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室•寻乡:董文胜个展 (挪威)
发起人:iberiart-work  回复数:4   浏览数:2786   最后更新:2010/12/04 13:10:01 by guest
[楼主] iberiart-work 2010-11-12 16:05:49


展 览:幽微之境:历史与现实:高世强个展 (挪威)
艺 术 家:董文胜
总策展人:夏季风
策 展 人:左靖
开 幕:2010年11月14日, 星期日下午1点
展 期:2010.11.14 - 2010.12.19
展览地点:挪威Porsgrunn kunstforening艺术中心
展览地址:Storgata 169, 3915 Porsgrunn, Norway
出 品 人:高平、邱晨枫
主 办: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Porsgrunn kunstforening艺术中心
特别支持:西班牙国际文化艺术基金会

作为对挪威艺术家奥利•约翰•安达尔“少作——构建资本主义社会的灵魂”展览的
回应,2010年11月14日至12月19日,伊比利亚当代艺术中心在挪威的Porsgrunn Art Society 推出“幽微之境:历史与现实”高世强个展和“静室•寻乡”董文胜个展。这两个个展试图将中国当代艺术最新的一些变化呈现给挪威的观众,即生于1970年代的中国艺术家开始成为当代艺术的重要书写者。他们对媒介的使用更加宽泛,其中,影像和装置成为他们最重要的语言方式;他们对历史开始进行全面的重新审视并流露出复杂矛盾的心态;他们不讳言自己对于传统的迷恋,并试图接续自身传统的文脉,这个传统包括古代的传统和现代的传统;他们以破坏旧的宏大叙事的自觉与勇气试图建立另一种想象之中的新的“宏大叙事”,并将承受其可能失败的命运;他们试图整合人文领域的各类知识,并对它们进行断片式的理解,呈现出某种独特的学者艺术家气质;对新价值的追索和确证充满热情等等。

高世强出生于1971年,现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综合艺术系。1995年,高世强与陆磊、高士明组成了一个创作小组,展开了他们自称为“情境雕塑”的艺术实践。这一时期他们的作品与各种复杂的情境形成互文关系,被赋予了更多的心理的、社会的、以及文化上的象征意义,从而试图摆脱对观念性的过分依赖。1996年,他们以录像装置作品《可见与不可见的生活》参加“第一届中国录像艺术展”。几年后,高世强赴上海读研,直到2003年回到母校任教,开始独立工作的他与朋友陈晓云、陆磊、吴俊勇、孙逊、倪柯耘等一起开启了杭州影像运动,一个在今天看来极为罕见的群体性的“当代艺术运动”。同时,他的创作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影像雕塑”阶段。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实验短片,基于美院的教育背景,这些作品与其说与实验电影史有关系,不如说它们是以当代艺术的方式被结构起来的,并在创作方式上呈现为一种“古典回归”。自2007年至今,高世强的创作进入到一个旺盛期,即第三个阶段,作品以电影为主。题材涉及古代传说在现代的变体(《十八相送》)、私人生活与历史记忆(《大桥》)、共运史的个人感怀 (《红》),以及剧场试验(《革命》)和具有人类学电影意味的试验(《晕氧》和《地点上的时间》)。在保持原有的实验性外,作品的形式向更传统的艺术电影回归,并呈现出某种精英主义倾向;在内容上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和体认较之同龄人显得更加广阔和复杂,历史与现实对作者而言,乃是一种“幽微之境”。高世强的作品摆脱了狭隘的意识形态纷争,折射出了后社会主义时代戏剧性的转变,即从国家与集体的综合体向以个人理念和目标为核心的空间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属于这一代人自身的传统和价值观被悄然塑造。
返回页首