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大爆炸
发起人:Arttrain  回复数:1   浏览数:1922   最后更新:2010/11/21 15:18:31 by guest
[楼主] 南周消息 2010-11-19 23:30:02
高氏兄弟 被迫反抗的艺术

发布时间: 2010年11月19日 11:17 来源:《南方人物周刊》杂志  【字体:大 中 小】   

他们所有的作品,都源于对美与爱、希望与自由的渴望

  本刊记者 吴虹飞 特约撰稿 沙然

  北京的798位于城市东北角的废弃工厂区,打着艺术的旗号经营多年,时至今日,商铺栉比,画廊林立,业已成为京城喧腾热闹的时尚艺术旅游区、餐馆和婚纱外景拍摄点。7年前,高兟、高强兄弟将工作室搬到了798的尤仑斯画廊对面,并选中了离工作室不远的两棵蹿天大杨树,依照树的长势设计了规划草图,盖起了一间咖啡厅,又模仿卡尔维诺的小说题目,曰“树上咖啡”。

  2010年北京的秋天风清云淡,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穿过咖啡厅生长的杨树,一眼望不到顶,树叶薄绿透亮,如翡翠摇曳。

  苏珊·桑塔格1975年评述说,“中国和苏联这些国家的官方艺术致力于阐述和强化一种乌托邦式的道德……”而30多年后,高氏兄弟等一批中国先锋艺术家则对此进行了一种彻底反动。评论家保罗·塞菲蒂 (Paul Serfaty)认为,“高氏兄弟作品的一个标志就是诚实,他们试图将过去和现实中最好的和最糟糕的结合在一起。毛小姐的孩子气就是一种对善的向往。”

  1985年,高氏兄弟开始对艺术媒介进行最大可能性的探索,包括雕塑、绘画、摄影、数码影像、装置艺术、行为艺术以及一种被高氏兄弟称作“发生艺术”的新兴艺术形式。

  从2006年到2010年,他们一方面继续做一些行为、摄影作品,在世界范围推广《拥抱》行为艺术计划,创作了《剩下的是骷髅》、《永不完工的大厦4号》、《建筑乌托邦》等行为与摄影作品,另一方面,他们的兴趣从行为、摄影逐渐转向雕塑和绘画,创作了一系列雕塑、绘画作品——《毛小姐系列》、《枪决基督》、《抓小姐》、《肖像系列》等。他们在巴黎、纽约、莫斯科、柏林等地的画廊和博物馆举办了十几次个展,作品被蓬皮杜当代艺术中心等多家艺术馆收藏。

  上访的人

  许多年后,53岁的艺术家高兟依然记得,1979年北京冬日的早晨,沿着那条狭长的街道,第一次走进国务院信访接待站的情形。位于陶然亭附近的“上访街”在他的回忆里是这样的,“街道两旁是上访者搭建的低矮的窝棚,旁边堆积着破烂不堪的杂物,衣衫褴褛的上访者在窝棚前支起简陋的灶具生火做饭。满脸污垢的孩子们在那个狭小的世界里钻来钻去。”

  1968年10月1日,高氏兄弟的父亲,济南消防器械厂的一名职员,在“清队”运动中被隔离审查。也是从那一天开始,12岁的高兟就感觉到,父亲可能永远不能回来了。

  25天后,兄弟六人收到了父亲因为“现行反革命”的罪名而“畏罪自杀”的消息。

  高兟至今还为父亲去世而自责。当年12岁的高兟想,“如果我回来见父亲,我父亲可能就死不了了,因为我觉得也许我会用个人的办法,能让他不去那里,或者让他逃走。”

  1979年,23岁的高兟带着为父伸冤的上诉材料以及母亲和兄弟们的重托,只身登上了进京上访的火车。

  “我们家在京城还算是有人的。当时在国务院内务部工作的姑姑告诉我,上访者数不胜数,有些人已经在这里住了好几年了,可能从来没被接待过。”高兟目睹了那些绝望的脸,他难以克制地流下眼泪。”

  一名工作人员对他说,“你还是回去,在这实际上是没有用的。”一张 “转山东省信访办处理”的信函、一张返回济南的免费火车票就打发了他。“我搭上回济南的火车,发现整个车厢里满满的全是上访的人。我听到了各种方言讲述的各种各样的奇闻冤案,有的是游击队的队长,被认为是叛徒,有的从事地下工作,有的是地主,总之是反正各种各样的人。”那是一辆少见的慢车,似乎是因为满车的冤屈过于沉重,火车开得很慢很慢。

  “我们上访了十几年,因为不相信父亲有罪。”

  高父最终得以“平反”,是在1980年前后,最高当局下达对文革冤案“全面落实政策”的文件。“一条人命,十几年的上访,最终得到的是三千多块钱的‘抚恤金’。”

  25年后,高氏兄弟和一个作家再次来到北京的信访办。当年那些简陋的窝棚早已无影无踪,信访处的大门紧闭着。一些上访者,或站,或蹲,三五成群地聚在门前闲聊。一个独自面壁坐在墙角地上的老年妇女,“穿一件油乎乎脏兮兮的黄棉袄,腰间扎着一根细绳,头发灰白,戴着老花镜,握着一根浅绿色的圆珠笔,聚精会神地写着材料。她像一尊被遗忘的雕像,当我们拍她的照片,她没有一丝一毫惊动。那是一种具有超强意志,或绝对神经麻木的人,才可能有的沉着与专注……”而不远处的永定门火车站,让人有一种时空倒流的感觉:来来往往的乘客、警察、车夫、乞丐、商贩以及那些小姐、皮条客……欢迎来到真实又虚幻的现实世界。

  80年代

  兄弟俩有相似的面容、接近的发型,姿态和说话语气也相仿。哥哥高兟,生于1956年,与五弟高甡是双生子,而和他一起以“高氏兄弟”的名义做艺术的高强,却是最小的六弟,出生于1962年。

  按照高氏兄弟的回忆,母亲是他们对艺术的直接启蒙者。

  “母亲的剪纸功夫非常好,尽管父亲惨死给我们家带来灭顶之灾,我们时常担心母亲会自杀,但母亲以常人无法比拟的坚韧把我们抚养成人。她常常信手拈来,随便将一张废纸三下两下剪出一些很有现代感的人体或是舞蹈着的少女和动物虫鱼。我们兄弟的艺术细胞来自我们的母亲是一定的。 ”

  1972年,高兟正式拜师学山水画,老师是有着亲戚关系的画家张登堂(现济南画院院长)。张登堂当时因创作《海河》、《黄河》组画在全国已经很有名气,高兟认真临摹了宋、元、明、清以及当代一些名家的大量山水画作,后来被齐白石的学生王天池老先生收为弟子。

  在图书馆,他们接触到西方现代艺术,像梵高、高更、蒙克、达利、贝克曼、鲁奥这些画家的作品,当初一见就喜欢了。“与传统的国画相比,感觉西方现代艺术是一种更自由、更直接、更强烈的艺术表达方式。”后来对波伊斯感兴趣,他提出的“社会雕塑”的观念是一种终极性的大艺术概念,至今他们还是很感兴趣。

  “80年代是一个理想主义年代,也是一个理想主义幻灭的年代。80年代的新潮美术实际上是80年代中国文化启蒙运动的一部分,当时无论是美术,还是文学,戏剧、电影等领域都出现了崇尚创作自由与先锋实验的新潮流。”

  1989年,高氏兄弟第一次参加中国美术馆的展览,就是一个当代艺术展,由栗宪庭、高名潞等当代艺术领域重量级人物策划。展览现场人山人海,比现在任何一个双年展、艺博会的观众都要多。他们的充气装置《子夜的弥撒》,用探空气球为材质模拟性器官和乳房的形状。“有人愤怒,有人兴奋,人们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艺术品,或者说从来没见过有这样亵渎艺术的。”这件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作品得到了栗宪庭的大力支持,他说:“中国现代艺术到你们这儿有点原创性的东西了。”所以,在布展时被主办方有意识地安排在了美术馆一楼装置和行为展厅入口处。

  多年以后,美国的艺术批评家苏珊· 黛维丝撰文说,“当时我完全没有想到在刚刚开始开放的中国会有这样的即使放在纽约也是同样具有先锋性的艺术作品。” “这在当时骇世惊俗,既没有许多中国先锋艺术作品通常有意为之的中国符号,也看不到拷贝西方艺术的影子。”这件富于隐喻性的装置作品使高氏兄弟一举成名,成为颇有争议性的先锋艺术家。

  政治化的标签,精神性民主,反时尚,最具独立意识和批判精神的当代艺术家等等一系列分科归类式的评价,自1989年那次里程碑式的 “中国现代艺术展”始,就紧随其后。

  “反抗是不得已为之”

  他们20多年来一直“坚持文化批判的独立态度”(批评家程美信语),他们被公认为以“对于后毛时代中国的反思”而闻名(批评家保罗·塞菲蒂语),但兄弟俩始终认为,他们所有的作品,都源于对美与爱、希望与自由的渴望。

  出于各种目的来艺术空间的宾朋过客,既有高官、投资商、巨贾、警察,又有知识分子、文化人、艺术家、作家、媒体、农民、妓女……若高若低,无有不纳。

  2002年2月农历小年他们在济南街头向各路人士发出“你愿意与无家可归者共进晚餐吗?”的请柬,“有人暴富或者走向小康,还有人无家可归,但社会阶层的差异造成的交流障碍是有可能打破的。”

  2003年春节前,山东某民工为讨薪自焚,高强把这则消息贴在某诗歌网站,而后有诗人发起签名、捐款。青年艺术家韩涛说,他与高兟买了营养品一起去医院探访烧伤民工,护士人手不够,他们俩就一起上前帮忙,韩涛一会儿就被腐肉和药混合的浓烈气味刺激地呕吐,退到一边,而高兟却不以为意,一直跟着忙活。

  “艺术家有选择自己艺术方式的自由,要求每个艺术家都去关心底层既不现实,也没有道理。但‘底层’毕竟是我们现实社会中一个巨大而难言的存在,在贫富两极分化日趋严重的今天,‘底层’作为一个不能回避的当代问题理应在当代艺术中有所反映……”。

  雕塑“抓小姐”题材来源于网上广泛流传的图片——警方在“扫黄”行动中将一名街头拉客的妓女强行带走。相同题材的还有一系列绘画作品,描绘了妓女们接客过程中当场被抓时各类衣衫不整的情态。最近,一位穿着皮短裙的女人到艺术空间来找到兄弟俩,自称是“性工作者”,她说:“这个雕塑在我们圈里没人不知道,我想跟你们讲讲我的故事,或者和你们一起合作点什么。”高氏兄弟亦欣然应允,认真聆听。

  2010年9月17日,“壮观与净化——高氏兄弟艺术展”在美国堪萨斯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开幕。这是高氏兄弟在美国博物馆的第一个个展,展出了高氏兄弟近年来的绘画、雕塑和摄影等二十多件重要作品及部分文献和草稿,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计划收藏高氏兄弟正在展出的巨型雕塑《列宁》作为永久公开陈列作品,与法国著名艺术家路易丝•布尔乔亚的《蜘蛛》并列为KEMPER当代艺术博物馆的标志性雕塑。

  高兟偶然念起了阿波利奈尔的诗《蜜蜡波桥》,“让黑夜降临,让钟声吟诵,时光消逝了我没有移动”,你会忘掉他们是艺术家,忘掉他们身上的政治性,而会以为他们是诗人,体悟到带着血温的文学性。

  傍晚时分,油画般的云彩低垂,他们停下来凝视那些云。高兟说:“生活便是应当听听鸟叫,看看风景和云彩,或者和可爱的女孩聊聊天。生活不应该总是和政治挂钩,我们做艺术不是为了反抗,反抗都是不得已而为之。”
[沙发:1楼] guest 2010-11-20 08:54:13
南方人物周刊j居然敢报道高氏兄弟,该顶!
[板凳:2楼] guest 2010-11-20 10:43:45
比采访陈丹青有意思。顶。
[地板:3楼] guest 2010-11-20 17:09:42
和谐社会有什么好反抗的?
[4楼] guest 2010-11-20 17:49:54
最爽的是中共的管们.
[5楼] guest 2010-11-21 10:49:57
顶高哥
[6楼] guest 2010-11-22 01:40:32
媒体也在变哈
[7楼] guest 2010-11-23 09:48:33
有点困惑,不明白!!
[8楼] guest 2010-11-23 10:25:50
像个媒体的样子-,顶南方人物周刊。
[9楼] guest 2010-11-25 02:04:24
http://gingergroup.ro/?s=gao+brothers

在东欧看到中国艺术家的作品让人兴奋!
[10楼] guest 2010-11-25 22:08:34
高师兄弟——两条无耻的模仿狗
高氏被被公认为走过或垃圾已是大家不争的事实,但他们又还人模狗样的跑到国外去招摇撞骗实在令人看不下去,他们无德,以打所谓“民主”之类的政治擦边球靠西洋某些利益集团的基金呀赞助苟活于市;他们无才,靠模仿、偷袭同行、同辈甚至比他们小很多的艺术家的作品在江湖行骗,手段之粗劣,心智之低俗实在令人作呕。下面简列几个案例:
[11楼] guest 2010-11-27 20:24:46
最近看了“乌有之乡”文革遗老遗少对高氏兄弟的谩骂,我更理解了高氏兄弟的艺术。高氏兄弟是思想者型的艺术家。骂高氏的人脑子进的毛屎太多,无法思想,只能谩骂。
[12楼] guest 2010-11-30 22:35:09

草,怎么回事~~国内媒体也开始炒做高氏了!
[13楼] guest 2010-12-01 09:31:39
每人都在反抗,不独高氏
[14楼] guest 2010-12-01 10:36:40
启蒙教育才刚开始,不错,不错。
[15楼] guest 2010-12-03 14:49:04
南周不错啊!
[16楼] 盛奇工作室 2010-12-03 16:26:06
“ 知识分子”(intellectual)一词的产生源于法国历史上著名的德雷福斯事件(Dreyfus Affair)。1894年法国参谋部得知内部有人秘密向德国情报机关提供武器资料,此事引起上层军官重视,将军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找出叛徒。参谋部在证据极不充分的情况下将实习军官犹太人德雷福斯推上审判席,经过秘密审判德雷福斯以间谍罪和叛国罪被判终身流放。两年后一些新的证据被媒体披露,这些证据足以证明真正的叛徒逍遥法外而德雷福斯只不过是“替罪羊”,许多法国人纷纷向政府和军队呼吁要求重新审判德雷福斯案。在舆论压力下法院重新开庭,但审判结果不仅维持了原判还将一个向媒体说出实情的军官判为泄密罪。


作家左拉在报纸上发表了《致法兰西共和国总统的公开信》,它有一个更为大家所熟悉的标题——《我控诉》。在公开信中左拉以极大的勇气控诉国防机关、军事法庭及某些上层军官违法乱纪的行为,指出这是最为可耻的违背人道和正义的“国家犯罪”。法国军方以“诽谤罪”对左拉提出起诉,左拉被判有罪,逃亡英国。流亡国外的左拉并未放弃抵抗,他号召更多的人认清真相,起来斗争。除了左拉,许多学者、教师、媒体工作者、学生都纷纷站出来,表达他们的正义和良知。这时“知识分子”一词出现了,初始这是对抗议者的蔑称,暗示这些人的行为脱离现实、不合时宜,但抗议者却主动接受“知识分子”的叫法。在“知识分子”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法国民众发出质疑的声音,法院不得不再次重审德雷福斯案,这次审判依旧认为德雷福斯有罪,但迫于公众的压力,新上任的总统宣布特赦德雷福斯。1906年,在德雷福斯首次被宣判有罪十二年之后,上诉法庭终于宣布取消德雷福斯的叛国罪、间谍罪罪名,为其恢复名誉。

在这一事件中诞生的“知识分子”一词毫无疑问和争取公理、正义以及对抗强权有密切关系,而在西方学者对知识分子的概念界定中,无论是萨伊德认为的“知识分子是具有能力‘向'公众以及‘为'公众来代表、具现、表明信息、观点、态度、哲学或意见的个人,在扮演这个角色时必须意识到其处境就是公开提出令人尴尬的问题,对抗(而不是产生)正统与教条,不能轻易被政府或集团收编,其存在的理由就是代表所有那些惯常被遗忘或弃之不顾的人们和议题。”还是福柯提出的“知识分子的工作不是去塑造他人的政治意志,而是通过他在自己研究领域的分析,对那些自说自话的规则质疑,去打扰人们的精神习惯、他们行事与思想的方式,去驱散那些熟悉和已被接受下来的东西,去重新检验那些规则和体制,在这一重新质疑的基础上(他在其中完成作为知识分子的特殊任务),去参与政治意志的形成过程(他在其中扮演公民的角色)。”亦或是萨特的例证,“当一个科学家在实验室里进行核试验研究时他不是一个知识分子,而当他在反对核战争的请愿书上签名时才是。”具有公共关怀和批判意识,且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显然是知识分子的一大特质。
然而在现在,知识分子的概念却是模糊的,在很多人的意识中知识分子只是和知识有着简单联系的一批人。《现代汉语词典》对知识分子一词的解释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在这个定义里,知识分子的社会角色被完全忽略。这种忽略当然是极权统治的本质使然,统治者不可能允许在他们之外还有任何团体或阶层可以发挥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意识的影响力。近年来时见关于知识分子道德沦丧、信用破产的讨论,被拿来作为例证的如四川地震后含泪劝告请愿灾民“识大体、明大理”的余秋雨,认为**专业户99%以上都是偏执型精神障碍的孙东东,但其实缺乏基本公共关怀和对强权的批判,这样的人很难被称为知识分子。

[17楼] guest 2010-12-03 17:35:38
媒体和高哥都不错哈!
[18楼] guest 2010-12-03 23:27:32
题目牛逼。竟然能发出来!
[19楼] guest 2010-12-04 17:48:13
来自火星的报告说,南周和高歌 很不错
[20楼] guest 2010-12-06 01:28:50
在一个普遍感到压抑压力压迫的时代和社会,艺术如果不是用来反抗的,就是用来放屁的、舔腚的、装逼的。顶高师!
[21楼] guest 2010-12-09 23:34:03
官方媒体犯病了?
[22楼] guest 2010-12-10 14:53:47
吴虹飞是唱歌的那个?
[23楼] guest 2010-12-12 23:14:03
吴虹飞是美女作家歌手大才女啊
[url]http://www.hudong.com/wiki/%E5%90%B4%E8%99%B9%E9%A3%9E

[24楼] guest 2010-12-13 01:38:47

[25楼] guest 2011-03-13 21:58:44
国内媒体炒高氏很奇怪。
[26楼] guest 2012-01-10 05:00:47
我的老外老板超崇拜他们Gao Brothers
[27楼] guest 2012-11-21 11:12:33
南方报系一出马,背后肯定站着美利坚的身影。南方报系就是米国和演中国的急先锋。中情局在背后好一阵忙活啊。
且先不说高氏兄弟艺术如何,南方报系——这个美国的鹦鹉和喉舌跳出来聒噪,定没安什么好心。中国人的艺术,不需要这些西方鹦鹉来大嘴巴。
搞乱中国的艺术、意识形态,冠以“反抗”的名义,——反抗什么?我看,是首先要反抗让艺术堕落的万恶的资本主义。艺术成为商业、金钱和资本的玩物,首先要挣脱和反抗这个枷锁,才有可能做点别的。否则,美国和美国在中国的的鹦鹉们再怎么聒噪,中国当代艺术也摆脱不了被躲在背后的美国资本主义和中情局操控玩弄的本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