇于试错,实验的价值就在于此,这样的艺术家也才是值得尊重的。艺术本无成规,好的艺术自然是超越所有人的经验之作,依靠你的直觉,能不能做出成绩就看自己的禀赋了。



《一杯汗》过程:长时间的原地跳让自己出汗,收集自己的汗水一茶杯,喝下。

张:从来不担心被误读?

周:误读永远都存在,甚至有些作品刻意给观者留下尽可能大的误读空间。在“30天计划”中,我有一个作品《误读测试》,邀请了八位来访者在看过“30天计划”里的作品图片后,在没有任何提示的情况下挑选3件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解读,结果大家解读出的意思都不一样,有一个退休老工人干脆讲看不懂。


《逐日》过程:站在建筑顶部,注视太阳从日出到日落十二个小时,感受我的身体因阳光直射和持久站立后的不适反应。

张:回想起你在2007年实施的一个作品《逐日》,一人站在建筑顶部,注视太阳日出到日落12个小时,感受身体因阳光直射和持久站立后的反应。后来你总结说这件作品是自己尝试用最朴素的行为语言去进行无意义表达的代表作。 我注意到了两个有锐度的概念:“最朴素的行为语言”和“无意义表达”。

周:我的行为里一直都比较排斥实施环节的复杂性和身体语言的表演性,“朴素”是说希望在作品中还原身体的自然属性。“无意义”的文化价值就在于让我们认识到不只是“有意义”是有意义的,艺术有时就是能莫名其妙地打动观者。

张:你对朋友们认真宣称过自己是一位 “古典行为艺术家”?

周:这是我在和那些通过强调自己作品所指的道德高度来提升自己作品重要性的人交流时的,不得已地自嘲说法。



《踪迹成迷》过程:手中的画笔跟随虫子爬行的踪迹延伸、转折……,直到画面踪迹成迷。

张:国内行为艺术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了,成都也热闹了十多年,从你口中我第一次听到艺术家自身关于行为艺术形式语言粗糙的反省。

周:前两年和新加坡艺术家李文聊天,他直言中国的行为艺术做得不好,我说李文你是不是喝多了?后来我就思考他为什么会这样认为,我想是因为语境的差异,使得李文在解读中国艺术家的作品时,没有受所指的影响,注意力集中在作品的本体语言方面,这时,这样很多作品的问题的确就出来了。李文的意见对我是有一些警醒作用的。客观的说,国内许多艺术家还停留在对行为艺术进行工具性的简单挪用阶段、创作态度停留在粗糙呐喊、情绪发泄的层面。我始终认为,在艺术表达上,再宏大的主题也并不比对一滴水的感动更有力量。我们既然把自己的身份设定为视觉艺术家,那么就首先要解决视觉表现的技术水准问题,也就是语言的问题,而我认为,中国的行为艺术最应该在这方面好好补课!

张:补行为艺术表现技法课?

周:行为艺术的技法是一个经验性的东西,似乎没有难度,但不捅破那层窗户纸,你就始终过不去,得用大量的创作实践去翻越,难也就难在这里。我经常举到一个例子,行为作品中艺术家有裸体的、有不裸体的,首先,裸不裸体的理由是什么?这首先要有判断。你是穿着衣服出场还是脱好衣服出场?如果是在现场脱,那是背对观众还是面对观众脱?是先脱鞋子还是先脱上衣?以怎样的速度脱?脱了的衣服是挂起来还是叠好放在地上?等等,这都是技法和经验。为什么我们发现好的艺术家一出场观众立马就安静了?而有的艺术家出场后还需要有人在现场维持让大家安静。这就是技术水准的区别!有水准的艺术家能用自己的经验和情绪在现场营造出强大的气场,这就是行为现场艺术的技法。



《安全距离》过程:一节铜丝裸露的带电电线,十分钟里,手指与其保持距离但尽量靠近。

张:国内理论界还没有相关行为艺术语言技术上的讨论,批评家们从来都没有像你们艺术家这样深入地分析过。目前从本体角度来看行为艺术的理论研究也有难度,涉及好多现场公共元素,还有对偶发性、不确定性意义的实践理解。

周:我觉得中国行为艺术家缺乏的不是思想,缺乏的是对行为艺术本体语言的研究和推进,需要静下心来,踏实而有勇气的工作。这些年我也参加了很多国际间的行为现场艺术节,感到行为艺术创作普遍处于一个平庸期,行为艺术新的可能性拓展,是所有行为艺术家都需要思考的问题。

张:我们尝试一下关于你的行为本体讨论。你近年来的行为作品常常遵循一种方式,透过外力使身体的生理状态失控,将竭力控制失控身体的过程向观者呈现,你解释说这样你的智慧“则体现在用何种方法使身体怎样失控,并在行为中贴切地传达出思考。”

周:我在作品中竭力地去排除主观控制下的身体表演,那么让身体失控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作品中强调的失控状态是理性思考后的设定,是围绕作品的观念指向有针对性的设置,而并非无逻辑的失控。例如《壹圆钱》这个作品,把一枚硬币长时间咬在牙齿间,逼迫嘴巴长大,自然会逐渐出现流口水、 恶心、流泪等身体症状,这是身体失控后的自然反应而非表演,处于不适感中的身体传递出的是我对钱与人的关系的诘问。

张:你喜欢挑战身体生理极限,但在这一次《30天—周斌计划》中,你反复提醒自己保持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也就是说在生活和生理上都不要处于失控的状态,不追求“失控”了,这对于你的创作是不是一个重要变化?

周:控制是为了更有创造力的“失控”。“30天计划”是对艺术创造力的挑战,30天中每天创作一件新作品,对任何人来讲都是相当有挑战力的游戏。我需要提醒自己保持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才能有良好的创作状态,这犹如修行中的僧人。“30天计划”这件作品本身在创作逻辑上并未脱离以前的方法,但“30计划”中的许多作品却是已完全不同于我以前的作品,这也是我所希望的。前面我们已经提到了,在计划开始之前我告诉自己,充分信任直觉和内心感受,不要用任何既定的理论依据去评判作品成立与否,我认为它成立它就是艺术。




《易如反掌》过程:手掌翻转一次,用时1小时。

张:我特别关注你的这个状态:把自己独自搁置在一个简朴、单纯清静的环境里,心智随之爆发出了充分的自由活力和智慧,创作自如、自信,所采用的形式与材料也逐渐从传统“行为”方式转变为多媒体,从实施现场发展到网络平台,你的创作因此更上一个开放的台价。

周:“30天计划”中我对自己的生活刻意封闭,保持安静、规律、简单的生活状态,和自己说话的时间多了起来,内心许多微妙的情绪会越来越变得明确。我对作品的思索开始自然地发散成一張網,逐渐涵納各種元素和手法,不断生成、延展,充满不确定的可能性。

张:你的系列作品越来越显出个性风格,沉静、内敛、精微,以细小意寓大事的趋向,这种趋向是由于你要有意识地追求较高的本体语言技术层面?

周:我比较崇尚“不言自威”、“大音希声”的境界和“静极生动”的状态。年轻时的一些行为作品,在视觉上比较直接和暴力,现在更倾向于用平静的方式去叙述哪怕是很大的愤怒,而常常这样的表述方式更有穿刺力。

张:“大音希声”是形式与内容统一的大境界啊,事实上从来就没有离开内容与精神单纯的形式技术问题。1997年,我在四川省图书馆旧址里的一个实验艺术活动现场认识了你,当时认为是成都热烈的行为艺术活动吸引你这位北方人到我们四川盆地来的,后来才知道你居住成都的动力主要来自家庭,因为刚出生的女儿。为生活家务,离开北京,离开宋庄,还长时期地在一家公司打工挣钱,养家糊口。应该承认90年代末,你在成都的实验艺术家群体中并不太出众,对这样的选择曾经后悔过吗?

周:艺术创作和现实生活没有那么深的鸿沟吧,我甚至有些迷恋于日常的琐碎生活,喝茶、养花、打牌、陪家人,也是其乐无穷。我不会因为现实生活丢开艺术,同样也不会让自己脱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我想一个人必须有把握现实的能力才能真正获得自由。我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与工作,从来没有后悔。

张:你是一个位热爱生活的艺术家,所以会感动朴素的存在,“30天计划”成功之处还在于你善于取材于身边环境平常、朴实、偶发的事与物,有挪用“日常碎片”“微观叙事”的敏锐能力。

周:我强调创作要有感而发,我不刻意关注日常琐事或重大事件,但会让自己的身体处于敏锐的开放状态去捕获过滤信息。

张:我一直认为生活态度、人生态度决定艺术家的创作态度,重要的是“做人”。我比较喜欢你30天计划《一粒米》这个作品,还有《行走》,历时70分钟在一座煤山的脊梁上行走,将其波浪形的顶部走成平滑的曲线,风格简朴,有人性的民主关怀精神和宗教般虔诚的理想气质。

周:是这样。《行者》的现场有一位50岁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结束后他告诉我说他感动的落泪了,他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坚强。

张:提及一句有些过时了的“土”话:“形式美”,你的一些作品语言形式上有点美,这样的议论不会影响你对自己直觉的自信和关注“内心感受”的不确定可能性?

周:我想没有哪个视觉艺术家会丢掉对形式的思考,一定会考虑。虽然创作的冲动源于内心的感受与思考,但如何用具有创造性的形式将其恰当而充分的呈现,这始终是考验艺术家专业水准的基本命题。

张:《30天—周斌计划》中有30篇随笔,和你的30件作品一样精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中一段,你这样写道“再过些时日,我想自己会越过这道坎,艺术观变得不那样狭隘”,现在你越过了那道“坎”么,能否简要地谈谈“变得不那样狭隘”的艺术观思想。

周:哈哈,那道坎还在翻越中,但翻越完了又会有一道新的坎在前面。“变得不那样狭隘”是说我感到一个艺术家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思考格局要大,翻越那道坎后,我希望自己获得更超脱的处世观,内在的修为决定艺术成就的高度。



2010年9月28日于成都



《掌中月》过程:双掌捧水,水中映月,水渐漏尽,月无。



《白线》过程:用胳膊丈量万米白线。


《钉子》过程:把一枚被铁锈和涂料覆盖的钉子用砂布磨到亮而锋利。



《书写者》过程:左右手分别紧握残枝、断竹,双臂吃力地将其举向空中,书写心中的一段感想,直至体力不支。
[沙发:1楼] guest 2010-12-04 13:40:00
nice
[板凳:2楼] guest 2010-12-04 16:06:00
不认同部分理念,但是支持这种敢于实践的精神!顶了
[地板:3楼] guest 2010-12-21 09:40:46
30天计划做的牛,顶周哥
[4楼] guest 2010-12-26 22:00:08

[5楼] guest 2011-02-23 17:05:34

拜读过,周哥的不懈努力为行为艺术赢得了尊重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